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不喜歡高鹽飲食!北醫三院專家提醒“隱形鹽”傷心傷腎傷血壓'

"


"


心臟不喜歡高鹽飲食!北醫三院專家提醒“隱形鹽”傷心傷腎傷血壓


文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 祖凌雲、楊林承 編 / 孫靜、吳施楠

【搜狐健康】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殺手”,其死亡率逐年攀升,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在高工作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下,心血管疾病也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患病群體不再侷限於“老年人”。

調查資料顯示,我國40歲以下人群冠心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發病率上升了接近3倍。冠心病確實越來越年輕化了,而且年輕人一旦發生心肌梗死,病情往往比老年人更凶險,發生猝死的機率也比老年人高。

防治心血管疾病,就要了解心臟的“脾氣”,摸清心臟的“小心思”,投其所好。

高鹽攝入是高血壓發病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也會造成心血管病發病與死亡風險增加。過多的鹽分攝入會造成體內血容量的增加,腎臟為了調節電解質的平衡也會分泌一些縮血管激素,導致血壓的升高。長期的高血壓會逐漸引起心室壁的肥厚,嚴重時可導致心力衰竭。同時,高血壓還可以破壞動脈內膜的完整性,導致粥樣斑塊形成,斑塊逐漸增大就會導致冠狀動脈明顯狹窄,造成心肌缺血,從而發生冠心病。

其實很多國家都有通過控鹽行動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先例。比如芬蘭,自1978年人日均食鹽攝入量是12g,到了2002年,日人均食鹽攝入下降了30%,降到了9g,冠心病和中風的死亡率也同期下降了60%。所以控鹽對於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至關重要!

比起西方人來說,中國人大都是“重口味”,飯菜大都偏鹹,如川菜、湘菜、魯菜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攝入鹽量不超過5g(大概普通啤酒瓶的一瓶蓋)。而我國全國的平均食鹽攝入量是9.2g/天,遠超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劑量,而美國人均每天的鹽攝入量僅為3.2—4.5克,可見國人口味之重。

相比於看得見的食用鹽,我們更應該警惕身邊的“隱形鹽”。

零食中就含有大量“隱形鹽”,所以購買各種食品時,注意包裝上的標示估算鹽的含量。很多食品包裝上並不會標出含鹽量,而是以鈉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知道鈉和鹽的換算公式,很容易就能算出來:400mg鈉=1克鹽

趕緊看看你手裡的零食的含鹽量吧。

假如一盒泡麵,大家猜猜它含有多少鹽?它裡面含鹽量為2.5g每100g,所以一盒200g的泡麵就含有5g鹽,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攝鹽量。有些人的時候還加個滷蛋1.3g、加根兒火腿腸2.8g,那鹽的含量就更高了。

還有朋友經常會說,我們家炒菜很少放鹽,我放醬油,燉肉我放黃醬,醬豆腐,其實也是一樣的,一般30ml醬油的含鹽量大概就相當於5g鹽,也就是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攝鹽量。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些小竅門實現有效減鹽:

1、用鹽定量化。做飯前將擬使用的食鹽按定量準備好,以免多用,如中午不在家中用餐,應減量1/3到1/2。

2、改良傳統的烹調方法。炒完菜後再放鹽,可以在同等鹹度下削減鹽量。另外,晚放鹽還能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可謂一舉兩得。

3、涼菜即拌即食。涼菜最好現吃現拌,在加調味料或食鹽後儘快吃完,讓鹽分來不及深入內部。

4、少用含鹽量高的調味品。每10克醬油中約含1.5克的食鹽,每10克魚露中約含1.2克的食鹽。所以當人們在烹飪食物時應少用。如果使用了含鹽量較高的調味品,就應少用鹽或不用鹽,以免使用鹽量超標。

5、加酸能減鹽。人體的味覺研究告訴我們,食物的味道之間有很奇妙的關係,其中酸味就是鹹味的“增強劑”,因此在加入小半勺鹽之後,我們再加幾滴醋就可以讓鹹味更明顯,從而減少食鹽的實際用量。烹製低鹽美味可以考慮用西紅柿、檸檬等酸味的加入,減少鹽的用量。

6、放糖會增鹽。鹹味不僅有增強劑還有減弱劑——甜味。事實上在1%—2%的食鹽溶液中加入10%的糖幾乎可以完全抵消鹹味。所以在很多鹹甜口味飲食中,食鹽的用量比平時會多,因此諸如糖醋排骨等菜要少吃。值得注意的是南方人做菜喜好放糖,然而加糖後由於鹹味減少,於是又會本能的增加鹽的用量。

7、採用多種調味料。在料理時可以採用蔥、姜、蒜之類的香料來提味,還可利用蔬菜本身的強烈風味如青椒、番茄、洋蔥、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降低因減少鹽分而造成的味覺上的不適應感。

8、少吃或不吃高鹽食品。醃菜、鹹蛋、鹹肉、黃醬等副食品應少吃或不吃為好。一個99克普通杯裝方便麵含有7.8克鹽,一包辣醬面就有6克多的鹽。

9、蔬菜水果不能少。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鉀,可以對抗鈉對人體心血管的損害。


"


