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

養五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哪種最好,而是貴在堅持。只有越簡單、越便於操作的方法,才有利於長期練習。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簡便易行的養生妙招。

常閉雙眼養肝血

《黃帝內經》記載,“肝受血而能視”,意思是說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濡養。中醫強調肝主藏血的功能,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眼皮就好比肝臟工作和休息的開關,人只要閉上眼或者一睡著,肝臟就開始休整,發揮其藏血之功。因此,傳統養生非常強調閉眼養肝。不管是閉目養神、日間小憩還是夜間按時睡眠,都是養肝血的重要方面。

"

養五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哪種最好,而是貴在堅持。只有越簡單、越便於操作的方法,才有利於長期練習。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簡便易行的養生妙招。

常閉雙眼養肝血

《黃帝內經》記載,“肝受血而能視”,意思是說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濡養。中醫強調肝主藏血的功能,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眼皮就好比肝臟工作和休息的開關,人只要閉上眼或者一睡著,肝臟就開始休整,發揮其藏血之功。因此,傳統養生非常強調閉眼養肝。不管是閉目養神、日間小憩還是夜間按時睡眠,都是養肝血的重要方面。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閉眼養神隨時隨地都能做,也可選擇安靜之處閉目獨坐,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安心養神,有助疏通全身經絡、氣血流暢。在閉目的同時可配合眼功練習,能夠改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眼睛乾澀、眼肌疲勞等症狀。具體做法是:輕閉雙眼,用兩手大拇指從內眼角向外擦24次,或兩手四指併攏覆在雙眼上,先由內向外輕輕轉摩24次,再向內轉摩24次。

午飯後小憩對肝臟大有益處,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護肝方法。研究結果顯示,閉目休息時流經肝臟的血液比站立活動時增加40%左右。通過肝臟的血流越大,肝臟得到的營養供給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減少肝臟本身的能量消耗,加快肝細胞恢復。

調息摩臍降心火

情緒和壓力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誘因。每天雜七雜八的事就像一把又一把小小的心火,烤得人心煩意亂、緊張不安。所以,解心疾的關鍵是降心火,即“引心火下行,蕩平心意”。聽起來似乎不好理解,做法其實很簡單:坐在凳子上,兩掌疊於肚臍處,兩眼微閉,能夠看到一絲光亮即可,同時意想肚臍處溫暖舒適;把呼吸放緩,吐息綿綿,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間,體會小腹微微開合的感覺;5分鐘後睜開雙眼,兩掌先順時針摩腹數週,再做逆時針摩腹;最後兩腮像漱口一樣,鼓漱幾十次,嘴裡的唾液會越來越多,然後慢慢吞嚥下去。

"

養五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哪種最好,而是貴在堅持。只有越簡單、越便於操作的方法,才有利於長期練習。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簡便易行的養生妙招。

常閉雙眼養肝血

《黃帝內經》記載,“肝受血而能視”,意思是說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濡養。中醫強調肝主藏血的功能,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眼皮就好比肝臟工作和休息的開關,人只要閉上眼或者一睡著,肝臟就開始休整,發揮其藏血之功。因此,傳統養生非常強調閉眼養肝。不管是閉目養神、日間小憩還是夜間按時睡眠,都是養肝血的重要方面。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閉眼養神隨時隨地都能做,也可選擇安靜之處閉目獨坐,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安心養神,有助疏通全身經絡、氣血流暢。在閉目的同時可配合眼功練習,能夠改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眼睛乾澀、眼肌疲勞等症狀。具體做法是:輕閉雙眼,用兩手大拇指從內眼角向外擦24次,或兩手四指併攏覆在雙眼上,先由內向外輕輕轉摩24次,再向內轉摩24次。

午飯後小憩對肝臟大有益處,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護肝方法。研究結果顯示,閉目休息時流經肝臟的血液比站立活動時增加40%左右。通過肝臟的血流越大,肝臟得到的營養供給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減少肝臟本身的能量消耗,加快肝細胞恢復。

