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在電視劇《大明宮詞》裡,女主角太平公主與韋香兒(後來的韋后)從小一起長大,可謂兩小無猜的摯友。後來中宗李顯被廢,韋后隨丈夫和家人一起流放到房州,在那裡捱過了十幾年的艱辛歲月。

而在韋后常年流放期間,作為閨蜜的太平公主卻對她不聞不問。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第一,懾於母后的威嚴。

太平公主雖然自小備受父皇母后的寵愛,看似嬌慣任性,但是在氣場強大的母后武則天面前,她多少還是有些懼怕的。

少女時代的太平,曾經歡歡喜喜的穿上自己設計的羽衣給母后欣賞。結果當她看到母后驚異(驚豔)的眼神後,頗有些惴惴不安,以為母后不喜歡,忙說馬上回去換掉。

雖然這是個誤會,但可以看出,太平做事還是很在意母后的態度的。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長大後的太平,曾在母后面前表示,贊成韋后與三哥李顯的婚事。其實武則天對韋后是頗有看法的,認為她從小就不大安分,為人也過分機靈。

李顯登基後,韋后又“建議”丈夫大力提拔封賞韋氏一族,其私心與野心令武則天愈加不滿,加上兒子諸多荒唐的“政績”,她便一旨廢掉了李顯,將他貶為廬陵王,全家流放到房州。

太平若在此時過問甚至關照韋后,明擺著是在觸母后的逆鱗,因此她選擇了沉默。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第二,不瞭解韋后的真實處境。

身為大唐公主的太平,在十四歲之前從未出過大明宮。僅有的一次出宮是她與韋后偷跑出去逛長安城的夜市,總共也不過半天的時間。

連生於斯、長於斯的長安城她都不甚瞭解,更何況是陌生偏遠的房州?

或許她認為房州不過是離長安遠了些,哥哥雖然帝位被廢,可好歹還是廬陵王,韋后又精明能幹,想來即便他們的生活不如從前,應該也不至於太清苦。

因此,太平沒有特地關照流放的韋后,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只是多年以後,當重回大明宮的李顯向太平訴說房州是個白天飛沙走石、夜晚寒冷刺骨的苦寒之地,而那樣的夜晚他們一家甚至連個像樣的被褥都沒有的時候,太平當場愣住了,她竟然無言以對。

也難怪,貴為金枝玉葉的公主、在出宮之前連買東西需要付錢都不知道的太平,如何能想象得到韋后與哥哥一家過的竟然是這樣的苦日子?

或許不能怪太平“涼薄”,實在是她高貴的身份限制了她對於貧窮的想象力。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第三,自身心力交瘁,無暇顧及。

武則天瞞著太平賜死了駙馬薛紹的前妻,這直接導致了太平第一次婚姻的不幸。五年後,這種不幸到達了頂峰:太平最愛的人薛紹自盡了。

後來,太平為了對抗母后,賭氣嫁給了自己不愛的、老實巴交的武攸嗣。結果她親手製造了另一場不幸:婚後備受她冷落的武攸嗣最後也自盡了。

之後她又陷於與男寵張易之的感情糾葛之中。。。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多年來,太平在感情上一路坎坷,加上與母后關係緩和後,她又幫著分擔了不少政務,心力交瘁的她已是自顧不暇了。

在這種情況下,再要求太平去關照流放多年的韋后和李顯一家人,似乎有些苛求了,何況她也無從知道他們生活的真實處境。

韋后再次回到大明宮後,曾經當面指責昔日的好友太平對流落在外的她不管不顧。太平並沒有爭辯,或許她真的有點內疚,當初自己做的不夠好。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其實,韋后自己又好到哪裡去呢?

想當初太子李賢被廢,即將去流放之地時,李顯想去為他的二哥送行,韋后卻竭力阻止了他。

理由是李顯如今的身份變得敏感,有可能成為下一任太子,所以他不能遵從普通人的行為規範。若執意為因謀逆而被廢的太子送行,恐怕周圍的人尤其是母后對他有看法。

結果李顯錯失了他與二哥最後見面的機會,為此他內心很是愧疚。

《大明宮詞》:作為摯友,太平公主為何對流放的韋后不聞不問?

所以,我覺得即便太平在韋后流放期間,因種種原因對她有失關照,韋后其實也沒有多大資格來指責太平的。因為她自己也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還是有意的。

你認為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