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骨折 推拿 中醫 技術 骨科 設計 體育 正骨手法 2019-09-15
"

關於“正骨”這種操作,在沒學中醫的時候一直以為僅僅是對骨折的整復,後來學了中醫才知道“正骨”主要是糾正骨骼和骨骼關節之間的異常位移——小的位移是“骨錯縫”,大的位移是“脫位”和“骨折”。當然,其實手法整復骨折的適應範圍有限,尤其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應用正骨手法糾正“骨錯縫”的應用比較常見而實用。

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操作,多是用斜扳、牽引、衝壓等等方法,讓骨關節鬆動或“復位”,一般都伴有關節的彈響,比如“咔咔咔”的響聲。不過近年來有不少號稱“柔性正骨”的技術出現,一般是不需要咔咔的響聲且看上去比較柔和。

"

關於“正骨”這種操作,在沒學中醫的時候一直以為僅僅是對骨折的整復,後來學了中醫才知道“正骨”主要是糾正骨骼和骨骼關節之間的異常位移——小的位移是“骨錯縫”,大的位移是“脫位”和“骨折”。當然,其實手法整復骨折的適應範圍有限,尤其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應用正骨手法糾正“骨錯縫”的應用比較常見而實用。

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操作,多是用斜扳、牽引、衝壓等等方法,讓骨關節鬆動或“復位”,一般都伴有關節的彈響,比如“咔咔咔”的響聲。不過近年來有不少號稱“柔性正骨”的技術出現,一般是不需要咔咔的響聲且看上去比較柔和。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一、“剛性正骨”真的存在嗎?

既然存在“柔性正骨”,似乎對應的也應該存在“剛性正骨”……

上學的時候並沒聽說過有“柔性正骨”的說法,學習正骨手法時老師也大多強調“欲合先離”、“鬆中求正”之類的要領。不過早年我曾經有幸觀摩過一位叫蘇有餘的老先生做治療,蘇先生在治療時的操作順序很另類:先正骨,後點按病人身上的壓痛點。當時我僅僅是一個醫學生,很詫異蘇先生的操作——因為中醫推拿或者中醫骨科教科書的順序是“先放鬆,再正骨復位”。於是我問他:

“您做扳法不放鬆嗎?”

答:“不用啊,為什麼要放鬆?”

問:“這樣直接扳安全嗎?”

答:“如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每動一下能達到什麼效果,那就是安全的!”

問:“這樣力量很大也沒事嗎?”

答:“這個力量不超過0.7市斤,怎麼會大?我教學生都是讓他們用手指在電子秤上按1g、1g的力量加上來的”

在這之後的日子裡,很見過幾位“先正骨、後按摩”的手法治療方面的老師,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重點。

注意老師說:扳法的力量不超過“0.7市斤”——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但是如果經常從事“正骨”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體會,“扳好”的時候其實沒使多大勁兒。

這種“扳動”或“衝壓”的正骨手法,一般要求給關節造成“穩定的失穩狀態”——在牽引狀態下對沿關節面方向給關節一個高速度、低幅度的推力,擺位得當的話這個力量並不會很大,遠比持續性的點按和放鬆壓痛點更為省力。

所謂的“剛性正骨”大概僅僅是因為能夠聽到關節彈響、能夠明顯看到發力動作而被稱為“剛”了。

"

關於“正骨”這種操作,在沒學中醫的時候一直以為僅僅是對骨折的整復,後來學了中醫才知道“正骨”主要是糾正骨骼和骨骼關節之間的異常位移——小的位移是“骨錯縫”,大的位移是“脫位”和“骨折”。當然,其實手法整復骨折的適應範圍有限,尤其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應用正骨手法糾正“骨錯縫”的應用比較常見而實用。

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操作,多是用斜扳、牽引、衝壓等等方法,讓骨關節鬆動或“復位”,一般都伴有關節的彈響,比如“咔咔咔”的響聲。不過近年來有不少號稱“柔性正骨”的技術出現,一般是不需要咔咔的響聲且看上去比較柔和。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一、“剛性正骨”真的存在嗎?

既然存在“柔性正骨”,似乎對應的也應該存在“剛性正骨”……

上學的時候並沒聽說過有“柔性正骨”的說法,學習正骨手法時老師也大多強調“欲合先離”、“鬆中求正”之類的要領。不過早年我曾經有幸觀摩過一位叫蘇有餘的老先生做治療,蘇先生在治療時的操作順序很另類:先正骨,後點按病人身上的壓痛點。當時我僅僅是一個醫學生,很詫異蘇先生的操作——因為中醫推拿或者中醫骨科教科書的順序是“先放鬆,再正骨復位”。於是我問他:

“您做扳法不放鬆嗎?”

