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中國茶葉種類繁多,複雜多樣,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茶葉行業目前的客觀狀況。在這樣的產業現狀下,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難度大。不少消費者買茶,要麼先找自己身邊相對熟悉茶葉的人諮詢諮詢,要麼買得不放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公道?等等。

第二、這種狀況下,容易出現價與值的背離、魚目混珠甚至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並不承載具體價值的概念與說辭,離譜的忽悠,甚至是直接的假冒或者偽劣,比比皆是。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選擇和鑑別的難度。

第三、“名人”群體的高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能夠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在為他們選擇茶禮時,因為“重視”和“在意”,而更容易為各種概念與故事所吸引,反倒是忽略了品質的可靠性。

三、針對這一現象,從品飲消費和選擇茶葉作為禮品的角度,筆者有如下建議: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中國茶葉種類繁多,複雜多樣,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茶葉行業目前的客觀狀況。在這樣的產業現狀下,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難度大。不少消費者買茶,要麼先找自己身邊相對熟悉茶葉的人諮詢諮詢,要麼買得不放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公道?等等。

第二、這種狀況下,容易出現價與值的背離、魚目混珠甚至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並不承載具體價值的概念與說辭,離譜的忽悠,甚至是直接的假冒或者偽劣,比比皆是。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選擇和鑑別的難度。

第三、“名人”群體的高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能夠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在為他們選擇茶禮時,因為“重視”和“在意”,而更容易為各種概念與故事所吸引,反倒是忽略了品質的可靠性。

三、針對這一現象,從品飲消費和選擇茶葉作為禮品的角度,筆者有如下建議: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儘量選擇相對知名品牌的產品。品牌的本質,是基於產品價值和消費體驗所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信任,是企業的一種承諾和系統保障,是一種公開宣示之後的規範操作。

中國茶葉,目前農產品特點還很明顯,工業化程度低。從茶園到茶杯,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有各種可能,組合在一起也就有了多種路徑,但規範程度不一。

1、茶葉種植、茶園管理:茶園基地,是茶葉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這個環節,目標是要出產安全的鮮葉和優質的鮮葉。是否合理施肥?所施用的肥料,對茶葉綜合品質影響如何?如需用藥,是否合理選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用藥之後是否在安全時間之後採摘?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上是正常現象,我們無需談農藥而色變,關鍵是將農藥殘留控制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範疇。

2、鮮葉採摘:採摘的相對規範與統一標準,關聯到後續的初制加工。

3、毛茶初制:是否做到清潔化生產?是否做到鮮葉不著地?製茶人員的技術能力如何?生產加工的效率,則與後續的消費價值相關。

4、精製加工:是否有技術措施與裝備保障茶葉品質?一些品牌企業,在精製環節,已經引入了靜電揀梗和色選設備以提升茶葉品質,而一般的家庭作業和小作坊式茶葉加工場所,則無力做到。

5、研發拼配:這不僅僅是茶葉,而是食品加工中的一項重要工序,有助於形成特定的產品風格、相對穩定的產品品質以及創造更好的消費價值,但在茶葉中經常被各種有意或無意的誤讀甚至貶低。

6、生產管理:是否有專業技術團隊?是否有體系保障?是否規範作業?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未作詳細展開。而各個環節各種可能性的組合,形成了品質的參次,造成了選擇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品牌背後,是一群人,一套體系,對於整個茶葉生產鏈條的管理,以保障產品安全與質量。一款優質的茶葉產品,遠遠不僅僅是設計一個包裝,然後再從農戶或批發市場買來一點毛茶包裝成品那樣簡單。

畢竟,品質可靠,是一款“好茶”的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品牌,則可以為消費者選擇提供一定的指引。而送茶送的是心意,傳遞的是情意,表達的是敬意——所有這些,都應該是建立在一款靠譜的茶品上。否則,就尷尬了。

當然,選擇品牌的時候,也要防止冒牌貨。

第二、不要輕信和盲從於五花八門的概念,盲目追稀求異。市場上,千年古樹百年老茶三百年老字號,層出不窮;盲目的追早求老,蔚然成風;動輒“大紅印”、“文革磚”,氾濫成災;迷信年份喝“老茶”,唯“老“是從;手工古法私房茶,漫山遍野;產自全國各地的“正宗武夷山桐木關金駿眉”,比比皆是;恨不得將一款產品說成靈丹妙藥神仙水,並不鮮見;腳踩布鞋身穿土布衫的各路大師,多如過江之鯽。概念本身不是問題,但只是以本身並不承載消費價值的概念來謀求一己之利,可能就是問題。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中國茶葉種類繁多,複雜多樣,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茶葉行業目前的客觀狀況。在這樣的產業現狀下,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難度大。不少消費者買茶,要麼先找自己身邊相對熟悉茶葉的人諮詢諮詢,要麼買得不放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公道?等等。

