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不動到一年狂賣47億!他做對了什麼?

從賣不動到一年狂賣47億!他做對了什麼?

(商業領軍/於建民)

​導讀:它曾經賣不動,連續虧損5年!

但是,它卻一直堅持!

五年後,它終於涅槃重生,如今,它從1家店做到了超過934家店,從虧損、賣不動做到了一年營收47億人民!

它是如何做到的?

▎從賣不動,到一年狂賣47億

它是如何崛起的?

他跨界轉型,最初失利、賣不動

開局曾長期不順利,連續虧損5年

曾虧損到懷疑選擇 是否該調整經營策略!

他跨界轉型,從首飾業轉型餐飲業火鍋!

他最初做首飾業,1993年,中國內地剛掀起商業熱潮。

他通過內地成本優勢,加上內地市場商業剛剛興起,市場需求火熱,銷售一片大好,同時對外出口也有不錯的市場。

短短2年時間,賀光啟就賺到了內地的第一桶金。

首飾業下滑,轉行跨界做餐飲!

1996年,北京珠寶市場開始逐步蕭條,行業不景氣,賀光啟準備尋找另一個行業機會。

此時,麥當勞、肯德這兩家快餐巨頭正在內地開始蓬勃發展!

1990年麥當勞在深圳開設內地第一家餐廳,1992年麥當勞在北京開設第一家餐廳。之後開始快速發展。

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無疑暗示餐飲業將是一個機會很好的市場。

賀光啟注意到了餐飲行業中快餐的機會,但是,自己如何在餐飲市場尋找一個項目和契機、打開市場?

一次,賀光啟應朋友之邀吃火鍋,他發現了電磁爐加熱的吧檯式分餐火鍋,他覺得,如果能開家吧檯式火鍋店,應該受歡迎。

隨後,賀光啟購進幾十臺電磁爐,準備大幹一場。

1998年,他在北京的西單開起了第一家“呷哺呷哺”的店面。

開局長期不順,賣不動、持續虧損5年

曾一度虧到懷疑選擇 是否該調整經營策略

但是,令賀光啟沒想到的是,他在餐飲業的跨界轉型開始就陷入了困局。

一方面,當時中國內地的消費者習慣了共圍一鍋的消費形式,覺得共圍一鍋這種火鍋消費才是感情深的體現,對於分餐、一人一鍋的形式,並不接受。

另一方面,呷哺呷哺最初的調料,很多口味並不適合內地消費。

這兩個原因,讓呷哺呷哺開張後,並沒有獲得預想的成功,最慘的時候一天賣不出三鍋,意味著吃飯的人數是個位數,要多慘有多慘!

於是,賀光啟的轉型似乎進入一個困局,從珠寶行業的不景氣、然後陷入到了餐飲業的開局不利。

不過,賀光啟還是想辦法努力去調整和改進,對於調料方面,他聽取一些食客建議,做了本地化的調整。

但是,他只解決了兩個問題中的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難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習慣了共圍一鍋的消費,不接受分餐消費模式,讓呷哺呷哺的生意一直沒有火起來,而且一困就是五年。

長時間的經營不利、業績無法扭轉,讓賀光啟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考慮是不是要轉換經營策略!

說到這裡,有四個教訓值得企業注意:

1、跨界轉型,會習慣型遭遇失利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行業門檻,外行進入一個行業,總要有一個摸索成長的過程。

賀光啟從首飾行業進入到餐飲業火鍋領域,同樣遭遇的也是這個問題——要完成外行到內行的轉型。

2、改變消費者習慣很難

改變消費者習慣、消費意識是個很難的事情。

雖說分餐形式,比較安全、健康,對大眾是好事,但是國人的消費習慣改變、接受起來,還是有不小難度!這個不接受,讓呷哺呷哺最初長達五年一直沒有破局。

改變消費觀念很難,相類似的例子,例如國內的淨水器市場,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公司開始做,但是如今的普及率還是不高,淨水器市場的大發展,只能伴隨國人消費意識提升而改進。

因此,這類市場操作難度極大,呷哺呷哺長達五年的等待,創始人甚至也懷疑自己,不過確實要說,呷哺呷哺創始人的耐性真的很大!