調息摩臍降心火

情緒和壓力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誘因。每天雜七雜八的事就像一把又一把小小的心火,烤得人心煩意亂、緊張不安。所以,解心疾的關鍵是降心火,即“引心火下行,蕩平心意”。聽起來似乎不好理解,做法其實很簡單:坐在凳子上,兩掌疊於肚臍處,兩眼微閉,能夠看到一絲光亮即可,同時意想肚臍處溫暖舒適;把呼吸放緩,吐息綿綿,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間,體會小腹微微開合的感覺;5分鐘後睜開雙眼,兩掌先順時針摩腹數週,再做逆時針摩腹;最後兩腮像漱口一樣,鼓漱幾十次,嘴裡的唾液會越來越多,然後慢慢吞嚥下去。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小腹又叫“丹田”,就像一塊沃土,為營養臟腑之根、氣血生髮之源。練習時要呼吸徐緩,身心合一。調息與開合小腹時要配合意想,但不要動用心神,而是追求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意境。研究證明,這種心理的良性變化直接影響內分泌、神經遞質、交感神經等生理變化,上炎的心火得以下行,心臟緊張的狀態就會得到改善,心肌功能、血壓狀態等隨之好轉。

單舉手臂調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養好了脾胃,身體才有健康的本錢。中醫認為,胃氣主降,脾氣主升,通過升降有序的運化,將水谷精氣輸布到全身各處,滋養機體。所以,調養脾胃的關鍵是使其符合臟腑氣機的變化規律。

"

養五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哪種最好,而是貴在堅持。只有越簡單、越便於操作的方法,才有利於長期練習。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簡便易行的養生妙招。

常閉雙眼養肝血

《黃帝內經》記載,“肝受血而能視”,意思是說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濡養。中醫強調肝主藏血的功能,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眼皮就好比肝臟工作和休息的開關,人只要閉上眼或者一睡著,肝臟就開始休整,發揮其藏血之功。因此,傳統養生非常強調閉眼養肝。不管是閉目養神、日間小憩還是夜間按時睡眠,都是養肝血的重要方面。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閉眼養神隨時隨地都能做,也可選擇安靜之處閉目獨坐,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安心養神,有助疏通全身經絡、氣血流暢。在閉目的同時可配合眼功練習,能夠改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眼睛乾澀、眼肌疲勞等症狀。具體做法是:輕閉雙眼,用兩手大拇指從內眼角向外擦24次,或兩手四指併攏覆在雙眼上,先由內向外輕輕轉摩24次,再向內轉摩24次。

午飯後小憩對肝臟大有益處,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護肝方法。研究結果顯示,閉目休息時流經肝臟的血液比站立活動時增加40%左右。通過肝臟的血流越大,肝臟得到的營養供給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減少肝臟本身的能量消耗,加快肝細胞恢復。

調息摩臍降心火

情緒和壓力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誘因。每天雜七雜八的事就像一把又一把小小的心火,烤得人心煩意亂、緊張不安。所以,解心疾的關鍵是降心火,即“引心火下行,蕩平心意”。聽起來似乎不好理解,做法其實很簡單:坐在凳子上,兩掌疊於肚臍處,兩眼微閉,能夠看到一絲光亮即可,同時意想肚臍處溫暖舒適;把呼吸放緩,吐息綿綿,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間,體會小腹微微開合的感覺;5分鐘後睜開雙眼,兩掌先順時針摩腹數週,再做逆時針摩腹;最後兩腮像漱口一樣,鼓漱幾十次,嘴裡的唾液會越來越多,然後慢慢吞嚥下去。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小腹又叫“丹田”,就像一塊沃土,為營養臟腑之根、氣血生髮之源。練習時要呼吸徐緩,身心合一。調息與開合小腹時要配合意想,但不要動用心神,而是追求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意境。研究證明,這種心理的良性變化直接影響內分泌、神經遞質、交感神經等生理變化,上炎的心火得以下行,心臟緊張的狀態就會得到改善,心肌功能、血壓狀態等隨之好轉。

單舉手臂調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養好了脾胃,身體才有健康的本錢。中醫認為,胃氣主降,脾氣主升,通過升降有序的運化,將水谷精氣輸布到全身各處,滋養機體。所以,調養脾胃的關鍵是使其符合臟腑氣機的變化規律。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單舉手臂對脾胃有很好的調節作用,這個動作源於八段錦,在宋代的時候就已流傳於世。具體做法是:自然站立,兩膝微微彎曲,兩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然後左手翻掌經過胸前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略停兩秒後,兩手原路返回,重新合於小腹前,全身放鬆;然後換為單舉右手,重複30次。