第二、這種狀況下,容易出現價與值的背離、魚目混珠甚至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並不承載具體價值的概念與說辭,離譜的忽悠,甚至是直接的假冒或者偽劣,比比皆是。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選擇和鑑別的難度。

第三、“名人”群體的高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能夠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在為他們選擇茶禮時,因為“重視”和“在意”,而更容易為各種概念與故事所吸引,反倒是忽略了品質的可靠性。

三、針對這一現象,從品飲消費和選擇茶葉作為禮品的角度,筆者有如下建議: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儘量選擇相對知名品牌的產品。品牌的本質,是基於產品價值和消費體驗所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信任,是企業的一種承諾和系統保障,是一種公開宣示之後的規範操作。

中國茶葉,目前農產品特點還很明顯,工業化程度低。從茶園到茶杯,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有各種可能,組合在一起也就有了多種路徑,但規範程度不一。

1、茶葉種植、茶園管理:茶園基地,是茶葉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這個環節,目標是要出產安全的鮮葉和優質的鮮葉。是否合理施肥?所施用的肥料,對茶葉綜合品質影響如何?如需用藥,是否合理選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用藥之後是否在安全時間之後採摘?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上是正常現象,我們無需談農藥而色變,關鍵是將農藥殘留控制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範疇。

2、鮮葉採摘:採摘的相對規範與統一標準,關聯到後續的初制加工。

3、毛茶初制:是否做到清潔化生產?是否做到鮮葉不著地?製茶人員的技術能力如何?生產加工的效率,則與後續的消費價值相關。

4、精製加工:是否有技術措施與裝備保障茶葉品質?一些品牌企業,在精製環節,已經引入了靜電揀梗和色選設備以提升茶葉品質,而一般的家庭作業和小作坊式茶葉加工場所,則無力做到。

5、研發拼配:這不僅僅是茶葉,而是食品加工中的一項重要工序,有助於形成特定的產品風格、相對穩定的產品品質以及創造更好的消費價值,但在茶葉中經常被各種有意或無意的誤讀甚至貶低。

6、生產管理:是否有專業技術團隊?是否有體系保障?是否規範作業?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未作詳細展開。而各個環節各種可能性的組合,形成了品質的參次,造成了選擇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品牌背後,是一群人,一套體系,對於整個茶葉生產鏈條的管理,以保障產品安全與質量。一款優質的茶葉產品,遠遠不僅僅是設計一個包裝,然後再從農戶或批發市場買來一點毛茶包裝成品那樣簡單。

畢竟,品質可靠,是一款“好茶”的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品牌,則可以為消費者選擇提供一定的指引。而送茶送的是心意,傳遞的是情意,表達的是敬意——所有這些,都應該是建立在一款靠譜的茶品上。否則,就尷尬了。

當然,選擇品牌的時候,也要防止冒牌貨。

第二、不要輕信和盲從於五花八門的概念,盲目追稀求異。市場上,千年古樹百年老茶三百年老字號,層出不窮;盲目的追早求老,蔚然成風;動輒“大紅印”、“文革磚”,氾濫成災;迷信年份喝“老茶”,唯“老“是從;手工古法私房茶,漫山遍野;產自全國各地的“正宗武夷山桐木關金駿眉”,比比皆是;恨不得將一款產品說成靈丹妙藥神仙水,並不鮮見;腳踩布鞋身穿土布衫的各路大師,多如過江之鯽。概念本身不是問題,但只是以本身並不承載消費價值的概念來謀求一己之利,可能就是問題。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中國茶葉種類繁多,複雜多樣,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茶葉行業目前的客觀狀況。在這樣的產業現狀下,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難度大。不少消費者買茶,要麼先找自己身邊相對熟悉茶葉的人諮詢諮詢,要麼買得不放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公道?等等。

第二、這種狀況下,容易出現價與值的背離、魚目混珠甚至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並不承載具體價值的概念與說辭,離譜的忽悠,甚至是直接的假冒或者偽劣,比比皆是。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選擇和鑑別的難度。