答:“不用啊,為什麼要放鬆?”

問:“這樣直接扳安全嗎?”

答:“如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每動一下能達到什麼效果,那就是安全的!”

問:“這樣力量很大也沒事嗎?”

答:“這個力量不超過0.7市斤,怎麼會大?我教學生都是讓他們用手指在電子秤上按1g、1g的力量加上來的”

在這之後的日子裡,很見過幾位“先正骨、後按摩”的手法治療方面的老師,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重點。

注意老師說:扳法的力量不超過“0.7市斤”——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但是如果經常從事“正骨”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體會,“扳好”的時候其實沒使多大勁兒。

這種“扳動”或“衝壓”的正骨手法,一般要求給關節造成“穩定的失穩狀態”——在牽引狀態下對沿關節面方向給關節一個高速度、低幅度的推力,擺位得當的話這個力量並不會很大,遠比持續性的點按和放鬆壓痛點更為省力。

所謂的“剛性正骨”大概僅僅是因為能夠聽到關節彈響、能夠明顯看到發力動作而被稱為“剛”了。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二、“柔性正骨”

1、直接推按類

(1)東方柔性正骨

屈指第一次見到這個名詞,是從一位叫毛XX的先生處聽說——這位毛先生在微博和博客階段很火了幾年,自稱“東方柔性正骨”創始人。毛先生的正骨手法很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應用很輕柔的手法直接推動骨頭移位。這從傳統正骨來考量是不大可能的,因為無論扳動、衝壓還是牽抖,都需要先讓關節面分離再給關節一個推力使其鬆動或復位。

不過毛老師的手法並不太好學習,早期的培訓都是“包教但不包會”,不知道近年來是否有些改進。我始終也覺得毛老師的手法對於脊柱側彎之類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從其博客文章中公開的一些X片前後對比看來,他的“柔性正骨”手法,緩解症狀可行而“正骨”可疑(或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是“東方柔性正骨”正骨的幅度並不大,尚待進一步驗證)。

(2)吸附力/三七力正骨

這是心法按摩創始人曹龍老師發現的方法,我也從曹師學習。吸附力正骨與前面介紹的“東方柔性正骨”從外形上看很類似,都是直接推按骨骼。“吸附力”正骨的要求比較明確,要求操作者以指尖為媒介,將自身整勁灌入需要移動的骨頭,這是一種持續的推力,一般是向關節面分離的方向緩緩推動,曹師設計了許多相應的功法訓練以保證學生可以學會;另外一種就是“三七力”不在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一下具體的操作方法。

"

關於“正骨”這種操作,在沒學中醫的時候一直以為僅僅是對骨折的整復,後來學了中醫才知道“正骨”主要是糾正骨骼和骨骼關節之間的異常位移——小的位移是“骨錯縫”,大的位移是“脫位”和“骨折”。當然,其實手法整復骨折的適應範圍有限,尤其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應用正骨手法糾正“骨錯縫”的應用比較常見而實用。

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操作,多是用斜扳、牽引、衝壓等等方法,讓骨關節鬆動或“復位”,一般都伴有關節的彈響,比如“咔咔咔”的響聲。不過近年來有不少號稱“柔性正骨”的技術出現,一般是不需要咔咔的響聲且看上去比較柔和。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一、“剛性正骨”真的存在嗎?

既然存在“柔性正骨”,似乎對應的也應該存在“剛性正骨”……

上學的時候並沒聽說過有“柔性正骨”的說法,學習正骨手法時老師也大多強調“欲合先離”、“鬆中求正”之類的要領。不過早年我曾經有幸觀摩過一位叫蘇有餘的老先生做治療,蘇先生在治療時的操作順序很另類:先正骨,後點按病人身上的壓痛點。當時我僅僅是一個醫學生,很詫異蘇先生的操作——因為中醫推拿或者中醫骨科教科書的順序是“先放鬆,再正骨復位”。於是我問他:

“您做扳法不放鬆嗎?”

答:“不用啊,為什麼要放鬆?”

問:“這樣直接扳安全嗎?”

答:“如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每動一下能達到什麼效果,那就是安全的!”

問:“這樣力量很大也沒事嗎?”

