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讀書 收藏 知乎 烈火如歌1999 2019-08-18
"
"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你還記得自己都看過什麼書嗎?

還記得書中最打動你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如果你記得,還記得當時為什麼打動你嗎?

網絡上流行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可是,認真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瀏覽過的公眾號文章,收藏過的知乎回答,有多少內容真正進入了你的大腦,留在了你的心裡,改變了你的氣質呢?

我們每天看似獲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點贊轉發收藏一樣不落,實際上,如果你從來不去回顧和思考,這些手段只是緩解了你的知識焦慮,為你營造出的一種幻覺: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我的了。

沒有一顆記錄的心,你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讀書確實可以改變氣質,但它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用正確的方法做記錄,可以讓你的讀書效率有質的飛躍。談到如何做讀書記錄,有一本書想必你一定有所耳聞——《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讀完之後,我覺得在記錄方面它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新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

唯有把當下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記錄在紙上,讓思考可視化,讓靈感具象化,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得到的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筆記讀書法,幫助你記得好、記得牢。雖然書中的筆記方法是針對書籍的,但我認為同樣適用於閱讀文章。

"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你還記得自己都看過什麼書嗎?

還記得書中最打動你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如果你記得,還記得當時為什麼打動你嗎?

網絡上流行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可是,認真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瀏覽過的公眾號文章,收藏過的知乎回答,有多少內容真正進入了你的大腦,留在了你的心裡,改變了你的氣質呢?

我們每天看似獲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點贊轉發收藏一樣不落,實際上,如果你從來不去回顧和思考,這些手段只是緩解了你的知識焦慮,為你營造出的一種幻覺: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我的了。

沒有一顆記錄的心,你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讀書確實可以改變氣質,但它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用正確的方法做記錄,可以讓你的讀書效率有質的飛躍。談到如何做讀書記錄,有一本書想必你一定有所耳聞——《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讀完之後,我覺得在記錄方面它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新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

唯有把當下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記錄在紙上,讓思考可視化,讓靈感具象化,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得到的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筆記讀書法,幫助你記得好、記得牢。雖然書中的筆記方法是針對書籍的,但我認為同樣適用於閱讀文章。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作者叫奧野宣之,他以信息整理術聞名於日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筆記達人。他撰寫的多本著作都是關於信息整理和筆記方法,其中一本《旅行手帳完全指南》成為日本手帳書的風潮引領者。他的筆記經驗超過了10年,累計寫了不下183冊筆記本。本書介紹的筆記讀書法教會你用最高效的方法記錄書中的精華,非常適合新手讀者。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將讀書的過程結構化,分成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其中,讀書、記錄和活用三個環節的方法我認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下面我就來分享關於這三個環節裡的重要方法。

讀書環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於一本有價值的書籍,瀏覽一遍就束之高閣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最重要的不是以“萬卷”取勝,而是能否把書中的知識內化、應用,解決自身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讀完一本書,有紮實的收穫,寫好讀書筆記,需要讀幾遍書呢?答案是四遍。你可能會覺得,那也太麻煩了吧,彆著急,並不是每一遍都需要從頭讀到尾的。如下圖:

"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你還記得自己都看過什麼書嗎?

還記得書中最打動你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如果你記得,還記得當時為什麼打動你嗎?

網絡上流行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可是,認真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瀏覽過的公眾號文章,收藏過的知乎回答,有多少內容真正進入了你的大腦,留在了你的心裡,改變了你的氣質呢?

我們每天看似獲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點贊轉發收藏一樣不落,實際上,如果你從來不去回顧和思考,這些手段只是緩解了你的知識焦慮,為你營造出的一種幻覺: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我的了。

沒有一顆記錄的心,你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讀書確實可以改變氣質,但它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用正確的方法做記錄,可以讓你的讀書效率有質的飛躍。談到如何做讀書記錄,有一本書想必你一定有所耳聞——《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讀完之後,我覺得在記錄方面它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新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

