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如來壓孫悟空五百年的寓意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你肯定不會相信吧?在這裡,孫悟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代表的是吐谷渾王的集體形象,也代表一個民族團體。這種表達方式在西域文化中是常見的,比如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格薩爾王的原型是誰?誰也說不清.其實格薩爾王也是藏族英雄們的集合體,是為民族融合、國家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英雄們的統一體、也可以代表整個藏民族團體。再比如,現存青海佑寧寺的“布哈神殿”(也就是護法神殿),殿內供奉著五個神位,土族人知道他們是土族先民的領袖。也有土族老人說他們是土族先民領袖的五個兒子,領袖本人已經成佛不在此列。其實這五個兒子也是集體的象徵,確切的說法就是“五個王位”的意思。每個王位在不同的時期可以有不同的人來擔任。中原史書中就有這五個王位,分別是“誇日王(也是白蘭王)、河南王、隴西王、西平王、威王”等,從這些王中推選出總王就是吐谷渾王,土語也叫“可汗”。

作者要寫這本書意圖很明確,他知道吐谷渾政權瓦解的“物質性”原因是唐朝與吐蕃的崛起;吐谷渾後裔不願接受中原文化,遲遲不得“開化”的“精神性”原因是印度佛的興起。明著用歷史上唐僧取經的典故、暗中用黃巾軍起義為範例,教化西北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爭取像“人”一樣生活、爭取精神上的獨立與復興。作者用浪漫主義手法譏諷吐谷渾民眾“佔山為王”、“居洞為妖”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將西北少數民族的生存方式與中原文明、印度文明作出了鮮明的對比。

"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如來壓孫悟空五百年的寓意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你肯定不會相信吧?在這裡,孫悟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代表的是吐谷渾王的集體形象,也代表一個民族團體。這種表達方式在西域文化中是常見的,比如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格薩爾王的原型是誰?誰也說不清.其實格薩爾王也是藏族英雄們的集合體,是為民族融合、國家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英雄們的統一體、也可以代表整個藏民族團體。再比如,現存青海佑寧寺的“布哈神殿”(也就是護法神殿),殿內供奉著五個神位,土族人知道他們是土族先民的領袖。也有土族老人說他們是土族先民領袖的五個兒子,領袖本人已經成佛不在此列。其實這五個兒子也是集體的象徵,確切的說法就是“五個王位”的意思。每個王位在不同的時期可以有不同的人來擔任。中原史書中就有這五個王位,分別是“誇日王(也是白蘭王)、河南王、隴西王、西平王、威王”等,從這些王中推選出總王就是吐谷渾王,土語也叫“可汗”。

作者要寫這本書意圖很明確,他知道吐谷渾政權瓦解的“物質性”原因是唐朝與吐蕃的崛起;吐谷渾後裔不願接受中原文化,遲遲不得“開化”的“精神性”原因是印度佛的興起。明著用歷史上唐僧取經的典故、暗中用黃巾軍起義為範例,教化西北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爭取像“人”一樣生活、爭取精神上的獨立與復興。作者用浪漫主義手法譏諷吐谷渾民眾“佔山為王”、“居洞為妖”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將西北少數民族的生存方式與中原文明、印度文明作出了鮮明的對比。

