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五氣原來是這樣影響人體健康的!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意思就是水屬陰,火屬陽;氣屬陽,味屬陰。這個好理解,就食物的氣味而言,氣是無形的,寒熱溫涼四種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味是有形的,可以通過嘴、舌頭嚐出來。


食物五氣原來是這樣影響人體健康的!


中醫把藥物分為四氣五味,四氣又叫四性,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四氣再加上平性就是“五氣”-“五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接下來說了四個“歸”:“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歸”有迴歸、滋生的意思,飲食五味迴歸於形體、滋養形體,形體迴歸於氣、滋生氣,氣迴歸於精、滋生精,精又迴歸於氣化。

這幾句歷來有所爭議,有人說“形歸氣”的“氣”為人體之氣,而“氣歸精”的“氣”是食物之氣。這樣解釋太複雜、太牽強了,你看這四句用的是頂針的修辭方式,就是前一句結尾的詞語用做下一句的起頭,語氣連貫,一氣呵成,意思也緊緊相連,不可能同一個詞意思不相同。

這四句中其實有五個關鍵詞是“味、形、氣、精、化”,分別指食物藥物的味道、形狀、能量、精華、轉化,它們依次作用於人體,使人體發生相應的變化。


食物五氣原來是這樣影響人體健康的!


接下來說“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從“精”開始說起,“精食氣,形食味”,這兩句的“食”是飼養、供養的意思,精供養了氣,形體供養了味道。

後兩句“化生精,氣生形”,化育生成精,氣生成形體。和前面聯繫起來,會發現這是一個循環的圓圈,“氣歸精,精食氣”相當於說氣生成精、精生成氣;“味歸形,形食味”相當於說味生形、形生味,“形歸氣,氣生形”則顯然是說形生氣、氣生形,最後“精歸化,化生精”則是說精生化,化生精。也就是說它們是互相轉化的,是陰陽關係,陽化陰,陰可化陽。再看後面,黃帝接著說: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如果飲食不節,五味就會傷害形體,食藥之氣偏勝也會傷害到精。精可以化為氣,氣可以傷害五味。這是指飲食五味不恰當,食物、藥物之氣不僅會傷害身體,而且也會反過來傷害食物、藥物的味道。


食物五氣原來是這樣影響人體健康的!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屬於陰所以從下竅排出,氣屬於陽從上竅發洩。味道屬於陰,其中味道濃厚的是陰中之陰;味道淡薄的是陰中之陽。氣屬於陽,其中氣厚的屬於陽中之陽,氣薄的屬於陽中之陰。

“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味厚的有下洩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比如大黃味厚,是苦寒的,所以有下洩作用;茯苓是味薄的,是甘、淡、性平,所以有通利小便的作用。

氣薄的藥物是陽中之陰,有向外發散的作用,比如麻黃微苦,溫性的,可以發汗解表;氣厚的藥物是陽中之陽有助陽發熱的作用,比如附子、肉桂都是氣厚大熱的藥,可以使人發熱。這裡將藥物和食物先分出氣和味,然後氣和味又各自分出厚和薄,好比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出四象。


食物五氣原來是這樣影響人體健康的!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這裡的“壯火”“少火”是指藥物食物的陽火的屬性而言,壯火就是大熱,少火就是溫性,如果大熱會使人的正氣衰弱,比如附子、烏頭都是熱性的,用得太過反而會使人的正氣消耗、衰退;如果溫性則使人的正氣強壯,如人蔘、當歸都是溫性的,可以滋養人體的正氣。

這兩句中的“之”是“則”的意思。“壯火食氣,氣食少火”,這兩個“食”的意思是不同的,可以說恰好相反。前面“食”通腐蝕的“蝕”,是銷蝕、消耗的意思,大熱會消耗正氣;後面是“食”通飼養的“飼”,是供養、滋養的意思,正氣有賴於少火的滋養。

對這幾句話,明代醫學家吳崑解釋:“火之壯者,壯已必衰;火之少者,少已必壯。壯、少、衰、盛,若循環焉。”他把火分為少壯盛衰四個階段,其實也是所有事物發展的四個階段,就一個人而言,少年慢慢成長為壯年,壯年陽氣太盛則變衰老,這是大規律,無法抗拒。


食物五氣原來是這樣影響人體健康的!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氣味之中,辛辣、甘甜具有發散功能的屬於陽,酸、苦具有通洩功能的屬於陰。在五味中辛辣食物發散屬於陽,這個很好理解,甘甜食物怎麼也發散屬於陽呢?甘味食物和藥物是入脾的,有滋補作用,脾居在中央,是從中央向四方發散,滋養其他四髒,進而滋養全身,這也是一種發散,所以也屬於陽。酸味、苦味藥物有催吐和瀉下作用,“湧”本義是水從下往上冒出來,這裡指催吐,把濃痰、積食、不消化的食物吐出來;“洩”把大便、小便排洩掉,這些都是有形的東西,所以是屬於陰的。

這裡只講了四種味道,還有一種鹹味呢?在另一篇《至真要大論》中講了:“鹹味湧洩為陰”,鹹味和酸味、苦味一樣也有催吐和瀉下的作用,也是屬於陰的。#中醫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