'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學生積極干預政治的傳統,應予肯定。例如宣宗時迫於蒙古入侵,定策南遷,即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這大概是全體太學生的集體行動。宣宗雖不納其議,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誣陷宗室從坦,“人不敢言其冤”,獨太學生馬肩龍上書辦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肩龍東平錄事。”

三、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不夠重視

另外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似乎不夠重視,這大概也是金代國子監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記載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課法,“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而從具體例子來著,史籍中就幾乎見不到金代有哪幾位特別稱職、出色的國子監學官。國子祭酒為國子監長官,主要職責應當是抓教育,而金代則常以之兼他職。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學生積極干預政治的傳統,應予肯定。例如宣宗時迫於蒙古入侵,定策南遷,即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這大概是全體太學生的集體行動。宣宗雖不納其議,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誣陷宗室從坦,“人不敢言其冤”,獨太學生馬肩龍上書辦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肩龍東平錄事。”

三、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不夠重視

另外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似乎不夠重視,這大概也是金代國子監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記載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課法,“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而從具體例子來著,史籍中就幾乎見不到金代有哪幾位特別稱職、出色的國子監學官。國子祭酒為國子監長官,主要職責應當是抓教育,而金代則常以之兼他職。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97《張巖叟傳》:章宗時“累遷刑部侍郎兼蘷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卷105《蕭貢傳》:章宗時“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金後期更常以國子祭酒作為表示級別的虛銜。《金史》卷101《李英傳》:“宣宗次真定,以英為國子祭酒,充宣差提控隴右邊事。”卷122《粘割貞傳》,“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出議和事。”卷124《馮延登傳》“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假翰林學士承旨,充(蒙古)國信使。”

實任國子監長官的人選中,也有不少不稱職的例子。例如章宗時劉璣入為國子司業,乞致仕,不許,又連任國子祭酒,太常卿,結果“以昏不任職為御史臺所糾罷”。海陵王時的國子司業馬飲則被譏為“輕脫不識大體”。個別較有名望的學者如張煒、楊雲翼,都曾在國子監中當過一段時間的博士、助教一級官職,但也沒有做過祭酒,司業。這與宋、元多以名儒出任國子監正副長官的情況大不相同。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學生積極干預政治的傳統,應予肯定。例如宣宗時迫於蒙古入侵,定策南遷,即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這大概是全體太學生的集體行動。宣宗雖不納其議,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誣陷宗室從坦,“人不敢言其冤”,獨太學生馬肩龍上書辦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肩龍東平錄事。”

三、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不夠重視

另外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似乎不夠重視,這大概也是金代國子監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記載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課法,“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而從具體例子來著,史籍中就幾乎見不到金代有哪幾位特別稱職、出色的國子監學官。國子祭酒為國子監長官,主要職責應當是抓教育,而金代則常以之兼他職。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97《張巖叟傳》:章宗時“累遷刑部侍郎兼蘷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卷105《蕭貢傳》:章宗時“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金後期更常以國子祭酒作為表示級別的虛銜。《金史》卷101《李英傳》:“宣宗次真定,以英為國子祭酒,充宣差提控隴右邊事。”卷122《粘割貞傳》,“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出議和事。”卷124《馮延登傳》“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假翰林學士承旨,充(蒙古)國信使。”

實任國子監長官的人選中,也有不少不稱職的例子。例如章宗時劉璣入為國子司業,乞致仕,不許,又連任國子祭酒,太常卿,結果“以昏不任職為御史臺所糾罷”。海陵王時的國子司業馬飲則被譏為“輕脫不識大體”。個別較有名望的學者如張煒、楊雲翼,都曾在國子監中當過一段時間的博士、助教一級官職,但也沒有做過祭酒,司業。這與宋、元多以名儒出任國子監正副長官的情況大不相同。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四、金代國子監的經費來源

《金史・選舉志一》載明昌元年(1190)試益都經童劉住兒,“賜本科出身,給錢粟官含,令肄業太學。”由此可推測金代國子監學生的食宿都概由官府統一供給。《金史》卷11《章宗紀三》:泰和元年(1201)九月,“更定贍學養士法:生員給民佃官田人六十畝,歲支粟三十石國子生人百八畝。歲給以所入,官為掌其數。”

