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鱔魚米線

玉溪街的小鍋除了煮米線外,還有面條、卷粉、餌塊,食客想到的都可以在小鍋裡煮,當時的小鍋滷餌塊就是一絕。入夜,玉溪街上家家點起了電石燈,食客的興致依舊不減,吃過小鍋的,可以換換口味吃大鍋米線,湯是上好的土雞湯,鮮香無比,“帽子”有雞肉、白肉、脆哨等,再加入韭菜、蔥花、豌豆尖,一碗大鍋米線就做成了。在玉溪街上,大鍋煮品以莊記最受歡迎。夜宵攤上,除了卷粉、米線煮品,滷菜、涼雞來一盤,打二兩白酒,慢慢品味,是很多老昆明的一種享受。玉溪人做的破酥包子算是一絕,個大、皮酥,墊在荷葉上叫賣,面香、餡香、荷葉的清香讓路過的食客欲罷不能。大的食館之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吃攤,蒸糕、湯圓、甜白湯、燒豆腐等各種小攤也常常圍坐著大批食客。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鱔魚米線

玉溪街的小鍋除了煮米線外,還有面條、卷粉、餌塊,食客想到的都可以在小鍋裡煮,當時的小鍋滷餌塊就是一絕。入夜,玉溪街上家家點起了電石燈,食客的興致依舊不減,吃過小鍋的,可以換換口味吃大鍋米線,湯是上好的土雞湯,鮮香無比,“帽子”有雞肉、白肉、脆哨等,再加入韭菜、蔥花、豌豆尖,一碗大鍋米線就做成了。在玉溪街上,大鍋煮品以莊記最受歡迎。夜宵攤上,除了卷粉、米線煮品,滷菜、涼雞來一盤,打二兩白酒,慢慢品味,是很多老昆明的一種享受。玉溪人做的破酥包子算是一絕,個大、皮酥,墊在荷葉上叫賣,面香、餡香、荷葉的清香讓路過的食客欲罷不能。大的食館之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吃攤,蒸糕、湯圓、甜白湯、燒豆腐等各種小攤也常常圍坐著大批食客。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名人與玉溪美食

抗戰期間,雲南成了中國的大後方,為躲避戰亂,很多同胞輾轉來到昆明,特別是西南聯大等名校來雲南辦學後,邊遠落後的昆明城開始有一些繁榮的氣象了,我國近現代很多知名人士就是從這時與玉溪美食結緣的。

我國著名作家汪曾祺於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來到昆明,一住就是七年。玉溪街的蒸菜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他在散文《昆明的吃食》中寫道:

“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只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菜,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皁角仁。”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鱔魚米線

玉溪街的小鍋除了煮米線外,還有面條、卷粉、餌塊,食客想到的都可以在小鍋裡煮,當時的小鍋滷餌塊就是一絕。入夜,玉溪街上家家點起了電石燈,食客的興致依舊不減,吃過小鍋的,可以換換口味吃大鍋米線,湯是上好的土雞湯,鮮香無比,“帽子”有雞肉、白肉、脆哨等,再加入韭菜、蔥花、豌豆尖,一碗大鍋米線就做成了。在玉溪街上,大鍋煮品以莊記最受歡迎。夜宵攤上,除了卷粉、米線煮品,滷菜、涼雞來一盤,打二兩白酒,慢慢品味,是很多老昆明的一種享受。玉溪人做的破酥包子算是一絕,個大、皮酥,墊在荷葉上叫賣,面香、餡香、荷葉的清香讓路過的食客欲罷不能。大的食館之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吃攤,蒸糕、湯圓、甜白湯、燒豆腐等各種小攤也常常圍坐著大批食客。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名人與玉溪美食

抗戰期間,雲南成了中國的大後方,為躲避戰亂,很多同胞輾轉來到昆明,特別是西南聯大等名校來雲南辦學後,邊遠落後的昆明城開始有一些繁榮的氣象了,我國近現代很多知名人士就是從這時與玉溪美食結緣的。

我國著名作家汪曾祺於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來到昆明,一住就是七年。玉溪街的蒸菜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他在散文《昆明的吃食》中寫道:

“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只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菜,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皁角仁。”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在《人間草木》一書中,汪曾祺寫到了玉溪街的白斬雞。

