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加劇 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前景如何?

前言:今年以來,在國家積極倡導的新能源出行領域,眾多自主品牌車企均推出全新產品,比如廣汽新能源Aion S、吉利新能源幾何A,無論顏值、配置,還是性能、市場售價都極具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逐漸退坡,無法適應市場化競爭的企業或產品瀕臨退局;國外知名車企則躍躍欲試,期望再次分享蛋糕。而主流合資車企,如大眾等也推出"親民"版新能源車型,使得中國車企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更為嚴峻。

張先國:市場競爭升級 實力不足的車企面臨淘汰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幾年發展迅猛,尤其是本土品牌紛紛推出了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新能源產品,迅速佔領了市場,取得了寶貴的先發優勢。經過初期野蠻生長的階段,在政策的引導下,新能源汽車開始了新一輪的升級,向著高端化、精品化的方向發展。一些自主品牌已經推出了全新的車型,如廣汽新能源Aion S、吉利新能源幾何A等。這些產品在平臺技術和功能配置等方面,都比以往的產品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外資品牌近年來也在加快新能源領域的前進步伐。從最近的幾次車展可以看出,外資品牌擁有更成熟的製造體系,能夠迅速量產上市。不難看出,未來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將集中在高端國產品牌和實力雄厚的外資品牌之間。而隨著補貼政策的逐漸引退,自身實力不夠、難以適應新市場環境的品牌和車型,處境將越發艱難。另外,對於尚處在起步階段的造車新勢力企業來說,留給他們的市場空間也在不斷縮小。

李曉光:傳統車企只有保持創新才能不被超越

最近,有兩款新能源汽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一個是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另一個是吉利新能源的幾何A,這兩款新車一上市就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好評,被認為是自主品牌堅守並拓展新能源陣地的一個希望。這兩款新能源車能夠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是因為它們代表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新水平和新高度。以往,人們曾經對新勢力造車寄予過厚望,但是這幾年下來,才發現這些靠PPT造車的人,即使不是紙上談兵,至少也有很濃厚的班門弄斧的味道。所以,當人們重新把希望寄託在那些具有創新意識的傳統車企身上時,他們所推出的全新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自然就會得到高度關注。面對廣汽、吉利等車企在全新電動車平臺上推出的最新成果,中國車企中的"老大哥"一汽、東風,他們的心情可能會很不好受。因為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排頭兵,作為國字號的"大哥",他們本可以比廣汽和吉利更有作為,更應該引領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潮流。然而事實上,他們卻乏善可陳,實在是有愧於"老大"的名頭。當然在我看來,一汽和東風在今天的落後,並不等於他們明天仍然會落後。只要一汽、東風能夠知恥而後勇,奮起直追,或許仍然可以創造輝煌,贏得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

修宇:機遇與挑戰並存 自主品牌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對於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我有兩個基本的判斷,一方面我們確實已經走在了前面,而且這個領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相比於傳統的燃油車,中國的新能源車,尤其是電動車,這些年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從市場規模上看,2018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車賣了200萬輛,中國佔了一半以上。關鍵的一點是,在一段時間之內,電動車的增長還會保持比較高的速度。有一個預測,就是到2030年中國電動車銷量會超過1500萬輛。所以,自主品牌通過新能源車實現彎道超車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個判斷就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正在被追趕,而且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更快的發展。自主品牌電動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還是因為之前的市場規模比較小,而且受到一定的政策保護。實際上從去年到今年,各個跨國汽車企業明顯加快了電動車的發展速度,這些都給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造成巨大壓力。當然,自主品牌在產能和產品規劃上佈局更早,在包括動力電池在內的產業鏈上游有一定的優勢,而且自主品牌肯定更瞭解中國市場。但是整體來看,隨著跨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佈局加快,自主品牌的優勢逐漸減少。說到整個電動車行業,我覺得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安全性應該被當作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另外就是還要加快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總的來說就是讓消費者既安全又方便地使用電動車,這樣才能真正開啟一個電動車的全新時代。

唐燕:唯有堅持技術創新才能從壓力中跳出來

縱觀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在政策的傾斜下,包括主流合資車企、自主車企以及BBA等豪華車企都已經開始加碼佈局,但這並不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往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恰恰相反,近期電動車自燃事故頻發,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消費信心再遭打擊。這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電動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懲前毖後。在這場競爭的漩渦中,對於中國品牌來說,唯有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導向,才能真正從來自各方的壓力中跳出來,在行業中發出越來越大的聲量。這個技術創新包括諸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三電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升級,從中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出發,打造真正讓消費者信任的電動車。近期熱門的廣汽新能源Aion S、吉利幾何A以及比亞迪E平臺產品,都是現階段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先進代表作,但是要實現叫好又叫座,甚至是拉動自主品牌電動車更大範圍普及,仍需要做不少努力。一方面,消費者對電動車的信心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建立過程,而另一方面,目前電動車的普及對政策依賴程度依然很大。一旦市場在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失去政策這個支柱,便可能面臨崩盤。

王鋼: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足以與新勢力分庭抗禮

我們說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競爭力分析,我不太想包括現在所謂的造車新勢力,因為造車新勢力會存在林林總總的缺點和矛盾,還不能跟傳統車企所造的新能源車相提並論,起碼在某些方面不能相提並論,倒不是說它技術不先進,但是像吉利、廣汽、北汽現在的新能源車,經過這麼多年國家這麼多輪的補貼,到今年已經有了非常長足的發展。像上汽榮威設計的純電動車,從外觀到內飾都相當具有前瞻性,而且還可以把成本控制住。所以我覺得,自主品牌傳統車企在多方面,包括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以及服務消費者的便利性上都會有相當大的優勢,絕對是可以跟特斯拉或者任何一個造車新勢力分庭抗禮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