別看這個動作簡單,想做到位還需體會內勁兒,即手臂上舉時緩緩吸氣,小腹微收,單臂上舉至頭頂時,力達掌根,感受撐天拄地的勁力,使身體對拉拔長;手臂下落時慢慢呼氣,小腹微鬆,儘可能地呼盡體內濁氣。

通過兩臂上下撐開,帶動軀幹的拉伸,同時配合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相當於給脾胃做了一次柔和的按摩。軀幹有規律地一鬆一緊,可以刺激循行於胸、腹、斜肋部的脾經和胃經等相關經絡,從而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

擴胸運動鍛鍊肺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陸一帆指出,鍛鍊肺活量可以讓肺更有活力。研究發現,肺活量大的人很少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胸悶等症狀。一般人在35歲以後,肺活量就開始逐漸下降,此時人體供氧量比年輕時減少5%~10%,器官老化也隨之加速。但如果堅持體育鍛煉,則可明顯提高心肺功能。

平時可以練練吹氣球,儘量做到一口氣把氣球吹鼓,也可以堅持每天做擴胸運動,提高胸部肌肉力量,這樣就能增強呼吸深度。還可模仿拉弓射箭的動作可引動肺經,宣散肺之濁氣,增強肺宣發和宿降的生理功能。通過展肩擴胸及後背鬆緊的變化,可以刺激督脈和背部腧穴;八字立掌和勾手等指端末梢的變化,可刺激分佈在手指和手腕的肺經穴位,如少商、太淵等,進而起到宣發肺氣、提高肺功能的作用。這個動作不僅適合肺病患者,也很適合久坐一族。伏案久了,肺氣閉塞,做一做拉弓射箭,展肩擴胸,可以推動體內氣血運行,迅速恢復體力。練習的要點在於,八字掌要豎起,立指坐腕,力達兩臂的指尖和肘尖,同時緩緩呼氣。

具體做法是:兩掌合抱於胸前,然後左手變八字掌,右手像拉弓一樣變勾手,同時向左右兩側水平分開;左臂伸展,右臂屈肘,就像古人開弓射箭一樣,展胸夾背,用力伸展,稍停兩秒;接下來兩手均變掌,兩臂側平舉,然後合於胸前,再換右手做另一側,重複30次。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還建議多吃蘋果,因為蘋果皮中的果膠和抗氧化物能減輕肺部的炎症反應。

勤踮腳尖養腎氣

在傳統健身運動八段錦中,“背後七顛百病消”一式就強調了踮腳尖的益處。從經絡的循行來看,足三陰經(即脾經、肝經和腎經)都經過足內側,踮起腳尖可疏通足三陰經、馭氣上行,從而溫補腎臟、激發中氣、改善腎功能。此外,踮腳尖也是一項不錯的有氧運動,不僅改善下肢血液迴流,防止靜脈曲張,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還能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腦血管健康。踮腳尖的同時如果配合收肛提臀,還可預防痔瘡的發生。

踮腳尖可以有很多“變形”,如踮著腳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翹起來,用足跟行走,以鍛鍊小腿前側的伸肌,起到疏通足三陽經的作用。這兩種踮腳走路方法可交替進行,次數和間隔時間根據自身情況控制,循序漸進,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較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應避免站立不穩而摔倒,建議最好選擇坐位或平躺時練習,保持膝蓋與大腿平行,用力踮腳尖或勾腳尖,重複30~50下。

轉動眼球護眼睛

眼睛是我們與外界聯繫最有利的“開關”,正常人80%以上的信息都通過眼睛獲取。由於人們過度用眼,這個“開關”正在嚴重地超負荷工作。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人體五官中,眼睛是衰老最早也是最快的器官之一,多數人在45歲左右就會出現老花眼、視物不清等症狀,這與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間質——晶狀體的硬化、彈性減弱有關。隨著晶狀體硬化程度加深,白內障等可能致盲的眼部疾病也會找上門。

