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本文由於教授在2019明德儒商論壇上演講語音整理成稿,刪減未經本人同意。)

今天我漫談一下中國文化。

中國人經常說我們民族博大精深,指的是我們的民族文明的覆蓋面很廣。比如說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給我們中華民族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源泉。但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有些文化因素消失了,有些文化因素融合到了其它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從秦漢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家:儒家、道家和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釋家,即我們通常講的儒道釋。我們要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內容就是儒道釋。

"

(聲明:本文由於教授在2019明德儒商論壇上演講語音整理成稿,刪減未經本人同意。)

今天我漫談一下中國文化。

中國人經常說我們民族博大精深,指的是我們的民族文明的覆蓋面很廣。比如說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給我們中華民族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源泉。但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有些文化因素消失了,有些文化因素融合到了其它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從秦漢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家:儒家、道家和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釋家,即我們通常講的儒道釋。我們要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內容就是儒道釋。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們怎麼來理解這樣一個儒道釋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我們很多講國學的老師喜歡在儒道釋三種文化背後尋求某種文化的共性,比如說很多學者認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這三個老頭在說同一件事情,只不過說的角度方式上有點差異,但你這樣就找不到了儒家道家跟佛教的核心價值。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於這三種文化背後的所謂文化共性上的思想方法,就是唐宋之後大家說的三教合一。

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我覺得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往往並不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貢獻上,而往往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答案文化差異性上。所以我的主題詞就是差異。我們講中國的兩種主流文化:儒家和道家,我更喜歡討論孔子跟老子思想的差異性。

所以,我今天就從文化的差異的角度,來表達一下我對中國本土文化、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理解。

首先,儒家、道家有什麼文化差異?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認為他只是在複述著古聖先賢的思想,認為自己對文化沒有更多的發明創造。孔子學的是誰的古老思想啊?學術界公認孔子繼承的是周公的思想學問。周公是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思想者。大家知道周帝國是周文王奠定的。商朝末期的時候,周朝還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諸侯,當時周文王就意識到商帝國氣數已盡,所以他要圖謀推翻商紂王,但他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真正完成這項使命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聯絡諸侯伐紂,建立了周帝國。但是武王不長壽,建國沒多久就死了,他的兒子又太小沒辦法主持中央工作。這個時候周文王的另一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出來代理國君臨時主持中央工作,一共七年,史書叫做周公攝政七年。史書記載周公這七年的政治成績是非常優越的,是大家公認的偉大的政治家。但同時,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他為這個新興的周帝國建立了國家規範。他建立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成為了封建國家最重要的三大制度。過了四五百年,到孔子所處的時代,周公所建立的這一套國家制度就衰落了,禮崩樂壞。但孔子很推崇周公的政治理念,他老人家“克己復禮”要復的就是周公的禮。他與周公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後來我們也把儒家思想叫做周孔之學。

再講老子,學界都認同老子跟孔子是同時代的人,而且老子比孔子歲數要大些,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學問。有人就試圖把道家跟儒家兩門學問做統一梳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學生的思想就應該應該一脈相承。但是,孔子向老子去求教的是周公的禮學。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曾擔任“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就是當時周帝國中央政府保存歷史文獻的機構,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或者中央檔案館。老子在這個機構工作,就能接觸到很多別人包括孔子都見不到的一些古老的文獻。孔子要傳承周公的禮學,就要去了解學習記載著周公禮學的歷史文獻,就要去找學過歷史的現代人去請教。所以孔子從魯國跑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問周公的禮。所以即便是孔子請教過老子,他也是請老子給他講周公之學。

"

(聲明:本文由於教授在2019明德儒商論壇上演講語音整理成稿,刪減未經本人同意。)

