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琅琊山風景

按《圖經》,晉元帝之居琅琊邸而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撅跡猶存。(唐滁州刺史獨孤及《琅琊溪述》)

公元317年三月,經過長時間籌備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稱晉元帝。也正因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因為帝王的駐蹕而改名琅琊山。司馬睿和王導之所以選擇滁州作為南渡發展的基地,正是因為滁州的絕佳地理位置。

宋太祖大戰清流關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割據王朝要想穩固帝業,必須要遵守一個原則——“守江必守淮”。南京城外的長江水面固然寬闊,但長江的防禦線實在是太長了,歷來渡江戰役都是勝多敗少。欲穩固江防,必先守住江北,以之作為戰略緩衝區,利用江南的富庶與敵在此拉鋸爭戰。江北即是江淮分水嶺地區,進可以控淮水,退可以保長江,是江南特別是南京的戰略要衝。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琅琊山風景

按《圖經》,晉元帝之居琅琊邸而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撅跡猶存。(唐滁州刺史獨孤及《琅琊溪述》)

公元317年三月,經過長時間籌備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稱晉元帝。也正因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因為帝王的駐蹕而改名琅琊山。司馬睿和王導之所以選擇滁州作為南渡發展的基地,正是因為滁州的絕佳地理位置。

宋太祖大戰清流關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割據王朝要想穩固帝業,必須要遵守一個原則——“守江必守淮”。南京城外的長江水面固然寬闊,但長江的防禦線實在是太長了,歷來渡江戰役都是勝多敗少。欲穩固江防,必先守住江北,以之作為戰略緩衝區,利用江南的富庶與敵在此拉鋸爭戰。江北即是江淮分水嶺地區,進可以控淮水,退可以保長江,是江南特別是南京的戰略要衝。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地勢圖

滁州便是淮南江北地區中離南京最近的險要地方,是南京的一道屏障,而滁州城西郊12.5公里處的清流關則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自北向南攻擊南京,一般不會從正面渡江,因為南京附近的江面太過寬闊且沒有好的登陸地點,而是先攻破清流關取滁州,再南下和縣,從採石磯渡過長江,再從陸路進攻南京。南北朝時侯景作亂,便是起兵於壽陽,南襲譙州,兵經清流山口,攻陷歷陽(今馬鞍山市和縣),渡江取採石,再攻破建業的。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浩蕩南下,駐滁修整後直搗南京的。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因為這個關口是割據江南政權的京畿重隘。清流關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被譽為“金陵鎖鑰”。此處地形險要、懸崖峭壁,山高谷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琅琊山風景

按《圖經》,晉元帝之居琅琊邸而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撅跡猶存。(唐滁州刺史獨孤及《琅琊溪述》)

公元317年三月,經過長時間籌備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稱晉元帝。也正因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因為帝王的駐蹕而改名琅琊山。司馬睿和王導之所以選擇滁州作為南渡發展的基地,正是因為滁州的絕佳地理位置。

宋太祖大戰清流關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割據王朝要想穩固帝業,必須要遵守一個原則——“守江必守淮”。南京城外的長江水面固然寬闊,但長江的防禦線實在是太長了,歷來渡江戰役都是勝多敗少。欲穩固江防,必先守住江北,以之作為戰略緩衝區,利用江南的富庶與敵在此拉鋸爭戰。江北即是江淮分水嶺地區,進可以控淮水,退可以保長江,是江南特別是南京的戰略要衝。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地勢圖

滁州便是淮南江北地區中離南京最近的險要地方,是南京的一道屏障,而滁州城西郊12.5公里處的清流關則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自北向南攻擊南京,一般不會從正面渡江,因為南京附近的江面太過寬闊且沒有好的登陸地點,而是先攻破清流關取滁州,再南下和縣,從採石磯渡過長江,再從陸路進攻南京。南北朝時侯景作亂,便是起兵於壽陽,南襲譙州,兵經清流山口,攻陷歷陽(今馬鞍山市和縣),渡江取採石,再攻破建業的。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浩蕩南下,駐滁修整後直搗南京的。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因為這個關口是割據江南政權的京畿重隘。清流關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被譽為“金陵鎖鑰”。此處地形險要、懸崖峭壁,山高谷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牌樓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為了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派軍攻討南唐的軍事重鎮壽州,與此同時命令殿前都虞侯趙匡胤率部攻打南唐江北屏障滁陽(今滁州市),對壽州形成兩面夾擊,進而奪取整個淮南地區,睥睨江南。