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眼科中心教授餘敏斌建議,要想讓眼睛保持彈性、充滿活力,就要多轉動眼球。乒乓球就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打球時眼睛會快速隨著運動的球轉動,從而起到調節、放鬆眼睛的作用,還能緩解視覺疲勞、延緩老化、預防近視。還可以經常凝視遠方,在遠處選中一個目標看10分鐘,最好選擇綠色的樹木,經常坐在電腦前的人更應多做這個動作。也可以雙眼看5~10米外的一個目標,看清楚後數3個數,再看近處,比如將手放在眼前看指紋,看清楚後數3個數再看遠處,如此反覆交替,每次10分鐘。餘敏斌還建議,平時要多吃黃綠色的食物,如胡蘿蔔、西蘭花、獼猴桃、玉米等,它們含有豐富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能防止眼睛的功能性退變。

練快走保持心臟活力

我們的心臟時時刻刻都在運動,就像全身的“發動機”。與汽車發動機一樣,心臟也需要定期保養,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研究發現,從40歲開始,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開始降低,45歲以上男性和55歲以上女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開始增加。要想讓心臟保持活力,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戒菸限酒,有兩點需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

"

養五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哪種最好,而是貴在堅持。只有越簡單、越便於操作的方法,才有利於長期練習。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簡便易行的養生妙招。

常閉雙眼養肝血

《黃帝內經》記載,“肝受血而能視”,意思是說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濡養。中醫強調肝主藏血的功能,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眼皮就好比肝臟工作和休息的開關,人只要閉上眼或者一睡著,肝臟就開始休整,發揮其藏血之功。因此,傳統養生非常強調閉眼養肝。不管是閉目養神、日間小憩還是夜間按時睡眠,都是養肝血的重要方面。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閉眼養神隨時隨地都能做,也可選擇安靜之處閉目獨坐,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安心養神,有助疏通全身經絡、氣血流暢。在閉目的同時可配合眼功練習,能夠改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眼睛乾澀、眼肌疲勞等症狀。具體做法是:輕閉雙眼,用兩手大拇指從內眼角向外擦24次,或兩手四指併攏覆在雙眼上,先由內向外輕輕轉摩24次,再向內轉摩24次。

午飯後小憩對肝臟大有益處,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護肝方法。研究結果顯示,閉目休息時流經肝臟的血液比站立活動時增加40%左右。通過肝臟的血流越大,肝臟得到的營養供給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減少肝臟本身的能量消耗,加快肝細胞恢復。

調息摩臍降心火

情緒和壓力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誘因。每天雜七雜八的事就像一把又一把小小的心火,烤得人心煩意亂、緊張不安。所以,解心疾的關鍵是降心火,即“引心火下行,蕩平心意”。聽起來似乎不好理解,做法其實很簡單:坐在凳子上,兩掌疊於肚臍處,兩眼微閉,能夠看到一絲光亮即可,同時意想肚臍處溫暖舒適;把呼吸放緩,吐息綿綿,深入小腹,一呼一吸間,體會小腹微微開合的感覺;5分鐘後睜開雙眼,兩掌先順時針摩腹數週,再做逆時針摩腹;最後兩腮像漱口一樣,鼓漱幾十次,嘴裡的唾液會越來越多,然後慢慢吞嚥下去。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小腹又叫“丹田”,就像一塊沃土,為營養臟腑之根、氣血生髮之源。練習時要呼吸徐緩,身心合一。調息與開合小腹時要配合意想,但不要動用心神,而是追求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意境。研究證明,這種心理的良性變化直接影響內分泌、神經遞質、交感神經等生理變化,上炎的心火得以下行,心臟緊張的狀態就會得到改善,心肌功能、血壓狀態等隨之好轉。

單舉手臂調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養好了脾胃,身體才有健康的本錢。中醫認為,胃氣主降,脾氣主升,通過升降有序的運化,將水谷精氣輸布到全身各處,滋養機體。所以,調養脾胃的關鍵是使其符合臟腑氣機的變化規律。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單舉手臂對脾胃有很好的調節作用,這個動作源於八段錦,在宋代的時候就已流傳於世。具體做法是:自然站立,兩膝微微彎曲,兩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然後左手翻掌經過胸前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略停兩秒後,兩手原路返回,重新合於小腹前,全身放鬆;然後換為單舉右手,重複30次。