今天我漫談一下中國文化。

中國人經常說我們民族博大精深,指的是我們的民族文明的覆蓋面很廣。比如說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給我們中華民族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源泉。但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有些文化因素消失了,有些文化因素融合到了其它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從秦漢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家:儒家、道家和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釋家,即我們通常講的儒道釋。我們要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內容就是儒道釋。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們怎麼來理解這樣一個儒道釋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我們很多講國學的老師喜歡在儒道釋三種文化背後尋求某種文化的共性,比如說很多學者認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這三個老頭在說同一件事情,只不過說的角度方式上有點差異,但你這樣就找不到了儒家道家跟佛教的核心價值。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於這三種文化背後的所謂文化共性上的思想方法,就是唐宋之後大家說的三教合一。

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我覺得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往往並不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貢獻上,而往往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答案文化差異性上。所以我的主題詞就是差異。我們講中國的兩種主流文化:儒家和道家,我更喜歡討論孔子跟老子思想的差異性。

所以,我今天就從文化的差異的角度,來表達一下我對中國本土文化、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理解。

首先,儒家、道家有什麼文化差異?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認為他只是在複述著古聖先賢的思想,認為自己對文化沒有更多的發明創造。孔子學的是誰的古老思想啊?學術界公認孔子繼承的是周公的思想學問。周公是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思想者。大家知道周帝國是周文王奠定的。商朝末期的時候,周朝還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諸侯,當時周文王就意識到商帝國氣數已盡,所以他要圖謀推翻商紂王,但他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真正完成這項使命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聯絡諸侯伐紂,建立了周帝國。但是武王不長壽,建國沒多久就死了,他的兒子又太小沒辦法主持中央工作。這個時候周文王的另一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出來代理國君臨時主持中央工作,一共七年,史書叫做周公攝政七年。史書記載周公這七年的政治成績是非常優越的,是大家公認的偉大的政治家。但同時,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他為這個新興的周帝國建立了國家規範。他建立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成為了封建國家最重要的三大制度。過了四五百年,到孔子所處的時代,周公所建立的這一套國家制度就衰落了,禮崩樂壞。但孔子很推崇周公的政治理念,他老人家“克己復禮”要復的就是周公的禮。他與周公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後來我們也把儒家思想叫做周孔之學。

再講老子,學界都認同老子跟孔子是同時代的人,而且老子比孔子歲數要大些,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學問。有人就試圖把道家跟儒家兩門學問做統一梳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學生的思想就應該應該一脈相承。但是,孔子向老子去求教的是周公的禮學。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曾擔任“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就是當時周帝國中央政府保存歷史文獻的機構,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或者中央檔案館。老子在這個機構工作,就能接觸到很多別人包括孔子都見不到的一些古老的文獻。孔子要傳承周公的禮學,就要去了解學習記載著周公禮學的歷史文獻,就要去找學過歷史的現代人去請教。所以孔子從魯國跑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問周公的禮。所以即便是孔子請教過老子,他也是請老子給他講周公之學。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老子傳承的是黃帝之學,所以道家思想,我們也叫他黃老之學。儒家叫周孔之學,道家叫黃老之學,這就很清晰地梳理出了這兩門土生土長的學問的思想脈絡,所以儒家跟道家的思想源頭是不一樣的。

考古學、歷史學告訴我們,我們人類在五千年以前的社會形態是母系文明。我們今天說的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這5000年是從黃帝時算起的,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期還充滿了母性文明的特徵,但是要開始向父系社會過度了,所以黃帝他是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舉個例子,黃帝是姬姓,他有25個孩子,但分屬12個姓,因為他的孩子是12個女人生的,孩子們都分別隨自己的母親姓,所以黃帝25個孩子12個姓。在黃帝時期,黃帝和他的孩子還都在隨母姓,這說明那個時期我們中華民族其實還是處於母系社會。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這裡面涉及到很多複雜問題。我們的姓氏向父系文明就過度了2000年,其標誌就是前面講的周帝國的建立。周帝國的建立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標誌著中華民族父系社會的確立。

剛才我們講的周公,這位周帝國初期的偉大的思想者,他給這個新興帝國建立了一套新的國家制度: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