第三、“名人”群體的高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能夠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在為他們選擇茶禮時,因為“重視”和“在意”,而更容易為各種概念與故事所吸引,反倒是忽略了品質的可靠性。

三、針對這一現象,從品飲消費和選擇茶葉作為禮品的角度,筆者有如下建議: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儘量選擇相對知名品牌的產品。品牌的本質,是基於產品價值和消費體驗所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信任,是企業的一種承諾和系統保障,是一種公開宣示之後的規範操作。

中國茶葉,目前農產品特點還很明顯,工業化程度低。從茶園到茶杯,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有各種可能,組合在一起也就有了多種路徑,但規範程度不一。

1、茶葉種植、茶園管理:茶園基地,是茶葉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這個環節,目標是要出產安全的鮮葉和優質的鮮葉。是否合理施肥?所施用的肥料,對茶葉綜合品質影響如何?如需用藥,是否合理選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用藥之後是否在安全時間之後採摘?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上是正常現象,我們無需談農藥而色變,關鍵是將農藥殘留控制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範疇。

2、鮮葉採摘:採摘的相對規範與統一標準,關聯到後續的初制加工。

3、毛茶初制:是否做到清潔化生產?是否做到鮮葉不著地?製茶人員的技術能力如何?生產加工的效率,則與後續的消費價值相關。

4、精製加工:是否有技術措施與裝備保障茶葉品質?一些品牌企業,在精製環節,已經引入了靜電揀梗和色選設備以提升茶葉品質,而一般的家庭作業和小作坊式茶葉加工場所,則無力做到。

5、研發拼配:這不僅僅是茶葉,而是食品加工中的一項重要工序,有助於形成特定的產品風格、相對穩定的產品品質以及創造更好的消費價值,但在茶葉中經常被各種有意或無意的誤讀甚至貶低。

6、生產管理:是否有專業技術團隊?是否有體系保障?是否規範作業?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未作詳細展開。而各個環節各種可能性的組合,形成了品質的參次,造成了選擇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品牌背後,是一群人,一套體系,對於整個茶葉生產鏈條的管理,以保障產品安全與質量。一款優質的茶葉產品,遠遠不僅僅是設計一個包裝,然後再從農戶或批發市場買來一點毛茶包裝成品那樣簡單。

畢竟,品質可靠,是一款“好茶”的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品牌,則可以為消費者選擇提供一定的指引。而送茶送的是心意,傳遞的是情意,表達的是敬意——所有這些,都應該是建立在一款靠譜的茶品上。否則,就尷尬了。

當然,選擇品牌的時候,也要防止冒牌貨。

第二、不要輕信和盲從於五花八門的概念,盲目追稀求異。市場上,千年古樹百年老茶三百年老字號,層出不窮;盲目的追早求老,蔚然成風;動輒“大紅印”、“文革磚”,氾濫成災;迷信年份喝“老茶”,唯“老“是從;手工古法私房茶,漫山遍野;產自全國各地的“正宗武夷山桐木關金駿眉”,比比皆是;恨不得將一款產品說成靈丹妙藥神仙水,並不鮮見;腳踩布鞋身穿土布衫的各路大師,多如過江之鯽。概念本身不是問題,但只是以本身並不承載消費價值的概念來謀求一己之利,可能就是問題。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你是不是隻喝“大紅印”和“文革磚”?

茶葉作為商品,離不開消費價值。一杯好茶,首先是種出來,然後是做出來,最後是泡出來。一款好茶葉,離不開好產區的天時地利,離不開專業製茶技師的精工細作,離不開從茶園到工廠的安全生產與品質保障。因此,從消費者角度,筆者建議為健康生活而喝茶,不要為虛無的概念而喝茶,不要為了稀奇或炫耀而喝茶,不要拿“繩命”去冒險,不要因為痴迷於口腹之慾而有意無意中成了“小白鼠”。

同時,從茶葉從業者的角度,筆者建議合理看待茶葉的健康價值與文化屬性。健康飲品是茶葉價值的根本,而文化則是一種附加。從茶園基地到成品,如果不知來路與出處,僅僅是幾兩毛茶原料穿上文化名義到外衣,那麼無論這外衣是如何的華美,那也還是不夠的。中國茶葉現階段非常普遍的農產品底色與輕易罩上的文化外套,再加之以“茶文化”的名義,容易陡然間從田間地頭騰雲駕霧而起,而消費者則往往在煙籠霧罩之中被迷失。