答:“這個力量不超過0.7市斤,怎麼會大?我教學生都是讓他們用手指在電子秤上按1g、1g的力量加上來的”

在這之後的日子裡,很見過幾位“先正骨、後按摩”的手法治療方面的老師,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重點。

注意老師說:扳法的力量不超過“0.7市斤”——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但是如果經常從事“正骨”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體會,“扳好”的時候其實沒使多大勁兒。

這種“扳動”或“衝壓”的正骨手法,一般要求給關節造成“穩定的失穩狀態”——在牽引狀態下對沿關節面方向給關節一個高速度、低幅度的推力,擺位得當的話這個力量並不會很大,遠比持續性的點按和放鬆壓痛點更為省力。

所謂的“剛性正骨”大概僅僅是因為能夠聽到關節彈響、能夠明顯看到發力動作而被稱為“剛”了。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二、“柔性正骨”

1、直接推按類

(1)東方柔性正骨

屈指第一次見到這個名詞,是從一位叫毛XX的先生處聽說——這位毛先生在微博和博客階段很火了幾年,自稱“東方柔性正骨”創始人。毛先生的正骨手法很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應用很輕柔的手法直接推動骨頭移位。這從傳統正骨來考量是不大可能的,因為無論扳動、衝壓還是牽抖,都需要先讓關節面分離再給關節一個推力使其鬆動或復位。

不過毛老師的手法並不太好學習,早期的培訓都是“包教但不包會”,不知道近年來是否有些改進。我始終也覺得毛老師的手法對於脊柱側彎之類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從其博客文章中公開的一些X片前後對比看來,他的“柔性正骨”手法,緩解症狀可行而“正骨”可疑(或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是“東方柔性正骨”正骨的幅度並不大,尚待進一步驗證)。

(2)吸附力/三七力正骨

這是心法按摩創始人曹龍老師發現的方法,我也從曹師學習。吸附力正骨與前面介紹的“東方柔性正骨”從外形上看很類似,都是直接推按骨骼。“吸附力”正骨的要求比較明確,要求操作者以指尖為媒介,將自身整勁灌入需要移動的骨頭,這是一種持續的推力,一般是向關節面分離的方向緩緩推動,曹師設計了許多相應的功法訓練以保證學生可以學會;另外一種就是“三七力”不在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一下具體的操作方法。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2、以筋調骨類

這類手法很多,也很好理解——關節的位置由肌肉和韌帶固定,所以可以藉助肌肉韌帶的牽拉來讓關節恢復正常的位置。國內有很多人的操作方法都是這個思路,比如臺灣的林XX先生(早期)、胡XX先生的“定向正骨”、龍氏正骨中的“反向用力”、“緩慢復位”等方法、黃XX先生的“骨相療法”及所謂“X氏圓柔正骨”之類頗令人目不暇接。操作方法大多是按照關節運動的特性牽伸關節,再在關節的被動運動當中沿著關節面的方向垂直於牽伸方向給關節面力量,以期“動中復正”,只不過細節略有不同。

千差萬別的所謂“以筋調骨”的柔性正骨手法,套路大多是在牽伸關節的基礎上再施加一個平行於關節面方向的力量,讓關節在“動中復正”。

不過其實千差萬別的以筋調骨類方法,在手法物理治療中大多可以找到更為規範且描述清晰的操作方法。

“定向正骨”主體仍然是牽引加沿關節面推動的方法——但是做起來比較連貫,要求身法、手法和指力必須一氣呵成才行,並不是很容易掌握。

"

關於“正骨”這種操作,在沒學中醫的時候一直以為僅僅是對骨折的整復,後來學了中醫才知道“正骨”主要是糾正骨骼和骨骼關節之間的異常位移——小的位移是“骨錯縫”,大的位移是“脫位”和“骨折”。當然,其實手法整復骨折的適應範圍有限,尤其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應用正骨手法糾正“骨錯縫”的應用比較常見而實用。

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操作,多是用斜扳、牽引、衝壓等等方法,讓骨關節鬆動或“復位”,一般都伴有關節的彈響,比如“咔咔咔”的響聲。不過近年來有不少號稱“柔性正骨”的技術出現,一般是不需要咔咔的響聲且看上去比較柔和。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一、“剛性正骨”真的存在嗎?