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500多年,這500多年也不是虛的。從歷史角度,這500年也與土族先民的經歷吻合得很好。歷史上,吐谷渾政權是在公元665年瓦解。《新唐書·西域上》中記載:“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龍朔三年即公元663年,從這一年起吐谷渾王國淡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個民族依舊活躍在祁連山南北,按《西遊記》中說法,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五百年。直到元朝有一個民族出現在了官方名冊之中,這個民族被稱作“西寧州土人”。蒙古人稱這群人為“察罕蒙古”(意思是白蒙古),至今青海湟北土族人以“白蒙古”自居,並拜成吉思汗為先祖。蒙古政權收編了由吐谷渾餘部構成的民族,並對其首領封以“土司”之職。算算看:公元663年加500年,到了公元1163年,這年有什麼說法嗎?去掉虛年,成吉思汗(1162-1227)就在這一年誕生了。一歲的成吉思汗解救不了壓在五行山(五行山:就是如來的巴掌,象徵政權)下的吐谷渾部眾,所以《西遊記》中很明確的指出是“被壓五百多年”。歷史上,戰勝方的吐蕃政權待吐谷渾殘部不薄,但蒙古與吐谷渾有著深厚的同根同源的血肉關係,蒙古崛起後,吐谷渾部眾欣然投靠是必然的。後來吐蕃引進的印度佛教取代了吐蕃政權,蒙古王國也全盤吸收並繼承了印度佛教,經過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共同努力,源於印度的、在中國北方生根發芽的佛教被冠名為“藏傳佛教”,又經過了蒙古王的強力改造,藏傳佛教形成了統一的派別,就是“格魯派”。所以在《西遊記》中壓孫悟空的是如來,解救他的是如來的徒弟觀音。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因經營不善於公元1350年遭到中原人的反抗,次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為朱元璋建立明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50年,對於被蒙古解救的“土司”們也是一道生死之坎。在崑崙文化的時空觀中,孫悟空被勾魂下界,預示的就是這次的吐谷渾部眾的政治命運的又一次變革。明朝建立後,對中國邊疆地區依舊沿襲“土司制”,吐谷渾殘存的政權又躲過一劫,表現在《西遊記》中就是:孫悟空被勾魂下界,生死狀是“魂字1350號”,上面寫著:“孫悟空該壽342歲,善終”。但孫悟空篡改了“生死薄”,凡猴類從此得以長生。因此《西遊記》作者將1350年作為孫悟空生死簿的檔案號是有很深的寓意。自隋唐以來,吐谷渾創造了自己的薩滿主神、接受並傳承了藏傳佛教、拜成吉思汗為先祖、學習並應用漢文化、保留自己的優秀民俗文化,堪稱是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楷模,默默地為中國西部的社會進步依舊在耕耘著。

"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如來壓孫悟空五百年的寓意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你肯定不會相信吧?在這裡,孫悟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代表的是吐谷渾王的集體形象,也代表一個民族團體。這種表達方式在西域文化中是常見的,比如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格薩爾王的原型是誰?誰也說不清.其實格薩爾王也是藏族英雄們的集合體,是為民族融合、國家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英雄們的統一體、也可以代表整個藏民族團體。再比如,現存青海佑寧寺的“布哈神殿”(也就是護法神殿),殿內供奉著五個神位,土族人知道他們是土族先民的領袖。也有土族老人說他們是土族先民領袖的五個兒子,領袖本人已經成佛不在此列。其實這五個兒子也是集體的象徵,確切的說法就是“五個王位”的意思。每個王位在不同的時期可以有不同的人來擔任。中原史書中就有這五個王位,分別是“誇日王(也是白蘭王)、河南王、隴西王、西平王、威王”等,從這些王中推選出總王就是吐谷渾王,土語也叫“可汗”。

作者要寫這本書意圖很明確,他知道吐谷渾政權瓦解的“物質性”原因是唐朝與吐蕃的崛起;吐谷渾後裔不願接受中原文化,遲遲不得“開化”的“精神性”原因是印度佛的興起。明著用歷史上唐僧取經的典故、暗中用黃巾軍起義為範例,教化西北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爭取像“人”一樣生活、爭取精神上的獨立與復興。作者用浪漫主義手法譏諷吐谷渾民眾“佔山為王”、“居洞為妖”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將西北少數民族的生存方式與中原文明、印度文明作出了鮮明的對比。