第三、儘量選擇可靠的渠道。產品的流通環節,與產地和品牌結合在一起,為產品的可靠性提供保障。例如,如果你作為一個身處北京的普通消費者,打算購買正宗西湖龍井送人,上哪兒購買會可靠一些?選擇經杭州市政府相關部門認定過的西湖龍井專賣店,或者張一元、吳裕泰這樣的老字號。如果你身處廣州,要去芳村茶葉市場購買幾餅15-20年左右的老茶餅送人,該怎麼選擇?在芳村這個茶葉的汪洋大海中,選擇可靠的經營商戶更是非常重要,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選擇了一種信用背書。

第四、不要一味追求低價。“產地直銷”的口號,強調的並不是品質;“沒有中間商掙差價”,實際上是腦殘廣告——中國茶葉的經銷商中間商,實際上在為消費者提供者眾多的價值與服務。

第五、結合“產區品牌+企業品牌”進行選擇。中國茶葉種植範圍廣闊,但產區的資源條件不一,可劃分為普通產區、適宜產區、優質產區和小產區四類,它們出產的茶葉品質也有顯著差異。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可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選擇不同產區;鎖定產區之後,再選擇正宗產區的可靠的品牌。

最後,如果你問,對於“名人”,對於“VIP”,什麼茶比較搭?那麼我會建議:

小產區,大經典;大品牌,更放心。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中國茶葉種類繁多,複雜多樣,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茶葉行業目前的客觀狀況。在這樣的產業現狀下,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難度大。不少消費者買茶,要麼先找自己身邊相對熟悉茶葉的人諮詢諮詢,要麼買得不放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公道?等等。

第二、這種狀況下,容易出現價與值的背離、魚目混珠甚至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並不承載具體價值的概念與說辭,離譜的忽悠,甚至是直接的假冒或者偽劣,比比皆是。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選擇和鑑別的難度。

第三、“名人”群體的高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能夠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在為他們選擇茶禮時,因為“重視”和“在意”,而更容易為各種概念與故事所吸引,反倒是忽略了品質的可靠性。

三、針對這一現象,從品飲消費和選擇茶葉作為禮品的角度,筆者有如下建議: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儘量選擇相對知名品牌的產品。品牌的本質,是基於產品價值和消費體驗所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信任,是企業的一種承諾和系統保障,是一種公開宣示之後的規範操作。

中國茶葉,目前農產品特點還很明顯,工業化程度低。從茶園到茶杯,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有各種可能,組合在一起也就有了多種路徑,但規範程度不一。

1、茶葉種植、茶園管理:茶園基地,是茶葉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這個環節,目標是要出產安全的鮮葉和優質的鮮葉。是否合理施肥?所施用的肥料,對茶葉綜合品質影響如何?如需用藥,是否合理選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用藥之後是否在安全時間之後採摘?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上是正常現象,我們無需談農藥而色變,關鍵是將農藥殘留控制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範疇。

2、鮮葉採摘:採摘的相對規範與統一標準,關聯到後續的初制加工。

3、毛茶初制:是否做到清潔化生產?是否做到鮮葉不著地?製茶人員的技術能力如何?生產加工的效率,則與後續的消費價值相關。

4、精製加工:是否有技術措施與裝備保障茶葉品質?一些品牌企業,在精製環節,已經引入了靜電揀梗和色選設備以提升茶葉品質,而一般的家庭作業和小作坊式茶葉加工場所,則無力做到。

5、研發拼配:這不僅僅是茶葉,而是食品加工中的一項重要工序,有助於形成特定的產品風格、相對穩定的產品品質以及創造更好的消費價值,但在茶葉中經常被各種有意或無意的誤讀甚至貶低。

6、生產管理:是否有專業技術團隊?是否有體系保障?是否規範作業?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未作詳細展開。而各個環節各種可能性的組合,形成了品質的參次,造成了選擇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品牌背後,是一群人,一套體系,對於整個茶葉生產鏈條的管理,以保障產品安全與質量。一款優質的茶葉產品,遠遠不僅僅是設計一個包裝,然後再從農戶或批發市場買來一點毛茶包裝成品那樣簡單。

