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修行之人而論,天下萬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無非是“三生萬物”同宗同祖同源於“道”,在“返本歸元”思想的指導下,區別的越仔細必然是越背離大道的。而在修學之人看了,做學問的目的便是弄清楚萬物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對於天下萬物認識的越是透徹,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前者是從“萬物”往“一”逆推,後者是以“萬物”為本,繼續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歷史的實踐證明這兩途均是可行的。

對於《道教史》的研究,屬於後者,是要以充分的認識道教的來龍去脈,並且正確的認識道教在歷史中的客觀存在,以及在當下的實際影響。把道教現狀同歷史發展結合起來看待,可以審視那些發展是符合祖師教誨的,那些發展是背離創教宗旨的,從而更好的面對未來。對道教的分類屬於後期的學術行為,也就是說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傳承,再有學者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別。

"

以修行之人而論,天下萬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無非是“三生萬物”同宗同祖同源於“道”,在“返本歸元”思想的指導下,區別的越仔細必然是越背離大道的。而在修學之人看了,做學問的目的便是弄清楚萬物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對於天下萬物認識的越是透徹,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前者是從“萬物”往“一”逆推,後者是以“萬物”為本,繼續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歷史的實踐證明這兩途均是可行的。

對於《道教史》的研究,屬於後者,是要以充分的認識道教的來龍去脈,並且正確的認識道教在歷史中的客觀存在,以及在當下的實際影響。把道教現狀同歷史發展結合起來看待,可以審視那些發展是符合祖師教誨的,那些發展是背離創教宗旨的,從而更好的面對未來。對道教的分類屬於後期的學術行為,也就是說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傳承,再有學者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別。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在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滅惑論》中提出“道三品”的說法,這種思想來源應是三國時期的陳群首創,將備選官員分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有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下等。這種三六九等的區分對後世影響很大,同樣採取這種思想的還有《書品》,以及根據人的天分來區別的三六九等,根據人後天德行操守劃分的人品等等。

劉勰將這種思想用於劃分當時的道教派別,他認為同為道家,各派系旨趣不同,因而劃分三品而做區分。即所謂的:“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上品闡述的是老子思想,即所謂的正統道家思想,其中又分為重視“有”的黃老學派,重視“無”的老莊學派,老莊學派在魏晉時期發展出玄學派。

"

以修行之人而論,天下萬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無非是“三生萬物”同宗同祖同源於“道”,在“返本歸元”思想的指導下,區別的越仔細必然是越背離大道的。而在修學之人看了,做學問的目的便是弄清楚萬物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對於天下萬物認識的越是透徹,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前者是從“萬物”往“一”逆推,後者是以“萬物”為本,繼續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歷史的實踐證明這兩途均是可行的。

對於《道教史》的研究,屬於後者,是要以充分的認識道教的來龍去脈,並且正確的認識道教在歷史中的客觀存在,以及在當下的實際影響。把道教現狀同歷史發展結合起來看待,可以審視那些發展是符合祖師教誨的,那些發展是背離創教宗旨的,從而更好的面對未來。對道教的分類屬於後期的學術行為,也就是說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傳承,再有學者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別。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在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滅惑論》中提出“道三品”的說法,這種思想來源應是三國時期的陳群首創,將備選官員分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有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下等。這種三六九等的區分對後世影響很大,同樣採取這種思想的還有《書品》,以及根據人的天分來區別的三六九等,根據人後天德行操守劃分的人品等等。

劉勰將這種思想用於劃分當時的道教派別,他認為同為道家,各派系旨趣不同,因而劃分三品而做區分。即所謂的:“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上品闡述的是老子思想,即所謂的正統道家思想,其中又分為重視“有”的黃老學派,重視“無”的老莊學派,老莊學派在魏晉時期發展出玄學派。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中品講述的是神仙事,在西漢時期為了忽悠漢武帝求仙,編造出了“黃帝且戰且學仙”的典故來,長生不死是他們的最終訴求。《老子》講的“長生久視之道”,前面跟的是“有國之母”,很顯然“長久之道”是針對治理國家而言的,指的是政治上的長治久安。而神仙道認為,道是相通的,修身之法可以用來治國,為何治國之道不可以用來治身?天地可以長久,國家可以長久,為何人壽命不能長久?