他說:“昆明的白斬雞也極好。玉溪街賣餛飩的攤子的銅鍋上擱一個細鐵條篦子,上面都放兩三隻肥白的熟雞。誰要,即可切一小盤。昆明人管白斬雞叫‘涼雞’,我們常常去吃,喝一點酒,因為是坐在一張長板凳上吃的,有一個同學為這種做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坐失(食)良(涼)機(雞)’,玉溪街賣的雞據說是玉溪雞。”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常常帶著他的老師、著名作家沈從文逛玉溪街。有一次,他們在玉溪街的一個米線攤上坐下,要了一盤涼雞,又從附近茶館裡借來蓋碗,打了一碗酒,慢慢地喝起來。沈從文酒量不好,只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被汪曾祺一人喝了。多年後,他們聚在一起,還能想起玉溪街上這段悠閒的時光。

除了到玉溪街外,沈從文還喜歡去文林街20號對面的一家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會叫老闆在米線里加一個西紅柿或打一個雞蛋。據後代學者考證,上世紀三十年代,玉溪人瞿紹忠從玉溪來到文林街,用白布搭棚,售賣玉溪米線,後來鋪面擴大,起名“同盛園”。沈從文經常光顧的正是這家同盛園。除了沈從文,經常光顧這裡的還有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梅貽琦及其夫人,西南聯大教授黃鈺生、潘光旦、查良釗等。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鱔魚米線

玉溪街的小鍋除了煮米線外,還有面條、卷粉、餌塊,食客想到的都可以在小鍋裡煮,當時的小鍋滷餌塊就是一絕。入夜,玉溪街上家家點起了電石燈,食客的興致依舊不減,吃過小鍋的,可以換換口味吃大鍋米線,湯是上好的土雞湯,鮮香無比,“帽子”有雞肉、白肉、脆哨等,再加入韭菜、蔥花、豌豆尖,一碗大鍋米線就做成了。在玉溪街上,大鍋煮品以莊記最受歡迎。夜宵攤上,除了卷粉、米線煮品,滷菜、涼雞來一盤,打二兩白酒,慢慢品味,是很多老昆明的一種享受。玉溪人做的破酥包子算是一絕,個大、皮酥,墊在荷葉上叫賣,面香、餡香、荷葉的清香讓路過的食客欲罷不能。大的食館之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吃攤,蒸糕、湯圓、甜白湯、燒豆腐等各種小攤也常常圍坐著大批食客。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名人與玉溪美食

抗戰期間,雲南成了中國的大後方,為躲避戰亂,很多同胞輾轉來到昆明,特別是西南聯大等名校來雲南辦學後,邊遠落後的昆明城開始有一些繁榮的氣象了,我國近現代很多知名人士就是從這時與玉溪美食結緣的。

我國著名作家汪曾祺於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來到昆明,一住就是七年。玉溪街的蒸菜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他在散文《昆明的吃食》中寫道:

“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只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菜,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皁角仁。”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在《人間草木》一書中,汪曾祺寫到了玉溪街的白斬雞。

他說:“昆明的白斬雞也極好。玉溪街賣餛飩的攤子的銅鍋上擱一個細鐵條篦子,上面都放兩三隻肥白的熟雞。誰要,即可切一小盤。昆明人管白斬雞叫‘涼雞’,我們常常去吃,喝一點酒,因為是坐在一張長板凳上吃的,有一個同學為這種做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坐失(食)良(涼)機(雞)’,玉溪街賣的雞據說是玉溪雞。”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常常帶著他的老師、著名作家沈從文逛玉溪街。有一次,他們在玉溪街的一個米線攤上坐下,要了一盤涼雞,又從附近茶館裡借來蓋碗,打了一碗酒,慢慢地喝起來。沈從文酒量不好,只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被汪曾祺一人喝了。多年後,他們聚在一起,還能想起玉溪街上這段悠閒的時光。

除了到玉溪街外,沈從文還喜歡去文林街20號對面的一家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會叫老闆在米線里加一個西紅柿或打一個雞蛋。據後代學者考證,上世紀三十年代,玉溪人瞿紹忠從玉溪來到文林街,用白布搭棚,售賣玉溪米線,後來鋪面擴大,起名“同盛園”。沈從文經常光顧的正是這家同盛園。除了沈從文,經常光顧這裡的還有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梅貽琦及其夫人,西南聯大教授黃鈺生、潘光旦、查良釗等。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著名詩人周良沛印象中的玉溪街“整條街都賣小鍋米線、小鍋餌絲”。