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500多年,這500多年也不是虛的。從歷史角度,這500年也與土族先民的經歷吻合得很好。歷史上,吐谷渾政權是在公元665年瓦解。《新唐書·西域上》中記載:“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龍朔三年即公元663年,從這一年起吐谷渾王國淡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個民族依舊活躍在祁連山南北,按《西遊記》中說法,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五百年。直到元朝有一個民族出現在了官方名冊之中,這個民族被稱作“西寧州土人”。蒙古人稱這群人為“察罕蒙古”(意思是白蒙古),至今青海湟北土族人以“白蒙古”自居,並拜成吉思汗為先祖。蒙古政權收編了由吐谷渾餘部構成的民族,並對其首領封以“土司”之職。算算看:公元663年加500年,到了公元1163年,這年有什麼說法嗎?去掉虛年,成吉思汗(1162-1227)就在這一年誕生了。一歲的成吉思汗解救不了壓在五行山(五行山:就是如來的巴掌,象徵政權)下的吐谷渾部眾,所以《西遊記》中很明確的指出是“被壓五百多年”。歷史上,戰勝方的吐蕃政權待吐谷渾殘部不薄,但蒙古與吐谷渾有著深厚的同根同源的血肉關係,蒙古崛起後,吐谷渾部眾欣然投靠是必然的。後來吐蕃引進的印度佛教取代了吐蕃政權,蒙古王國也全盤吸收並繼承了印度佛教,經過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共同努力,源於印度的、在中國北方生根發芽的佛教被冠名為“藏傳佛教”,又經過了蒙古王的強力改造,藏傳佛教形成了統一的派別,就是“格魯派”。所以在《西遊記》中壓孫悟空的是如來,解救他的是如來的徒弟觀音。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因經營不善於公元1350年遭到中原人的反抗,次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為朱元璋建立明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50年,對於被蒙古解救的“土司”們也是一道生死之坎。在崑崙文化的時空觀中,孫悟空被勾魂下界,預示的就是這次的吐谷渾部眾的政治命運的又一次變革。明朝建立後,對中國邊疆地區依舊沿襲“土司制”,吐谷渾殘存的政權又躲過一劫,表現在《西遊記》中就是:孫悟空被勾魂下界,生死狀是“魂字1350號”,上面寫著:“孫悟空該壽342歲,善終”。但孫悟空篡改了“生死薄”,凡猴類從此得以長生。因此《西遊記》作者將1350年作為孫悟空生死簿的檔案號是有很深的寓意。自隋唐以來,吐谷渾創造了自己的薩滿主神、接受並傳承了藏傳佛教、拜成吉思汗為先祖、學習並應用漢文化、保留自己的優秀民俗文化,堪稱是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楷模,默默地為中國西部的社會進步依舊在耕耘著。

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孫悟空的雷公臉

孫悟空無論走到哪裡,人們見了都要說“雷公來了”或有稱作“雷公臉”的妖精。你見過“雷公”嗎?想必《西遊記》的作者也未曾見著雷公長什麼樣吧?“雷公”是人們最早崇拜自然之神而塑造出的偶像。除了雷公,自然之神還有“太陽”神、“雨”神、“電”神等等;凡天上飛的、水裡遊的、一切動物植物都是天神所創造;一切人類無法駕馭,無法感知的自然現象、自然規律都被神話為天神、地神之靈,將所有人類所崇拜的動植物凝結到一件物品上進行頂禮膜拜,省去了些許麻煩,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將所有值得崇拜的圖騰化整為零就是中國人所創造的“龍”的形象。在封建王朝時期,“帝王”相對天神來講,能為人們帶來相對安穩的生活秩序,帝王的聲譽也就要高於“龍”;另一方面,“龍”又成為了帝王的化身。那些具有反封建精神的神靈也會拿“龍”來出氣,像三太子哪吒抽了“龍筋”,孫悟空隨意就能調度四海龍王。當然,這樣寫也是古時的作家反帝王的一種策略,“龍”暗喻帝王。

自然是偉大的,自然之謎至今沒有完全解開;將自然之不可駕馭的力量——鳥獸風雨雷電、山川河流濃縮為一體冠之以“龍”之名加以崇拜,在生活中讓人們對大自然有所畏懼、有所尊崇,做到天地人和諧相處未必是一件壞事。

