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散風寒止癢法:

肺氣不足,風寒客於肌膚,衛陽被遏,與營熱相搏,不得外洩,邪中於經,身癢而發風團疹。《證治準繩》曰:“汗出當風”。風結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㾦疹。寒主收引,皮毛緻密,邪氣外達,身癢搔之隨起風團疹塊,並有惡寒,無汗,發熱,舌苔白,脈浮緊,而形成蕁麻疹,每遇冷風而加重。

治以發散風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黃湯加減。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宣肺開腠、發汗散寒。加荊芥、防風驅風外出,浮萍草、白蘚皮、地膚子、蟬蛻散風透疹止癢,使邪隨汗解。

二、疏散風熱止癢法:

衛外不固,風邪侵襲,客於皮毛腠理之間,鬱久化熱,風熱相搏,身熱發癢,出現紅色粟粒狀丘疹,多發在四肢外側背部,春夏為重。《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少陽有餘,病皮痺癮疹”。每晚瘙癢不休,影響睡眠,搔破血跡結痂,落痂復起,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以疏風清熱、透疹止癢。

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防風、荊芥、薄荷發汗解表,使風熱從汗而解;梔子、黃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蟬蛻、地膚子、牛蒡子疏風解肌透表疹;連翹、當歸、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黃、芒硝通裡洩熱,使風熱毒邪表裡分消而解。

三、搜風化溼止癢法:

風、溼、熱合邪,溼熱鬱蒸,旁走四肢,手足關節脹癢,起紅硬塊疹,搔破流血水,結痂破裂,滲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處而成溼疹,舌紅苔膩微黃,脈數。《諸病源候論》曰:“邪氣客於皮膚……,由涼溼折於肌中之熱極,熱結成赤疹也”。

治以清熱祛風化溼。

方用當歸拈痛湯加減。

防風、荊芥、羌活宣透關節之風溼;升麻、葛根升清氣上行,散肌肉風溼;蒼朮、白朮健脾燥溼;苦蔘、黃芩、黃柏燥溼清熱;豬苓、澤瀉、白蘚皮、茵陳利小便而滲溼;當歸活血補血;黨蔘、甘草補養正氣,使侵淫溼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濁止癢法:

清升濁降,乃是生理常態。因體表陽盛,蒸騰汗出,復感風邪,阻遏氣機,清濁失調,表裡阻塞,絡脈阻滯,外邪不透,清陽不升,而發癮疹。《傷寒序例》曰:“風氣相搏、必發癮疹。”風邪內不得洩,結於腸胃,陰濁不降,大便乾燥,胸中煩熱,身熱瘙癢,搔之起紅色風團疹塊,壘成條,熱起冷伏,舌紅苔燥,脈數。

治以升清降濁,斡旋氣機。

方用升降散加味。

蟬蛻、殭蠶昇陽中之清氣;大黃、薑黃降陰中之濁陰,加荊芥、防風、地膚子宣散疏風透疹。

內外通和,雜氣風毒得洩,溼疹自消。

五、益氣活血止癢法:

因脾虛肝鬱,肺氣不足,常自汗出,風邪乘虛結於皮毛腠理之間,外不宣透,內不得洩,身癢搔而起風塊疹。多發於胸背,上午為重,舌淡苔薄白,脈虛。《諸病源候論》曰:“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㾦㿔”。

治用益氣固衛。

方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解肌調和營衛;黃芪、黨蔘、益氣固衛;防風、荊芥、白蘚皮、地膚子散風透疹止癢。

六、滋陰潤澡止癢法:

陰虛風燥,營血不足,外感風邪,或熱燥化風,風熱相搏,結於肌膚,午後發熱,肢節煩痛,口燥咽乾,渴不欲飲,身癢或呈現㾦蕾風,或無疹身癢,入暮為甚。舌紅少苔,脈細數。巢元方說:“夫人虛,風邪客於營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遊奕遍體,狀若蟲行也。”

治以滋陰潤燥,涼血和營。

方用當歸飲湯加減。

當歸、白芍養血潤燥;生地、何首烏滋陰潤燥;丹皮、地骨皮清熱涼血和營。有疹加白蘚皮、地膚子散風透疹,使陰血旺盛,瘙癢自除。

七、溫通經脈止癢法:

腎陽虛氣化無力,脾陽虛運化失調,復感風寒溼之邪,客於肌膚,阻滯脈絡,外不透達,內不宣暢。身微癢起白色大塊風團疹,遇冷則甚,四肢不溫,舌淡嫩,脈細數。形成寒溼㾦㿔風。即現代醫學的血管神經水腫性蕁麻疹。巢元方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癢疹,寒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則癢痛”。

治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桂枝、細辛溫經通脈,散表裡之邪;當歸、白芍補血養營;甘草、大棗甘溫益脾氣;荊芥、防風驅血中之風;白蔻溫脾燥溼;蒼朮燥溼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溼。

脈絡通暢,氣血充盛,風寒溼邪得除,癢疹消失。

八、清熱解毒止癢法:

因蚊、蚤、蜘蛛、毒蟲等叮咬皮膚,毒邪內侵。《外科正宗》曰:“惡蟲乃稟陰陽毒種而生,見之者,勿觸其惡……凡有所傷,各尋類而推治”。蟲叮咬釋毒,侵結於皮絡,鬱久發熱,搔之起紅潤硬塊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發熱汗出更重,痛癢交加,舌紅脈數。

此屬毒熱結於皮絡,治以清熱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湯加減。

升麻、防風、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癢止癢;大黃、黃芩洩熱解毒,使熱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風除溼解毒止癢法:

巢元方說:“溼癬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溼癢,搔之多汁成瘡……溼多風少,故為溼癬也,其裡亦有蟲”。因血熱溼盛,復感風邪,風與溼相合結於陽絡,鬱久風勝,則化為蟲,發生對稱性癢疹,如兩肘、腋、膕窩等處。痛癢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漸擴大面積,而成溼癬,舌紅苔膩,脈數。

治以清熱除溼,搜風解毒。

方用溼癬解毒飲。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蟬蛻搜風通絡,以解風毒;黃柏、黃芩、銀花、連翹洩熱以清熱毒;白蘚皮、海桐皮、苦蔘、蒼朮、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絡燥溼殺蟲以解溼毒。

久服溼癬自愈。

十、搜風解毒活血止癢法:

風熱鬱於皮膚腠理之間,化毒為蟲,皮膚作癢,發生塊疹成片,硬如牛領名曰牛皮癬。厚而乾枯,色白而癢,搔起白屑,逐漸蔓延全身,舌紅而幹,脈洪數。乃風熱血燥,不能充養肌膚所致之乾癬證。《諸病源候論》曰:“乾癬但有匡廓,皮膚索癢……毒氣多溼氣少,則風沉入深,故無汁為乾癬也,其中亦生蟲”。

治以搜風清熱解毒活血。

方用宣風換肌散加減。

荊芥、防風、羌活搜經絡之風,黃芩、黃連、梔子清熱洩肺胃之熱邪;丹皮、當歸、川芍、桃仁、紅花涼血活血以散風(治風先治血,血活風自滅);生地、首烏滋陰養血,潤肌膚以除瘍,白蘚皮、蟬蛻、烏蛇善治各種癬瘡。

此外治療乾癬病可配合蛇蛻油煎酥,研面每日沖服3克,大豆煎水服之,效果益佳。

  • 本文摘自《黑龍江中醫藥》1990年03期,作者/吳國春。

祛風止癢類對穴

作者/呂玉娥

  • 肩髃一曲池

【單穴功用】

肩髃,又名肩尖、肩骨、中肩井、偏骨、髁骨、扁肩。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又是手陽明與蹺脈之交會穴。本穴具有疏風活絡、散邪解熱、調和氣血、通利關節、止痛止癢之功。用於治療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痠痛、手臂攣急、頭不能回顧、風熱癮疹、癭氣、瘰癧。

中醫止癢的藥針對穴法


肩髃穴

曲池,又名鬼臣、陽澤。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為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入,猶如水注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配屬五行,屬合土穴,又為十三鬼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利水除溼之功。用於治療傷寒餘熱未盡、熱病(時行感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咳嗽、哮喘、上肢不遂、屈臂無力、頭痛、眩暈、吐瀉、便祕、痢疾、腸癰、消渴、水腫、月經不調、瘰癧、癮疹、丹毒、溼疹、疔瘡。


中醫止癢的藥針對穴法


曲池穴

【伍用功能】

兩穴均為手陽明大腸經穴,肩髃以散經絡之邪為主;曲池以瀉臟腑(肺與大腸)之邪為要。二穴合而用之,有珠聯璧合、通經接氣之妙用,共奏宣氣行血、活絡止痛、祛風止癢之功。

【主治】

1.風熱癮疹(類似蕁麻疹);

