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暢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國學 養生 中醫 三農 人民網 2017-04-16

近日,由北京東方樂活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與嶺南書院、河南省學前教育發展中心等機構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大會”在廣州舉行。300多位學者、教育家、企業家圍繞“政策解讀、生活國學、健康食育、練功養生與跨界創新”等主題,就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展開交流研討。

會上,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劉孝聽教授做了題為《好雨知時節:解讀兩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與兩會傳統文化教育最新精神》的報告。劉孝聽系統梳理了我國各個時期傳統文化相關的方針政策,重點解讀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的核心要點,強調中央的號召,配套政策的出臺,需要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放心幹,馬上幹”,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其他會嘉賓則圍繞《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的兩個重點——“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與“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做了精彩的報告與互動。

幼兒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開端,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應該從幼兒園階段的啟蒙教育開始。幼兒園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創新主要表現在獨特的“兒童食育”上。來自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廈門天竺幼兒園、河南商丘實驗幼兒園與東莞道滘貝比兔幼兒園、河南春蘭養生機構與北京恆星學校等單位的園長和負責人分享瞭如何以健康飲食為載體,把中醫養生、傳統天文地理、人文歷史、飲食文化、傳統農耕、禮儀等多方面的傳統文化融入到食育中去,豐富學前教育內涵,創新幼兒特色課程,紮紮實實地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水平。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認為,學前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主,而健康飲食與兒童的日常生活無縫銜接,因此兒童飲食是在啟蒙教育階段落實傳統文化的最佳抓手。幼兒園依據節氣研發的針對不同體質兒童的二十四節氣營養菜譜體現了傳統文化對孩子們的滋養。

廈門天竺幼兒園是我國南方第一家落實食育的幼兒園,蔡一娉園長堅持以食育為核心的特色辦園,從食育教室、健康菜譜、食育用具等各個方面融入傳統閩南文化,“傳統文化可以融入生活,融入教學實踐”,蔡一娉說。

膳食營養專家朱春蘭老師指出,很多健康問題的源頭在於兒童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她利用中醫養生的理論,結合二十四節氣的週期性規律,指導幼兒園為每個兒童製作“天人合一”的營養養生菜譜,把傳統文化與食育落實得每個孩子身上,降低了帶藥率,提高了出勤率,兒童的體質與健康水平獲得很大改善。

河南商丘實驗幼兒園是以中醫為特色的示範性幼兒園。園長張秀勤總結了在幼兒園落實中醫文化教育的經驗:一是基於藥食同源的原理在校園種植食材與中草藥,讓孩子們熟悉當地常見食材與藥材;二是區角、牆壁、樓梯等在幼兒園的區角、牆壁、樓梯等空間,通過圖文與器物展示中醫的陰陽、五行與五臟六腑等知識;三是讓兒童扮演中醫,編創以《藥王孫思邈》為代表的兒童劇。

鄭州森林湖公民學校教學總監穆培華分享了周遊世界考察華德福與蒙特梭利學校、遍訪國內外教育界名師的經歷,以及在民辦學校開展融合中西優勢的教育實踐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穆培華說,“例如利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藝術化的教學方法,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兒童學習傳統文化。”

在嶺南教育集團創始人賀惠山帶領下,嶺南教育集團已經建立起了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等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並且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嶺南書院常務副院長樑彩雲系統介紹了嶺南的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嶺南幸福家園工程”的八大模塊:人文教育、人文關懷、綠色環保、健康促進、慈善公益、志工拓展、人文記錄與敦倫盡份。

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是《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的另一重點。

“傳統文化及其弘揚不應該是高高在上,深藏殿堂的形象。傳統文化必須要走出象牙塔,走出殿堂,融入穿衣、吃飯、待人接物,要落實到家家戶戶的客廳、廚房、臥室、書房、兒童房間與菜地,要具有人情味,通俗易懂,化民成俗,深入人心,把每個中國家庭都建成書香門第。”最早參與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學者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的沈立博士說。他還提出,讀經典教育要升級成為以文字為核心的漢字與文化教育,不能培養只讀經不識字的“經典文盲”。

芭學園創始人李躍兒指出,“經典讀誦”並不能保證孩子具有“聖賢”的人格,兒童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融入生活的聖賢教育,應該通過深懷愛心的良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為每一個兒童設計適合其天性的教育,把自信、淡定、從容、寬恕、慈悲等聖賢的人格塑造成孩子的個人人格。

小悟龜公益書吧創始人趙其興一直致力於把全民閱讀與傳統文化融進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他通過眾籌經費與書吧管理者的方式,“來了,你就是主人”的理念讓每個書吧都能獨立管理與自主運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七不原則——第一24小時不關門;第二晚上不熄燈;第三不收費;第四不看管;第五不設防;第六借書不限量;第七還書不限期。這個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與“天下為公”的公益書吧,無人看管,夜不閉戶,歷經四年不但沒有倒閉,而且還把書吧開到深圳、東莞等地,堪稱文化傳統實踐中的奇蹟。

曲阜孔子學苑創始人朱正耀倡導“吃虧是福”的傳統文化理念,在曲阜開拓了使用自然農耕的有機農場,同時建立了孔子書苑,耕讀並重,給更多企業家提供傳統文化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中國幸福教育研究院院長、原北京大學中國幸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金向群倡導企業家落實傳統價值觀,“要看清唯利是圖的風險與危害,走有道有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他說。

峨眉丹道醫藥養生學派傳人張明亮說,文化不僅在書本上,更要落實到自己的身體上,落實在自己的呼吸間,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避免書本上的傳統文化與自己的身心行為脫節。張明亮帶領大家聆聽春天養肝的音樂,練習“一分鐘養生功”,體會中醫陰陽五行理念與身體的關聯。

“用於大會現場佈置的花菜樹木都是從北京、河南、江蘇、廣東各地田野中,連根帶土由各地參會代表帶到現場的。青青的麥穗、金黃的油菜花、白色薺菜花、紫白相間的蠶豆花、嫣紅的豌豆花在會場爭奇鬥豔,主席臺兩邊是碩大的春筍、果實累累的桑葚樹與掛著橙黃枇杷的枇杷樹。這是我們實幹精神的最好體現!”一位參會代表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與會者一致認為,傳統文化及其傳承必須“從說教走向實幹,從殿堂走向廚房,從書本走進身體,從道貌岸然走向活潑自在”,需要更多接地氣,重實幹的傳承與創新。(王欣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