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學遇上現代化,一位中醫這樣做大家都說好!

中醫 張伯禮 中藥 癌症 保健時報 保健時報 2017-08-26
傳統醫學遇上現代化,一位中醫這樣做大家都說好!傳統醫學遇上現代化,一位中醫這樣做大家都說好!

“古老醫術現代化,才能造福現代人”

——記“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張伯禮

專家介紹

傳統醫學遇上現代化,一位中醫這樣做大家都說好!

張伯禮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心血管科主任醫師

擅長:心血管疾病、血管性痴呆、中風、高黏滯血癥的診斷和治療

出診時間:週二上午

身為一名中醫臨床實踐者,張伯禮教授在中醫藥防治冠心病、中風、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臨床療效顯著,贏得了廣大患者的稱讚。

他最早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證類分型標準以及按平臺、波動、下滑三期診治方案。他率先創立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了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的作用機制。他首次明確了中風病中醫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提高了臨床療效……把傳統療法向前推進,讓古老醫術現代化,是張伯禮一直在做的。

讓計算機幫忙看舌象

舌診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通過觀察舌形的胖、瘦、幹,舌質的淡、紅、紫、暗,舌苔的厚薄、潤膩、腐剝等,以判斷人體正氣的盛衰、邪氣的深淺、疾病的輕重。“計算機幫忙看舌象”是張伯禮的一大發明。

眾所周知,中醫望診分為好幾種,比如看臉色、看眼白等,張伯禮為什麼偏偏要在看舌象上找突破口呢?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一次,張伯禮為一名肝癌患者看病,他驚奇地發現,患者舌底有一片暗紅色的瘀斑。以往教科書上都沒有說到舌底還會有瘀斑。他請教了許多前輩,查遍了歷代醫書,都沒找到答案。舌底有瘀斑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規律?是隻有肝癌才有,還是其他疾病也有呢?

在前輩的指導下,張伯禮以舌底診法為課題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對數千社區人員和多病種患者的系統觀察,初步建立了舌底診法,提出了綜合判斷的積分標準。

張伯禮拍攝了一套舌底診圖譜,總結了2275名健康人和千餘名高血壓、冠心病、肝炎和腫瘤患者的舌底觀察結果。圍繞眼底血管攝影、腦血流圖、心電圖、球結膜微循環、血液流變學、生化、免疫等內容開展了相關研究,討論了舌底與中醫辨證的關係。

隨著研究的深入,張伯禮認識到,這種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診斷方法存在著沒有文獻資料系統整理、健康人的舌象本底資料不清、缺乏基本生理參數和客觀的檢測儀器等諸多問題。

醫生診斷僅憑眼睛觀察和文字描述,缺乏客觀、量化的分析。由於檢查條件的不同以及醫生視覺和心理等的差異,同一種舌象往往得出不同的診斷結果。

於是,張伯禮將舌診客觀化系統研究作為切入點,建立了計算機舌診文摘庫及檢索系統,進行了大規模健康人群舌象調查,開展了舌診生理基礎參數及影響因素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研究,創建了舌紅外熱像檢查技術,研製了舌津測定儀等系列儀器,進行了多中心、多病種舌象動態觀察研究。1995年,他主持的《舌診客觀化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玄妙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才行

除了技術創新,張伯禮也重視傳統醫學語言的現代化。

作為科普受眾,我們查閱一種疾病的現代醫學解釋,稍微利用一下互聯網或工具書,就能大致瞭解了。而要查閱這種疾病的傳統醫學解釋,您要是沒點兒傳統醫學理論基礎,是很難看懂的。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如此,對於剛剛接觸傳統醫學的學生也是如此。

“把晦澀、玄妙的傳統醫學術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來表達,不就行了嗎?”張伯禮一直主張,“我們可以用現代語言更確切地表達中醫藥的基礎理論。所謂中醫藥現代化,首先是中醫藥‘現代話’。”