今天我們只說宗法制度,宗就是祖宗,就是血統。

第一是宗法制度。我們今天孩子報戶口直接隨父姓就是從周公開始的。

第二是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第三是嫡長子繼承製,妻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繼承權。

周公的宗法制度還有很多內容,這三條就足夠展示中華民族從遠古的母系文明向父系文明的過度。

老子思想傳承的是黃帝思想。黃帝時期,中華民族還處在遠古的母系文明向父系文明轉折的初期,因此黃帝的思想充滿了母續文明的特徵。因此,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具有著強烈的母性文明的特徵。老子說“上善若水”,你看水連模樣都沒有,擱瓶子裡瓶子樣,擱杯子裡杯子樣,長江里長江樣......老子喜歡柔,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的《道德經》裡邊充滿了陰柔的思想,充滿了母性文明的特徵。

所以我說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體系當中,道家思想是母系文明思想的傳承,儒家傳承的是典型的父系文明,這是儒道兩家的文化差異性。

"

(聲明:本文由於教授在2019明德儒商論壇上演講語音整理成稿,刪減未經本人同意。)

今天我漫談一下中國文化。

中國人經常說我們民族博大精深,指的是我們的民族文明的覆蓋面很廣。比如說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給我們中華民族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源泉。但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有些文化因素消失了,有些文化因素融合到了其它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從秦漢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家:儒家、道家和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釋家,即我們通常講的儒道釋。我們要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內容就是儒道釋。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們怎麼來理解這樣一個儒道釋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我們很多講國學的老師喜歡在儒道釋三種文化背後尋求某種文化的共性,比如說很多學者認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這三個老頭在說同一件事情,只不過說的角度方式上有點差異,但你這樣就找不到了儒家道家跟佛教的核心價值。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於這三種文化背後的所謂文化共性上的思想方法,就是唐宋之後大家說的三教合一。

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我覺得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往往並不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貢獻上,而往往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答案文化差異性上。所以我的主題詞就是差異。我們講中國的兩種主流文化:儒家和道家,我更喜歡討論孔子跟老子思想的差異性。

所以,我今天就從文化的差異的角度,來表達一下我對中國本土文化、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理解。

首先,儒家、道家有什麼文化差異?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認為他只是在複述著古聖先賢的思想,認為自己對文化沒有更多的發明創造。孔子學的是誰的古老思想啊?學術界公認孔子繼承的是周公的思想學問。周公是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思想者。大家知道周帝國是周文王奠定的。商朝末期的時候,周朝還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諸侯,當時周文王就意識到商帝國氣數已盡,所以他要圖謀推翻商紂王,但他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真正完成這項使命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聯絡諸侯伐紂,建立了周帝國。但是武王不長壽,建國沒多久就死了,他的兒子又太小沒辦法主持中央工作。這個時候周文王的另一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出來代理國君臨時主持中央工作,一共七年,史書叫做周公攝政七年。史書記載周公這七年的政治成績是非常優越的,是大家公認的偉大的政治家。但同時,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他為這個新興的周帝國建立了國家規範。他建立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成為了封建國家最重要的三大制度。過了四五百年,到孔子所處的時代,周公所建立的這一套國家制度就衰落了,禮崩樂壞。但孔子很推崇周公的政治理念,他老人家“克己復禮”要復的就是周公的禮。他與周公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後來我們也把儒家思想叫做周孔之學。

再講老子,學界都認同老子跟孔子是同時代的人,而且老子比孔子歲數要大些,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學問。有人就試圖把道家跟儒家兩門學問做統一梳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學生的思想就應該應該一脈相承。但是,孔子向老子去求教的是周公的禮學。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曾擔任“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就是當時周帝國中央政府保存歷史文獻的機構,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或者中央檔案館。老子在這個機構工作,就能接觸到很多別人包括孔子都見不到的一些古老的文獻。孔子要傳承周公的禮學,就要去了解學習記載著周公禮學的歷史文獻,就要去找學過歷史的現代人去請教。所以孔子從魯國跑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問周公的禮。所以即便是孔子請教過老子,他也是請老子給他講周公之學。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老子傳承的是黃帝之學,所以道家思想,我們也叫他黃老之學。儒家叫周孔之學,道家叫黃老之學,這就很清晰地梳理出了這兩門土生土長的學問的思想脈絡,所以儒家跟道家的思想源頭是不一樣的。

