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師傅打開下面的龍頭,一股子白沫嘩啦啦流出來。然後他將一桶淺黃色的漿水倒入蒸酒器,又在爐子里加幾塊劈柴。旁邊還有好幾桶這種漿水,有股子濃濃酸酸的酒糟味。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師傅打開下面的龍頭,一股子白沫嘩啦啦流出來。然後他將一桶淺黃色的漿水倒入蒸酒器,又在爐子里加幾塊劈柴。旁邊還有好幾桶這種漿水,有股子濃濃酸酸的酒糟味。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和大爺聊幾句,也大概清楚了這吊酒的工藝。這一桶桶的漿水,就是由大米加酒麴浸水製成的發酵液。發酵液進了蒸酒器,被加熱到一定溫度(乙醇的沸點接近80°),乙醇(即酒精)、芳香物以及水蒸氣被送走,渣滓排出,然後再加發酵液,工藝循環。

一桶桶的發酵液從屋裡拎出來。我跟著房主人到了裡屋,見過道放著幾隻塑料大桶,全是這淺黃色發酵液。果然,這是液態法白酒生產工藝,看樣子一次能做好幾百斤。這時候才想到,為何農家總是在入冬吊酒,一方面是新收了糧食,富裕出來的可以釀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入秋的氣溫更適合充分發酵。天熱發酵時間短,質量不能保證,天冷酵母菌沒活性。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師傅打開下面的龍頭,一股子白沫嘩啦啦流出來。然後他將一桶淺黃色的漿水倒入蒸酒器,又在爐子里加幾塊劈柴。旁邊還有好幾桶這種漿水,有股子濃濃酸酸的酒糟味。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和大爺聊幾句,也大概清楚了這吊酒的工藝。這一桶桶的漿水,就是由大米加酒麴浸水製成的發酵液。發酵液進了蒸酒器,被加熱到一定溫度(乙醇的沸點接近80°),乙醇(即酒精)、芳香物以及水蒸氣被送走,渣滓排出,然後再加發酵液,工藝循環。

一桶桶的發酵液從屋裡拎出來。我跟著房主人到了裡屋,見過道放著幾隻塑料大桶,全是這淺黃色發酵液。果然,這是液態法白酒生產工藝,看樣子一次能做好幾百斤。這時候才想到,為何農家總是在入冬吊酒,一方面是新收了糧食,富裕出來的可以釀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入秋的氣溫更適合充分發酵。天熱發酵時間短,質量不能保證,天冷酵母菌沒活性。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回來繼續看這吊酒的設備。蒸酒器的上面那煙筒樣的管子通向另一個鍍鋅鐵桶裡,那桶是冷凝器。原理更加簡單,冷凝器外接的水管,可以將乙醇與水的混合蒸汽冷卻,液化後流入桶裡的涓涓細流就是白酒。

大約這就是所謂的純糧食原漿酒吧?不勾兌,不添加,可以直接飲用。沒想到制酒的工藝竟然如此簡單,我從小就在化學實驗室裡混,大學裡學的是金屬成型與加工,工作後閒著無聊又學過製冷與焊接技術,有材料我一個人就能搗鼓出來一套吊酒設備,保證比眼前這東西好。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師傅打開下面的龍頭,一股子白沫嘩啦啦流出來。然後他將一桶淺黃色的漿水倒入蒸酒器,又在爐子里加幾塊劈柴。旁邊還有好幾桶這種漿水,有股子濃濃酸酸的酒糟味。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和大爺聊幾句,也大概清楚了這吊酒的工藝。這一桶桶的漿水,就是由大米加酒麴浸水製成的發酵液。發酵液進了蒸酒器,被加熱到一定溫度(乙醇的沸點接近80°),乙醇(即酒精)、芳香物以及水蒸氣被送走,渣滓排出,然後再加發酵液,工藝循環。