這裡的“國子生”所指未知是國子學生還是國子監生,但國子監學生至此每人都有了固定的經費來源當是無疑的。每人六十畝也好,百八畝也好,其待遇不可謂不優厚。當時也已經有人就教育經費過多向章宗提出了反對意見。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從具體史料中所見卻是完全相矛盾的記載。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學生積極干預政治的傳統,應予肯定。例如宣宗時迫於蒙古入侵,定策南遷,即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這大概是全體太學生的集體行動。宣宗雖不納其議,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誣陷宗室從坦,“人不敢言其冤”,獨太學生馬肩龍上書辦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肩龍東平錄事。”

三、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不夠重視

另外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似乎不夠重視,這大概也是金代國子監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記載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課法,“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而從具體例子來著,史籍中就幾乎見不到金代有哪幾位特別稱職、出色的國子監學官。國子祭酒為國子監長官,主要職責應當是抓教育,而金代則常以之兼他職。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97《張巖叟傳》:章宗時“累遷刑部侍郎兼蘷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卷105《蕭貢傳》:章宗時“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金後期更常以國子祭酒作為表示級別的虛銜。《金史》卷101《李英傳》:“宣宗次真定,以英為國子祭酒,充宣差提控隴右邊事。”卷122《粘割貞傳》,“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出議和事。”卷124《馮延登傳》“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假翰林學士承旨,充(蒙古)國信使。”

實任國子監長官的人選中,也有不少不稱職的例子。例如章宗時劉璣入為國子司業,乞致仕,不許,又連任國子祭酒,太常卿,結果“以昏不任職為御史臺所糾罷”。海陵王時的國子司業馬飲則被譏為“輕脫不識大體”。個別較有名望的學者如張煒、楊雲翼,都曾在國子監中當過一段時間的博士、助教一級官職,但也沒有做過祭酒,司業。這與宋、元多以名儒出任國子監正副長官的情況大不相同。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四、金代國子監的經費來源

《金史・選舉志一》載明昌元年(1190)試益都經童劉住兒,“賜本科出身,給錢粟官含,令肄業太學。”由此可推測金代國子監學生的食宿都概由官府統一供給。《金史》卷11《章宗紀三》:泰和元年(1201)九月,“更定贍學養士法:生員給民佃官田人六十畝,歲支粟三十石國子生人百八畝。歲給以所入,官為掌其數。”

這裡的“國子生”所指未知是國子學生還是國子監生,但國子監學生至此每人都有了固定的經費來源當是無疑的。每人六十畝也好,百八畝也好,其待遇不可謂不優厚。當時也已經有人就教育經費過多向章宗提出了反對意見。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從具體史料中所見卻是完全相矛盾的記載。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110《雷淵傳》:

“淵庶出,年最幼,諸兄不齒。父歿不能安於家,乃發憤入太學,衣弊履穿,坐榻無席,自以跣露,恆兀坐讀書。”

《中州集》卷7《馬編修天來》:

“住太學十九年,貧苦之極,人所不能堪。”

從二人生活年代上推斷,上面兩條材料的具體時間恰恰就是章宗時期。其間疑竇,殊難解釋,或許是因為學田收入“官為掌其數”,未能全部有效、合理地使用到每個學生身吧。又北宋國子監靠印書出賣獲取一筆收入,金代國子監也有刻書的業務。《金史·選舉志一》記載當時官方規定的各種教材“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又如《中州集》卷3《劉記室迎》:“有詩文樂府,號《山林長語》,招國學刊行。”《元文類》卷57元好間《故金尚書右丞耶律公(履)神道碑》:“錄(蘇)軾奏議上之,詔國子監刊行。”但是否從印書中獲取利潤充當教學經費,就不得而知了。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學生積極干預政治的傳統,應予肯定。例如宣宗時迫於蒙古入侵,定策南遷,即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這大概是全體太學生的集體行動。宣宗雖不納其議,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誣陷宗室從坦,“人不敢言其冤”,獨太學生馬肩龍上書辦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肩龍東平錄事。”

三、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不夠重視

另外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似乎不夠重視,這大概也是金代國子監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記載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課法,“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而從具體例子來著,史籍中就幾乎見不到金代有哪幾位特別稱職、出色的國子監學官。國子祭酒為國子監長官,主要職責應當是抓教育,而金代則常以之兼他職。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97《張巖叟傳》:章宗時“累遷刑部侍郎兼蘷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卷105《蕭貢傳》:章宗時“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金後期更常以國子祭酒作為表示級別的虛銜。《金史》卷101《李英傳》:“宣宗次真定,以英為國子祭酒,充宣差提控隴右邊事。”卷122《粘割貞傳》,“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出議和事。”卷124《馮延登傳》“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假翰林學士承旨,充(蒙古)國信使。”