在《阿詩瑪在哪裡》一書中,他回憶道:“一條街,沒有誰家點燈,爐火像節日大蜡燭抽著氣響地躥著綠色火苗,讓一條街都在暖色的紅光裡。掌勺此起彼伏地敲著小銅鍋,矮桌矮凳擺滿一頭就有出口的街心,辣味爆著油香的小鍋米線,吃得心頭總是暖烘烘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玉溪街依舊繁華。詩人白樺那時還是部隊裡的一位文學青年,著名作家馮牧則留在了雲南邊防軍中工作。白樺與馮牧每次在昆明相遇,常去的地方就是玉溪街,經常一起蹲在玉溪街的地攤周圍,蘸著辣椒吃烤臭豆腐。

1954年,昆明地方政府拆除城牆,修東風西路,玉溪街東廊和北廊同時被拆除,玉溪街的大部分店鋪都歇業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昆明舊城改造,玉溪街徹底消失了,原址上建起了新百貨大樓,往日的玉溪美味也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裡了。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鱔魚米線

玉溪街的小鍋除了煮米線外,還有面條、卷粉、餌塊,食客想到的都可以在小鍋裡煮,當時的小鍋滷餌塊就是一絕。入夜,玉溪街上家家點起了電石燈,食客的興致依舊不減,吃過小鍋的,可以換換口味吃大鍋米線,湯是上好的土雞湯,鮮香無比,“帽子”有雞肉、白肉、脆哨等,再加入韭菜、蔥花、豌豆尖,一碗大鍋米線就做成了。在玉溪街上,大鍋煮品以莊記最受歡迎。夜宵攤上,除了卷粉、米線煮品,滷菜、涼雞來一盤,打二兩白酒,慢慢品味,是很多老昆明的一種享受。玉溪人做的破酥包子算是一絕,個大、皮酥,墊在荷葉上叫賣,面香、餡香、荷葉的清香讓路過的食客欲罷不能。大的食館之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吃攤,蒸糕、湯圓、甜白湯、燒豆腐等各種小攤也常常圍坐著大批食客。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名人與玉溪美食

抗戰期間,雲南成了中國的大後方,為躲避戰亂,很多同胞輾轉來到昆明,特別是西南聯大等名校來雲南辦學後,邊遠落後的昆明城開始有一些繁榮的氣象了,我國近現代很多知名人士就是從這時與玉溪美食結緣的。

我國著名作家汪曾祺於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來到昆明,一住就是七年。玉溪街的蒸菜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他在散文《昆明的吃食》中寫道:

“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只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菜,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皁角仁。”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在《人間草木》一書中,汪曾祺寫到了玉溪街的白斬雞。

他說:“昆明的白斬雞也極好。玉溪街賣餛飩的攤子的銅鍋上擱一個細鐵條篦子,上面都放兩三隻肥白的熟雞。誰要,即可切一小盤。昆明人管白斬雞叫‘涼雞’,我們常常去吃,喝一點酒,因為是坐在一張長板凳上吃的,有一個同學為這種做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坐失(食)良(涼)機(雞)’,玉溪街賣的雞據說是玉溪雞。”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常常帶著他的老師、著名作家沈從文逛玉溪街。有一次,他們在玉溪街的一個米線攤上坐下,要了一盤涼雞,又從附近茶館裡借來蓋碗,打了一碗酒,慢慢地喝起來。沈從文酒量不好,只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被汪曾祺一人喝了。多年後,他們聚在一起,還能想起玉溪街上這段悠閒的時光。

除了到玉溪街外,沈從文還喜歡去文林街20號對面的一家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會叫老闆在米線里加一個西紅柿或打一個雞蛋。據後代學者考證,上世紀三十年代,玉溪人瞿紹忠從玉溪來到文林街,用白布搭棚,售賣玉溪米線,後來鋪面擴大,起名“同盛園”。沈從文經常光顧的正是這家同盛園。除了沈從文,經常光顧這裡的還有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梅貽琦及其夫人,西南聯大教授黃鈺生、潘光旦、查良釗等。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著名詩人周良沛印象中的玉溪街“整條街都賣小鍋米線、小鍋餌絲”。

在《阿詩瑪在哪裡》一書中,他回憶道:“一條街,沒有誰家點燈,爐火像節日大蜡燭抽著氣響地躥著綠色火苗,讓一條街都在暖色的紅光裡。掌勺此起彼伏地敲著小銅鍋,矮桌矮凳擺滿一頭就有出口的街心,辣味爆著油香的小鍋米線,吃得心頭總是暖烘烘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玉溪街依舊繁華。詩人白樺那時還是部隊裡的一位文學青年,著名作家馮牧則留在了雲南邊防軍中工作。白樺與馮牧每次在昆明相遇,常去的地方就是玉溪街,經常一起蹲在玉溪街的地攤周圍,蘸著辣椒吃烤臭豆腐。