3、商業太超前不是好事,先驅很容易變先烈

市場經營中,快幾步、引領行業是對的,但是太快了、太超前了,好事容易變壞事,因為消費者不接說,先驅容易變先烈!

呷哺呷哺的吧檯分餐消費,對於當時的餐飲業而言,無疑是一個超前消費觀念。

為此,呷哺呷哺創始人長達五年的虧損忍耐,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4、產品要入鄉隨俗,進行本地化的改進

不同地區消費者,有著不同的消費習慣,要進行相應適當的調整。

這四點,都值得企業認真思索和注意!

長期堅持,終於有了回報!

非典意外帶來大改變,全民健康意識提高

生意終於轉折 單店實現盈利 開始連鎖運作

2003年,非典發生!

這一年的非典發生,給全國人民生活、安全帶來極大困擾。

但是,沒想過到,它竟意外成就了中國一個行業的發展——那就是電子商務,最為代表性的就是阿里系的崛起,由於非典爆發,很多傳統貿易線下交易受到影響,一些貿易型客戶為了生存發展拓展新的途徑,無意中促成了線上的發展,作為貿易平臺的阿里得到了發展機會,促成了中國電商的發展。

而非典對於呷哺呷哺的破局,竟也有著同樣意想不到。

由於非典爆發,全民健康意識大幅提高——人們注重分餐消費,一人一鍋的就餐形式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接受和認同。

突然之間,呷哺呷哺這種過去不被接受的餐飲消費形式一下子獲得了機會。

而此時,此前經過改良的調料也發揮了作用,人們發現呷哺呷哺這種小火鍋的口味也不錯!於是,呷哺呷哺的口碑也逐漸樹立起來!

此時,無論是呷哺呷哺的業態形式,還是餐飲口味,它的差異性逐漸顯現出來!

而隨著呷哺呷哺生意的好轉,創始人賀光啟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不用再為何時賺錢發愁了,單店盈利模式已經證明可行了,於是他迅速開了第二家店。

隨著第二家、第三家店的成功,呷哺呷哺逐漸步入了規模化發展。

在規模化發展中,除了特色、口味之外,餐飲業經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選址策略,就提上日程,成為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在探索過程中,呷哺呷哺的選址策略也逐漸成型。一是購物中心,人流量大,二是寫字樓密集的地方,特別是前者,成為呷哺呷哺的重要集中地。

此時,呷哺呷哺的模式已經成型,無論是單店盈利模式、還是多店管理的模式、選址模式,都已成型,隨著其商業模式日趨成熟,它也將從如何賺錢的第一階段走向瞭如何做大的第二個發展階段。

模式成型,開始全面快速擴張、全國擴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沒有把自己停留在開幾家店、賺點錢就滿足的狀況,他對呷哺呷哺的發展有著宏大的夢想!

單店盈利——單店經營模式成熟——多店擴張——多店管理模式成熟——跨區域擴張——跨區域模式成熟——全國大幅擴張。

這基本是餐飲企業發展、做大的一個路徑。

呷哺呷哺的第一家店,由於特殊原因,五年多時間才翻身、走向盈利,而隨著後面新開店增多,呷哺呷哺的模式已經逐漸成型,具備了連鎖擴張的基礎!

於是,2005年開始,呷哺呷哺的擴張明顯加速。“9天開一個新店”成為賀光啟當時的一句口頭禪,而呷哺呷哺也逐漸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最初,呷哺呷哺發展主要在北京市場四處擴張,搶佔北京市場,之後從北京向附近區域輻射擴張,例如天津等地。

2010年,呷哺呷哺正式進軍上海市場,並在上海開設出首家店面,標誌著呷哺呷哺走出北方區域,開始向南方地區拓展。

隨著區域的拓展,北京市場的比重佔比在下滑,2011年,北京市場餐飲數量佔比高達73.7%。2016年,北京地區依舊是呷哺呷哺收入的主要來源。北京地區貢獻收入約16.35億,但是,佔比已經為59%,特別是北京店數量佔比達到44.7%,佔比進一步降低,凸顯呷哺呷哺外部市場拓展的成績。