唯有把當下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記錄在紙上,讓思考可視化,讓靈感具象化,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得到的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筆記讀書法,幫助你記得好、記得牢。雖然書中的筆記方法是針對書籍的,但我認為同樣適用於閱讀文章。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作者叫奧野宣之,他以信息整理術聞名於日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筆記達人。他撰寫的多本著作都是關於信息整理和筆記方法,其中一本《旅行手帳完全指南》成為日本手帳書的風潮引領者。他的筆記經驗超過了10年,累計寫了不下183冊筆記本。本書介紹的筆記讀書法教會你用最高效的方法記錄書中的精華,非常適合新手讀者。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將讀書的過程結構化,分成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其中,讀書、記錄和活用三個環節的方法我認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下面我就來分享關於這三個環節裡的重要方法。

讀書環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於一本有價值的書籍,瀏覽一遍就束之高閣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最重要的不是以“萬卷”取勝,而是能否把書中的知識內化、應用,解決自身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讀完一本書,有紮實的收穫,寫好讀書筆記,需要讀幾遍書呢?答案是四遍。你可能會覺得,那也太麻煩了吧,彆著急,並不是每一遍都需要從頭讀到尾的。如下圖: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第一遍通讀,要帶著這樣的問題:哪句話觸動到了我,哪個地方顛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哪個地方對我來說很重要。帶著這樣的問題一邊讀書一邊折角,會大大提升你的閱讀效率。很多人把閱讀當做一場均速運動,這是不對的,真正好的閱讀應該是一場以自己為中心的變速運動,簡單的地方快快地讀,複雜的地方細嚼慢嚥,張弛有度,把精力集中在書的精華部分。

第二遍重讀,只要閱讀你曾經摺角的那一頁,帶著這樣的問題:這句話我現在還覺得很重要嗎?它打動我的地方在哪裡?

第三遍標記,只要再讀折了上下兩個角的那一頁,如果還是覺得很重要,就拿鉛筆將那句話畫線出來。

第四遍寫讀書筆記,在畫線的句子中進一步考慮最後要抄下來的句子。

如此經過自己的層層篩選,最後抄在筆記本上的句子,必定是慎之又慎的、自己再三確認的句子。難怪作者會將讀書稱為“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的工序”。

這樣撰寫的讀書筆記,是書本精華和個人思考的結合體,重讀筆記之所以很重要,正是因為在撰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已經經過四遍篩選了。

將書折起來的方法,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所以制定了自己的4遍篩選法。

"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你還記得自己都看過什麼書嗎?

還記得書中最打動你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如果你記得,還記得當時為什麼打動你嗎?

網絡上流行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可是,認真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瀏覽過的公眾號文章,收藏過的知乎回答,有多少內容真正進入了你的大腦,留在了你的心裡,改變了你的氣質呢?

我們每天看似獲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點贊轉發收藏一樣不落,實際上,如果你從來不去回顧和思考,這些手段只是緩解了你的知識焦慮,為你營造出的一種幻覺: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我的了。

沒有一顆記錄的心,你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讀書確實可以改變氣質,但它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用正確的方法做記錄,可以讓你的讀書效率有質的飛躍。談到如何做讀書記錄,有一本書想必你一定有所耳聞——《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讀完之後,我覺得在記錄方面它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新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

唯有把當下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記錄在紙上,讓思考可視化,讓靈感具象化,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得到的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筆記讀書法,幫助你記得好、記得牢。雖然書中的筆記方法是針對書籍的,但我認為同樣適用於閱讀文章。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作者叫奧野宣之,他以信息整理術聞名於日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筆記達人。他撰寫的多本著作都是關於信息整理和筆記方法,其中一本《旅行手帳完全指南》成為日本手帳書的風潮引領者。他的筆記經驗超過了10年,累計寫了不下183冊筆記本。本書介紹的筆記讀書法教會你用最高效的方法記錄書中的精華,非常適合新手讀者。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將讀書的過程結構化,分成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其中,讀書、記錄和活用三個環節的方法我認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下面我就來分享關於這三個環節裡的重要方法。