他解釋說,中醫藥基礎理論用現代語言的表述分為深、淺兩個層次——淺層次或者初步階段,是可以嘗試將中醫藥基礎理論用現代的通俗語言來解釋的。如在和其他學科的學者講“證候”這個名詞時,可以解釋成“人體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包括自覺症狀,一些可以檢查到的體徵,包括望、切、聞的檢查診斷結果,並按中醫理論去分析、歸類成一種特定的中醫病理狀態。這樣解釋,其他學科的學者一般都能聽懂,這就構成了交流的基礎。而深層次的表述,應該是通過實踐研究,揭示中醫藥基礎理論的現代科學內涵,觀察認識人體的生命科學。

談到此,張伯禮講了個有趣的現象:“《中醫古漢語基礎》是中醫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鑽故紙堆也是家常便飯,所以寫論文特別是描述病例的時候也難免‘之乎者也’。”

一碗湯劑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張伯禮教授是“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的非遺傳承人,那麼我們就談談他在湯劑配伍上的高明之處。

《黃帝內經·素問》裡寫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急性心肌炎短期內的預後是良好的,但是在若干年之後可能會發生反覆發作的擴張型心肌病和心衰。由於病毒性心肌炎導致的慢性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理過程複雜,所以很難找到治療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治療心血管疾病是張伯禮的擅長。對於心肌病,他主張“見微防著,病未發而防之”。該病的發作,與鏈球菌感染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密切相關,所以張伯禮認為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發作的關鍵是防治感染性疾病。

對於每一名患者,張伯禮都會囑咐預防護理的方法:用食鹽和白開水配製淡鹽水,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清晨及夜晚入睡前,用淡鹽水漱口,並用棉籤蘸取少量淡鹽水擦洗鼻道。這樣可以起到清潔殺菌,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從病因上達到對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級預防。

同時注重飲食調節,囑咐患者清淡飲食,避免劇烈運動,減輕心臟的負擔。在湯劑配伍上,張伯禮也會加入一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的藥材。

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曾經在半夜突然發燒,且咽喉疼痛、肌肉痠痛、心慌、腹痛、腹瀉,醫生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張伯禮認為這是溫熱邪毒侵犯肺衛,殃及大腸,致使溼熱蘊結、熱擾心神。張伯禮給她開藥時加入了一些治療上呼吸道疾病的藥材,從根源上做到病毒性心肌炎的二級預防。患者服藥1個月後,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後來也沒有復發。張伯禮的這張方子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藥材生長環境改變令人憂

既治已病也治未病的好方子自然離不開道地藥材。然而,“藥材利用現代化人工手段種植,抗逆性減弱,讓人擔憂。”張伯禮介紹說,很多野生的中藥材生長在惡劣環境中,具有抗逆性,也就是為了抵抗惡劣環境而分泌出特殊的代謝產物來支撐生長。這種特殊代謝產物就構成了藥材藥效的物質基礎。

為什麼東北高寒地區的人蔘,高原地區的藏紅花、紅景天,雲南的三七等,藥效都好於其他產區的同類藥材?道理就在這兒,這就是藥材的道地性。可是,現在很多藥材都種在平原上,利用大肥大水,甚至為了增產還用生長激素,藥材植物“養尊處優”,變得白白胖胖,抗逆性被削弱,藥效自然也不理想。

所以呼籲相關政策的出臺,強調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對生產種植者加強培訓、教育。

“工作是最好的保健品”

張伯禮教授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及其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等多個身份,年近古稀的他,每週奔波於京津兩地之間,然而最讓他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還是每週二上午半天的出診。“什麼院長、校長,我還就喜歡別人叫我大夫。”

張伯禮把給患者看好病作為一種享受:“每位大夫都是患者培養出來的,患者是我們的老師,沒有患者就沒有好醫生。經常給患者看病,一方面可以讓大腦不斷思考,自己獲得新知,可以用來教育學生;另一方面,醫生也會把這些收穫還給更多的患者,為他們解除病痛。

現在人一提到中醫就想起中藥補品,好多人問我平時吃什麼保健品,我說我從來不吃保健品,工作就是最好的保健品。我現在兼任的職務太多,再加上我歲數大了,很多人就會認為我在一線、花在患者身上的時間會變少,我說不會。我每週必須至少抽出半天時間來給患者看診,陪陪他們。”(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編輯 || 楚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