畢竟,品質可靠,是一款“好茶”的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品牌,則可以為消費者選擇提供一定的指引。而送茶送的是心意,傳遞的是情意,表達的是敬意——所有這些,都應該是建立在一款靠譜的茶品上。否則,就尷尬了。

當然,選擇品牌的時候,也要防止冒牌貨。

第二、不要輕信和盲從於五花八門的概念,盲目追稀求異。市場上,千年古樹百年老茶三百年老字號,層出不窮;盲目的追早求老,蔚然成風;動輒“大紅印”、“文革磚”,氾濫成災;迷信年份喝“老茶”,唯“老“是從;手工古法私房茶,漫山遍野;產自全國各地的“正宗武夷山桐木關金駿眉”,比比皆是;恨不得將一款產品說成靈丹妙藥神仙水,並不鮮見;腳踩布鞋身穿土布衫的各路大師,多如過江之鯽。概念本身不是問題,但只是以本身並不承載消費價值的概念來謀求一己之利,可能就是問題。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你是不是隻喝“大紅印”和“文革磚”?

茶葉作為商品,離不開消費價值。一杯好茶,首先是種出來,然後是做出來,最後是泡出來。一款好茶葉,離不開好產區的天時地利,離不開專業製茶技師的精工細作,離不開從茶園到工廠的安全生產與品質保障。因此,從消費者角度,筆者建議為健康生活而喝茶,不要為虛無的概念而喝茶,不要為了稀奇或炫耀而喝茶,不要拿“繩命”去冒險,不要因為痴迷於口腹之慾而有意無意中成了“小白鼠”。

同時,從茶葉從業者的角度,筆者建議合理看待茶葉的健康價值與文化屬性。健康飲品是茶葉價值的根本,而文化則是一種附加。從茶園基地到成品,如果不知來路與出處,僅僅是幾兩毛茶原料穿上文化名義到外衣,那麼無論這外衣是如何的華美,那也還是不夠的。中國茶葉現階段非常普遍的農產品底色與輕易罩上的文化外套,再加之以“茶文化”的名義,容易陡然間從田間地頭騰雲駕霧而起,而消費者則往往在煙籠霧罩之中被迷失。

第三、儘量選擇可靠的渠道。產品的流通環節,與產地和品牌結合在一起,為產品的可靠性提供保障。例如,如果你作為一個身處北京的普通消費者,打算購買正宗西湖龍井送人,上哪兒購買會可靠一些?選擇經杭州市政府相關部門認定過的西湖龍井專賣店,或者張一元、吳裕泰這樣的老字號。如果你身處廣州,要去芳村茶葉市場購買幾餅15-20年左右的老茶餅送人,該怎麼選擇?在芳村這個茶葉的汪洋大海中,選擇可靠的經營商戶更是非常重要,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選擇了一種信用背書。

第四、不要一味追求低價。“產地直銷”的口號,強調的並不是品質;“沒有中間商掙差價”,實際上是腦殘廣告——中國茶葉的經銷商中間商,實際上在為消費者提供者眾多的價值與服務。

第五、結合“產區品牌+企業品牌”進行選擇。中國茶葉種植範圍廣闊,但產區的資源條件不一,可劃分為普通產區、適宜產區、優質產區和小產區四類,它們出產的茶葉品質也有顯著差異。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可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選擇不同產區;鎖定產區之後,再選擇正宗產區的可靠的品牌。

最後,如果你問,對於“名人”,對於“VIP”,什麼茶比較搭?那麼我會建議:

小產區,大經典;大品牌,更放心。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

一位朋友正在和一位名人喝茶,茶是名人的某位朋友送的,據說是20年的班章王。晒出的照片如下: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看到這兩張圖,我不由得愣了好幾愣:

1、產品棉紙上所顯示的出品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退出運營與成為歷史已經很久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名號曾經代表著普洱茶過去的一段重要歷史,而名號本身又退出了運營,所以這個名號被大量冒用,市面上充斥著標示著這個名號的各式茶餅。

2、棉紙上的國標,GB/T 22…,是2008年時才發佈的普洱茶國標嗎?因為照片上沒有完整顯示,只好存疑。

3、棉紙上有“古樹”字樣,這說法20年前應屬罕見。

4、棉紙色調與風格,如果是20年前的設計與印刷,那麼應該領先時代許多年。

5、茶餅上有不少小白點,應為菌落。因不明具體儲存過程與狀況,所以還是建議小心為是。

6、如屬雲南中茶系統公司(準確講,應該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旗下在雲南的分支機構)規範出品,應有“中茶”或“吉幸”商標。