下品論述的是張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早起具體的名稱無從考證,官方文件統稱其為“米賊”。從稱呼上來看,官方並不認可張道陵以符籙消災解難的這個宗教團體。張道陵的道教依然沒有放棄對長生的追求,其成仙的法子基本上有二,一是靠積功德,二是靠修法術。一個行善積德的好人,不通過法術是不能成仙的,一個法術高強但是不注重道德修養的人也是無法成仙的。

"

以修行之人而論,天下萬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無非是“三生萬物”同宗同祖同源於“道”,在“返本歸元”思想的指導下,區別的越仔細必然是越背離大道的。而在修學之人看了,做學問的目的便是弄清楚萬物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對於天下萬物認識的越是透徹,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前者是從“萬物”往“一”逆推,後者是以“萬物”為本,繼續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歷史的實踐證明這兩途均是可行的。

對於《道教史》的研究,屬於後者,是要以充分的認識道教的來龍去脈,並且正確的認識道教在歷史中的客觀存在,以及在當下的實際影響。把道教現狀同歷史發展結合起來看待,可以審視那些發展是符合祖師教誨的,那些發展是背離創教宗旨的,從而更好的面對未來。對道教的分類屬於後期的學術行為,也就是說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傳承,再有學者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別。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在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滅惑論》中提出“道三品”的說法,這種思想來源應是三國時期的陳群首創,將備選官員分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有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下等。這種三六九等的區分對後世影響很大,同樣採取這種思想的還有《書品》,以及根據人的天分來區別的三六九等,根據人後天德行操守劃分的人品等等。

劉勰將這種思想用於劃分當時的道教派別,他認為同為道家,各派系旨趣不同,因而劃分三品而做區分。即所謂的:“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上品闡述的是老子思想,即所謂的正統道家思想,其中又分為重視“有”的黃老學派,重視“無”的老莊學派,老莊學派在魏晉時期發展出玄學派。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中品講述的是神仙事,在西漢時期為了忽悠漢武帝求仙,編造出了“黃帝且戰且學仙”的典故來,長生不死是他們的最終訴求。《老子》講的“長生久視之道”,前面跟的是“有國之母”,很顯然“長久之道”是針對治理國家而言的,指的是政治上的長治久安。而神仙道認為,道是相通的,修身之法可以用來治國,為何治國之道不可以用來治身?天地可以長久,國家可以長久,為何人壽命不能長久?

下品論述的是張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早起具體的名稱無從考證,官方文件統稱其為“米賊”。從稱呼上來看,官方並不認可張道陵以符籙消災解難的這個宗教團體。張道陵的道教依然沒有放棄對長生的追求,其成仙的法子基本上有二,一是靠積功德,二是靠修法術。一個行善積德的好人,不通過法術是不能成仙的,一個法術高強但是不注重道德修養的人也是無法成仙的。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這是南北朝時期的劃分,到了宋代馬端臨有提出了“道家五說”,是對“道家三品”的補充闡述。道三品中的道祖是“老子”,“道五說”的道祖是“黃帝、老子”,道祖的基本教誨不變,仍舊推崇“清靜無為”之說。按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先儒之論備矣。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一說也,符籙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此馬端臨《經籍考》中所論“道家五說”。

言清靜者,略及煉養,黃帝、老子、列子、莊子等人如是。赤松子、魏伯陽言煉養,而不言清靜。盧生、李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寇謙言符籙,則煉養、服食具不言。杜光庭以下,黃冠者則依科演教。道家本著黃老教誨而談清靜修身,略論治國術,而神仙家赤松子、魏伯陽專事修煉以圖成仙。盧生就是那個帶回“滅秦者,胡也”讖言的術士,後來被秦始皇坑殺了,他們屬於服食修煉者,認為吃丹藥可得長生,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多信奉次術。

"

