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12個小細節,注意到這些,效果會更好

穴位 中醫 養生 食療 醫壽延年 醫壽延年 2017-09-19

拔罐的12個小細節,注意到這些,效果會更好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拔罐療法是以罐具吸拔病變部位或穴位,使罐內形成負壓吸住皮膚,以通暢氣血,疏導經絡,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最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傳統醫學以為,拔罐療法具有行氣活血、溫經通絡、消腫止通、祛溼逐寒、洩熱除毒等作用。拔罐療法因其操作簡單方便,經濟實惠,患者痛苦小,療效顯著,而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拔罐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凡鍼灸,按摩療法適用的疾病均可進行拔罐治療,比如風寒溼痺,各種神經性疼痛、關節疼痛、軟組織損傷、瘡瘍腫毒、急慢性支氣管炎、消化不良、高血壓、中風後遺症、帶狀皰疹等。

拔罐的12個小細節,注意到這些,效果會更好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拔罐對人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機械刺激作用,溫熱刺激作用,提高吞噬細胞的功能,神經調節,消炎作用等。

目前臨床上及生活中常見的拔罐器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其中玻璃罐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因其光滑透明,可以觀察到罐內皮膚充血、瘀血、起泡及出血情況。

拔罐一般分為傳統火罐真空氣罐。傳統火罐內容豐富,常見的有留罐、走罐、閃罐、刺絡拔罐等方法。留罐法就是將火罐固定在要治療的部位上,留置五分鐘至十分鐘取下,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走罐法一般用於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閃罐法,即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可加強療效。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機能減退的疾患。刺絡拔罐是用三稜針或皮膚針點刺致皮膚出血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丹毒等病症。

拔罐的選穴原則

1. 就近拔罐

拔罐的12個小細節,注意到這些,效果會更好

即在病痛處拔罐。這是由於病痛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局部經絡功能之失調,經氣不通所致。在病痛處拔罐,就可以調整經絡功能,使經氣通暢,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 遠端拔罐

就是在遠離病痛處拔罐。遠端部位的選擇是以經絡循行為依據,刺激經過病變部位經絡的遠端或疼痛所屬內臟的經絡的遠端,以調整經氣,治療疾病。如胃腹疼痛選足三裡等。

3. 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因此,根據病變特點來選擇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關等有退熱作用,治療發熱時,可以在上述穴位處拔罐。

拔罐的12個小細節,注意到這些,效果會更好

拔罐的注意事項

1. 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 拔罐時的體位和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在拔罐時,應根據拔罐部位選擇適宜的體位。其原則是:能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使患者舒適持久,方便術者操作。

3. 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如果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4. 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的患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5. 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拔罐的12個小細節,注意到這些,效果會更好

6. 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取下罐具,對症處理。

7. 患者在過飢、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

8. 特殊部位,例如眼、耳、乳頭、前後陰、心臟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髮過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

9. 拔罐後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外用抗炎藥物,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點擊“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