2.中風偏枯,上肢不遂;

3.肩臂酸困、疼痛,活動不利等症。

【經驗】

肩髃一曲池伍用,出自《標幽賦》:“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按:此處肩井即肩髃穴,因本穴又名中肩井。《舊唐書》:甄權,午州扶溝人也……隨魯州刺史庫狄嶔苦風患,手不得引弓,諸醫莫能療。甄權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髃—穴,應時即射。”

  • 曲池—血海

【單穴功用】

曲池(見上)

血海,又名血郄、百蟲窠。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為足太陽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為脾血歸聚之海,並善治血分病證,故名血海。本穴具有祛風清熱、調和氣血之功。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陰部瘙癢疼痛、氣逆腹脹、溼疹、蕁麻疹、丹毒。


中醫止癢的藥針對穴法


血海穴


【伍用功能】

曲池善走血分,血海專走血分,為生血之海;曲池清肺走表,血海調血走裡。二穴相合,一表一里,表裡雙清,調氣和血,祛風止癢之功益彰。

【主治】

1.風疹(類似蕁麻疹)諸症;

2.痺證,久病入絡者。

【經驗】

曲池—血海伍用,善治慢性蕁麻疹諸症,若腑行不暢,大便不調,甚則乾結不通者,宜與支溝、照海、天樞伍用,其效更著。所謂邪毒從大便而解是也。

  • 屋翳——至陰

【單穴功用】

屋翳者,因乳房隆起如屋,內應於肺(肺為華蓋),翳者如屋之頂蓋,故名屋翳。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具有疏風止癢、活絡止痛、下氣平喘之功。用於治療咳逆上氣、胸脅支滿疼痛、周身風癢疼痛、皮膚不可近衣、乳癰。


中醫止癢的藥針對穴法


屋翳穴

至陰,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出,為井金穴。至陰,至為盡、到之意。其穴位於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處,為足太陽脈氣終止處,由此交接於足少陰腎經,表示陽氣已盡,陰氣將起,由此進入陰經,故名至陰。本穴具有通經活絡、調整陰陽、矯正胎位、清頭明目、疏風止痛之功。用於治療頭痛(以巔頂痛為主)、鼻塞、鼻衄、目痛生翳、遺精、小便不利、周身瘙癢、足心熱、胎位不正、難產、胎衣不下。

【伍用功能】

屋翳屬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至陰屬太陽,太陽為多血少氣之經,合而用之,其功益彰,調和氣血,清熱瀉火,祛風止癢之力增強。

【主治】

1.皮膚瘙癢症;

2.風疹塊(蕁麻疹)。

【經驗】

屋翳一至陰伍用,出自《百症賦》:“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蓋屋翳清洩陽明火熱,以祛風止癢,至陰疏通太陽經氣(太陽主一身之表),以散風止癢,合而用之,其功益彰。治風疹塊(蕁麻疹)時,宜與曲池、血海蔘合,其效更著。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中醫學稱為“風疹塊”“癮疹”“皮膚粟疹”等病名。呂老臨床之際,亦常與紫草、浮萍、銀柴胡、五味子、炒防風、烏梅、生甘草參合,其效更著。

  • 風市一血海

【單穴功用】

風市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在大腿外側的中線上,當膕橫紋上7寸。市,指市集、集聚,因該穴主治腿軟無力,渾身瘙癢等風症,故命為“風市”。功專祛風化溼,疏通經絡。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痺、腳氣、渾身瘙癢等症。


中醫止癢的藥針對穴法


風市穴


血海(見上)

【伍用功能】

風市偏走氣分以祛風止癢為主,血海偏走血分以活血止癢為要,二穴伍用,一氣一血,養血化溼,祛風止癢之力益彰。

【主治】

1.風疹、㾦癗(蕁麻疹);

2.溼疹、瘡瘍;

3.失眠。

【經驗】

風市一血海伍用,出自《金針王樂亭》:“風市與血海相配,能養血祛風,專治血虛受風諸證。另外,風市、血海兩穴,前者偏於氣分,後者偏於血分,兩者相配,能搜索深入血分之風溼,故為治療溼瘍、風疹、蕁麻疹等證偏於溼盛者之常用配方。”呂老體會,為增強利溼之功,宜與陰陵泉、三陰交伍用。

  • 本文選自《呂景山對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呂玉娥 主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