7、說明書的英文翻譯,版式挺江湖;同樣是“七子餅茶”的翻譯,體現在棉紙與說明書上,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拼音,表達不一。

8、20年前的班章,也即1997年時的班章,作為一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遠遠沒有目前的知名度,應該夢裡無王。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將班章稱之為“班章王”,那麼現在這人早就應該是江湖中聲名顯赫的大師,否則就被埋沒了。

綜上,僅僅從產品包裝信息,就至少可以看出若干疑問。雖然,這款茶的具體產品口感如何,可能挺好,本人不得而知。但產品包裝所存在的疑問,顯然難免讓人對整體產品產生疑問。

一、 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筆者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問,並無一絲半毫對於“名人”的不敬。此處“名人”一詞,主要是用於指代諸如名流政要、達官貴人、精英人士等這樣一個“高端”群體。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通常會直覺的認為,他們消費包括日用,包括喝的茶,理所當然都應該是“好的”,因為他們肯定不缺購買力。

現在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

第一、這款茶是怎樣到達名人手中的?名人的朋友送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茶葉在中國,經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心意的一種禮品。“買的不喝,喝的不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作為“名人”,作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有朋友送茶,是普遍現象。

第二、既然是作為禮品,那自然就不是名人自己去選購,去鑑別。茶品的質量如何,有賴於送茶的朋友的選擇或鑑別。

第三、有些名人,可能是茶葉的發燒友,甚至經常為茶葉發聲代言。但絕大部分名人,也只是茶葉的普通消費者,並無興趣成為專家級的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試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或“要求”一個消費者,為了喝口茶,而要先成為“茶葉行家”呢?消費者看電視,有電視機廠家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電視機行家“麼?消費者喝口酒,有酒廠去期待或“要求”消費者成為“酒行家“麼?

以上三點結合在一起,“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這樣一個結論,在邏輯上就未必成立。

事實也是如此。不時能看到一些名人晒自己喝的茶,實際上略略推敲的話,可能就有若干疑點。也即,這並非孤例,而是一種並不鮮見的現象。

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何在呢?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中國茶葉種類繁多,複雜多樣,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茶葉行業目前的客觀狀況。在這樣的產業現狀下,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難度大。不少消費者買茶,要麼先找自己身邊相對熟悉茶葉的人諮詢諮詢,要麼買得不放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公道?等等。

第二、這種狀況下,容易出現價與值的背離、魚目混珠甚至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並不承載具體價值的概念與說辭,離譜的忽悠,甚至是直接的假冒或者偽劣,比比皆是。這就更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選擇和鑑別的難度。

第三、“名人”群體的高端,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能夠接觸到這個群體的人在為他們選擇茶禮時,因為“重視”和“在意”,而更容易為各種概念與故事所吸引,反倒是忽略了品質的可靠性。

三、針對這一現象,從品飲消費和選擇茶葉作為禮品的角度,筆者有如下建議: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第一、儘量選擇相對知名品牌的產品。品牌的本質,是基於產品價值和消費體驗所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信任,是企業的一種承諾和系統保障,是一種公開宣示之後的規範操作。

中國茶葉,目前農產品特點還很明顯,工業化程度低。從茶園到茶杯,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有各種可能,組合在一起也就有了多種路徑,但規範程度不一。

1、茶葉種植、茶園管理:茶園基地,是茶葉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這個環節,目標是要出產安全的鮮葉和優質的鮮葉。是否合理施肥?所施用的肥料,對茶葉綜合品質影響如何?如需用藥,是否合理選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用藥之後是否在安全時間之後採摘?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上是正常現象,我們無需談農藥而色變,關鍵是將農藥殘留控制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範疇。

2、鮮葉採摘:採摘的相對規範與統一標準,關聯到後續的初制加工。

3、毛茶初制:是否做到清潔化生產?是否做到鮮葉不著地?製茶人員的技術能力如何?生產加工的效率,則與後續的消費價值相關。

4、精製加工:是否有技術措施與裝備保障茶葉品質?一些品牌企業,在精製環節,已經引入了靜電揀梗和色選設備以提升茶葉品質,而一般的家庭作業和小作坊式茶葉加工場所,則無力做到。

