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在隨園食單反覆出現有二個原因,首先楊中承家的菜確實好,其二楊中承官大藉此擔高自己的身份,那中丞是什麼官呢?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於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在隨園食單反覆出現有二個原因,首先楊中承家的菜確實好,其二楊中承官大藉此擔高自己的身份,那中丞是什麼官呢?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於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楊家焦雞並不焦

“中丞”在清朝是對巡撫的尊稱。巡撫(從二品)是僅次於總督的封疆大吏,同時還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職,這個職務相當於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稱為“中丞”。主管監察和彈劾,並且有考評百官的權利,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監察部常務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院長類似的職務。和這些人物吃飯,晒一晒臉上多體面呀。還有一節,就是告訴大家咱有路子,有事您說話,幫人鏟事,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呀。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在隨園食單反覆出現有二個原因,首先楊中承家的菜確實好,其二楊中承官大藉此擔高自己的身份,那中丞是什麼官呢?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於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楊家焦雞並不焦

“中丞”在清朝是對巡撫的尊稱。巡撫(從二品)是僅次於總督的封疆大吏,同時還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職,這個職務相當於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稱為“中丞”。主管監察和彈劾,並且有考評百官的權利,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監察部常務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院長類似的職務。和這些人物吃飯,晒一晒臉上多體面呀。還有一節,就是告訴大家咱有路子,有事您說話,幫人鏟事,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呀。

楊家焦雞並不焦

侍郎、尚書、御史這官都不小。紀曉嵐就曾任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這麼一說你就知道中丞多大官了。關於御史還有個段子,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還道那是狼是狗呢,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麼。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這下子連御史也襟聲無言了。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在隨園食單反覆出現有二個原因,首先楊中承家的菜確實好,其二楊中承官大藉此擔高自己的身份,那中丞是什麼官呢?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於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楊家焦雞並不焦

“中丞”在清朝是對巡撫的尊稱。巡撫(從二品)是僅次於總督的封疆大吏,同時還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職,這個職務相當於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稱為“中丞”。主管監察和彈劾,並且有考評百官的權利,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監察部常務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院長類似的職務。和這些人物吃飯,晒一晒臉上多體面呀。還有一節,就是告訴大家咱有路子,有事您說話,幫人鏟事,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呀。

楊家焦雞並不焦

侍郎、尚書、御史這官都不小。紀曉嵐就曾任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這麼一說你就知道中丞多大官了。關於御史還有個段子,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還道那是狼是狗呢,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麼。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這下子連御史也襟聲無言了。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承姓楊名潮觀(1710-1788),字宏度,號笠湖,江蘇無錫人。與袁枚是好朋友,楊潮觀少有才華,十四歲即能揮毫作賦,聲名鵲起。清乾隆元年中舉人,入實錄館供職。後相繼出任山西、河南、四川等省的縣、州、府長官,楊潮觀著有《心經指月》、《金剛寶蔑》、《左鑑易隅》、《家語貫珠》。袁枚小楊潮觀四歲,與其相識甚早。乾隆元年(1736),年方二十一歲的袁枚進京應博學鴻詞科考試,楊潮觀則以新科舉人遊京師,這是最早可以考見的交遊。此後兩人各自浮沉宦海,地域懸絕,似無多聯絡,但情誼始終篤厚。楊中丞愛吃,家裡有不少名菜,這天請袁枚過府,先談詩論道,到飯點了,楊中丞端上一道焦雞,這是楊府私家府宅菜,製做不厭其煩,用煮、炸、熬三種方法制成。袁枚一嘗,喝,真地道,問其製法,收錄在隨園食單。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在隨園食單反覆出現有二個原因,首先楊中承家的菜確實好,其二楊中承官大藉此擔高自己的身份,那中丞是什麼官呢?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於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楊家焦雞並不焦

“中丞”在清朝是對巡撫的尊稱。巡撫(從二品)是僅次於總督的封疆大吏,同時還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職,這個職務相當於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稱為“中丞”。主管監察和彈劾,並且有考評百官的權利,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監察部常務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院長類似的職務。和這些人物吃飯,晒一晒臉上多體面呀。還有一節,就是告訴大家咱有路子,有事您說話,幫人鏟事,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呀。

