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三)


值得單獨提一下的是,當前許多大陸民眾,如今對於香港經濟地位的評價似乎走向了某個極端:

認為中國已經足夠強大,香港早已淪為一座普通的城市,香港已不再那麼重要了。

從GDP的角度來評判,的確,香港已經接連被內地多座城市超越。

但客觀地說,對香港的評價,單單從GDP這個維度去評判,實在過於狹隘了。香港仍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仍是國際資本最青睞的金融陣地,更不必說其人民幣國際清算中心的特殊地位。

雖然倫交所在聲明中恭維了一下上交所,但面對國際金融中心這種級別的title,上海仍與香港存在差距,且不是一點半點。

說到證券市場的成熟度,相關金融法律法規的完善度,A股仍需要恭謹地叫港股一聲“老師”。

當然,這一切正在被快速改善和追趕。隨著A股市場愈加開放,大陸相關證券、金融制度法規愈加成熟,人們已經能見到,越來越多的資金已繞道香港,直接對接滬深。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三)


值得單獨提一下的是,當前許多大陸民眾,如今對於香港經濟地位的評價似乎走向了某個極端:

認為中國已經足夠強大,香港早已淪為一座普通的城市,香港已不再那麼重要了。

從GDP的角度來評判,的確,香港已經接連被內地多座城市超越。

但客觀地說,對香港的評價,單單從GDP這個維度去評判,實在過於狹隘了。香港仍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仍是國際資本最青睞的金融陣地,更不必說其人民幣國際清算中心的特殊地位。

雖然倫交所在聲明中恭維了一下上交所,但面對國際金融中心這種級別的title,上海仍與香港存在差距,且不是一點半點。

說到證券市場的成熟度,相關金融法律法規的完善度,A股仍需要恭謹地叫港股一聲“老師”。

當然,這一切正在被快速改善和追趕。隨著A股市場愈加開放,大陸相關證券、金融制度法規愈加成熟,人們已經能見到,越來越多的資金已繞道香港,直接對接滬深。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香港金融界人士如果留意最近A股政策面的一系列“大動作”,應該會脊背發涼吧?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正站在自身命運的轉折點上。

就港交所的“求愛失敗”,權威媒體比較罕見地對這樣一起純商業的併購項目做出了評價,“除了中央支持,香港自己也要努力”,這句話,當然不僅僅是說給香港金融界人士聽的。


"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被“打臉”的背後: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作者/慧超

(一)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中秋之夜,倫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拒絕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且,以一種令人難堪的方式。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此前2天,港交所向倫交所發佈了一則收購要約,作價296億英鎊。這個價格,較倫交所當時收盤價,溢價為22.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港交所和倫交所的合併,是一場千載難逢的“世紀聯姻”。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當然是這樣。即便對很多連股票賬戶都沒開的人,大抵也都聽過“紐倫港”(Nylonkong)一詞,長期以來,紐約、倫敦、香港是全球無可爭議的3座金融中心。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若港交所的收購得以履行,那雙方的聯姻的確是創造了一家市值超過7.71萬億美元,超越日交所,成為僅次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然而倫交所對此並不感冒,不僅直接拒絕了這份收購提議,還寫下:

“我們認為雙方已沒有進一步接觸的必要”。

英國人的公開聲明用詞十分尖銳,絕非是“不客氣”的程度,在某些用詞上,已有毫不留情地諷刺揶揄的意味。

拒絕港交所溢價22.9%的收購,英國人給出了四個理由,但其實讀來讀去只有一句話:

“我們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來”。

這是一封耐人尋味的公開聲明,畢竟作為官方文件,倫交所的聲明本該儘可能避免情緒化的用詞,但在我讀來,英國人這篇聲明幾乎就像是“拍著桌子”寫出來的。

在第一個拒絕的理由中,倫交所即表示:

“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對此非常重視。但我們認為,港交所不能為我們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國最好的交易平臺”。

貶港之餘,英國人還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們獲得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這樣的說辭非常罕見,香港金融界人士應該是第一次聽到,在英國人心中原來自己未來的預期已經“敗給”上海了。

這句話大概要比倫交所的拒絕本身,更令香港金融從業者感到刺痛吧?

倫交所特別提到了香港近來的不穩定局勢,認為“香港的持續情況增加了港交所股票價值的不確定性”。

以及:“此外,我們質疑香港交易所長期作為金融戰略門戶的可持續性”。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能夠聽得懂?


(二)

1949年,廣州解放。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馬世誠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發,收復香港、澳門”。

香港大亂,時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認為香港“徹底完了”。面對兵鋒正銳的解放軍,只有4個旅的駐港英軍根本沒有一絲勝算。英國人深知新中國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宣告絕非說說而已,和清政府簽訂的條約,絕不可能擋得住解放軍。

馬世誠的部隊行進了3天,已到達深圳河岸邊,就在這時,一份新命令到達,要求部隊停止前進。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很多年之後,人們才在朱文軼那本《進城:1949》中得知,是潘漢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進言,認為1949年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

共和國初建,亟需各類物資、設備,而當時美國正在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大陸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中國需要一道門,一道通向國際社會和自由貿易的大門。

毛澤東採納了潘廖二人的建議。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尤其在我們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決裂的時候,中國內陸進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幾乎成為那道中國唯一能走向國際社會的“大門”。

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加入WTO,香港飛速崛起,成為名副其實金融與貿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與港人艱苦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有關,然而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成就這一切的,是背後中國大陸的龐大需求和市場機會。

因為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懷揣熱錢的各國投資客,都無一例外地將香港作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香港幾乎仍是外資進入中國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直言:

香港騰飛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聰明、自由,更不是因為她被英國人管轄,而是因為她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三)


值得單獨提一下的是,當前許多大陸民眾,如今對於香港經濟地位的評價似乎走向了某個極端:

認為中國已經足夠強大,香港早已淪為一座普通的城市,香港已不再那麼重要了。

從GDP的角度來評判,的確,香港已經接連被內地多座城市超越。

但客觀地說,對香港的評價,單單從GDP這個維度去評判,實在過於狹隘了。香港仍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仍是國際資本最青睞的金融陣地,更不必說其人民幣國際清算中心的特殊地位。

雖然倫交所在聲明中恭維了一下上交所,但面對國際金融中心這種級別的title,上海仍與香港存在差距,且不是一點半點。

說到證券市場的成熟度,相關金融法律法規的完善度,A股仍需要恭謹地叫港股一聲“老師”。

當然,這一切正在被快速改善和追趕。隨著A股市場愈加開放,大陸相關證券、金融制度法規愈加成熟,人們已經能見到,越來越多的資金已繞道香港,直接對接滬深。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香港金融界人士如果留意最近A股政策面的一系列“大動作”,應該會脊背發涼吧?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正站在自身命運的轉折點上。

就港交所的“求愛失敗”,權威媒體比較罕見地對這樣一起純商業的併購項目做出了評價,“除了中央支持,香港自己也要努力”,這句話,當然不僅僅是說給香港金融界人士聽的。


港交所“求愛”失敗:香港已不是那道唯一的“門”


香港依然是鏈接中國與世界的橋頭堡,香港依然非常重要。

只是,它早已不再是那道“唯一”的門。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