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回憶中說說嘉興老百姓的早餐變化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那早餐自然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舌尖上的中國》中介紹嘉興人的早晨,是從一個個熱氣騰騰的粽子開始的。不過在我的記憶中,早餐吃粽子只集中在端午節前後。平日裡吃,這腸胃吃不消,不好消化。

小格辰光(90年代初),對鎮上的茶館店印象頗深。每天天矇矇亮,茶館店就開門了,那會還是國營的,服務員穿著白色的那種制服開始“滕油條”,“滕牛舌頭”,蒸饅頭包子,做大餅。外婆會趕在我起床前買好早餐,每天都會不同。不過唯一不變的就是都會配一杯奶粉衝調的“牛奶”。我那時吃相也怪,喜歡把饅頭,油條放在“牛奶”裡浸一浸,然後一口吃下。有點甜又有點鹹還帶一股奶香。外婆和我說,她們小時候,早餐只有家裡的冷飯吃吃,講究點的加水燒成泡飯加上剩菜做成“菜泡飯”,稍微有點條件的還能弄點鹹菜,榨菜過過口。哪有像我這樣,吃相難看,好好的油條,饅頭還要浸浸吃。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回憶中說說嘉興老百姓的早餐變化

小學裡,早餐也開始變得豐富,早上奶粉不大喝了,取而代之的白粥或者豆漿。過粥最喜腐乳,那種散裝的紅色的腐乳,吃的時候上面還要加點白糖。甜甜的又有那種發酵的香味。外婆還會炒制一碗雪菜毛豆子加一點肉絲,過粥吃也很靈光。喝豆漿的話就吃大餅油條或者牛舌頭包子。那會茶館店也開始經營麵條了,大人們喜歡一早聚在茶館店吃一碗雪菜肉絲麵。條件好的就點一份雪菜豬肝麵或者腰花面還要加一個荷包蛋。吃完上班,一天神清氣爽。年紀大點的,吃完麵還有再沏上一壺茶,在茶館店能坐一個上午。在我記憶中,茶館店其實就是早餐店,承載了我兒時的早餐擔當。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回憶中說說嘉興老百姓的早餐變化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回憶中說說嘉興老百姓的早餐變化

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個體戶已經遍地開花,各行各業開始蓬勃發展。早餐業也不例外,從“四大金剛”到燒賣,小籠,餛飩,麵條,種類已經數不過來。那時,最讓我嘴饞的就是吉水橋下面一個小區邊上的煎餃店,那個豬肉煎餃,一口下去,肉汁滿滿,不小心就會噴出來。再來上一碗牛肉湯,真的是靈撒。那會青春期,胃口也大,一頓要吃十幾個。現在偶爾也會去吃煎餃,嘉興學院邊上王安裡的那家“七里香”,不過我現在最多吃得下6個煎餃。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回憶中說說嘉興老百姓的早餐變化

讀大學後,離開了嘉興幾年,2007年回來後,發現嘉興除了市中心那一塊還算熟悉,其他什麼秀洲新區,南湖新區都會讓我迷路。上班後,單位裡楊柳灣近。早餐自然就在楊柳灣解決了。牛肉煎包煎餃,山東煎餅,炒米線,吃不飽包子,大餅油條,燒賣,熗餅,各色麵條是應有盡有。改革開放四十年,早餐桌上的食物是越來越多。當然,我的記憶只能代表我自己周邊的早餐種類,廣大網友才是一座座“寶藏”。朋友們,你們記憶中最好吃的早餐是什麼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