趙匡胤帶領五千軍隊強渡淮河,星夜兼程趕到清流關下,遭遇駐守在這裡的南唐皇甫暉、姚鳳十五萬軍隊。地形不熟,長途遠征,兵困馬乏,初戰失利。面對敵強我弱,趙匡胤聽從謀士趙普的建議,乘夜間月色出發,循山間小路奔襲滁州。當南唐發現後周軍隊的動向時,趙匡胤帶領的軍隊已渡過西澗,兵臨城下。雖南唐列隊迎戰,卻不敵趙匡胤身先士卒,此一役,活捉了皇甫暉、姚鳳,順利攻克滁州城。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琅琊山風景

按《圖經》,晉元帝之居琅琊邸而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撅跡猶存。(唐滁州刺史獨孤及《琅琊溪述》)

公元317年三月,經過長時間籌備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稱晉元帝。也正因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因為帝王的駐蹕而改名琅琊山。司馬睿和王導之所以選擇滁州作為南渡發展的基地,正是因為滁州的絕佳地理位置。

宋太祖大戰清流關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割據王朝要想穩固帝業,必須要遵守一個原則——“守江必守淮”。南京城外的長江水面固然寬闊,但長江的防禦線實在是太長了,歷來渡江戰役都是勝多敗少。欲穩固江防,必先守住江北,以之作為戰略緩衝區,利用江南的富庶與敵在此拉鋸爭戰。江北即是江淮分水嶺地區,進可以控淮水,退可以保長江,是江南特別是南京的戰略要衝。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地勢圖

滁州便是淮南江北地區中離南京最近的險要地方,是南京的一道屏障,而滁州城西郊12.5公里處的清流關則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自北向南攻擊南京,一般不會從正面渡江,因為南京附近的江面太過寬闊且沒有好的登陸地點,而是先攻破清流關取滁州,再南下和縣,從採石磯渡過長江,再從陸路進攻南京。南北朝時侯景作亂,便是起兵於壽陽,南襲譙州,兵經清流山口,攻陷歷陽(今馬鞍山市和縣),渡江取採石,再攻破建業的。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浩蕩南下,駐滁修整後直搗南京的。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因為這個關口是割據江南政權的京畿重隘。清流關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被譽為“金陵鎖鑰”。此處地形險要、懸崖峭壁,山高谷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牌樓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為了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派軍攻討南唐的軍事重鎮壽州,與此同時命令殿前都虞侯趙匡胤率部攻打南唐江北屏障滁陽(今滁州市),對壽州形成兩面夾擊,進而奪取整個淮南地區,睥睨江南。

趙匡胤帶領五千軍隊強渡淮河,星夜兼程趕到清流關下,遭遇駐守在這裡的南唐皇甫暉、姚鳳十五萬軍隊。地形不熟,長途遠征,兵困馬乏,初戰失利。面對敵強我弱,趙匡胤聽從謀士趙普的建議,乘夜間月色出發,循山間小路奔襲滁州。當南唐發現後周軍隊的動向時,趙匡胤帶領的軍隊已渡過西澗,兵臨城下。雖南唐列隊迎戰,卻不敵趙匡胤身先士卒,此一役,活捉了皇甫暉、姚鳳,順利攻克滁州城。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小道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歐陽修《豐樂亭記》)

清流關一戰,殲敵十五萬,南唐元氣大傷。四年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以所領宋州節度使,改國號為“宋”,成為宋王朝的締造者。南宋王明清《揮麈錄》這樣評價:“清流關昔在五季,太祖以五千之兵,敗江南十五萬眾,執皇甫暉、姚鳳以獻周世宗,定為本朝建國之本。”

趙匡胤攻滁戰役是滅亡南唐的關鍵性戰役,自此則南唐軍隊精銳喪盡,而京師金陵又門戶洞開,不久即為北宋大將曹彬所滅,後主李煜肉坦出降。可見滁州對於南京來說具有重要的軍事保障作用。

明太祖龍興滁州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是滁州市鳳陽縣人,而他能夠攻佔集慶(今南京),進而號令江南,奪取天下,也和滁州有很大淵源。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琅琊山風景

按《圖經》,晉元帝之居琅琊邸而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撅跡猶存。(唐滁州刺史獨孤及《琅琊溪述》)

公元317年三月,經過長時間籌備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稱晉元帝。也正因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因為帝王的駐蹕而改名琅琊山。司馬睿和王導之所以選擇滁州作為南渡發展的基地,正是因為滁州的絕佳地理位置。