讀書環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於一本有價值的書籍,瀏覽一遍就束之高閣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最重要的不是以“萬卷”取勝,而是能否把書中的知識內化、應用,解決自身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讀完一本書,有紮實的收穫,寫好讀書筆記,需要讀幾遍書呢?答案是四遍。你可能會覺得,那也太麻煩了吧,彆著急,並不是每一遍都需要從頭讀到尾的。如下圖: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第一遍通讀,要帶著這樣的問題:哪句話觸動到了我,哪個地方顛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哪個地方對我來說很重要。帶著這樣的問題一邊讀書一邊折角,會大大提升你的閱讀效率。很多人把閱讀當做一場均速運動,這是不對的,真正好的閱讀應該是一場以自己為中心的變速運動,簡單的地方快快地讀,複雜的地方細嚼慢嚥,張弛有度,把精力集中在書的精華部分。

第二遍重讀,只要閱讀你曾經摺角的那一頁,帶著這樣的問題:這句話我現在還覺得很重要嗎?它打動我的地方在哪裡?

第三遍標記,只要再讀折了上下兩個角的那一頁,如果還是覺得很重要,就拿鉛筆將那句話畫線出來。

第四遍寫讀書筆記,在畫線的句子中進一步考慮最後要抄下來的句子。

如此經過自己的層層篩選,最後抄在筆記本上的句子,必定是慎之又慎的、自己再三確認的句子。難怪作者會將讀書稱為“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的工序”。

這樣撰寫的讀書筆記,是書本精華和個人思考的結合體,重讀筆記之所以很重要,正是因為在撰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已經經過四遍篩選了。

將書折起來的方法,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所以制定了自己的4遍篩選法。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其實,無論怎麼做標記並不重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標記習慣,重要的是你能區分哪些標記是第一遍的時候做的,哪些標記是重讀的時候做的,最終記錄在筆記本上的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就可以了。

記錄環節

我們之所以撰寫讀書筆記,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在需要的時候,只要重讀筆記,就知道自己曾經讀了什麼書,這些書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穫和價值在什麼地方。因此,書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就要多思考怎樣寫能更方便日後的閱讀,既能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又能瞭解當時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想法。

為此,作者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摘抄+評論”。“○”代表的是經過層層篩選,摘抄下來的原文,“☆”代表的是自己對於這段原文的感謝和補充。這裡要注意的是,要麼摘要的時候不要省略,保持原汁原味,要麼直接進行要點概括。自己的感想怎麼寫呢?隨便寫的一句話,恐怕將來看的時候會雲裡霧裡,所以寫感想的時候,心裡帶著兩句話:這句話我是怎麼理解的,由此我還想到了什麼。

舉個例子

○ 人無法同時傾聽多首音樂,這是因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

☆ 只有不斷地削減和精煉,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核心。一絲多餘的東西都沒有,其實是一種奢侈。

活用環節

用心做好的筆記,自然是要派上用場的。書中提到讀書筆記的用處主要有三點,第一,創意靈感的來源。第二,轉化成書評。第三,解答某個問題。

1、靈感創意的來源。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收集的不同信息之間產生碰撞,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2、轉化成書評。

作者拿自己寫的“摘要+評論”轉化成書評,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經濟大多以農業為中心,所以食物多以植物為主,容易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脂。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人們用內類烹製湯汁,在濃湯的香味中得到滿足。如果把北美和歐洲比作油脂文化圈,那麼亞洲就是湯汁文化圈。

☆日本=湯汁和發酵,歐美=油脂和肉類嗎?我去歐洲旅行時感覺不適應當地食物也許就是這個原因。當時只想來碗烏冬面。

這是摘抄加評論部分,下面則是書評。

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經濟大多以農業為中心,所以食物多以植物為主,容易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脂。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人們用內類烹製湯汁,在濃湯的香味中得到滿足。

沒錯,很多日本人在國外旅行時會很想念醬油和味增湯。在日本人心中的香味裡,湯汁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而在歐美人心中,肉和油是無可取代的。關於這點,作者是這樣說的“如果把北美和歐洲比作油脂文化圈,那麼亞洲就是湯汁文化圈。”

把摘抄和評論稍作修改,讓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被讀者讀懂,讀書筆記就變成了一篇書評了。

3、解答某個問題

主題閱讀意味著要根據某個感興趣的問題,尋找相關的三本以上的書籍進行系統閱讀。生活中常常要面臨很多問題,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選擇跟朋友或者家人商量,其實還有一個途徑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在書裡找答案。