考古學、歷史學告訴我們,我們人類在五千年以前的社會形態是母系文明。我們今天說的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這5000年是從黃帝時算起的,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期還充滿了母性文明的特徵,但是要開始向父系社會過度了,所以黃帝他是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舉個例子,黃帝是姬姓,他有25個孩子,但分屬12個姓,因為他的孩子是12個女人生的,孩子們都分別隨自己的母親姓,所以黃帝25個孩子12個姓。在黃帝時期,黃帝和他的孩子還都在隨母姓,這說明那個時期我們中華民族其實還是處於母系社會。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這裡面涉及到很多複雜問題。我們的姓氏向父系文明就過度了2000年,其標誌就是前面講的周帝國的建立。周帝國的建立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標誌著中華民族父系社會的確立。

剛才我們講的周公,這位周帝國初期的偉大的思想者,他給這個新興帝國建立了一套新的國家制度: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

今天我們只說宗法制度,宗就是祖宗,就是血統。

第一是宗法制度。我們今天孩子報戶口直接隨父姓就是從周公開始的。

第二是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第三是嫡長子繼承製,妻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繼承權。

周公的宗法制度還有很多內容,這三條就足夠展示中華民族從遠古的母系文明向父系文明的過度。

老子思想傳承的是黃帝思想。黃帝時期,中華民族還處在遠古的母系文明向父系文明轉折的初期,因此黃帝的思想充滿了母續文明的特徵。因此,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具有著強烈的母性文明的特徵。老子說“上善若水”,你看水連模樣都沒有,擱瓶子裡瓶子樣,擱杯子裡杯子樣,長江里長江樣......老子喜歡柔,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的《道德經》裡邊充滿了陰柔的思想,充滿了母性文明的特徵。

所以我說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體系當中,道家思想是母系文明思想的傳承,儒家傳承的是典型的父系文明,這是儒道兩家的文化差異性。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那這兩種文明具有怎樣的不同的文明形態?簡單概括,比如說母系文明的社會形態,往往贊成一種文明的多元性,強調文化的寬容性,而父系文明的社會形態,往往強調唯一性,強調社會的統一性。比如說儒家思想,孔子的社會結構是家國結構論,把社會簡化成家和國。在他心中,家是社會最不可或缺的一個最基本的元素,而國只不過是家的放大,因而禮就是社會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在孔子和儒家的心中,社會沒有家,社會就要崩盤。

四五千年以前人類是群婚制。人類不是自古以來就生活在家的社會結構裡,家是後來才有的,家的社會結構是父系社會的產物。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會形態是典型的父系文明的社會形態,而群婚制就是母系文明的社會形態。

所以儒家思想給我們提出了很多社會原則,比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結構,說的是國內的關係,父父子子說的是家裡的關係。儒家思想強調家的社會結構,這是典型的父系文明的文明特徵。

我們是生活在父系文明的社會形態當中,儒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所以儒家是官學,你要想進體制內想當公務員,你得學儒家。道家是山野之學,方外之學。

實際上我們現在也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文明轉型期,一個從父系社會文明向母系社會文明的迴歸的時代,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剛才我講的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未來的文明是多元文明共生的文明。作為一個經營者,我們需要學習和思考,因為我們就處在一個文明激盪的歷史時期,不學習很快就會被拋棄的。

人類有三大的古老文明,今天的主流文明是西方文明。我們小學、中學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全是西方文明。有人說我學的語文課是中國文明嗎?就連我們的語文課的語法,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這一套語法系統,都是比擬西方語法構造出來的,五四運動以前就沒講語法的。

