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多,卻不胖,你以為是好事?其實是你的脾胃出現了問題

中醫 地黃 穴位 食療 大話開心 大話開心 2017-11-06

吃的多,卻不胖,你以為是好事?其實是你的脾胃出現了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有的人吃得少可是卻日漸發胖,體重直線上升;有的人吃得多,胃口很好,可是身體卻 比較消瘦。對於善食而瘦的人來講,表面上似乎是一件美事,尤其 是現如今以瘦為美的時代,吃得再多都不用擔心體重問題,一定讓很多人羨慕不已。不過,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是。

中醫認為,胃主受納。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氣血津液。脾胃為五臟之本,有決生死之功,脾胃的生理功能正 常,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肌肉豐腴少生疾患,精神狀態好。

倘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無力。 另外,還有善食而瘦的情況,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胃火大, 另一個是脾虛,脾氣不運。李杲在《脾胃論》中說:“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亦也。”

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可助火生熱,另外,氣滯血瘀、痰溼邪氣等也均可化火。如果肝膽有火,火熱邪氣也可侵犯脾胃,致胃火由此而生。胃火大,則腐熟水谷的功能就會亢奮,進而出現消谷善飢症狀。

胃火不去,還會沿著胃經上炎,胃經循行於頭面部,胃火者還 會出現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等諸多問題。另外,胃火可導 致胃氣上逆,由此出現噁心、嘔吐之症。胃火過大,導致血液逆行, 甚至還會出現嘔血。胃火不僅僅會損傷胃的功能,自然也會影響脾。

脾胃共同完成納運過程。胃火過大,則損傷脾陰。脾陰虛損, 諸髒失濡。這種情況下,脾陰越發虧虛,胃悍熱之氣則更盛,消谷善飢的症狀也就越發明顯。盛者愈盛而虛者愈虛,脾胃失和,氣血不能充實於四肢,資養於肌肉,濡養臟腑,身體必將內憂外患。

所以如果有善食則飢的症狀就要注意調和脾胃。治宜淸熱滋陰, 可用生地黃進行食療。生地黃是一種涼血滋陰類中藥,不僅能涼血 除熱,還能補血養肝腎。明代醫家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說:“生地,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故涼血補血有功,血得補,則筋受榮, 腎得之而骨強力壯。”生地黃除熱的同時可滋陰,因此胃火大、脾 陰不足者用之比較適宜。這裡介紹一道地黃食療方。

地黃棗仁粥:

生地黃、酸棗仁各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粳米淘洗乾淨;酸棗仁加水研末;生地黃入砂鍋,加水煎取100毫 升藥汁,去渣;粳米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將酸棗仁末、生地黃汁 倒入,熬煮到粳米爛熟,加白糖少許,調勻即可。

善食而飢且身體瘦弱的人還應經常讓身體動起來。中醫理論認 為,脾主四肢,適當運動能養脾胃。孫思邈也認為“養生之道,常 欲小勞,但莫大疲。可見適當運動是呵護脾胃健康的一種良好方式。 另外,也可以經常按摩脾胃經絡上的穴位,激發經絡之氣,以此來 強健脾胃。

在曰常生活中,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保持 心情舒暢,讓脾胃強健。

養生小妙招

中醫認為,思慮過度易傷脾胃,使氣血生化不足,出現精神疲乏' 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形體消瘦等症狀。因此,平素要注意調節情緒, 培養良好的性格,保持舒暢的心情,遇事不要斤斤計較、苦思冥想, 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這樣有助於呵護脾胃,保持脾胃健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