別看這個動作簡單,想做到位還需體會內勁兒,即手臂上舉時緩緩吸氣,小腹微收,單臂上舉至頭頂時,力達掌根,感受撐天拄地的勁力,使身體對拉拔長;手臂下落時慢慢呼氣,小腹微鬆,儘可能地呼盡體內濁氣。

通過兩臂上下撐開,帶動軀幹的拉伸,同時配合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相當於給脾胃做了一次柔和的按摩。軀幹有規律地一鬆一緊,可以刺激循行於胸、腹、斜肋部的脾經和胃經等相關經絡,從而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

擴胸運動鍛鍊肺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陸一帆指出,鍛鍊肺活量可以讓肺更有活力。研究發現,肺活量大的人很少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胸悶等症狀。一般人在35歲以後,肺活量就開始逐漸下降,此時人體供氧量比年輕時減少5%~10%,器官老化也隨之加速。但如果堅持體育鍛煉,則可明顯提高心肺功能。

平時可以練練吹氣球,儘量做到一口氣把氣球吹鼓,也可以堅持每天做擴胸運動,提高胸部肌肉力量,這樣就能增強呼吸深度。還可模仿拉弓射箭的動作可引動肺經,宣散肺之濁氣,增強肺宣發和宿降的生理功能。通過展肩擴胸及後背鬆緊的變化,可以刺激督脈和背部腧穴;八字立掌和勾手等指端末梢的變化,可刺激分佈在手指和手腕的肺經穴位,如少商、太淵等,進而起到宣發肺氣、提高肺功能的作用。這個動作不僅適合肺病患者,也很適合久坐一族。伏案久了,肺氣閉塞,做一做拉弓射箭,展肩擴胸,可以推動體內氣血運行,迅速恢復體力。練習的要點在於,八字掌要豎起,立指坐腕,力達兩臂的指尖和肘尖,同時緩緩呼氣。

具體做法是:兩掌合抱於胸前,然後左手變八字掌,右手像拉弓一樣變勾手,同時向左右兩側水平分開;左臂伸展,右臂屈肘,就像古人開弓射箭一樣,展胸夾背,用力伸展,稍停兩秒;接下來兩手均變掌,兩臂側平舉,然後合於胸前,再換右手做另一側,重複30次。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還建議多吃蘋果,因為蘋果皮中的果膠和抗氧化物能減輕肺部的炎症反應。

勤踮腳尖養腎氣

在傳統健身運動八段錦中,“背後七顛百病消”一式就強調了踮腳尖的益處。從經絡的循行來看,足三陰經(即脾經、肝經和腎經)都經過足內側,踮起腳尖可疏通足三陰經、馭氣上行,從而溫補腎臟、激發中氣、改善腎功能。此外,踮腳尖也是一項不錯的有氧運動,不僅改善下肢血液迴流,防止靜脈曲張,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還能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腦血管健康。踮腳尖的同時如果配合收肛提臀,還可預防痔瘡的發生。

踮腳尖可以有很多“變形”,如踮著腳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翹起來,用足跟行走,以鍛鍊小腿前側的伸肌,起到疏通足三陽經的作用。這兩種踮腳走路方法可交替進行,次數和間隔時間根據自身情況控制,循序漸進,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較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應避免站立不穩而摔倒,建議最好選擇坐位或平躺時練習,保持膝蓋與大腿平行,用力踮腳尖或勾腳尖,重複30~50下。

轉動眼球護眼睛

眼睛是我們與外界聯繫最有利的“開關”,正常人80%以上的信息都通過眼睛獲取。由於人們過度用眼,這個“開關”正在嚴重地超負荷工作。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人體五官中,眼睛是衰老最早也是最快的器官之一,多數人在45歲左右就會出現老花眼、視物不清等症狀,這與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間質——晶狀體的硬化、彈性減弱有關。隨著晶狀體硬化程度加深,白內障等可能致盲的眼部疾病也會找上門。