工業革命到今天才200多年,但由工業革命人類所創造的財富是工業革命以前2000年人類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還多。我們今天暫不討論工業革命究竟給人類帶來的是福還是禍。要知道工業革命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的社會生存方式,而工業革命是誕生在西方文明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西方文明伴隨著工業革命一躍成為人類的主流文明。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學國學?因為我們要扼守文明的多元型。回顧一下過去數千年來,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大的推動力量是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不同見解的思想碰撞。在人類文明史上,任何一種單一的文明取得了絕對主導地位都不是好事情。所以今天,民族自信就體現於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的認同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一定是在未來多元文明當中佔有相當地位的,這是我們今天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所以我們要不遺餘力地弘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

有著悠久歷史的三個文明,還有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包括三個內容:第一,古希臘文明,給西方人帶來了理性,而產生的學問被稱為叫哲學,哲學當中後來派生出一門學問,今天叫科學。

第二是古希伯來文明,給西方人帶來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學問叫宗教,這個宗教體系裡邊最具代表性的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第三個是古羅馬文明,給西方人帶來了契約精神,產生的實物是羅馬法典。

印度文明分為兩個文明學派,一個叫做婆羅門,一個叫做沙門。就像我們中國的儒道兩家。

我們主要說下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屬於沙門教派,屬於沙門思想體系。他的佛教後來走出國門,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教派,這三大教派對我們中華民族都有影響。佛教來到我們中國2000年,深深的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所以我們現在就把佛教當做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前面說的一個基本觀點,也就是文化的差異性。

佛教文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生死問題,儒家儒家是世間倫理,就不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

(聲明:本文由於教授在2019明德儒商論壇上演講語音整理成稿,刪減未經本人同意。)

今天我漫談一下中國文化。

中國人經常說我們民族博大精深,指的是我們的民族文明的覆蓋面很廣。比如說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給我們中華民族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源泉。但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有些文化因素消失了,有些文化因素融合到了其它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從秦漢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家:儒家、道家和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釋家,即我們通常講的儒道釋。我們要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內容就是儒道釋。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們怎麼來理解這樣一個儒道釋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我們很多講國學的老師喜歡在儒道釋三種文化背後尋求某種文化的共性,比如說很多學者認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這三個老頭在說同一件事情,只不過說的角度方式上有點差異,但你這樣就找不到了儒家道家跟佛教的核心價值。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於這三種文化背後的所謂文化共性上的思想方法,就是唐宋之後大家說的三教合一。

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我覺得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往往並不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貢獻上,而往往應該表現於這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答案文化差異性上。所以我的主題詞就是差異。我們講中國的兩種主流文化:儒家和道家,我更喜歡討論孔子跟老子思想的差異性。

所以,我今天就從文化的差異的角度,來表達一下我對中國本土文化、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理解。

首先,儒家、道家有什麼文化差異?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認為他只是在複述著古聖先賢的思想,認為自己對文化沒有更多的發明創造。孔子學的是誰的古老思想啊?學術界公認孔子繼承的是周公的思想學問。周公是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思想者。大家知道周帝國是周文王奠定的。商朝末期的時候,周朝還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諸侯,當時周文王就意識到商帝國氣數已盡,所以他要圖謀推翻商紂王,但他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真正完成這項使命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聯絡諸侯伐紂,建立了周帝國。但是武王不長壽,建國沒多久就死了,他的兒子又太小沒辦法主持中央工作。這個時候周文王的另一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出來代理國君臨時主持中央工作,一共七年,史書叫做周公攝政七年。史書記載周公這七年的政治成績是非常優越的,是大家公認的偉大的政治家。但同時,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他為這個新興的周帝國建立了國家規範。他建立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成為了封建國家最重要的三大制度。過了四五百年,到孔子所處的時代,周公所建立的這一套國家制度就衰落了,禮崩樂壞。但孔子很推崇周公的政治理念,他老人家“克己復禮”要復的就是周公的禮。他與周公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後來我們也把儒家思想叫做周孔之學。