1954年,昆明地方政府拆除城牆,修東風西路,玉溪街東廊和北廊同時被拆除,玉溪街的大部分店鋪都歇業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昆明舊城改造,玉溪街徹底消失了,原址上建起了新百貨大樓,往日的玉溪美味也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裡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

玉溪街是昆明建城1200多年來第一條以專縣名字命名的街道。玉溪街在哪裡,規模如何,經營什麼物產……除了早年見過、逛過玉溪街的老玉溪外,現在很少有市民能講得清、道得明。可以說,玉溪街是玉溪籍的官員、學子、商人、小販、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玉溪人走向省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小吃

玉溪人來到昆明,把玉溪壩子裡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省城,玉溪的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滷餌塊、白斬雞、冬瓜蜜餞等名小吃正是在那個時候名揚省內外的,同時玉溪的大廚也得以一展身手,將煮、燉、炒、爆、蒸、燴、滷、燒等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把一份份精細、新奇以及色、香、味、形上佳的飲食帶給了省內外各行各業的食客,從此玉溪街聲名遠播,玉溪美食譽滿春城。

李鴻祥倡議創建玉溪街

在明清兩代昆明城的老地圖上,你還找不到玉溪街。大約到了清末,一批玉溪的商人來到省城淘金,有了積蓄後,就在昆明老城南城門口、忠愛坊西側買了一塊地,建蓋房屋,除了部分用於居住外,大多用於出租,這可能是玉溪人開發較早的一批“房地產項目”,也是玉溪街的雛形。到了民國初年,玉溪籍杯湖人、重九起義元勳功臣李鴻祥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府的政務廳長、民政長(相當於後世的省長),在他的倡議、指導下,玉溪旅省同鄉會開始籌建玉溪街。1920年,新興商場建成,分上下兩層,有近150間鋪面,大多租給玉溪籍的商人經營棉紗布匹生意。按玉溪地方誌的記載,這一時期,玉溪著名的紗綢商號文興祥、逾裕慶、永順祥、楊元盛、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恆豐利、恆茂號、源興利、注盛號、重義豐等都在玉溪街開設了分號。新興商場的建成,標誌著玉溪街正式誕生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昆明老城玉溪街示意圖 計丕華 繪

玉溪街由橫街和直街組成,呈“丁”字形,寬兩米,總長三四百米。直街較短,與順城街相通,街上店鋪主要經營土布、小帽、紙傘、油布。橫街西至布新小學,東與近日公園相通。著名的玉溪大道生布莊開在順城街的街頭,那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臨街三個鋪面,非常氣派,與玉溪街的其他土布商號相鄰。布新小學原名忠愛小學,其是大道生出資設立的。

按照李鴻祥最初的設想,玉溪街除了推廣玉溪土布外,就是把玉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來,讓那些貧苦家庭增加一點收入。後來,玉溪土布因經濟實惠在昆明熱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這也悄然帶動了“玉溪小吃一條街”的興起,這可能是李鴻祥沒有預想到的。

在玉溪街橫街上,小鍋煮品成了主角,這些小吃店都是玉溪人開的,以週記、顏記兩家最為食客青睞。

玉溪人用的小鍋是清一色的紫銅鍋,擦洗得紅光鋥亮的,爐子裡的炭火燒得旺旺的,顧客上門,點了小鍋米線,就把筒子骨的高湯舀入鍋中,等湯沸了,依次加入韭菜、發水醃菜等作料,接著是“帽子”,鱔魚、雜醬、燜肉……應有盡有,最後加入米線,起鍋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米線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在玉溪街,最受歡迎的小鍋煮品是鱔魚小鍋米線和泥鰍小鍋米線。只因小鍋米線聲名遠揚、食客眾多,故有人將玉溪街戲稱為“泥鰍洞”。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鱔魚米線

玉溪街的小鍋除了煮米線外,還有面條、卷粉、餌塊,食客想到的都可以在小鍋裡煮,當時的小鍋滷餌塊就是一絕。入夜,玉溪街上家家點起了電石燈,食客的興致依舊不減,吃過小鍋的,可以換換口味吃大鍋米線,湯是上好的土雞湯,鮮香無比,“帽子”有雞肉、白肉、脆哨等,再加入韭菜、蔥花、豌豆尖,一碗大鍋米線就做成了。在玉溪街上,大鍋煮品以莊記最受歡迎。夜宵攤上,除了卷粉、米線煮品,滷菜、涼雞來一盤,打二兩白酒,慢慢品味,是很多老昆明的一種享受。玉溪人做的破酥包子算是一絕,個大、皮酥,墊在荷葉上叫賣,面香、餡香、荷葉的清香讓路過的食客欲罷不能。大的食館之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吃攤,蒸糕、湯圓、甜白湯、燒豆腐等各種小攤也常常圍坐著大批食客。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名人與玉溪美食