以修行之人而論,天下萬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無非是“三生萬物”同宗同祖同源於“道”,在“返本歸元”思想的指導下,區別的越仔細必然是越背離大道的。而在修學之人看了,做學問的目的便是弄清楚萬物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對於天下萬物認識的越是透徹,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前者是從“萬物”往“一”逆推,後者是以“萬物”為本,繼續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歷史的實踐證明這兩途均是可行的。

對於《道教史》的研究,屬於後者,是要以充分的認識道教的來龍去脈,並且正確的認識道教在歷史中的客觀存在,以及在當下的實際影響。把道教現狀同歷史發展結合起來看待,可以審視那些發展是符合祖師教誨的,那些發展是背離創教宗旨的,從而更好的面對未來。對道教的分類屬於後期的學術行為,也就是說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傳承,再有學者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別。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在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滅惑論》中提出“道三品”的說法,這種思想來源應是三國時期的陳群首創,將備選官員分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有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下等。這種三六九等的區分對後世影響很大,同樣採取這種思想的還有《書品》,以及根據人的天分來區別的三六九等,根據人後天德行操守劃分的人品等等。

劉勰將這種思想用於劃分當時的道教派別,他認為同為道家,各派系旨趣不同,因而劃分三品而做區分。即所謂的:“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上品闡述的是老子思想,即所謂的正統道家思想,其中又分為重視“有”的黃老學派,重視“無”的老莊學派,老莊學派在魏晉時期發展出玄學派。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中品講述的是神仙事,在西漢時期為了忽悠漢武帝求仙,編造出了“黃帝且戰且學仙”的典故來,長生不死是他們的最終訴求。《老子》講的“長生久視之道”,前面跟的是“有國之母”,很顯然“長久之道”是針對治理國家而言的,指的是政治上的長治久安。而神仙道認為,道是相通的,修身之法可以用來治國,為何治國之道不可以用來治身?天地可以長久,國家可以長久,為何人壽命不能長久?

下品論述的是張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早起具體的名稱無從考證,官方文件統稱其為“米賊”。從稱呼上來看,官方並不認可張道陵以符籙消災解難的這個宗教團體。張道陵的道教依然沒有放棄對長生的追求,其成仙的法子基本上有二,一是靠積功德,二是靠修法術。一個行善積德的好人,不通過法術是不能成仙的,一個法術高強但是不注重道德修養的人也是無法成仙的。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這是南北朝時期的劃分,到了宋代馬端臨有提出了“道家五說”,是對“道家三品”的補充闡述。道三品中的道祖是“老子”,“道五說”的道祖是“黃帝、老子”,道祖的基本教誨不變,仍舊推崇“清靜無為”之說。按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先儒之論備矣。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一說也,符籙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此馬端臨《經籍考》中所論“道家五說”。

言清靜者,略及煉養,黃帝、老子、列子、莊子等人如是。赤松子、魏伯陽言煉養,而不言清靜。盧生、李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寇謙言符籙,則煉養、服食具不言。杜光庭以下,黃冠者則依科演教。道家本著黃老教誨而談清靜修身,略論治國術,而神仙家赤松子、魏伯陽專事修煉以圖成仙。盧生就是那個帶回“滅秦者,胡也”讖言的術士,後來被秦始皇坑殺了,他們屬於服食修煉者,認為吃丹藥可得長生,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多信奉次術。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依科演教所依照的並非科學,而是科儀。是宗教禮樂文化的標準化,從儀式流程到具體規範,採用固定的形式規範下來,後人可徵可循,不少儀式是援引佛教的。歐陽修說“老子之意,愈遠愈失真”。歐陽修認為,古時有道而無神仙,後人不知無仙而妄學仙。生死是自然之理,聖賢應自然只理養自然之生,盡天年足以,後世歪門邪道,杜撰神仙之說,虛構全生之法,抓住貪生怕死的人性,斂財以求人間富貴,美其名曰“無財不養道”。後世道教在此五說中,並未發展出新的見解。全真道屬於神仙方技之術,正義道則為符籙巫祝之術。

參考材料:許地山《道教史》

極簡史:中國道教的來龍去脈

道教的分別:真正教、返俗教、訓世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