再講老子,學界都認同老子跟孔子是同時代的人,而且老子比孔子歲數要大些,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學問。有人就試圖把道家跟儒家兩門學問做統一梳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學生的思想就應該應該一脈相承。但是,孔子向老子去求教的是周公的禮學。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曾擔任“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就是當時周帝國中央政府保存歷史文獻的機構,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或者中央檔案館。老子在這個機構工作,就能接觸到很多別人包括孔子都見不到的一些古老的文獻。孔子要傳承周公的禮學,就要去了解學習記載著周公禮學的歷史文獻,就要去找學過歷史的現代人去請教。所以孔子從魯國跑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問周公的禮。所以即便是孔子請教過老子,他也是請老子給他講周公之學。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老子傳承的是黃帝之學,所以道家思想,我們也叫他黃老之學。儒家叫周孔之學,道家叫黃老之學,這就很清晰地梳理出了這兩門土生土長的學問的思想脈絡,所以儒家跟道家的思想源頭是不一樣的。

考古學、歷史學告訴我們,我們人類在五千年以前的社會形態是母系文明。我們今天說的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這5000年是從黃帝時算起的,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期還充滿了母性文明的特徵,但是要開始向父系社會過度了,所以黃帝他是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舉個例子,黃帝是姬姓,他有25個孩子,但分屬12個姓,因為他的孩子是12個女人生的,孩子們都分別隨自己的母親姓,所以黃帝25個孩子12個姓。在黃帝時期,黃帝和他的孩子還都在隨母姓,這說明那個時期我們中華民族其實還是處於母系社會。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這裡面涉及到很多複雜問題。我們的姓氏向父系文明就過度了2000年,其標誌就是前面講的周帝國的建立。周帝國的建立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標誌著中華民族父系社會的確立。

剛才我們講的周公,這位周帝國初期的偉大的思想者,他給這個新興帝國建立了一套新的國家制度: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

今天我們只說宗法制度,宗就是祖宗,就是血統。

第一是宗法制度。我們今天孩子報戶口直接隨父姓就是從周公開始的。

第二是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第三是嫡長子繼承製,妻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繼承權。

周公的宗法制度還有很多內容,這三條就足夠展示中華民族從遠古的母系文明向父系文明的過度。

老子思想傳承的是黃帝思想。黃帝時期,中華民族還處在遠古的母系文明向父系文明轉折的初期,因此黃帝的思想充滿了母續文明的特徵。因此,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具有著強烈的母性文明的特徵。老子說“上善若水”,你看水連模樣都沒有,擱瓶子裡瓶子樣,擱杯子裡杯子樣,長江里長江樣......老子喜歡柔,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的《道德經》裡邊充滿了陰柔的思想,充滿了母性文明的特徵。

所以我說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體系當中,道家思想是母系文明思想的傳承,儒家傳承的是典型的父系文明,這是儒道兩家的文化差異性。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那這兩種文明具有怎樣的不同的文明形態?簡單概括,比如說母系文明的社會形態,往往贊成一種文明的多元性,強調文化的寬容性,而父系文明的社會形態,往往強調唯一性,強調社會的統一性。比如說儒家思想,孔子的社會結構是家國結構論,把社會簡化成家和國。在他心中,家是社會最不可或缺的一個最基本的元素,而國只不過是家的放大,因而禮就是社會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在孔子和儒家的心中,社會沒有家,社會就要崩盤。

四五千年以前人類是群婚制。人類不是自古以來就生活在家的社會結構裡,家是後來才有的,家的社會結構是父系社會的產物。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會形態是典型的父系文明的社會形態,而群婚制就是母系文明的社會形態。

所以儒家思想給我們提出了很多社會原則,比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結構,說的是國內的關係,父父子子說的是家裡的關係。儒家思想強調家的社會結構,這是典型的父系文明的文明特徵。

我們是生活在父系文明的社會形態當中,儒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所以儒家是官學,你要想進體制內想當公務員,你得學儒家。道家是山野之學,方外之學。