一桶桶的發酵液從屋裡拎出來。我跟著房主人到了裡屋,見過道放著幾隻塑料大桶,全是這淺黃色發酵液。果然,這是液態法白酒生產工藝,看樣子一次能做好幾百斤。這時候才想到,為何農家總是在入冬吊酒,一方面是新收了糧食,富裕出來的可以釀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入秋的氣溫更適合充分發酵。天熱發酵時間短,質量不能保證,天冷酵母菌沒活性。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回來繼續看這吊酒的設備。蒸酒器的上面那煙筒樣的管子通向另一個鍍鋅鐵桶裡,那桶是冷凝器。原理更加簡單,冷凝器外接的水管,可以將乙醇與水的混合蒸汽冷卻,液化後流入桶裡的涓涓細流就是白酒。

大約這就是所謂的純糧食原漿酒吧?不勾兌,不添加,可以直接飲用。沒想到制酒的工藝竟然如此簡單,我從小就在化學實驗室裡混,大學裡學的是金屬成型與加工,工作後閒著無聊又學過製冷與焊接技術,有材料我一個人就能搗鼓出來一套吊酒設備,保證比眼前這東西好。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當然,完全不能保證釀得出好酒。

比如,在這種不穩定的蒸發狀態中,如何維持相對穩定的白酒度數?搞不好這一桶50度,下一桶就成了40度。我注意到這簡陋的設備旁放著一件挺專業的化學測量工具——酒精計。好多年沒玩過這東西了,就是個簡單的比重計,丟桶裡就可以根據浮力測量酒精濃度。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師傅打開下面的龍頭,一股子白沫嘩啦啦流出來。然後他將一桶淺黃色的漿水倒入蒸酒器,又在爐子里加幾塊劈柴。旁邊還有好幾桶這種漿水,有股子濃濃酸酸的酒糟味。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和大爺聊幾句,也大概清楚了這吊酒的工藝。這一桶桶的漿水,就是由大米加酒麴浸水製成的發酵液。發酵液進了蒸酒器,被加熱到一定溫度(乙醇的沸點接近80°),乙醇(即酒精)、芳香物以及水蒸氣被送走,渣滓排出,然後再加發酵液,工藝循環。

一桶桶的發酵液從屋裡拎出來。我跟著房主人到了裡屋,見過道放著幾隻塑料大桶,全是這淺黃色發酵液。果然,這是液態法白酒生產工藝,看樣子一次能做好幾百斤。這時候才想到,為何農家總是在入冬吊酒,一方面是新收了糧食,富裕出來的可以釀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入秋的氣溫更適合充分發酵。天熱發酵時間短,質量不能保證,天冷酵母菌沒活性。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回來繼續看這吊酒的設備。蒸酒器的上面那煙筒樣的管子通向另一個鍍鋅鐵桶裡,那桶是冷凝器。原理更加簡單,冷凝器外接的水管,可以將乙醇與水的混合蒸汽冷卻,液化後流入桶裡的涓涓細流就是白酒。

大約這就是所謂的純糧食原漿酒吧?不勾兌,不添加,可以直接飲用。沒想到制酒的工藝竟然如此簡單,我從小就在化學實驗室裡混,大學裡學的是金屬成型與加工,工作後閒著無聊又學過製冷與焊接技術,有材料我一個人就能搗鼓出來一套吊酒設備,保證比眼前這東西好。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當然,完全不能保證釀得出好酒。

比如,在這種不穩定的蒸發狀態中,如何維持相對穩定的白酒度數?搞不好這一桶50度,下一桶就成了40度。我注意到這簡陋的設備旁放著一件挺專業的化學測量工具——酒精計。好多年沒玩過這東西了,就是個簡單的比重計,丟桶裡就可以根據浮力測量酒精濃度。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這麼說控制起來也不難。出酒的濃度低了,火小點或者加漿水,蒸發器出來的乙醇多水蒸氣少,酒的濃度就被提高。反之,多丟幾塊木材,水蒸氣更多,濃度就下來了。只是想當然,操作這種簡陋的設備,經驗更重要。

老師傅拿來一隻玻璃杯,斟上這新酒讓我嚐嚐,我推脫說不會喝酒。筆者好酒,但以不影響工作為基本原則,因此只在晚餐或者夜宵找酒喝,白天看到酒就皺眉頭。

"

​說明:本篇換個風格,走技術工藝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2017年11月。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引子:

“來來,倒一杯這個。”葉老闆拿起二兩五的杯子,走到餐廳一角,那裡的桌上有隻挺大的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壺,他擰開壺下面的一隻小龍頭,將玻璃杯倒滿後轉身蹾在我面前,“喝!”