5、研發拼配:這不僅僅是茶葉,而是食品加工中的一項重要工序,有助於形成特定的產品風格、相對穩定的產品品質以及創造更好的消費價值,但在茶葉中經常被各種有意或無意的誤讀甚至貶低。

6、生產管理:是否有專業技術團隊?是否有體系保障?是否規範作業?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未作詳細展開。而各個環節各種可能性的組合,形成了品質的參次,造成了選擇背後所潛藏的風險。

品牌背後,是一群人,一套體系,對於整個茶葉生產鏈條的管理,以保障產品安全與質量。一款優質的茶葉產品,遠遠不僅僅是設計一個包裝,然後再從農戶或批發市場買來一點毛茶包裝成品那樣簡單。

畢竟,品質可靠,是一款“好茶”的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品牌,則可以為消費者選擇提供一定的指引。而送茶送的是心意,傳遞的是情意,表達的是敬意——所有這些,都應該是建立在一款靠譜的茶品上。否則,就尷尬了。

當然,選擇品牌的時候,也要防止冒牌貨。

第二、不要輕信和盲從於五花八門的概念,盲目追稀求異。市場上,千年古樹百年老茶三百年老字號,層出不窮;盲目的追早求老,蔚然成風;動輒“大紅印”、“文革磚”,氾濫成災;迷信年份喝“老茶”,唯“老“是從;手工古法私房茶,漫山遍野;產自全國各地的“正宗武夷山桐木關金駿眉”,比比皆是;恨不得將一款產品說成靈丹妙藥神仙水,並不鮮見;腳踩布鞋身穿土布衫的各路大師,多如過江之鯽。概念本身不是問題,但只是以本身並不承載消費價值的概念來謀求一己之利,可能就是問題。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你是不是隻喝“大紅印”和“文革磚”?

茶葉作為商品,離不開消費價值。一杯好茶,首先是種出來,然後是做出來,最後是泡出來。一款好茶葉,離不開好產區的天時地利,離不開專業製茶技師的精工細作,離不開從茶園到工廠的安全生產與品質保障。因此,從消費者角度,筆者建議為健康生活而喝茶,不要為虛無的概念而喝茶,不要為了稀奇或炫耀而喝茶,不要拿“繩命”去冒險,不要因為痴迷於口腹之慾而有意無意中成了“小白鼠”。

同時,從茶葉從業者的角度,筆者建議合理看待茶葉的健康價值與文化屬性。健康飲品是茶葉價值的根本,而文化則是一種附加。從茶園基地到成品,如果不知來路與出處,僅僅是幾兩毛茶原料穿上文化名義到外衣,那麼無論這外衣是如何的華美,那也還是不夠的。中國茶葉現階段非常普遍的農產品底色與輕易罩上的文化外套,再加之以“茶文化”的名義,容易陡然間從田間地頭騰雲駕霧而起,而消費者則往往在煙籠霧罩之中被迷失。

第三、儘量選擇可靠的渠道。產品的流通環節,與產地和品牌結合在一起,為產品的可靠性提供保障。例如,如果你作為一個身處北京的普通消費者,打算購買正宗西湖龍井送人,上哪兒購買會可靠一些?選擇經杭州市政府相關部門認定過的西湖龍井專賣店,或者張一元、吳裕泰這樣的老字號。如果你身處廣州,要去芳村茶葉市場購買幾餅15-20年左右的老茶餅送人,該怎麼選擇?在芳村這個茶葉的汪洋大海中,選擇可靠的經營商戶更是非常重要,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選擇了一種信用背書。

第四、不要一味追求低價。“產地直銷”的口號,強調的並不是品質;“沒有中間商掙差價”,實際上是腦殘廣告——中國茶葉的經銷商中間商,實際上在為消費者提供者眾多的價值與服務。

第五、結合“產區品牌+企業品牌”進行選擇。中國茶葉種植範圍廣闊,但產區的資源條件不一,可劃分為普通產區、適宜產區、優質產區和小產區四類,它們出產的茶葉品質也有顯著差異。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可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選擇不同產區;鎖定產區之後,再選擇正宗產區的可靠的品牌。

最後,如果你問,對於“名人”,對於“VIP”,什麼茶比較搭?那麼我會建議:

小產區,大經典;大品牌,更放心。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別鬧了,名人喝的茶就一定是“好茶”嗎?

想了解更多茶葉知識

點擊關注我們

周重林老師微信:zhou111zhouzhou

歡迎添加交流,添加請備註頭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