宋太祖大戰清流關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割據王朝要想穩固帝業,必須要遵守一個原則——“守江必守淮”。南京城外的長江水面固然寬闊,但長江的防禦線實在是太長了,歷來渡江戰役都是勝多敗少。欲穩固江防,必先守住江北,以之作為戰略緩衝區,利用江南的富庶與敵在此拉鋸爭戰。江北即是江淮分水嶺地區,進可以控淮水,退可以保長江,是江南特別是南京的戰略要衝。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地勢圖

滁州便是淮南江北地區中離南京最近的險要地方,是南京的一道屏障,而滁州城西郊12.5公里處的清流關則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自北向南攻擊南京,一般不會從正面渡江,因為南京附近的江面太過寬闊且沒有好的登陸地點,而是先攻破清流關取滁州,再南下和縣,從採石磯渡過長江,再從陸路進攻南京。南北朝時侯景作亂,便是起兵於壽陽,南襲譙州,兵經清流山口,攻陷歷陽(今馬鞍山市和縣),渡江取採石,再攻破建業的。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浩蕩南下,駐滁修整後直搗南京的。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因為這個關口是割據江南政權的京畿重隘。清流關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被譽為“金陵鎖鑰”。此處地形險要、懸崖峭壁,山高谷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牌樓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為了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派軍攻討南唐的軍事重鎮壽州,與此同時命令殿前都虞侯趙匡胤率部攻打南唐江北屏障滁陽(今滁州市),對壽州形成兩面夾擊,進而奪取整個淮南地區,睥睨江南。

趙匡胤帶領五千軍隊強渡淮河,星夜兼程趕到清流關下,遭遇駐守在這裡的南唐皇甫暉、姚鳳十五萬軍隊。地形不熟,長途遠征,兵困馬乏,初戰失利。面對敵強我弱,趙匡胤聽從謀士趙普的建議,乘夜間月色出發,循山間小路奔襲滁州。當南唐發現後周軍隊的動向時,趙匡胤帶領的軍隊已渡過西澗,兵臨城下。雖南唐列隊迎戰,卻不敵趙匡胤身先士卒,此一役,活捉了皇甫暉、姚鳳,順利攻克滁州城。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小道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歐陽修《豐樂亭記》)

清流關一戰,殲敵十五萬,南唐元氣大傷。四年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以所領宋州節度使,改國號為“宋”,成為宋王朝的締造者。南宋王明清《揮麈錄》這樣評價:“清流關昔在五季,太祖以五千之兵,敗江南十五萬眾,執皇甫暉、姚鳳以獻周世宗,定為本朝建國之本。”

趙匡胤攻滁戰役是滅亡南唐的關鍵性戰役,自此則南唐軍隊精銳喪盡,而京師金陵又門戶洞開,不久即為北宋大將曹彬所滅,後主李煜肉坦出降。可見滁州對於南京來說具有重要的軍事保障作用。

明太祖龍興滁州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是滁州市鳳陽縣人,而他能夠攻佔集慶(今南京),進而號令江南,奪取天下,也和滁州有很大淵源。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鳳陽鼓樓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陷滁州城。此時的朱元璋羽毛漸豐,從手下幾百人發展到3萬人,職務也從“鎮撫”晉升為“總管”(僅次於元帥)。朱元璋在滁修整了10個月,積蓄力量,觀察時機。隨後趁集慶空虛之際,取道和州,一舉攻克集慶,設立應天府,奠定了建立明朝的基礎。

"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在此建都都是割據王朝。從秦朝開始變流行著“金陵有王氣”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在此建都者眾多,而欲斷此王氣者亦眾多。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經濟圈

今天的南京市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東部戰區的總部所在,但我們從地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謂南京都市圈的大半確實安徽省的地市,於是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名。距離南京最近的安徽地市便是滁州市,滁州作為南京的江北保障,為什麼要將其劃給安徽呢?這裡面當然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和軍事原因,

從東晉立國說起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大地迅速土崩瓦解,向南遷徙的人流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和王公貴戚。山東大族琅琊王氏的傑出政治家王導此時已感覺到天下將有很大的變動,便建議琅琊王司馬睿一方面廣納良才、招兵買馬;一方面謀求南下發展。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摩陀嶺(琅琊山)

司馬睿和王導為了便於觀察南方形勢,待時機成熟可以馬上進入建康城(今南京,東吳故都),迅速控制南方局勢,成就帝業,他們選擇先駐紮在江北塗中的摩陀嶺(今滁州琅琊山)觀望。期間,君臣時常攀上山嶺眺望長江,深度謀劃渡江發展方略。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琅琊山風景