《西遊記》中作者極力推薦孫悟空與雷神相似,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用土族文化解之易如反掌。孫悟空是吐谷渾諸王的化身,吐谷渾兵敗後,土族群眾不可能忘卻他們的首領,他們的神位如今就供奉在佑寧寺大白塔旁邊的布哈神殿(土族群眾不這樣叫,而叫做“昝康神殿”。有關該神位的來歷稍後介紹)。該殿供奉有五位吐谷渾王神位。佛經上說,該神殿供奉的是“白哈爾王”,其餘四位是他的化身。“白哈爾王”是佑寧寺四大護法之一,另一護法就是“丹箭”,“丹箭”在西北少數民族群眾意識中就是“雷神”之意。崇拜“雷神”是典型的“天神”崇拜現象。同為寺院護法,不同護法會有不同來歷,但對於崇拜者來說,很容易用自己的上祖神位將天神替換,時間長了,“白哈爾”護法與“雷神”護法的界線也會變得模糊起來。《西遊記》作者再三說孫悟空長著雷公臉,這也是向讀者頻頻暗示孫悟空就是白哈爾王的原型,“白哈爾王”與天神“雷公”很相似,都是佑寧寺護法。

"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如來壓孫悟空五百年的寓意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你肯定不會相信吧?在這裡,孫悟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代表的是吐谷渾王的集體形象,也代表一個民族團體。這種表達方式在西域文化中是常見的,比如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格薩爾王的原型是誰?誰也說不清.其實格薩爾王也是藏族英雄們的集合體,是為民族融合、國家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英雄們的統一體、也可以代表整個藏民族團體。再比如,現存青海佑寧寺的“布哈神殿”(也就是護法神殿),殿內供奉著五個神位,土族人知道他們是土族先民的領袖。也有土族老人說他們是土族先民領袖的五個兒子,領袖本人已經成佛不在此列。其實這五個兒子也是集體的象徵,確切的說法就是“五個王位”的意思。每個王位在不同的時期可以有不同的人來擔任。中原史書中就有這五個王位,分別是“誇日王(也是白蘭王)、河南王、隴西王、西平王、威王”等,從這些王中推選出總王就是吐谷渾王,土語也叫“可汗”。

作者要寫這本書意圖很明確,他知道吐谷渾政權瓦解的“物質性”原因是唐朝與吐蕃的崛起;吐谷渾後裔不願接受中原文化,遲遲不得“開化”的“精神性”原因是印度佛的興起。明著用歷史上唐僧取經的典故、暗中用黃巾軍起義為範例,教化西北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爭取像“人”一樣生活、爭取精神上的獨立與復興。作者用浪漫主義手法譏諷吐谷渾民眾“佔山為王”、“居洞為妖”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將西北少數民族的生存方式與中原文明、印度文明作出了鮮明的對比。

