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法,你能說出幾條?(國醫大師給出了12條)

小編導讀:

補中益氣湯為金元醫家李杲所創,是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的經典方。呂仁和教授早年跟隨建國初期名醫張志純先生學習時,聽張老講解過關於補中益氣湯的應用經驗。彼時年輕的學生如今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國醫大師,回憶當年求學所得,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心得體悟呢?


張老講:補中益氣湯是金元時代李東垣所著《脾胃論》中治療脾虛下陷的一張重要處方,原方組成藥精量小,黃芪五分至一錢,炙甘草五分,人蔘三分,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各三分,臨床使用時常加大十倍。

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法,你能說出幾條?(國醫大師給出了12條)

方中參芪合用補元氣,補脾氣,也補宗氣。術、草二藥重點在補中焦之脾氣,為了防止補中生滯,故加陳皮理氣,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陰、陽明之氣,柴胡舒肝利脾並能升發少陽之氣,當歸配芪成當歸補血湯,能補氣養血,當歸配柴胡舒肝、養肝、柔肝、利脾。東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是宗“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理論而提出的,與脾胃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實質上是一致的。中焦為樞轉之處,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適當則全身經絡通達,氣血通暢,生化之源正常。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則可自降。而本方所治者,必須是因脾氣虛而不能升之證候。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統血,主一身之氣。中氣下陷,實質是脾氣虧虛,所以主要症狀是中氣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納後脹滿,也可能出現眩暈、低熱、自汗、滲血、脫肛、子宮脫垂、崩漏、便血、內臟下垂等。筆者幾十年臨床,用本方加減治癒不少上述病證。

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法,你能說出幾條?(國醫大師給出了12條)

具體加減用法

1.稟賦素虧及大病後體質虛弱經久不能康復者,若有中氣不接,四肢沉重,納後飽脹,疲乏無力或不耐作勞,舌胖,脈弱而兩寸不足者,用補中益氣湯,量加十倍,並加入半夏、生薑、竹茹。因病久必鬱,鬱久生痰,補中益氣湯中有陳皮也能化痰,但藥力不夠。痰不化就像機器生了鏽膩,要想機器轉動,必須拭去鏽膩,欲先脾氣轉輸,必須化停痰。

2.無名低熱,其熱夜去晝來,納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黃白相兼,脈沉細數無力,是因轉輸無力,鬱滯化熱,其熱泛溢於三焦。用補中益氣湯,量加十倍,加入山梔10克,俾脾氣運轉,經脈透達,三焦鬱滯之小熱,用山梔最效。

3.尿濁反覆,無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濁沉於底部,尿常規檢查無特殊,發病時常有疲乏無力,中氣不接,納谷不香,甚則腰腿痠軟,舌胖苔白,脈沉細數,是脾腎氣陽兩虛之象。用補中益氣湯,量加十倍,加入水陸二仙丹(金櫻子15克,芡實米15克)。金櫻子樹生在山坡之處,健脾益腎;芡實米生於水窪溼地,補腎益脾。兩藥合用,雙補脾腎可以幫助補中益氣湯的輸轉收攝。有是證用是藥,無不見效。

4.白帶色清質稀,無有穢濁腥臭,中氣不接,疲乏無力,四肢沉重,納谷不香,大便時溏,舌胖苔白,脈弱。擬用補中益氣湯,量加十倍,並加入炒蒼朮15克,黃柏炭10克,炒車前子15克(包煎),炒山藥15克,多有良效。

5.尿血色淡,經全面檢查無特殊原因,有中氣不接,疲乏無力,舌胖,脈弱者,用補中益氣湯,量加十倍,並加三七粉5克(分衝)。

6.輕度脫肛,有補中益氣湯主證,用補中益氣湯,另加五倍子10克,枳殼6克。

7.輕度子宮脫垂,有補中益氣湯主證,用補中益氣湯,另加益智仁10克,五味子10克(打)。

8.習慣性流產,有補中益氣湯主證,用補中益氣湯,另加菟絲子10克,杜仲10克,川斷10克。

9.久瀉不愈,有補中益氣湯主證,用補中益氣湯,另加粉葛根10克,炒山藥10克,炒車前子10克(包),補骨脂10克。

10.腎下垂輕者,早晨服補中益氣丸6克,晚上服六味地黃丸1丸。

11.胃下垂輕者,有補中益氣湯主證,用補中益氣湯另加葛根10克,炒枳殼3克,炒枳實3克。這裡葛根能幫助補中益氣湯升發胃氣,然胃主降,胃氣不降則脾不能升,故在大升中稍加炒枳殼、枳實,以使胃氣順降。

12.脘部停飲,背部寒冷,有補中益氣湯主證,用補中益氣湯,另加茯苓15克,桂枝20克,澤瀉10克。

還有許多疾病,當有補中益氣湯主證時均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法,你能說出幾條?(國醫大師給出了12條)

呂仁和教授求學時,正是那個令現在的中醫人無比羨慕的時代:秦伯未、章次公、任應秋、趙炳南、陳慎吾、劉渡舟、胡希恕、祝諶予等名醫雲集,並有機會跟隨這些中醫大家當面學習。

雖然我們不能穿越回那個時代,但有個機會能彌補一下這個遺憾。

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1956年級的部分同學,把他們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在校就學期間,跟隨北京市及全國部分名老中醫學習時記錄的老師口傳心授的經驗,整理編輯成書——

好書推薦

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法,你能說出幾條?(國醫大師給出了12條)

《 名醫真傳:四十四位京城名醫“口傳心授”金記錄 》

書中共介紹了44位中醫老前輩的經驗,其中有清朝太醫院太醫、北京中醫學院原顧問瞿文樓,衛生部原中醫顧問秦伯未、章次公,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原副會長任應秋,北京市中醫院原院長趙炳南,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有關教研室、業務科室當年的主要負責人和中醫專家。現在,這些老前輩多數已經謝世,他們當年的學生,現在也年逾古稀,有些已名揚海內外,成為各地中醫界的領軍人物。書中介紹老師的經驗,雖屬點滴或一個側面,但可以窺見這些老前輩的學術特點和專長。(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名醫真傳:四十四位京城名醫“口傳心授”金記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石國璧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