按《圖經》,晉元帝之居琅琊邸而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撅跡猶存。(唐滁州刺史獨孤及《琅琊溪述》)

公元317年三月,經過長時間籌備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稱晉元帝。也正因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因為帝王的駐蹕而改名琅琊山。司馬睿和王導之所以選擇滁州作為南渡發展的基地,正是因為滁州的絕佳地理位置。

宋太祖大戰清流關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割據王朝要想穩固帝業,必須要遵守一個原則——“守江必守淮”。南京城外的長江水面固然寬闊,但長江的防禦線實在是太長了,歷來渡江戰役都是勝多敗少。欲穩固江防,必先守住江北,以之作為戰略緩衝區,利用江南的富庶與敵在此拉鋸爭戰。江北即是江淮分水嶺地區,進可以控淮水,退可以保長江,是江南特別是南京的戰略要衝。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南京地勢圖

滁州便是淮南江北地區中離南京最近的險要地方,是南京的一道屏障,而滁州城西郊12.5公里處的清流關則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自北向南攻擊南京,一般不會從正面渡江,因為南京附近的江面太過寬闊且沒有好的登陸地點,而是先攻破清流關取滁州,再南下和縣,從採石磯渡過長江,再從陸路進攻南京。南北朝時侯景作亂,便是起兵於壽陽,南襲譙州,兵經清流山口,攻陷歷陽(今馬鞍山市和縣),渡江取採石,再攻破建業的。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浩蕩南下,駐滁修整後直搗南京的。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因為這個關口是割據江南政權的京畿重隘。清流關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被譽為“金陵鎖鑰”。此處地形險要、懸崖峭壁,山高谷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牌樓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為了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派軍攻討南唐的軍事重鎮壽州,與此同時命令殿前都虞侯趙匡胤率部攻打南唐江北屏障滁陽(今滁州市),對壽州形成兩面夾擊,進而奪取整個淮南地區,睥睨江南。

趙匡胤帶領五千軍隊強渡淮河,星夜兼程趕到清流關下,遭遇駐守在這裡的南唐皇甫暉、姚鳳十五萬軍隊。地形不熟,長途遠征,兵困馬乏,初戰失利。面對敵強我弱,趙匡胤聽從謀士趙普的建議,乘夜間月色出發,循山間小路奔襲滁州。當南唐發現後周軍隊的動向時,趙匡胤帶領的軍隊已渡過西澗,兵臨城下。雖南唐列隊迎戰,卻不敵趙匡胤身先士卒,此一役,活捉了皇甫暉、姚鳳,順利攻克滁州城。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清流關小道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歐陽修《豐樂亭記》)

清流關一戰,殲敵十五萬,南唐元氣大傷。四年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以所領宋州節度使,改國號為“宋”,成為宋王朝的締造者。南宋王明清《揮麈錄》這樣評價:“清流關昔在五季,太祖以五千之兵,敗江南十五萬眾,執皇甫暉、姚鳳以獻周世宗,定為本朝建國之本。”

趙匡胤攻滁戰役是滅亡南唐的關鍵性戰役,自此則南唐軍隊精銳喪盡,而京師金陵又門戶洞開,不久即為北宋大將曹彬所滅,後主李煜肉坦出降。可見滁州對於南京來說具有重要的軍事保障作用。

明太祖龍興滁州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是滁州市鳳陽縣人,而他能夠攻佔集慶(今南京),進而號令江南,奪取天下,也和滁州有很大淵源。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鳳陽鼓樓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陷滁州城。此時的朱元璋羽毛漸豐,從手下幾百人發展到3萬人,職務也從“鎮撫”晉升為“總管”(僅次於元帥)。朱元璋在滁修整了10個月,積蓄力量,觀察時機。隨後趁集慶空虛之際,取道和州,一舉攻克集慶,設立應天府,奠定了建立明朝的基礎。

從晉元帝、宋太祖、明太祖的發家史說說滁州在南京城防中的地位

朱元璋

回顧朱元璋的創業史,滁州成為他積聚實力的重要階段,被譽為“龍興之地”。由此亦可見滁州對於南京的重要意義,佔據滁州,則南京便是砧上之肉,只待時機成熟便可吞入腹中。

由此觀之,滁州在軍事地理上對南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作為行政劃分的準則之一便是犬牙交錯,防止地方出現割據勢力。特別像南京這種經常被作為江南政權國都的地方,更加不能讓它擁有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所以清朝在把江南省一分為二時,便把滁州、馬鞍山都划進了安徽省,讓南京處於被外省半包圍的位置,且險要盡失。其格局形式延續至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