楊家焦雞並不焦

侍郎、尚書、御史這官都不小。紀曉嵐就曾任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這麼一說你就知道中丞多大官了。關於御史還有個段子,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還道那是狼是狗呢,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麼。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這下子連御史也襟聲無言了。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承姓楊名潮觀(1710-1788),字宏度,號笠湖,江蘇無錫人。與袁枚是好朋友,楊潮觀少有才華,十四歲即能揮毫作賦,聲名鵲起。清乾隆元年中舉人,入實錄館供職。後相繼出任山西、河南、四川等省的縣、州、府長官,楊潮觀著有《心經指月》、《金剛寶蔑》、《左鑑易隅》、《家語貫珠》。袁枚小楊潮觀四歲,與其相識甚早。乾隆元年(1736),年方二十一歲的袁枚進京應博學鴻詞科考試,楊潮觀則以新科舉人遊京師,這是最早可以考見的交遊。此後兩人各自浮沉宦海,地域懸絕,似無多聯絡,但情誼始終篤厚。楊中丞愛吃,家裡有不少名菜,這天請袁枚過府,先談詩論道,到飯點了,楊中丞端上一道焦雞,這是楊府私家府宅菜,製做不厭其煩,用煮、炸、熬三種方法制成。袁枚一嘗,喝,真地道,問其製法,收錄在隨園食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焦雞雖名焦雞,但此雞並不焦,不過是炸至焦黃色也,製法是取肥母雞宰殺洗淨,整雞下鍋加水,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灼乃炸也,注意這是此菜的關鍵,煮後在炸,然後還下原湯熬,加入秋油、酒、整蔥,收濃汁起鍋。臨上桌時將雞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帶汁供拌食,蘸點亦可,因為先滷後炸,此雞吃到嘴裡絕無油膩感,是純正的雞肉本味,細觀此菜,竟然和現在的杭州名菜油淋雞相仿。

"

原文:[焦雞]:肥母雞洗淨,整下鍋煮。用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還下原湯熬濃,用秋油、酒、整蔥收起。臨上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拌蘸亦可。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乾隆文壇的重量級人物不少,若言翹楚應數袁枚;先生亦好美食,他雖然自己只會吃,不會做。但確可以指導廚師做菜,可以講是一名美食家和飲食文化理論家,袁枚愛寫日記,短則數十字,長則百餘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記錄下一路所見與一日三餐。憑著江右三大家和“南袁北紀的名號。“詩吟一字響千年”的傑出才華,讓袁枚擁有了強大的“朋友圈”。他曾遊歷大半個中國,“所至(之處)延為上賓”。放在現代,十足也是一個愛在“朋友圈”裡晒美食的吃貨。在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官府私家菜,官府交往,同僚宴請,各家有各家高招,遇到新奇順口好吃的吃食,袁枚都一一記下,其中楊中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楊中丞段鰒魚豆腐,楊中丞西洋餅、楊中丞焦雞等。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在隨園食單反覆出現有二個原因,首先楊中承家的菜確實好,其二楊中承官大藉此擔高自己的身份,那中丞是什麼官呢?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於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使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楊家焦雞並不焦

“中丞”在清朝是對巡撫的尊稱。巡撫(從二品)是僅次於總督的封疆大吏,同時還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職,這個職務相當於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稱為“中丞”。主管監察和彈劾,並且有考評百官的權利,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監察部常務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院長類似的職務。和這些人物吃飯,晒一晒臉上多體面呀。還有一節,就是告訴大家咱有路子,有事您說話,幫人鏟事,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呀。

楊家焦雞並不焦

侍郎、尚書、御史這官都不小。紀曉嵐就曾任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這麼一說你就知道中丞多大官了。關於御史還有個段子,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還道那是狼是狗呢,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麼。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這下子連御史也襟聲無言了。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承姓楊名潮觀(1710-1788),字宏度,號笠湖,江蘇無錫人。與袁枚是好朋友,楊潮觀少有才華,十四歲即能揮毫作賦,聲名鵲起。清乾隆元年中舉人,入實錄館供職。後相繼出任山西、河南、四川等省的縣、州、府長官,楊潮觀著有《心經指月》、《金剛寶蔑》、《左鑑易隅》、《家語貫珠》。袁枚小楊潮觀四歲,與其相識甚早。乾隆元年(1736),年方二十一歲的袁枚進京應博學鴻詞科考試,楊潮觀則以新科舉人遊京師,這是最早可以考見的交遊。此後兩人各自浮沉宦海,地域懸絕,似無多聯絡,但情誼始終篤厚。楊中丞愛吃,家裡有不少名菜,這天請袁枚過府,先談詩論道,到飯點了,楊中丞端上一道焦雞,這是楊府私家府宅菜,製做不厭其煩,用煮、炸、熬三種方法制成。袁枚一嘗,喝,真地道,問其製法,收錄在隨園食單。

楊家焦雞並不焦

楊中丞焦雞雖名焦雞,但此雞並不焦,不過是炸至焦黃色也,製法是取肥母雞宰殺洗淨,整雞下鍋加水,豬油四兩、茴香四個,煮成八分熟,再拿香油灼黃,灼乃炸也,注意這是此菜的關鍵,煮後在炸,然後還下原湯熬,加入秋油、酒、整蔥,收濃汁起鍋。臨上桌時將雞片碎,並將原滷澆之,或帶汁供拌食,蘸點亦可,因為先滷後炸,此雞吃到嘴裡絕無油膩感,是純正的雞肉本味,細觀此菜,竟然和現在的杭州名菜油淋雞相仿。

楊家焦雞並不焦

後來袁枚又在方輔兄家嚐到此菜。方輔,字君任,號密庵。安徽歙縣人。清乾隆名士清李鬥《揚州畫舫錄》亦載此人,工書,法蘇、米,能擘窠大書,尤善分隸,兼工制墨。與金農、丁敬等多有往來。方輔長袁枚數歲,故袁以兄相稱,不過隨園單未記載,方輔兄家焦雞與楊中丞家焦雞,製法是否有些淵源。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