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500多年,這500多年也不是虛的。從歷史角度,這500年也與土族先民的經歷吻合得很好。歷史上,吐谷渾政權是在公元665年瓦解。《新唐書·西域上》中記載:“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龍朔三年即公元663年,從這一年起吐谷渾王國淡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個民族依舊活躍在祁連山南北,按《西遊記》中說法,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五百年。直到元朝有一個民族出現在了官方名冊之中,這個民族被稱作“西寧州土人”。蒙古人稱這群人為“察罕蒙古”(意思是白蒙古),至今青海湟北土族人以“白蒙古”自居,並拜成吉思汗為先祖。蒙古政權收編了由吐谷渾餘部構成的民族,並對其首領封以“土司”之職。算算看:公元663年加500年,到了公元1163年,這年有什麼說法嗎?去掉虛年,成吉思汗(1162-1227)就在這一年誕生了。一歲的成吉思汗解救不了壓在五行山(五行山:就是如來的巴掌,象徵政權)下的吐谷渾部眾,所以《西遊記》中很明確的指出是“被壓五百多年”。歷史上,戰勝方的吐蕃政權待吐谷渾殘部不薄,但蒙古與吐谷渾有著深厚的同根同源的血肉關係,蒙古崛起後,吐谷渾部眾欣然投靠是必然的。後來吐蕃引進的印度佛教取代了吐蕃政權,蒙古王國也全盤吸收並繼承了印度佛教,經過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共同努力,源於印度的、在中國北方生根發芽的佛教被冠名為“藏傳佛教”,又經過了蒙古王的強力改造,藏傳佛教形成了統一的派別,就是“格魯派”。所以在《西遊記》中壓孫悟空的是如來,解救他的是如來的徒弟觀音。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因經營不善於公元1350年遭到中原人的反抗,次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為朱元璋建立明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50年,對於被蒙古解救的“土司”們也是一道生死之坎。在崑崙文化的時空觀中,孫悟空被勾魂下界,預示的就是這次的吐谷渾部眾的政治命運的又一次變革。明朝建立後,對中國邊疆地區依舊沿襲“土司制”,吐谷渾殘存的政權又躲過一劫,表現在《西遊記》中就是:孫悟空被勾魂下界,生死狀是“魂字1350號”,上面寫著:“孫悟空該壽342歲,善終”。但孫悟空篡改了“生死薄”,凡猴類從此得以長生。因此《西遊記》作者將1350年作為孫悟空生死簿的檔案號是有很深的寓意。自隋唐以來,吐谷渾創造了自己的薩滿主神、接受並傳承了藏傳佛教、拜成吉思汗為先祖、學習並應用漢文化、保留自己的優秀民俗文化,堪稱是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楷模,默默地為中國西部的社會進步依舊在耕耘著。

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孫悟空的雷公臉

孫悟空無論走到哪裡,人們見了都要說“雷公來了”或有稱作“雷公臉”的妖精。你見過“雷公”嗎?想必《西遊記》的作者也未曾見著雷公長什麼樣吧?“雷公”是人們最早崇拜自然之神而塑造出的偶像。除了雷公,自然之神還有“太陽”神、“雨”神、“電”神等等;凡天上飛的、水裡遊的、一切動物植物都是天神所創造;一切人類無法駕馭,無法感知的自然現象、自然規律都被神話為天神、地神之靈,將所有人類所崇拜的動植物凝結到一件物品上進行頂禮膜拜,省去了些許麻煩,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將所有值得崇拜的圖騰化整為零就是中國人所創造的“龍”的形象。在封建王朝時期,“帝王”相對天神來講,能為人們帶來相對安穩的生活秩序,帝王的聲譽也就要高於“龍”;另一方面,“龍”又成為了帝王的化身。那些具有反封建精神的神靈也會拿“龍”來出氣,像三太子哪吒抽了“龍筋”,孫悟空隨意就能調度四海龍王。當然,這樣寫也是古時的作家反帝王的一種策略,“龍”暗喻帝王。

自然是偉大的,自然之謎至今沒有完全解開;將自然之不可駕馭的力量——鳥獸風雨雷電、山川河流濃縮為一體冠之以“龍”之名加以崇拜,在生活中讓人們對大自然有所畏懼、有所尊崇,做到天地人和諧相處未必是一件壞事。

《西遊記》中作者極力推薦孫悟空與雷神相似,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用土族文化解之易如反掌。孫悟空是吐谷渾諸王的化身,吐谷渾兵敗後,土族群眾不可能忘卻他們的首領,他們的神位如今就供奉在佑寧寺大白塔旁邊的布哈神殿(土族群眾不這樣叫,而叫做“昝康神殿”。有關該神位的來歷稍後介紹)。該殿供奉有五位吐谷渾王神位。佛經上說,該神殿供奉的是“白哈爾王”,其餘四位是他的化身。“白哈爾王”是佑寧寺四大護法之一,另一護法就是“丹箭”,“丹箭”在西北少數民族群眾意識中就是“雷神”之意。崇拜“雷神”是典型的“天神”崇拜現象。同為寺院護法,不同護法會有不同來歷,但對於崇拜者來說,很容易用自己的上祖神位將天神替換,時間長了,“白哈爾”護法與“雷神”護法的界線也會變得模糊起來。《西遊記》作者再三說孫悟空長著雷公臉,這也是向讀者頻頻暗示孫悟空就是白哈爾王的原型,“白哈爾王”與天神“雷公”很相似,都是佑寧寺護法。

