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Another 早期教育 雞湯 美文 AUVTEE 2019-02-27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驗會完全一樣,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所以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One person can 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則系統只對本人有效,不應強迫別人接受。改變自己,才有可能改變別人。

一個人不能希望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則,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應該,找出對方的價值觀,創造、增大或轉移對方在乎的價值,對方便會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只強調做法正確或者有道理而不顧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有意義。

“講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則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效果是計劃的基礎,也是所有行動的指針。



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每個人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把資料攝入頭腦,因為不可能,也不需要捕捉所有資料,所以感官運用總是對客觀世界的資料進行了主觀選擇。攝入的資料經由我們自身的信念、價值觀和規則過濾而決定其意義,也因此能儲留在頭腦中。

我們只能用這個方式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沒有其他的方法。這就導致一個結果——對於特定的一個人而言,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主觀的真實,或者相對的真實。每個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腦裡,我們是憑大腦中對世界的認知去處理每一件事,因此,改變一個人腦裡的世界,這個人對世界中事物的態度便會改變。

因此,無須改變外面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它是怎樣的),只需改變我們自己(腦裡的世界),人生便有所改變。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反應。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環境裡出現的轉變,而是來自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態度,也就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則。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迴應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 ”沒有效果”之分。自己說的多麼”正確“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的信息才是溝通的意義。

說話的方法由講者控制,但是效果由聽著決定。改變說話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收聽的效果。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聽者的抗拒是對講者說話方式不夠靈活的控訴。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做法不同,結果才會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沒有效果,那麼請你改變你的做法。任何具有創新思維的做法,都會比舊有的多一分成功的機會。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須用與昨天不同的做法。改變自己,別人才有可能改變。

做法是規則,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點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靈活不斷地修正做法。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


凡事必須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處理事情只有一種方法,並固執地認定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對事情有兩個做法的人也會陷入困境,因為他給自己製造了左右為難的局面。有了第三個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個,第五個。

“現在不成功”只是說明現在用過的方法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沒有辦法”只是說明已知的辦法都行不通。



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要。每一個人的行為,對他的潛意識來說,都是當時環境裡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個行為的背後,都必定有正面的動機。

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最容易的方法是問:“希望從該行為中得到的價值是什麼?”任何行為在某些環境中都會有其效用。因此,沒有不對的行為,只有在當時環境中沒有效果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每個人都有過成功快樂的經驗,也就是說已擁有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能力。情緒、壓力、困擾都不是原子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內在的信念、價值觀和規則產生出來的。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是自己得不到成功快樂的最大障礙。



在任何一個系統裡,最靈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響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靈活便是有一個以上的選擇,選擇便是能力。因此最靈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靈活來自減少執行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則,多憑觀察而運用環境所提供的其他條件。靈活就是適應,就是接受。靈活是使事情更快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人生成功快樂的重要因素。靈活也是自信的表現,自信越不足,堅持某個模式的態度會越強硬。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可能性,便是靈活。在一個群體中,固執使人們緊張,靈活使人們放鬆。靈活不代表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允許自己找出三贏的可能性。在溝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棄立場)。“流水”是靈活學習的最好老師。靈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做出改變,而固執則是在被逼的情況下做出改變。



沒有挫敗,只有反饋信息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挫敗”只是指出過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醒我們需要改變的一個信號。“挫敗”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情上,“怎樣改變做法”是把焦點放在未來。挫敗是過去的經驗,而經驗是讓我們提升的踏腳石。每次“挫敗”,都只不過是學習過程中修正行動的其中一步。人生中所有的學習,都是經由不斷地修正而臻於完善。

自信不足的人,其潛意識裡總是在找“不用幹下去”或者“我就是不成”的藉口,“挫敗”二字便很容易冒出來。不願意接受有“挫敗”的可能,便沒有資格享有“成功”的機會。



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解讀】為什麼和孩子總是相處得不如意?你沒看懂這12條

動機在潛意識裡總是正面的。潛意識從來都不會有傷害自己的動機,只是誤會地以為某行為可以滿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情緒總是給我們一份推動力,讓我們在事情中有所學習。學到了,情緒便會消失。沒有學到,同樣的事情還會再來。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為。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出你對他的接受,因而更願意讓你去引導他做出改變。任何一次行為不等於一個人。行為不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把這當作兩人的共同目標,便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係。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動機背後的價值觀。


特別提示:NLP——12條前提假設,摘自《重塑心靈》李中瑩,大家有空的時候也可以拜讀一下。


ONE MORE THING

聽說好看的人都點了 好看

最好看的人還同時 轉發/分享~



各主流社交可搜尋“零零君”或“00君”,還有跟多精彩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