抗戰期間,雲南成了中國的大後方,為躲避戰亂,很多同胞輾轉來到昆明,特別是西南聯大等名校來雲南辦學後,邊遠落後的昆明城開始有一些繁榮的氣象了,我國近現代很多知名人士就是從這時與玉溪美食結緣的。

我國著名作家汪曾祺於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來到昆明,一住就是七年。玉溪街的蒸菜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他在散文《昆明的吃食》中寫道:

“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只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菜,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皁角仁。”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在《人間草木》一書中,汪曾祺寫到了玉溪街的白斬雞。

他說:“昆明的白斬雞也極好。玉溪街賣餛飩的攤子的銅鍋上擱一個細鐵條篦子,上面都放兩三隻肥白的熟雞。誰要,即可切一小盤。昆明人管白斬雞叫‘涼雞’,我們常常去吃,喝一點酒,因為是坐在一張長板凳上吃的,有一個同學為這種做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坐失(食)良(涼)機(雞)’,玉溪街賣的雞據說是玉溪雞。”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常常帶著他的老師、著名作家沈從文逛玉溪街。有一次,他們在玉溪街的一個米線攤上坐下,要了一盤涼雞,又從附近茶館裡借來蓋碗,打了一碗酒,慢慢地喝起來。沈從文酒量不好,只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被汪曾祺一人喝了。多年後,他們聚在一起,還能想起玉溪街上這段悠閒的時光。

除了到玉溪街外,沈從文還喜歡去文林街20號對面的一家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會叫老闆在米線里加一個西紅柿或打一個雞蛋。據後代學者考證,上世紀三十年代,玉溪人瞿紹忠從玉溪來到文林街,用白布搭棚,售賣玉溪米線,後來鋪面擴大,起名“同盛園”。沈從文經常光顧的正是這家同盛園。除了沈從文,經常光顧這裡的還有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梅貽琦及其夫人,西南聯大教授黃鈺生、潘光旦、查良釗等。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著名詩人周良沛印象中的玉溪街“整條街都賣小鍋米線、小鍋餌絲”。

在《阿詩瑪在哪裡》一書中,他回憶道:“一條街,沒有誰家點燈,爐火像節日大蜡燭抽著氣響地躥著綠色火苗,讓一條街都在暖色的紅光裡。掌勺此起彼伏地敲著小銅鍋,矮桌矮凳擺滿一頭就有出口的街心,辣味爆著油香的小鍋米線,吃得心頭總是暖烘烘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玉溪街依舊繁華。詩人白樺那時還是部隊裡的一位文學青年,著名作家馮牧則留在了雲南邊防軍中工作。白樺與馮牧每次在昆明相遇,常去的地方就是玉溪街,經常一起蹲在玉溪街的地攤周圍,蘸著辣椒吃烤臭豆腐。

1954年,昆明地方政府拆除城牆,修東風西路,玉溪街東廊和北廊同時被拆除,玉溪街的大部分店鋪都歇業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昆明舊城改造,玉溪街徹底消失了,原址上建起了新百貨大樓,往日的玉溪美味也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裡了。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玉溪風味正是以玉溪街為支點,一步步為省內外食客認可、接受。很多玉溪人從此走出玉溪壩子,傳播玉溪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同盛園外,1923年玉溪人戴應德和女婿範雲鑫在羊市口經營德鑫園;玉溪人賴八在翠湖公園大門附近開設少白樓,專門製作和出售破酥包子,後又在玉溪街開設陶然亭,既賣茶又賣破酥包子;延續至今的百年老店建興園,則售賣過橋米線和滷菜……這些老字號都是玉溪人最先經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納入公私合營。

汪曾祺、沈從文都被“圈粉”的玉溪美食長啥樣?

過橋米線

玉溪籍著名經濟學家朱應庚教授在談到玉溪街的存在意義時曾說過:“民國初年建成的玉溪街,是昆明當時唯一的一條飲食街,其熱鬧程度不亞於正義路、曉東街、南屏街。窄窄的街面兩邊擺滿了飲食攤點,從早到晚人來人往,趨之若鶩,人們以到此一飽口福而為快事。這一盛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說明了玉溪風味在雲南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來源:玉溪市旅發委官方微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