實際上我們現在也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文明轉型期,一個從父系社會文明向母系社會文明的迴歸的時代,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剛才我講的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未來的文明是多元文明共生的文明。作為一個經營者,我們需要學習和思考,因為我們就處在一個文明激盪的歷史時期,不學習很快就會被拋棄的。

人類有三大的古老文明,今天的主流文明是西方文明。我們小學、中學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全是西方文明。有人說我學的語文課是中國文明嗎?就連我們的語文課的語法,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這一套語法系統,都是比擬西方語法構造出來的,五四運動以前就沒講語法的。

工業革命到今天才200多年,但由工業革命人類所創造的財富是工業革命以前2000年人類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還多。我們今天暫不討論工業革命究竟給人類帶來的是福還是禍。要知道工業革命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的社會生存方式,而工業革命是誕生在西方文明的文明體系之中,因此西方文明伴隨著工業革命一躍成為人類的主流文明。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學國學?因為我們要扼守文明的多元型。回顧一下過去數千年來,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大的推動力量是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不同見解的思想碰撞。在人類文明史上,任何一種單一的文明取得了絕對主導地位都不是好事情。所以今天,民族自信就體現於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的認同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一定是在未來多元文明當中佔有相當地位的,這是我們今天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所以我們要不遺餘力地弘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

有著悠久歷史的三個文明,還有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包括三個內容:第一,古希臘文明,給西方人帶來了理性,而產生的學問被稱為叫哲學,哲學當中後來派生出一門學問,今天叫科學。

第二是古希伯來文明,給西方人帶來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學問叫宗教,這個宗教體系裡邊最具代表性的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第三個是古羅馬文明,給西方人帶來了契約精神,產生的實物是羅馬法典。

印度文明分為兩個文明學派,一個叫做婆羅門,一個叫做沙門。就像我們中國的儒道兩家。

我們主要說下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屬於沙門教派,屬於沙門思想體系。他的佛教後來走出國門,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教派,這三大教派對我們中華民族都有影響。佛教來到我們中國2000年,深深的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所以我們現在就把佛教當做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前面說的一個基本觀點,也就是文化的差異性。

佛教文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生死問題,儒家儒家是世間倫理,就不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構建在印度古人對生命的獨特的理解上的。我把人類文明體系當中對生命的不同理解概括為三大類:一世說生命觀、二世說生命觀、三世說生命觀,印度文明就是基於三世說生命觀而構建的。

一世說指的是我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形態的徹底終結。即人死如燈滅。

二世說有兩個例子。西方基督教的肉體死亡,靈魂不滅,認為人死了以後要等上帝審判,去天堂或地獄。第二個是中國文化的陰陽。中國古人認為這世界上存在著兩種相反形態的東西或者兩種力量相互制約,推動社會進展,這是陰陽。活人住陽間,死人住陰間,我們死了就會去陰間跟祖宗團聚。所以我們在陽間最高的要求是光宗耀祖,我們的行為要對祖宗負責。

生命的不同理解就鑄造了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人生觀鑄造了不同的文明特點。

印度文明是三世說。印度古人的生命觀,認為生命是死了再來,死了再來的生死輪迴。除了這個,印度文明還具有強烈的厭世主義情結。他熬啊熬啊,好不容易把幾十年熬完了,結果投胎又回來了,還是沒走。那我現實的努力修行、積德行善還有意義嗎?他們說也有意義,意義就體現在我們還要努力修行,要確保著下回來的時候別比這回差。這是印度文明。

我做個小總結,什麼是佛教?一句話可以概括為,釋迦牟尼給出的趨向涅槃的方式就是佛教。佛教很簡單,三句話就可以講完。第一,相信不相信六道輪迴,死了再來死了再來?第二,六道輪迴苦不苦?苦,怎麼解脫?第三句,這世界是夢,一醒就簡單了。佛教的理論就兩條:第一,佛陀告訴我們眼前是夢,第二就是給那些個認同他世界是夢的人,講夢醒瞭如何。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家儒道釋三家的理解,我認為我們重點要看他們的差異性,這樣就能很好把握其基本精神。謝謝大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