“老葉,喝不了這麼多的。”坐在飯桌旁的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對臭鱖魚動筷子,就虛情假意地客氣一句。

“這是好,好酒!”老葉普通話不好,即使不喝酒舌頭也有點大,“我自己釀的。”

“哦。”我端起杯子聞著,不置可否。

“是不是好酒?”老葉給自己也倒上一杯,然後將粗壯的身軀撂回到椅子上,在我臉前舉起大拇指,“這是大米酒,沒有酒精。”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葉,你確定沒酒精?”

“沒有。”老葉斬釘截鐵地道,“酒精那是勾兌的,我自己釀的沒酒精!”

雖然心理上比較抗拒,我決定還是吃兩口著名的徽州臭鱖魚,就舉起酒杯:“來,老葉,走一指。”

老葉是黟縣南屏鎮一家旅店的老闆。由於工作的緣故,十幾年來筆者幾乎每年秋天都要去趟黟縣,在他家住上七八天。每天忙完了晚餐時就來一杯,常常是這沒酒精的酒。上面的對話每年都在重複,我從沒問過為何酒裡沒酒精。

這酒是農家自釀的土燒酒。老葉說沒有酒精的邏輯是這樣的:市面上大多數白酒是用土豆、紅薯等原料製成高濃度酒精,然後兌水加香精灌裝而成。老葉認為酒精酒是垃圾,自己的用糧食釀製,不加酒精,純原漿,當然是好酒。我第一次喝就理解了他的意思,也就不討論酒裡沒酒精的邏輯。

十幾年過去,這黟縣的農家酒也喝了幾十斤。有時在想,這土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正文:

黟(讀壹)縣,又是個讀音吃不準的徽州古縣,它與前一篇提到的歙縣位於黃山市的兩翼。說它古,只要知道一條小知識:黃山原名黟山。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南屏晨霧(2008年)

同樣處於徽州的中心地帶,近代的黟縣最落後。這是由它的地理決定的,黟縣的地勢像只湯鍋,極為古怪,綿延的高山峻嶺構成了它的縣界,將中央平坦的土地圍得密密匝匝,據說以前出縣就要走兩天。日本人佔了皖南的時候,那麼多年也沒向黟縣派一兵一卒,太麻煩了。

這種隔絕造就了獨特的黟縣方言,難度至少在安徽省排第一,我覺得挺像日語。這種隔絕也使得傳統得到保留。體味古徽州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築,去黟縣就夠了,歙縣還是差了些,婺源更不在一個級別上。這裡最精美,最豐富,也更原生態。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歲月(2009年)

那年秋末,在黟縣的一個古村帶寫生。任務安排好了,就得空閒逛一會兒。這村子是個著名的實習基地,到處都是藝術專業學生,幹什麼的都有。

逛到一戶農家門前,見房前空地上立著一架東西,是挺大的鐵桶,還冒著黑煙,猜是燒瀝青做房子補漏。走近看,一股濃重的酒糟味道撲面而來,原來是做土燒酒的。做土燒是北方的說法,南方有些地方叫烤酒,安徽則稱為“吊酒”。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做吊酒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面前有兩個用煙筒聯通的鍋爐模樣的東西,放在一張特製的長條平板車上。顯然這是位帶著自己的專業設備走街串巷的吊酒師傅。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第一次見到吊酒,很是好奇,就走近仔細端詳。前前後後轉幾圈也就看明白了。兩個大桶,燒木材的是個鍋爐,上面還殘留著紅漆寫的“蒸酒器”幾個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這蒸酒器製作工藝很簡陋,粗糙的爐子外抹著水泥,有趣的是頂上居然焊了兩隻高壓鍋,想必是為了保證一定的蒸發壓力,為什麼不接壓力閥?壓力閥比高壓鍋更準確也更省錢,只是工藝要求高一些。這設備怎麼看都像是鄉下工匠敲敲打打搗鼓出來的。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老師傅打開下面的龍頭,一股子白沫嘩啦啦流出來。然後他將一桶淺黃色的漿水倒入蒸酒器,又在爐子里加幾塊劈柴。旁邊還有好幾桶這種漿水,有股子濃濃酸酸的酒糟味。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和大爺聊幾句,也大概清楚了這吊酒的工藝。這一桶桶的漿水,就是由大米加酒麴浸水製成的發酵液。發酵液進了蒸酒器,被加熱到一定溫度(乙醇的沸點接近80°),乙醇(即酒精)、芳香物以及水蒸氣被送走,渣滓排出,然後再加發酵液,工藝循環。