成功上市、2018年業績突破47億

經過17年的征程,呷哺呷哺於2014年12月17日成功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2014年,呷哺呷哺全年收入比2013年增加16.5%,至人民幣22.02億元。淨利潤較2013年同期上升31.8%,至人民幣1.86億元。

2016年,呷哺呷哺實現收入約27.58億人民幣,同比增加13.8%;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利潤約3.68億,同比增加39.7%。

截至2016年底,呷哺呷哺一共擁有639家店鋪。

呷哺呷哺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呷哺呷哺一共擁有759家店鋪(呷哺呷哺集團總共擁有738間呷哺呷哺餐廳和21家湊湊餐廳),它2017年營收36.64億,淨利潤4.32億。

呷哺呷哺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一共擁有934家店鋪(呷哺餐廳總數達到886家,湊湊餐廳48家)。呷哺集團收入由2017年36.64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47.34億,增長29.2%。

目前,在快火鍋領域,憑藉快餐化模式、超值性價比以及高翻檯率,呷哺呷哺以近50%的市場份額成為了目前行業公認的“快火鍋之王”“小火鍋之王”。

今天,呷哺呷哺已不再是最初賀光啟剛剛跨界餐飲時發愁的那個店了,正成為國內餐飲業的一個明星品牌。

呷哺呷哺未來目標:計劃構建北京、上海、深圳三大據點,全國佈局達到4000家,其中北京要發展1000多家,長三角發展到1000多家,珠三角發展到1000多家。同時,還會在裝修、菜品、服務、器皿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升級。

▎從賣不動到一年狂賣47億

小火鍋之王的五大成功祕訣!

呷哺呷哺成功背後,有哪些祕訣值得借鑑和學習?

小火鍋之王,成功背後的五大祕訣

1、人群定位:目標明確、中端偏低消費群

呷哺呷哺目標定位明確,消費定位中低端,消費群屬中端偏低的消費群。致力打造中低端火鍋消費的領導品牌。

在這個定位之下,呷哺呷哺在價格策略、形象策略等進行相應的展開、制定。

2、價格策略:性價比策略,優勢明顯

目前,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以往能達到40元左右。這在一個火鍋消費中,屬於比較具有性價比優勢的價格了。

這個價格,相對人傳統火鍋具備了很強的價格優勢,人均消費不高,而且還是火鍋,種類也多,讓它具備了很強的性價比優勢,非常適合年輕白領的消費。

3、產品策略——獨特消費形式、獨特口味,產品力很強

1)獨特形式:分餐消費形式

這種消費形式,如我們前面所說,在一開始並不佔優勢,不認可、不接受。

但是隨著人們健康、安全意識的提高,這種一人一鍋的形式逐漸被接受,它也形成了與傳統火鍋的區隔。

2)產品力力很強:調料口味很獨特

餐飲業中,味道是核心競爭力之一,畢竟很多消費者吃的就是味道,看好不好吃。

正如國內餐飲業另一位大佬、新辣道餐飲創始人李劍所說,“(餐飲業)消費者首要的任務、還是要吃到好吃的、有品質的產品”

在這一點上,呷哺呷哺做的絕對出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呷哺呷哺的調料味道確實很厲害,特別是它的麻醬小料的出眾味道,讓人印象深刻。

這也是後面很多企業模仿呷哺呷哺的一人一鍋的形式,但是卻沒有取得呷哺呷哺一樣成功的原因,畢竟味道就在那裡,消費者一吃就能對比出來。

4、發展策略:標準化、連鎖化、全國化擴張模式

餐飲業要做大,就要走連鎖化的管理模式,這也是所有餐飲業要做大必須完成的跨越。

在這一點上,呷哺呷哺創始人開始就有很大的想法,他沒有滿足於開一兩家小店,賺點錢就滿足的狀態,而是想著如何做得更大!