你所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先輩們都已經遇到過,並且把他們的經驗總結成了知識,變成一本本圖書,你只需要拿來學習即可。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會比自己苦思冥想來的明智。

比如考慮是否跳槽,首先根據你的問題選擇幾個關鍵詞:職業規劃、職場技能、跳槽,然後選擇三本同主題的書籍,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做讀書筆記。

然後為自己的疑問提出三個問題。根據這三個問題尋找三本書中的信息,記錄下來並附上自己的評論。就像請三個專家圍繞某個問題給自己提意見一樣,經過整理總結,最後得出一個假設,這樣得出的答案,一定更加審慎理智。

《反脆弱》、《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因為對概率的問題得不到滿意的解答,就用了五年的時間看遍所有包含“概率”和“隨機”字樣的書,最後奠定了他一生的事業。成了一個證券交易員。

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談讀書》中說到,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得出讀書筆記,相反,試著寫讀書筆記,也是讓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你還記得自己都看過什麼書嗎?

還記得書中最打動你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如果你記得,還記得當時為什麼打動你嗎?

網絡上流行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可是,認真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瀏覽過的公眾號文章,收藏過的知乎回答,有多少內容真正進入了你的大腦,留在了你的心裡,改變了你的氣質呢?

我們每天看似獲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點贊轉發收藏一樣不落,實際上,如果你從來不去回顧和思考,這些手段只是緩解了你的知識焦慮,為你營造出的一種幻覺: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我的了。

沒有一顆記錄的心,你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讀書確實可以改變氣質,但它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用正確的方法做記錄,可以讓你的讀書效率有質的飛躍。談到如何做讀書記錄,有一本書想必你一定有所耳聞——《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讀完之後,我覺得在記錄方面它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新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

唯有把當下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記錄在紙上,讓思考可視化,讓靈感具象化,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得到的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筆記讀書法,幫助你記得好、記得牢。雖然書中的筆記方法是針對書籍的,但我認為同樣適用於閱讀文章。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作者叫奧野宣之,他以信息整理術聞名於日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筆記達人。他撰寫的多本著作都是關於信息整理和筆記方法,其中一本《旅行手帳完全指南》成為日本手帳書的風潮引領者。他的筆記經驗超過了10年,累計寫了不下183冊筆記本。本書介紹的筆記讀書法教會你用最高效的方法記錄書中的精華,非常適合新手讀者。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將讀書的過程結構化,分成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其中,讀書、記錄和活用三個環節的方法我認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下面我就來分享關於這三個環節裡的重要方法。

讀書環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於一本有價值的書籍,瀏覽一遍就束之高閣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最重要的不是以“萬卷”取勝,而是能否把書中的知識內化、應用,解決自身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讀完一本書,有紮實的收穫,寫好讀書筆記,需要讀幾遍書呢?答案是四遍。你可能會覺得,那也太麻煩了吧,彆著急,並不是每一遍都需要從頭讀到尾的。如下圖: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第一遍通讀,要帶著這樣的問題:哪句話觸動到了我,哪個地方顛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哪個地方對我來說很重要。帶著這樣的問題一邊讀書一邊折角,會大大提升你的閱讀效率。很多人把閱讀當做一場均速運動,這是不對的,真正好的閱讀應該是一場以自己為中心的變速運動,簡單的地方快快地讀,複雜的地方細嚼慢嚥,張弛有度,把精力集中在書的精華部分。

第二遍重讀,只要閱讀你曾經摺角的那一頁,帶著這樣的問題:這句話我現在還覺得很重要嗎?它打動我的地方在哪裡?