心臟不喜歡高鹽飲食!北醫三院專家提醒“隱形鹽”傷心傷腎傷血壓


文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 祖凌雲、楊林承 編 / 孫靜、吳施楠

【搜狐健康】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殺手”,其死亡率逐年攀升,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在高工作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下,心血管疾病也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患病群體不再侷限於“老年人”。

調查資料顯示,我國40歲以下人群冠心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發病率上升了接近3倍。冠心病確實越來越年輕化了,而且年輕人一旦發生心肌梗死,病情往往比老年人更凶險,發生猝死的機率也比老年人高。

防治心血管疾病,就要了解心臟的“脾氣”,摸清心臟的“小心思”,投其所好。

高鹽攝入是高血壓發病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也會造成心血管病發病與死亡風險增加。過多的鹽分攝入會造成體內血容量的增加,腎臟為了調節電解質的平衡也會分泌一些縮血管激素,導致血壓的升高。長期的高血壓會逐漸引起心室壁的肥厚,嚴重時可導致心力衰竭。同時,高血壓還可以破壞動脈內膜的完整性,導致粥樣斑塊形成,斑塊逐漸增大就會導致冠狀動脈明顯狹窄,造成心肌缺血,從而發生冠心病。

其實很多國家都有通過控鹽行動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先例。比如芬蘭,自1978年人日均食鹽攝入量是12g,到了2002年,日人均食鹽攝入下降了30%,降到了9g,冠心病和中風的死亡率也同期下降了60%。所以控鹽對於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至關重要!

比起西方人來說,中國人大都是“重口味”,飯菜大都偏鹹,如川菜、湘菜、魯菜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攝入鹽量不超過5g(大概普通啤酒瓶的一瓶蓋)。而我國全國的平均食鹽攝入量是9.2g/天,遠超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劑量,而美國人均每天的鹽攝入量僅為3.2—4.5克,可見國人口味之重。

相比於看得見的食用鹽,我們更應該警惕身邊的“隱形鹽”。

零食中就含有大量“隱形鹽”,所以購買各種食品時,注意包裝上的標示估算鹽的含量。很多食品包裝上並不會標出含鹽量,而是以鈉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知道鈉和鹽的換算公式,很容易就能算出來:400mg鈉=1克鹽

趕緊看看你手裡的零食的含鹽量吧。

假如一盒泡麵,大家猜猜它含有多少鹽?它裡面含鹽量為2.5g每100g,所以一盒200g的泡麵就含有5g鹽,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攝鹽量。有些人的時候還加個滷蛋1.3g、加根兒火腿腸2.8g,那鹽的含量就更高了。

還有朋友經常會說,我們家炒菜很少放鹽,我放醬油,燉肉我放黃醬,醬豆腐,其實也是一樣的,一般30ml醬油的含鹽量大概就相當於5g鹽,也就是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攝鹽量。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些小竅門實現有效減鹽:

1、用鹽定量化。做飯前將擬使用的食鹽按定量準備好,以免多用,如中午不在家中用餐,應減量1/3到1/2。

2、改良傳統的烹調方法。炒完菜後再放鹽,可以在同等鹹度下削減鹽量。另外,晚放鹽還能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可謂一舉兩得。

3、涼菜即拌即食。涼菜最好現吃現拌,在加調味料或食鹽後儘快吃完,讓鹽分來不及深入內部。

4、少用含鹽量高的調味品。每10克醬油中約含1.5克的食鹽,每10克魚露中約含1.2克的食鹽。所以當人們在烹飪食物時應少用。如果使用了含鹽量較高的調味品,就應少用鹽或不用鹽,以免使用鹽量超標。

5、加酸能減鹽。人體的味覺研究告訴我們,食物的味道之間有很奇妙的關係,其中酸味就是鹹味的“增強劑”,因此在加入小半勺鹽之後,我們再加幾滴醋就可以讓鹹味更明顯,從而減少食鹽的實際用量。烹製低鹽美味可以考慮用西紅柿、檸檬等酸味的加入,減少鹽的用量。

6、放糖會增鹽。鹹味不僅有增強劑還有減弱劑——甜味。事實上在1%—2%的食鹽溶液中加入10%的糖幾乎可以完全抵消鹹味。所以在很多鹹甜口味飲食中,食鹽的用量比平時會多,因此諸如糖醋排骨等菜要少吃。值得注意的是南方人做菜喜好放糖,然而加糖後由於鹹味減少,於是又會本能的增加鹽的用量。

7、採用多種調味料。在料理時可以採用蔥、姜、蒜之類的香料來提味,還可利用蔬菜本身的強烈風味如青椒、番茄、洋蔥、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降低因減少鹽分而造成的味覺上的不適應感。

8、少吃或不吃高鹽食品。醃菜、鹹蛋、鹹肉、黃醬等副食品應少吃或不吃為好。一個99克普通杯裝方便麵含有7.8克鹽,一包辣醬面就有6克多的鹽。

9、蔬菜水果不能少。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鉀,可以對抗鈉對人體心血管的損害。


心臟不喜歡高鹽飲食!北醫三院專家提醒“隱形鹽”傷心傷腎傷血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