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

古往今來,真正超越成功與失敗,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的人,扳著指頭也數得過來。其中一個名叫范蠡。很多人都在感嘆,說生意難做。但在范蠡看來,關鍵是做人,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全文約29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

古往今來,真正超越成功與失敗,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的人,扳著指頭也數得過來。其中一個名叫范蠡。很多人都在感嘆,說生意難做。但在范蠡看來,關鍵是做人,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全文約29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范蠡: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 ,字少伯,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宋國陶丘,號“陶朱公”。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

推薦閱讀:某些人投6萬,1個月真能賺到千萬

(添加v17angel,報名臥虎藏龍交易員訓練營)

古往今來,真正超越成功與失敗,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的人,扳著指頭也數得過來。其中一個,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學家、經濟學家,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被稱為一代商聖,名叫范蠡。

他前半生從政,輔佐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生涯走到頂峰時又適時隱退,改走從商之路,從商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財富過千金,在國家危難,百姓流離時又散盡家財,救濟蒼生,後被世人奉為文財神。

范蠡認為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同樣可以複製到商業世界。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在感嘆,說生意難做。但在范蠡看來,關鍵是做人,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01 德為立身圖強之本

范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更難得的是他見解獨到,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青年時,范蠡在周圍人看來有些思想瘋癲,他的觀點常不同於大眾,時常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相約要建立功業,做一番大事。

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於是范蠡和文種投奔越國為官。

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

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後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而范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因此得到勾踐的重用,范蠡更自願隨勾踐赴吳國為奴。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不為所動。

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夫妻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02 曉利害,知進退

後勾踐舉兵敗吳,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時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冷靜的分析了局勢:

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

范蠡清醒的認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急流勇退,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

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面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無故殺死。

文種是一個典型的儒派,認為食君祿,報君恩,建功業,享封賞,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沒有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招致殺身大禍。

而范蠡憑藉冷靜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人性的特點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脫了虎口。如果呂不韋和李斯如范蠡一樣,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衝昏頭腦,也許不會落得身首異處。

03 誠、信、仁、義,成就一方巨賈

范蠡攜妻兒與弟子、門客悄悄來到齊國濱海,化名鴟夷子皮,范蠡自此隱姓埋名,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

在齊國,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相傳,范蠡發現鹽戶製鹽深坑中(今鹼悅鹽溫泉)熱氣氳氤繚繞的溫泉水,舀出來擦拭皮膚感覺神清氣爽、身心疲勞頓時消失……

因常沐浴鹽溫泉,范蠡身體康健,精力旺盛,延年益壽,雖三次散盡家財歸隱,三次成鉅富,成就一世英名。

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細算、盤剝斂財的做法,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

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作工,雖然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04 天下己任,道義於肩

有一句話叫做“無商不奸",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此採用各種手段:投機取巧、哄抬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違背道德的手段。

但范蠡卻做到了“君子生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

范蠡認為: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

這和彼得德魯克的觀點:企業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社會才會回報給企業以利潤的觀點不謀而合。

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有同樣的觀點:“天地不為自生,故能長生"。

范蠡雖然是一個生意人,但從不急功近利,對於經營的利潤只求成本的一成利,不再多取。遇到災年等特殊情況,這個利潤比例還會降低,甚至賠錢救濟災民。

在那個歷史時期,一成利是非常低的。因為那時運輸極其不方便,戰亂、匪寇導致經營風險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屬於絕對的買方市場。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達情況分析,那時還沒出現利潤率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范蠡賺取的一成利應該是毛利率,而非淨利潤。

這樣低的利潤率卻能使范蠡迅速成為巨賈,主要是其交易數額巨大,其次,資金從不閒置,迅速週轉,范蠡經營的商品從未積壓過。因為其為人信譽好,為商磊落,更關鍵的是其商品價格比別人的要低很多。

能做到價格低於同行,不僅是降低利潤率,更有賴於范蠡的經營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思路,在某種商品過剩,價格很便宜時大量購入,同時,拋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盛讚范蠡:“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

范蠡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後又迅速再至千金。

從政時,范蠡奉行了一個臣子的忠義,為商時,又盡了一個商人的良心,可謂是宏略於胸,又悲憫天下的智者。

他的財富,三次裸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別人看到的是他的慷慨,少有人看出他的警惕。一個純粹的商人是不會有這種警惕的。

在商言商,錢總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安全。但范蠡認為,自古以來財富都是危險的。如果沒有對政治、對人心的精準把握,很可能連命都搭進去。

相傳,范蠡晚年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後人尊名陶朱公。

本文綜合自網絡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繫刪改

防失聯、商務合作請添加小富( v17angel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