既然存在“柔性正骨”,似乎對應的也應該存在“剛性正骨”……

上學的時候並沒聽說過有“柔性正骨”的說法,學習正骨手法時老師也大多強調“欲合先離”、“鬆中求正”之類的要領。不過早年我曾經有幸觀摩過一位叫蘇有餘的老先生做治療,蘇先生在治療時的操作順序很另類:先正骨,後點按病人身上的壓痛點。當時我僅僅是一個醫學生,很詫異蘇先生的操作——因為中醫推拿或者中醫骨科教科書的順序是“先放鬆,再正骨復位”。於是我問他:

“您做扳法不放鬆嗎?”

答:“不用啊,為什麼要放鬆?”

問:“這樣直接扳安全嗎?”

答:“如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每動一下能達到什麼效果,那就是安全的!”

問:“這樣力量很大也沒事嗎?”

答:“這個力量不超過0.7市斤,怎麼會大?我教學生都是讓他們用手指在電子秤上按1g、1g的力量加上來的”

在這之後的日子裡,很見過幾位“先正骨、後按摩”的手法治療方面的老師,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重點。

注意老師說:扳法的力量不超過“0.7市斤”——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但是如果經常從事“正骨”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體會,“扳好”的時候其實沒使多大勁兒。

這種“扳動”或“衝壓”的正骨手法,一般要求給關節造成“穩定的失穩狀態”——在牽引狀態下對沿關節面方向給關節一個高速度、低幅度的推力,擺位得當的話這個力量並不會很大,遠比持續性的點按和放鬆壓痛點更為省力。

所謂的“剛性正骨”大概僅僅是因為能夠聽到關節彈響、能夠明顯看到發力動作而被稱為“剛”了。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二、“柔性正骨”

1、直接推按類

(1)東方柔性正骨

屈指第一次見到這個名詞,是從一位叫毛XX的先生處聽說——這位毛先生在微博和博客階段很火了幾年,自稱“東方柔性正骨”創始人。毛先生的正骨手法很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應用很輕柔的手法直接推動骨頭移位。這從傳統正骨來考量是不大可能的,因為無論扳動、衝壓還是牽抖,都需要先讓關節面分離再給關節一個推力使其鬆動或復位。

不過毛老師的手法並不太好學習,早期的培訓都是“包教但不包會”,不知道近年來是否有些改進。我始終也覺得毛老師的手法對於脊柱側彎之類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從其博客文章中公開的一些X片前後對比看來,他的“柔性正骨”手法,緩解症狀可行而“正骨”可疑(或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是“東方柔性正骨”正骨的幅度並不大,尚待進一步驗證)。

(2)吸附力/三七力正骨

這是心法按摩創始人曹龍老師發現的方法,我也從曹師學習。吸附力正骨與前面介紹的“東方柔性正骨”從外形上看很類似,都是直接推按骨骼。“吸附力”正骨的要求比較明確,要求操作者以指尖為媒介,將自身整勁灌入需要移動的骨頭,這是一種持續的推力,一般是向關節面分離的方向緩緩推動,曹師設計了許多相應的功法訓練以保證學生可以學會;另外一種就是“三七力”不在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一下具體的操作方法。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2、以筋調骨類

這類手法很多,也很好理解——關節的位置由肌肉和韌帶固定,所以可以藉助肌肉韌帶的牽拉來讓關節恢復正常的位置。國內有很多人的操作方法都是這個思路,比如臺灣的林XX先生(早期)、胡XX先生的“定向正骨”、龍氏正骨中的“反向用力”、“緩慢復位”等方法、黃XX先生的“骨相療法”及所謂“X氏圓柔正骨”之類頗令人目不暇接。操作方法大多是按照關節運動的特性牽伸關節,再在關節的被動運動當中沿著關節面的方向垂直於牽伸方向給關節面力量,以期“動中復正”,只不過細節略有不同。

千差萬別的所謂“以筋調骨”的柔性正骨手法,套路大多是在牽伸關節的基礎上再施加一個平行於關節面方向的力量,讓關節在“動中復正”。

不過其實千差萬別的以筋調骨類方法,在手法物理治療中大多可以找到更為規範且描述清晰的操作方法。

“定向正骨”主體仍然是牽引加沿關節面推動的方法——但是做起來比較連貫,要求身法、手法和指力必須一氣呵成才行,並不是很容易掌握。

學習中醫正骨前後的一些心得體會,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

如果您認為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贊轉發。分享正骨手法,傳承和發揚正骨文化,歡迎更多正骨行業的老師及愛好者一起加入,分享、交流、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