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苦,“能洩能燥能堅”,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祕、溼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溼,蒼朮、厚朴苦溫燥溼,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苦,“能洩能燥能堅”,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祕、溼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溼,蒼朮、厚朴苦溫燥溼,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鹹,“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苦,“能洩能燥能堅”,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祕、溼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溼,蒼朮、厚朴苦溫燥溼,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鹹,“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淡,“能滲能利”,具有滲溼、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滲溼的藥物味淡,多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如薏苡仁、通草、燈心草、茯苓、豬苓、澤瀉等。由於《神農本草經》未提淡味,後世醫家主張“淡附於甘”,故只言五味,不稱六味。



"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苦,“能洩能燥能堅”,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祕、溼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溼,蒼朮、厚朴苦溫燥溼,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鹹,“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淡,“能滲能利”,具有滲溼、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滲溼的藥物味淡,多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如薏苡仁、通草、燈心草、茯苓、豬苓、澤瀉等。由於《神農本草經》未提淡味,後世醫家主張“淡附於甘”,故只言五味,不稱六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於虛汗、洩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蓮子固精止帶,禹餘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性。

氣味不同,作用有別,如黃連苦寒,黨蔘甘溫,黃連功能清熱燥溼,黨蔘則補中益氣。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的藥物作用各有不同。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於五味不同,麻黃辛溫散寒解表,杏仁苦溫下氣止咳,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肉蓯蓉鹹溫補腎助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