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四氣五味”之“苦”藥功效分析'

"

《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奠定了四氣五味的中藥藥性理論。

"

《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奠定了四氣五味的中藥藥性理論。

中藥“四氣五味”之“苦”藥功效分析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那“炎上作苦”可理為,“苦”是火本身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苦”原於“火”,火焰的燃燒總具有向上的趨勢,當木燒製成焦炭時,自然會變得“苦澀”,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物焦則變苦”

苦味能燥

能燥是指苦味中藥能燥溼,用於治療溼證(寒溼、溼熱、痰溼、水溼之分)。如治療寒溼的蒼朮、厚朴,治療溼熱的黃柏、苦蔘,治療痰溼的天南星,治療水溼的扁蓄、瞿麥等均為苦味。但需要注意由於苦味能燥,且苦味藥性多寒涼,所以苦味者,易傷津,又多能敗胃。

苦味能洩

苦味能洩,其含義有三:

一是指苦能通洩,如大黃苦寒,功能瀉熱通便,治熱結便祕每用。

二是指苦能降洩,如杏仁味苦,降洩肺氣,治咳喘氣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重降逆,治呃逆嘔喘常選。

三是指苦能清洩,如黃連、黃芩、梔子味苦,能清熱瀉火,治(心)火(肺)熱內蘊宜選。可見苦洩包括了瀉下,瀉火,洩氣,降氣等方面。

苦味能堅

堅,即堅實,強壯之義。即堅實組織,強壯臟腑功能之意,是針對臟腑組織軟與脹的病理變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損害而言。苦味中藥能消除由於熱邪或溼熱引起的臟腑組織的軟弱、脹滿之病理變化,而使其堅實,從而恢復原有之功能。

由於苦味藥有苦溫和苦寒之別,二者各有偏重。苦溫藥對機體功能性或病理性衰退起興奮作用,苦寒藥對機體功能性或病理性亢進起抑制作用,因此苦堅就有了兩個含義:堅氣和堅陰。

堅氣

指苦溫之品多著重在恢復強壯臟腑組織的功能上,故稱之為堅氣,苦味的堅氣之功多運用於寒溼邪為患之證。

如平胃散。平胃散是苦溫燥溼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溼滯證。

方中的主藥蒼朮苦溫辛燥,除溼運脾;厚朴苦溫,行氣消脹,助蒼朮以運脾。陳皮芳香化濁,醒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藥,姜、棗調和脾胃,以助鍵運。諸藥合用,使脾胃鍵運,溼濁得化,而病症自除

堅陰

指苦寒之品多偏重於臟腑組對機體功能性或病理性織之本身,故稱之為堅陰,即固守保存陰液之意。實際上是藉助某些苦寒藥物的清洩作用,瀉火之亢,以全陰氣,即瀉火存陰。

堅陰進一步還可以細分為三種情況:

①平相火,固腎陰,運用於陰虛火旺之證,如丹溪的虎潛丸,又如《醫宗金鑑》知柏地黃丸。此兩方均用於陰虛火旺之證,方中均在瀉相火之中配伍養陰之品。

②清熱瀉火,顧護陰津,運用於火熱內盛之證,如《傷寒論》的黃芩湯。這類方主是通過祛熱邪而達護陰津之目的。

③瀉下存陰。運用於實熱熱結之證。如《傷寒論》的大承氣湯。這類方主是通過瀉下熱結而間接達到存陰之目的。通過以上對苦能堅陰的分析,可知苦能堅陰的實質是清熱瀉火與存陰兩作用協同產生的結果。而非苦味本身的功能。

動動手指,關注,轉發,點贊,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