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秋涼來,這些部位該暖還得暖!“多事之秋”牢記這些養生乾貨'

"

進入秋天,氣候轉涼、溫度降低,不少人還不適應,常常會生病。秋天如何來養生,很多人都關心。

秋涼來,該暖還得暖

對於秋涼,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暖。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偏頭痛人群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頭部,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最好戴著帽子和圍巾。

而對於腹部的保暖,漏肚臍的衣服,再美也不建議再穿了,低腰褲也儘量避免。對於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宮寒的女性來說,不妨貼身穿一件背心,出門的時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馬甲,護住腰腹部。每晚睡前還可以將雙手搓熱,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36次,揉臟腑則氣血經絡皆動,髒調腑通諸病消。

腳部的保暖也很重要,王雪梅建議大家要經常熱水泡腳,可暖全身,防止痛經等寒病的發生。手腳冰涼及體弱的人,不妨晚上穿雙薄襪子入睡。

寒涼食物儘量少吃,像肥美的大閘蟹,因是大寒之物,不宜多吃。飲食上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克服“悲秋”有三招

“悲秋”情緒是由主客觀的諸多原因引發的,克服或抑制“悲秋”情緒也必須多管齊下。

首先,多讀一些蘊含積極向上主題的描寫秋天景色的作品,少看一些把秋天描寫得無比肅殺、凋零的作品。少看一些感情纏綿、充滿失意情緒的小說和電視劇;也要少一些懷舊情緒,多想想美好的未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或走出“秋雨晴時淚不晴”的煩惱,“秋愁”自然也難有立身之地了。

其次,是用飲食和光線滋養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儘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容易感染“悲秋”情緒。還要注重養心和養肝,多喝玫瑰花茶或菊花茶、蓮子茶,因為它們有清肝解鬱的作用,長期喝對於抑鬱很有幫助。多吃蓮藕、蓮子、小麥、甘草、紅棗、龍眼等,這些食物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對焦慮、抑鬱很有幫助。核桃、魚類等含有較多磷質,也會幫人們消除抑鬱。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線,白天儘量不要拉窗簾。秋雨連綿之時,晚上要增加光照,從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第三,用積極工作或活動的方法轉移對“秋”的注意力。體育鍛煉和外出遊玩能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化學變化和心理變化。不過,外出遊玩,要少去一些草木枯黃的荒涼曠野,而多登高遠眺,“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飽覽秋日美景和碩碩果實,定會心曠神怡,百愁皆消。此外,走親訪友和樂觀幻想也很重要,因為找一個知心的、明白事理的親友,向其傾吐心裡話,有益於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而遭受挫折時,寧作樂觀的幻想,也不作消極的猜度,則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態度。

喝三湯 有助潤肺降火

1、蓮子百合湯

做法及功效:蓮子15克、幹百合15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將蓮子去芯,與百合同放在砂鍋內,加適量清水,文火煮至蓮子肉爛,再加入雞蛋、白糖。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可補益脾胃、潤肺,寧心安神。

2、雪梨銀耳湯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發銀耳30克,貝母5克,白糖適量。將水發銀耳去根、去雜洗淨,撕成小片;將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塊。將銀耳片、雪梨塊、貝母、白糖同放在燉皿內上籠蒸30-40分鐘,取出,即可裝盤食。此湯滋陰清肺、消痰降火。

3、芝麻木耳湯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與用溫水發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鍋裡,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點白糖,分幾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尤適用於大便乾燥者。

秋季養生防秋燥五個妙招

1.皮膚乾燥要保溼:秋天氣候乾燥,皮膚在乾燥的環境下特別容易乾燥、瘙癢甚至皸裂。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的事情就是補水,每天多喝水,也可以多喝一一些緩解秋燥的湯水;然後手提包裡帶上一瓶保溼的噴霧,時常噴一噴皮膚,保持溼潤。沐浴後,應及時塗抹身體保溼乳液,減少皮膚的水分丟失。

2.調暢情志精神好:進入秋天,人們目睹悽風冷雨、花草枯萎、秋葉飄零、萬物蕭條的景象,心中常會湧起悲秋、淒涼之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易產生抑鬱情緒。可謂是“多事之秋”,悲秋可損傷肺氣,對機體的免疫功能造成損害,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注重調攝精神為秋季養生之要務。對中老年人來說,應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要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情志平和,避免或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其次要儘量多晒太陽,入秋後,日照時間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緒處於低沉狀態。所以要增加陽光的照射,晴天時多到戶外散步,每天保證半小時以上。

3.滋陰潤肺調飲食:秋天氣候乾燥,除了可導致外部的皮膚乾燥皸裂、毛髮脫落、口乾舌燥,還容易發生燥咳。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裡,秋季還可出現大便燥結。為防止秋燥,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蔔、百合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像鴨肉、海蔘等食品為此時潤燥佳品,雞肉、豬肉、牛肉、鴿肉等較為平性之品也可適當食用。但對於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除非陽虛體質者,應儘量少吃。

同時秋天天氣轉涼,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量,熱量攝入大大增加,人體內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來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食品,如燕麥、扁豆、胡蘿蔔、番茄、黃瓜等。其次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西蘭花、藕、銀耳、梨、芝麻等。

4.勞逸適度解秋乏: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民間還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這句話在老人身上尤其明顯。中醫認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後,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了不影響當時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其次,儘可能保持夜間充足的睡眠,並且要堅持午睡。做到勞逸結合,有助於預防和緩解秋乏。

5.秋凍也要避風寒:“秋凍”是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一定要做到“秋凍”有節。立秋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南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現象。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鍊,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但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引發感冒等病,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患者,要適時地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