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眼科中心教授餘敏斌建議,要想讓眼睛保持彈性、充滿活力,就要多轉動眼球。乒乓球就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打球時眼睛會快速隨著運動的球轉動,從而起到調節、放鬆眼睛的作用,還能緩解視覺疲勞、延緩老化、預防近視。還可以經常凝視遠方,在遠處選中一個目標看10分鐘,最好選擇綠色的樹木,經常坐在電腦前的人更應多做這個動作。也可以雙眼看5~10米外的一個目標,看清楚後數3個數,再看近處,比如將手放在眼前看指紋,看清楚後數3個數再看遠處,如此反覆交替,每次10分鐘。餘敏斌還建議,平時要多吃黃綠色的食物,如胡蘿蔔、西蘭花、獼猴桃、玉米等,它們含有豐富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能防止眼睛的功能性退變。

練快走保持心臟活力

我們的心臟時時刻刻都在運動,就像全身的“發動機”。與汽車發動機一樣,心臟也需要定期保養,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研究發現,從40歲開始,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開始降低,45歲以上男性和55歲以上女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開始增加。要想讓心臟保持活力,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戒菸限酒,有兩點需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

胃不好腎氣不足?如何調理五臟六腑?

多走路。

法國居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208名65歲~85歲的老年人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發現與走路最快的1/3人群比較,走路最慢的1/3人群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上升40%,並且與性別、年齡、體力活動等無關。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隨時隨地找機會多走路,用爬樓梯代替乘電梯,距離不太遠的地方儘量走著去。把運動變成一種習慣,是保護心臟最好的方法。第二,避免高油、高脂飲食。北京醫院藥物臨床機構副主任、心內科副主任汪芳指出,尤其是晚飯要清淡,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另外,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健康成年人每週吃兩次深海魚,每天多攝入7克膳食纖維,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和全穀食物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

吃粗纖維護腸道

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還承擔著抵禦疾病的重任,一旦出現問題,不但沒了口福,消化不良、便祕、免疫力降低等各種健康問題會接踵而至。在這些扼殺“腸道活力”的因素中,便祕不可小覷。調查顯示,我國便祕發病率約9%~13%,慢性便祕3%~17.6%,其中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王晏美指出,造成便祕的原因很多,有器質型的,也有功能型的,而吃得過細過油、運動少等是導致功能型便祕的主要原因。

預防便祕,多喝水、多吃粗纖維、喝點酸奶是關鍵。充足的水分對保證腸道通暢十分重要,腸道內水多了,就不容易大便乾結,因此多喝水是解決便祕問題的第一要務;保證粗纖維食物的攝入,如玉米、紫米、高粱、香蕉、梨、魔芋等,粗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提高益生菌攝入量,也是預防便祕的好方法,可以每天喝一點酸奶。此外,腸道黏膜的神經活性與體內鉀元素的多少也有關係,多吃些含鉀豐富的食物,如土豆、地瓜、南瓜、山藥等,也有預防便祕的效果。

少生氣護肝臟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質臟器,中醫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將軍之官”。《黃帝內經》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也就是說,從50歲開始,肝臟功能開始逐漸衰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疏洩,可以調暢氣機、調暢情志和促進脾胃運化。如果平時不注意調整心態,遇事易激惹、生氣,就會加重人體氣機的鬱滯,形成惡性循環,損傷肝臟。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指出,讓肝臟保持“電量”的關鍵在於少生氣、睡好覺。壓力大的人群應學會及時排解壓力。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壓力大時,可以坐下來感受肌肉最緊張的部位,然後聽聽輕音樂,有意識地放鬆這些部位,壓力就會快速緩解。深呼吸、按摩也是不錯的減壓方法。楊力提醒,最好每天堅持睡午覺,可以很好地護肝。

輕柔洗臉保護皮膚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它是身體的“保護罩”,年齡的“計算器”。皮膚有活力的人,看起來更年輕、健康。臺灣《康健》雜誌刊文指出,20歲的人捏起皮膚約2秒鐘即回覆原位,但40歲後,需要4~5秒才能回到原位,等60歲後,就要延長到6~7秒。要想捍衛皮膚健康,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輕柔洗臉。因為多用力洗一次臉,就會將面部皮膚摧毀得更老一步。做好防晒。紫外線會傷害皮膚細胞,導致提前衰老,最好養成出門塗防晒霜的好習慣。多喝水、戒菸和堅持運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