當呷哺呷哺的業態隨著消費觀念改變、單店模式成功後,他很快就加快了開店的進度。

而能夠連鎖化複製的前提,就是標準化,只有標準化了,才能更好的快速複製!

賀光啟當年在呷哺呷哺針對標準化下了大功夫,為了研發底料,並建立起各種菜品的標準化,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準備,最終細化到連一盤肉“多重、多少片、厚度”、各種菜品的擺放順序與形態等等細節都製作出了標準。

在賀光啟眼中,餐飲業的門檻雖低,但連鎖企業的標準化建立非常重要,因為“表面的東西複製很容易,精神上的複製很難”。“標準化就像是一個模具,模具刻好之後,複製就容易的多”

5、管理體系打造:規模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團隊體系

餐飲業一旦進入連鎖化、規模化階段,管理就成了大問題,無論是供應鏈,還是隊伍管理,都是大問題,畢竟涉及到的不再是幾個店的問題,而是幾十個、幾百個店的問題。

規模能否上量、上多大,關鍵就在這個管理體系上了!

1)供應鏈管理很強

在這一點上,賀光啟的做法已經體現了他當時獨特的視野。

在呷哺呷哺開北京第二家分店的這一年,呷哺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中央廚房配送系統,為全面擴張奠基。

這一點上,一方面,凸顯了呷哺呷哺創始人認真做餐飲的態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其做大的雄心,與很多餐飲業老闆做一兩個店就很滿足的想法很不同。

呷哺呷哺的中央廚房物流供應系統,也是賀光啟最為驕傲的地方,“呷哺的木耳是東北的,海帶是福建的,豆皮粉絲是山東的……”他一手打造的中央廚房物流供應系統確保了食材的新鮮,這套配送系統也成為規模化發展的基石。

2)人才團隊建設很強

呷哺良好的運營狀態背後,是一支強大的本土化團隊在運作支撐。與許多臺資企業大部分管理層是臺籍不同,呷哺從一開始便實行管理層的完全本土化。

正是對本土化的人才戰略的堅持,使呷哺在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並沒有遭遇到明顯的人才斷層的問題。

即使到了今天,賀光啟只要有機會到門市店,就要跟分店經理和服務員聊一聊,瞭解他們的生活與需求。但賀光啟面對未來還是有些憂心,企業發展的關鍵點,歸根結底靠人才。發展得越快,對人才的選擇和培育就要花費更大精力。”

正是在消費定位、價格定位、味道定位、連鎖模式、管理體系上一系列獨到之處,讓呷哺呷哺的業態在度過消費者認可的考驗之後,就進入了快速增長的軌道。

同時,品牌線進一步豐富,覆蓋更多人群

目前,呷哺呷哺正在進行品牌擴展,豐富產品線。

它構建一個新品牌——定位中端群體消費的火鍋子品牌“湊湊”,針對中端火鍋市場,形成與呷哺呷哺並列的兩翼,組成火鍋品牌矩陣,來切割火鍋中端、中低端消費市場。

目前,呷哺呷哺的子品牌湊湊,業績也有了不小的增長,由2017年1.17億,增加374.9%,至2018年的5.56億元,已經佔到集團收入的12.0%。

呷哺呷哺和湊湊分別形成了針對中低端、中端偏高消費人群的覆蓋,覆蓋更多人群,搶奪更多市場、更多成長空間。

從賣不動到一年狂賣47億

非常值得企業、營銷人學習、深思!

呷哺呷哺,從1998年開第一家店,到2018年934家店,它用了21年時間,從賣不動做到了一年47億的業績。

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它的很多策略值得學習。

它的經歷,也會是很多企業會經歷的,如何實現從0到1、從1到N,從而實現從小到大的發展!

這其中,它的精準人群定位、價格策略、產品策略、發展策略、管理體系打造等,都非常值得企業、營銷人學習、深思!

同時,它創始人獨特的忍耐力、視野、格局,也值得企業經營者深思和學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