孫悟空為何長著一張雷公臉?如來佛鎮壓它五百年或藏一個寓意

最近在網上閱讀了一篇博文,文中講述了關於白哈爾神的故事。文中稱:“據說白哈爾在桑耶寺度過了七百年後搬到了蔡公堂(公堂寺)居住。這是由寧瑪派所建的寺院,位於拉薩以東一驛半遠的拉薩河岸。在蔡公堂居住的期間,白哈爾神與該寺的主持相喇嘛發生爭吵,因而有了一些摩擦,而這位主持也早就對護法神白哈爾有很深的成見”。

於是相喇嘛在主持創建新寺時,就命令在內壁設計壁畫的工匠,不要畫上白哈爾的神像。白哈爾神對這種侮辱異常忿怒,決定給予報復。

有一天,白哈爾就變成了一個小男孩,幫助工匠們繪製壁畫。工匠們也非常喜歡這小幫手,而在壁畫快要完成的時候,他們就問這孩子需要什麼?

小孩子就回答說:“我希望在殿壁上的任何一處,畫上一隻手持著供香的猴子”。

工匠們於是很快地滿足了小孩子的古怪請求。而在新寺所有工程都完畢之後的一天深夜裡,白哈爾自己變成了壁畫中的猴子,用燃燒的供香將整座寺院付之一炬。

由於寺院被毀,相喇嘛被激怒了。他舉行了一個特別的修法儀式,降服了白哈爾,又迫使白哈爾進入專為捕獲王系魔眾的朵瑪之中,用朵瑪捕獲了白哈爾,並且將朵瑪鎖入一隻小箱之中扔進了寺邊的拉薩河。

箱子很快地被水沖走了,當漂至哲蚌寺附近時,這座全藏最大寺院的四位堪布中的一位發現了這隻木箱,靠著他的高深法力,知道了白哈爾神被囚禁在木箱中。於是就立即命令一位僧人把木箱從河裡撈出來,並立刻帶回寺院。

這位僧人打撈到木箱以後,由於好奇而打開了蓋子,白哈爾就立刻逃了出去,變成一隻漂亮的白鴿飛到附近的一株樺樹上消失了。後來,圍繞著這棵樹就建立了乃窮寺,從此之後,白哈爾就一直示現證明自己安住在乃窮寺中,並且有著自己的代言神巫;這位神巫後來被喇嘛指派為噶廈政府的宣諭神巫。

另外,此寺被稱為乃窮寺,傳說是當白哈爾從箱中逃出後,嘴裡不斷喊著“乃窮!乃窮!” (即小地方、小地方)。並跳到附近一棵樹上,因而後來繞樹建成的寺院就稱為乃窮寺。

傳說歸傳說,覺得有意思的是佛經中對“白哈爾”的描述與《西遊記》中對孫悟空的描述如出一轍。佛經中“白哈爾”神一會兒變作男孩,一會兒又是壁畫上的猴子,還能變成白鴿。

《西遊記》中孫悟空被如來降服,藏佛經中白哈爾被蓮花生大師降服。蓮花生可是如來的弟子啊!佛經中的“白哈爾”是霍爾國王的元神,霍爾國就是吐谷渾國。另外在相關資料中查到:“白哈爾”的歷史十分複雜。一般認為,它原來是霍爾(木雅)地方的保護神,叫南託嘎保。後來由蓮花生大師制服到了藏地,做了桑耶寺的保護神。關於他到西藏,又有說是被嶺國大王格薩爾擊敗而押至桑耶寺的,而這一說法在西藏似乎更流行,乃至今天在“白哈爾”居處乃窮寺和哲蚌寺附近都禁止演唱格薩爾史詩,據說是為了不使“白哈爾”回憶起曾被擊敗的不愉快經歷。

無獨有偶,禁止演唱格薩爾史詩的地方還有一處,那就是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鄉,因為這裡才是“白哈爾王”的故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