實任國子監長官的人選中,也有不少不稱職的例子。例如章宗時劉璣入為國子司業,乞致仕,不許,又連任國子祭酒,太常卿,結果“以昏不任職為御史臺所糾罷”。海陵王時的國子司業馬飲則被譏為“輕脫不識大體”。個別較有名望的學者如張煒、楊雲翼,都曾在國子監中當過一段時間的博士、助教一級官職,但也沒有做過祭酒,司業。這與宋、元多以名儒出任國子監正副長官的情況大不相同。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四、金代國子監的經費來源

《金史・選舉志一》載明昌元年(1190)試益都經童劉住兒,“賜本科出身,給錢粟官含,令肄業太學。”由此可推測金代國子監學生的食宿都概由官府統一供給。《金史》卷11《章宗紀三》:泰和元年(1201)九月,“更定贍學養士法:生員給民佃官田人六十畝,歲支粟三十石國子生人百八畝。歲給以所入,官為掌其數。”

這裡的“國子生”所指未知是國子學生還是國子監生,但國子監學生至此每人都有了固定的經費來源當是無疑的。每人六十畝也好,百八畝也好,其待遇不可謂不優厚。當時也已經有人就教育經費過多向章宗提出了反對意見。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從具體史料中所見卻是完全相矛盾的記載。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110《雷淵傳》:

“淵庶出,年最幼,諸兄不齒。父歿不能安於家,乃發憤入太學,衣弊履穿,坐榻無席,自以跣露,恆兀坐讀書。”

《中州集》卷7《馬編修天來》:

“住太學十九年,貧苦之極,人所不能堪。”

從二人生活年代上推斷,上面兩條材料的具體時間恰恰就是章宗時期。其間疑竇,殊難解釋,或許是因為學田收入“官為掌其數”,未能全部有效、合理地使用到每個學生身吧。又北宋國子監靠印書出賣獲取一筆收入,金代國子監也有刻書的業務。《金史·選舉志一》記載當時官方規定的各種教材“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又如《中州集》卷3《劉記室迎》:“有詩文樂府,號《山林長語》,招國學刊行。”《元文類》卷57元好間《故金尚書右丞耶律公(履)神道碑》:“錄(蘇)軾奏議上之,詔國子監刊行。”但是否從印書中獲取利潤充當教學經費,就不得而知了。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參考文獻:

《金史》

《遼代教育史論證》

《大金國志》巻12《熙宗孝成皇帝四》

《金代學制之沿革》

《金史詳校》

《遺山先生文集》

《歸潛志》

"

關於金代國子監內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史料記載頗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節辰皆有假,病則給假、省親遠行則給程。犯學規者罰,不卒教者黜。遭喪百日後求入學者,不得與釋奠禮。”

女直國子學“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詩賦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紀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國子學齋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可知金代國子監中也曾實行分齋教學之制,大概與宋、元的有關制度相彷彿。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一、金代國子監教學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選舉志一》還記裁了有關學校教材的規定。其中經書包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論語》、《孟子》、《孝經》。史書包括《史記》和以前各朝正史。子書包括《老子》、《荀子》和《揚子》。經書版本一律選用漢唐以來的傳統注本,大體上也就是清人所編《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各個注本。

金代國子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為科舉服務。這一特點到金代後期尤其明顯。《金史・選舉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可知女直國子學就是隨著女直進士科的開設而設立的。關於國子學與科舉的關係,材料較少。《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凡國子學生三年不能充貢,欲就諸局承應者,學官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者聽。”此處所言“充貢”,所指或即科舉考試。太學與科舉更是密切相關。當時人入太學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科舉打基礎。而且一般平入太學的資格要求,必須是“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到最後一級——殿試才落選的舉子。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遺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孫公(德秀)墓表:“及長,遊太學,有聲場屋間。至寧元年(1213)以三赴廷試試補御史掾。”這是一個屢試不第的例子。還有相當多屢試不第的太學生不肯走由吏員升官途徑,長期就讀太學。如宋九嘉“住太學十年”,馬天來“住太學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銘》:

“終場時年十有八。後補入太學,聲聞藉甚,為流輩所稱。春秋私試,三作監魁。與張巨濟、馬至道、馬柔克並驅爭先,無得而優劣。不幸七赴殿選,終於貞祐三年(1215)恩賜而已。用是絕仕進意。”