一桶桶的發酵液從屋裡拎出來。我跟著房主人到了裡屋,見過道放著幾隻塑料大桶,全是這淺黃色發酵液。果然,這是液態法白酒生產工藝,看樣子一次能做好幾百斤。這時候才想到,為何農家總是在入冬吊酒,一方面是新收了糧食,富裕出來的可以釀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入秋的氣溫更適合充分發酵。天熱發酵時間短,質量不能保證,天冷酵母菌沒活性。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回來繼續看這吊酒的設備。蒸酒器的上面那煙筒樣的管子通向另一個鍍鋅鐵桶裡,那桶是冷凝器。原理更加簡單,冷凝器外接的水管,可以將乙醇與水的混合蒸汽冷卻,液化後流入桶裡的涓涓細流就是白酒。

大約這就是所謂的純糧食原漿酒吧?不勾兌,不添加,可以直接飲用。沒想到制酒的工藝竟然如此簡單,我從小就在化學實驗室裡混,大學裡學的是金屬成型與加工,工作後閒著無聊又學過製冷與焊接技術,有材料我一個人就能搗鼓出來一套吊酒設備,保證比眼前這東西好。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當然,完全不能保證釀得出好酒。

比如,在這種不穩定的蒸發狀態中,如何維持相對穩定的白酒度數?搞不好這一桶50度,下一桶就成了40度。我注意到這簡陋的設備旁放著一件挺專業的化學測量工具——酒精計。好多年沒玩過這東西了,就是個簡單的比重計,丟桶裡就可以根據浮力測量酒精濃度。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這麼說控制起來也不難。出酒的濃度低了,火小點或者加漿水,蒸發器出來的乙醇多水蒸氣少,酒的濃度就被提高。反之,多丟幾塊木材,水蒸氣更多,濃度就下來了。只是想當然,操作這種簡陋的設備,經驗更重要。

老師傅拿來一隻玻璃杯,斟上這新酒讓我嚐嚐,我推脫說不會喝酒。筆者好酒,但以不影響工作為基本原則,因此只在晚餐或者夜宵找酒喝,白天看到酒就皺眉頭。

尋味中國  50 安徽黟縣的吊酒

勉強來一小口。第一次喝帶著溫熱的新酒,香氣還是有的,畢竟是純大米釀製,入口感覺五十度左右,辛辣之氣挺明顯。

老師傅問我怎樣,我連連點頭說好。老師傅勸我買幾桶回去,35塊錢一斤,又不貴,不僅是本地人喜歡喝,前幾年一位開著豪車來旅遊的上海老闆喝了之後極為欣賞,之後每年都要買上百斤回去。這個描述顯得很有檔次,我又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從比上海落後得多的江西來的,還是坐大巴,就只能推脫自己要上課,過會兒再說。

尾聲:

回到住地,晚餐時葉老闆又要給我倒他那沒酒精的純糧原液酒。我說,咱們還是換個品種吧,不行就來啤的。

從那以後,心理上很牴觸這類鄉下土燒酒。

後記:

本篇是尋味中國系列的第50篇。從2018年7月起,斷斷續續也有這麼久了。

本篇又在嘗試改變風格,換一個敘述模式,並不刻意讚美某種食物。尋味與好吃沒有必然關係,理性的臧否才是應有的態度,筆者更關注的是某一食品在當地產生並延續的內在邏輯。

為什麼從那以後不太接受土燒酒,讀者能否看出來這一食品——酒也是食品——問題之所在?中式白酒是個大話題,三言兩語說不清,本篇就先到這裡,有空寫篇專業點的論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