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一年一度中秋,和孩子過一個不一樣的月圓之夜吧,除了月餅的甜,也讓他品嚐一下人間百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快看!月亮出來啦!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一年一度中秋,和孩子過一個不一樣的月圓之夜吧,除了月餅的甜,也讓他品嚐一下人間百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快看!月亮出來啦!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一年一度中秋,和孩子過一個不一樣的月圓之夜吧,除了月餅的甜,也讓他品嚐一下人間百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快看!月亮出來啦!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一年一度中秋,和孩子過一個不一樣的月圓之夜吧,除了月餅的甜,也讓他品嚐一下人間百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快看!月亮出來啦!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中秋佳節 |

又是一年中秋,團圓之際,帶著孩子過節,望月懷古,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要想教他一些對應的古詩文,是不是隻有被王菲等人傳唱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呢?

當然不是,好多呢!可以結合不同的詩、不同的典故,拓寬他的視野,增長對古文化的見識。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不妨以典故告之歷史沿革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古代帝王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全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 “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修造的皇家祭月場所。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月壇

一般認為,中秋節始興於唐初,盛於宋。到後來,祭月逐漸成為賞月,嚴肅的祭祀成為輕鬆的歡娛。

因八月節在秋之第二月,故名“仲秋”,又稱月夕、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中秋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成為東亞、東南亞等國家民眾尤其是當地華人的重要節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香港大坑舞火龍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直流傳下來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象徵團圓的月餅從唐代開始就非常考究。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明月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共賞。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2006年5月,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那些不同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詞

1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很愛寫月亮,光中秋節就不只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這首《中秋月》的時候,正值他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

照理說,自家兄弟共賞中秋之月,不亦樂乎。

但相逢亦是別離,宴之歡慶,難掩散之落寞。此時此景能有多長呢?想到不久之後,兄弟二人又要各奔東西,蘇東坡童鞋不免流露出哀傷與感慨。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此詩境界高遠,意味深長。只因有些感傷,所以流傳不廣。

實際上,詩中暗含了很深的哲理,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那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同樣的意思,教給孩子讀一讀是很好的事。

人生總有兩面,有聚有散,坦然而對,就能更豁達。

2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ōu]。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qī]枕臥江流。

這首詞文學地位很高,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稱為中秋雙絕。之所以流傳不廣,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一些較難的生僻字。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其實,瞭解具體含義後,就不難了。

醽醁[líng lù]指一種綠色的酒,甌[ōu]是喝酒的杯子,欹[qī]是“倚靠”的意思。

米芾是書法家、文學家,書法界四大臺柱“蘇黃米蔡”中的“米”就是他。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世人稱為“米癲”。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米芾

這首詩就符合他不走尋常路的空靈境界,很是有趣。

比如詩中“宋玉悲秋”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著名的美才子,以《九辯》享譽天下,其中“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得到詩仙李白(“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詩聖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豪放詞宗辛棄疾(“是誰秋到便淒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的無限尊崇。

大家都悲秋,但我們的米大狂人不悲,“不學宋玉解悲愁”,把所有淒涼的東西都收起,倒進盛滿美酒的杯中。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最後一句最為經典,面對一天美好風物,我將闌干(古時欄杆)倚遍,感覺宇宙萬物就像水中浮萍。醉入夢中不要醒,倚在枕上,臥聽澎湃江聲。

3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傳唱很廣,尤其是前兩句被作為千古絕句,也常在中秋使用。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真的是一首中秋之夜所作的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作者張九齡是唐代名相,因受奸臣李林甫(對,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裡的右相林九郎)排斥,貶謫荊州。在當時的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友,寫下此詩。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這首詩意境宏大,情意真摯。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慮,除了第一句外,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情愛相思,適合孩子麼?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被稱為“四書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愛情是美好的,讓孩子瞭解一下,有何不可?

更何況,這兒的“情人”並非指現實意義的情人,而是一種為動用法。

正如司馬遷寫陳勝吳廣時所寫:“等死,死國可乎?”“死國”就是為動用法,為國而死。這兒的“情人”,指為情而動的人,其實正指張九齡自己。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至於第三第四句,也不是什麼怨女心思,而是通過對照手法,仍寫作者自己。三言兩語,就把矛盾心理勾勒出來。

為了愛惜滿屋月光,滅掉蠟燭,又覺得寒露微涼,披上了衣服。滿心遺憾,不能把月光捧給你,只能期待在夢裡相見。

多美!有些感傷,卻說到了人心裡去!

4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力主抗金北伐,雖未得重用,卻矢志不渝。他被稱為豪放派詞宗,但這首寫中秋的詞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感覺。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天將放出浮雲遮蔽明月,那就以一曲橫笛吹散。

愛看吳剛用斧子修磨月中清涼世界,想問問嫦娥孤單麼?想必她早就愁得頭髮花白。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美酒、歌舞,總有一絲感傷,害怕月兒圓了會再缺。但願它像今夜一樣團圓,人情也未總是離別。散去的苦恨都化成歡樂,等你回來一同訴說。

讀此詩,去體會辛棄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的無限痴情。金戈鐵馬之形,痴情款款之心,其志過人,其情也過人,真豪傑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作者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與陸龜蒙並稱"皮陸"。年輕時取道號“鹿門子”,因為喜好飲酒,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他為人孤傲,32歲進京趕考,卻無人引薦。於是憤憤而去,潛心將200餘篇作品編為《皮子文藪》,次年再考,終於得到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賞識。

可皮日休長相奇特,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由此遭到鄭愚調侃。結果,這位大神絲毫不懼,直接反諷:“可別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讓您這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鄭愚怒了,把皮日休從中上及第直接列為最末。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得不到重視的皮日休,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軍,但因為以黃巢名字作詩時(田八二十一,果頭三屈律)觸怒了頭部醜陋的黃巢,被推出斬首,真是伴君如伴虎。

雖然結局不怎麼好,但皮日休的詩文超讚,風格既樸素又新奇,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贊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尤其是他寫的這首中秋詩句,很是有趣,特別適合孩子。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桂花從天而降,像是月亮上掉下來一樣。殿前拾起,只見潔白如露。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月宮裡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估計這些掉落的桂花和他沒多大關係,是嫦娥仙子從天庭撒下來,贈予我等凡夫俗子的吧。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一年一度中秋,和孩子過一個不一樣的月圓之夜吧,除了月餅的甜,也讓他品嚐一下人間百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快看!月亮出來啦!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帶娃過中秋,只會“千里共嬋娟”肯定不夠,你說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