第三遍標記,只要再讀折了上下兩個角的那一頁,如果還是覺得很重要,就拿鉛筆將那句話畫線出來。

第四遍寫讀書筆記,在畫線的句子中進一步考慮最後要抄下來的句子。

如此經過自己的層層篩選,最後抄在筆記本上的句子,必定是慎之又慎的、自己再三確認的句子。難怪作者會將讀書稱為“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的工序”。

這樣撰寫的讀書筆記,是書本精華和個人思考的結合體,重讀筆記之所以很重要,正是因為在撰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已經經過四遍篩選了。

將書折起來的方法,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所以制定了自己的4遍篩選法。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其實,無論怎麼做標記並不重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標記習慣,重要的是你能區分哪些標記是第一遍的時候做的,哪些標記是重讀的時候做的,最終記錄在筆記本上的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就可以了。

記錄環節

我們之所以撰寫讀書筆記,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在需要的時候,只要重讀筆記,就知道自己曾經讀了什麼書,這些書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穫和價值在什麼地方。因此,書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就要多思考怎樣寫能更方便日後的閱讀,既能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又能瞭解當時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想法。

為此,作者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摘抄+評論”。“○”代表的是經過層層篩選,摘抄下來的原文,“☆”代表的是自己對於這段原文的感謝和補充。這裡要注意的是,要麼摘要的時候不要省略,保持原汁原味,要麼直接進行要點概括。自己的感想怎麼寫呢?隨便寫的一句話,恐怕將來看的時候會雲裡霧裡,所以寫感想的時候,心裡帶著兩句話:這句話我是怎麼理解的,由此我還想到了什麼。

舉個例子

○ 人無法同時傾聽多首音樂,這是因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

☆ 只有不斷地削減和精煉,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核心。一絲多餘的東西都沒有,其實是一種奢侈。

活用環節

用心做好的筆記,自然是要派上用場的。書中提到讀書筆記的用處主要有三點,第一,創意靈感的來源。第二,轉化成書評。第三,解答某個問題。

1、靈感創意的來源。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收集的不同信息之間產生碰撞,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2、轉化成書評。

作者拿自己寫的“摘要+評論”轉化成書評,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經濟大多以農業為中心,所以食物多以植物為主,容易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脂。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人們用內類烹製湯汁,在濃湯的香味中得到滿足。如果把北美和歐洲比作油脂文化圈,那麼亞洲就是湯汁文化圈。

☆日本=湯汁和發酵,歐美=油脂和肉類嗎?我去歐洲旅行時感覺不適應當地食物也許就是這個原因。當時只想來碗烏冬面。

這是摘抄加評論部分,下面則是書評。

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經濟大多以農業為中心,所以食物多以植物為主,容易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脂。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人們用內類烹製湯汁,在濃湯的香味中得到滿足。

沒錯,很多日本人在國外旅行時會很想念醬油和味增湯。在日本人心中的香味裡,湯汁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而在歐美人心中,肉和油是無可取代的。關於這點,作者是這樣說的“如果把北美和歐洲比作油脂文化圈,那麼亞洲就是湯汁文化圈。”

把摘抄和評論稍作修改,讓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被讀者讀懂,讀書筆記就變成了一篇書評了。

3、解答某個問題

主題閱讀意味著要根據某個感興趣的問題,尋找相關的三本以上的書籍進行系統閱讀。生活中常常要面臨很多問題,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選擇跟朋友或者家人商量,其實還有一個途徑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在書裡找答案。

你所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先輩們都已經遇到過,並且把他們的經驗總結成了知識,變成一本本圖書,你只需要拿來學習即可。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會比自己苦思冥想來的明智。

比如考慮是否跳槽,首先根據你的問題選擇幾個關鍵詞:職業規劃、職場技能、跳槽,然後選擇三本同主題的書籍,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做讀書筆記。

然後為自己的疑問提出三個問題。根據這三個問題尋找三本書中的信息,記錄下來並附上自己的評論。就像請三個專家圍繞某個問題給自己提意見一樣,經過整理總結,最後得出一個假設,這樣得出的答案,一定更加審慎理智。

《反脆弱》、《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因為對概率的問題得不到滿意的解答,就用了五年的時間看遍所有包含“概率”和“隨機”字樣的書,最後奠定了他一生的事業。成了一個證券交易員。

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談讀書》中說到,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得出讀書筆記,相反,試著寫讀書筆記,也是讓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一本正經地告訴你,讀書筆記這樣做真的很好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從選擇一本書到合上一本書,始終以“記錄”為目的,把讀書的主動性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寫讀書筆記可以改變讀書方法,而讀書方法的改變又能帶來思考方式的轉變。

讀書筆記這條路我還在路上,願你我,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筆記,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