金代三年一開科舉。如果這條材料所言“七赴殿選”為實數的話,那就是說在太學客居二十一年了,時間之長可謂驚人。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與宋元相比,金代儒學主要是漢唐以來傳統傳注之學的延續,水平不高。當時的儒者“無專門名家之學”,“唯知蹈襲前人,不敢誰何。”反映在官學教育上,其學風也就帶有死氣沉沉的特點,而且金代教育片面為科舉服務的流弊也日益嚴重。金末元初人楊奐說: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學校自京師達於那國,專事經術教養,故士大夫之學少華而多實。明昌以後,朝野無事移麻成風,喜歌詩,故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

劉祁《歸潛志》卷8亦稱:

“金朝取士,止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讀書為他文。…學子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管懵然不知。”

《金史・選舉志一》載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單言“時文之弊”,則雲“諸生不窮經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金史》、《歸潛志》、《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諸書提到金代中後期的太學生,也大都是吹捧他們“有詞賦聲”,“賦聲藉甚”。因此對金代國子監教育的總體評價,不宜過高。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學生積極干預政治的傳統,應予肯定。例如宣宗時迫於蒙古入侵,定策南遷,即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這大概是全體太學生的集體行動。宣宗雖不納其議,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誣陷宗室從坦,“人不敢言其冤”,獨太學生馬肩龍上書辦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肩龍東平錄事。”

三、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不夠重視

另外金代對國子監學官的選派似乎不夠重視,這大概也是金代國子監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記載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課法,“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而從具體例子來著,史籍中就幾乎見不到金代有哪幾位特別稱職、出色的國子監學官。國子祭酒為國子監長官,主要職責應當是抓教育,而金代則常以之兼他職。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97《張巖叟傳》:章宗時“累遷刑部侍郎兼蘷王傅,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卷105《蕭貢傳》:章宗時“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金後期更常以國子祭酒作為表示級別的虛銜。《金史》卷101《李英傳》:“宣宗次真定,以英為國子祭酒,充宣差提控隴右邊事。”卷122《粘割貞傳》,“貞祐元年十二月,貞以禮部郎中攝國子祭酒,…出議和事。”卷124《馮延登傳》“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假翰林學士承旨,充(蒙古)國信使。”

實任國子監長官的人選中,也有不少不稱職的例子。例如章宗時劉璣入為國子司業,乞致仕,不許,又連任國子祭酒,太常卿,結果“以昏不任職為御史臺所糾罷”。海陵王時的國子司業馬飲則被譏為“輕脫不識大體”。個別較有名望的學者如張煒、楊雲翼,都曾在國子監中當過一段時間的博士、助教一級官職,但也沒有做過祭酒,司業。這與宋、元多以名儒出任國子監正副長官的情況大不相同。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四、金代國子監的經費來源

《金史・選舉志一》載明昌元年(1190)試益都經童劉住兒,“賜本科出身,給錢粟官含,令肄業太學。”由此可推測金代國子監學生的食宿都概由官府統一供給。《金史》卷11《章宗紀三》:泰和元年(1201)九月,“更定贍學養士法:生員給民佃官田人六十畝,歲支粟三十石國子生人百八畝。歲給以所入,官為掌其數。”

這裡的“國子生”所指未知是國子學生還是國子監生,但國子監學生至此每人都有了固定的經費來源當是無疑的。每人六十畝也好,百八畝也好,其待遇不可謂不優厚。當時也已經有人就教育經費過多向章宗提出了反對意見。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從具體史料中所見卻是完全相矛盾的記載。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金史》卷110《雷淵傳》:

“淵庶出,年最幼,諸兄不齒。父歿不能安於家,乃發憤入太學,衣弊履穿,坐榻無席,自以跣露,恆兀坐讀書。”

《中州集》卷7《馬編修天來》:

“住太學十九年,貧苦之極,人所不能堪。”

從二人生活年代上推斷,上面兩條材料的具體時間恰恰就是章宗時期。其間疑竇,殊難解釋,或許是因為學田收入“官為掌其數”,未能全部有效、合理地使用到每個學生身吧。又北宋國子監靠印書出賣獲取一筆收入,金代國子監也有刻書的業務。《金史·選舉志一》記載當時官方規定的各種教材“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又如《中州集》卷3《劉記室迎》:“有詩文樂府,號《山林長語》,招國學刊行。”《元文類》卷57元好間《故金尚書右丞耶律公(履)神道碑》:“錄(蘇)軾奏議上之,詔國子監刊行。”但是否從印書中獲取利潤充當教學經費,就不得而知了。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參考文獻:

《金史》

《遼代教育史論證》

《大金國志》巻12《熙宗孝成皇帝四》

《金代學制之沿革》

《金史詳校》

《遺山先生文集》

《歸潛志》

金代最高學府的學生們,都學些什麼,待遇怎麼樣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