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大街上,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電線杆,是鐵的。我們都稱它大鐵電線杆兒。那時很少有鐵的電線杆,它是用三角鐵焊接成立體的,下大上小的鐵電線杆。有比較淘氣的小孩,還在上面爬著玩,也不知道有多麼危險。平時一說在大鐵電線杆那兒,也成為了一個地點的標誌。

從大鐵電線杆兒向南,走到佟樓大街和圍堤道口,東面拐角是羊肉鋪子,西面就是豆腐坊。當時在佟樓,是最大的豆腐坊了,圍堤道上的是大門(正門),佟樓大街上的是後門。在後門附近,總栓著一頭小毛驢兒,那時,是用小毛驢兒拉磨的。豆漿四分錢一大碗,三分錢一小碗,二分錢半碗。你在座位上等著,告訴服務員,買多少錢的。比如買一大碗,那就是四分錢。還可以買兩樣,就是先放一些豆腐(豆腐比一般的嫩),再盛上漿子,就是漿子豆腐。還有買二分錢的,並要求用大碗盛,就聽服務員大聲喊:“二分漿子大碗盛”。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大街上,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電線杆,是鐵的。我們都稱它大鐵電線杆兒。那時很少有鐵的電線杆,它是用三角鐵焊接成立體的,下大上小的鐵電線杆。有比較淘氣的小孩,還在上面爬著玩,也不知道有多麼危險。平時一說在大鐵電線杆那兒,也成為了一個地點的標誌。

從大鐵電線杆兒向南,走到佟樓大街和圍堤道口,東面拐角是羊肉鋪子,西面就是豆腐坊。當時在佟樓,是最大的豆腐坊了,圍堤道上的是大門(正門),佟樓大街上的是後門。在後門附近,總栓著一頭小毛驢兒,那時,是用小毛驢兒拉磨的。豆漿四分錢一大碗,三分錢一小碗,二分錢半碗。你在座位上等著,告訴服務員,買多少錢的。比如買一大碗,那就是四分錢。還可以買兩樣,就是先放一些豆腐(豆腐比一般的嫩),再盛上漿子,就是漿子豆腐。還有買二分錢的,並要求用大碗盛,就聽服務員大聲喊:“二分漿子大碗盛”。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當時就是天津的最邊緣,在北邊就有兩個大車店,佟樓大街上有一個,馬場道邊上有一個。還有好多處養牛的,如大華牛奶房,我小學同學崔鳳林家的永和牧場,都是養的比較多的,有二三十頭。大華牛奶房有一個標誌性建築,在圍堤道與信濟裡的拐彎處,上面畫有七頭牛的廣告。其它的只有四五頭、兩三頭,或一兩頭,還有兩戶養一頭的。但是,在解放初期定成分,即便兩戶一頭牛,也要給定為小業主。

再說佟樓的南邊:主要是由三合裡、耀庭裡、園田裡、信濟裡、生昌裡、理仁裡、新聞裡等組成。南邊要比北邊面積大,最南面是拉冰的大坑、黃家養魚坑、造紙廠、油脂廠、小百花梆子劇團(最早是體育學院的舊址)。除此之外,就是開窪野地,和平之路農業社的稻田地了。也被稱為南大卷,但是沒被叫響,還是習慣說“南頭”。河北賓館、迎賓館、水晶宮等都是以後修建。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大街上,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電線杆,是鐵的。我們都稱它大鐵電線杆兒。那時很少有鐵的電線杆,它是用三角鐵焊接成立體的,下大上小的鐵電線杆。有比較淘氣的小孩,還在上面爬著玩,也不知道有多麼危險。平時一說在大鐵電線杆那兒,也成為了一個地點的標誌。

從大鐵電線杆兒向南,走到佟樓大街和圍堤道口,東面拐角是羊肉鋪子,西面就是豆腐坊。當時在佟樓,是最大的豆腐坊了,圍堤道上的是大門(正門),佟樓大街上的是後門。在後門附近,總栓著一頭小毛驢兒,那時,是用小毛驢兒拉磨的。豆漿四分錢一大碗,三分錢一小碗,二分錢半碗。你在座位上等著,告訴服務員,買多少錢的。比如買一大碗,那就是四分錢。還可以買兩樣,就是先放一些豆腐(豆腐比一般的嫩),再盛上漿子,就是漿子豆腐。還有買二分錢的,並要求用大碗盛,就聽服務員大聲喊:“二分漿子大碗盛”。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當時就是天津的最邊緣,在北邊就有兩個大車店,佟樓大街上有一個,馬場道邊上有一個。還有好多處養牛的,如大華牛奶房,我小學同學崔鳳林家的永和牧場,都是養的比較多的,有二三十頭。大華牛奶房有一個標誌性建築,在圍堤道與信濟裡的拐彎處,上面畫有七頭牛的廣告。其它的只有四五頭、兩三頭,或一兩頭,還有兩戶養一頭的。但是,在解放初期定成分,即便兩戶一頭牛,也要給定為小業主。

再說佟樓的南邊:主要是由三合裡、耀庭裡、園田裡、信濟裡、生昌裡、理仁裡、新聞裡等組成。南邊要比北邊面積大,最南面是拉冰的大坑、黃家養魚坑、造紙廠、油脂廠、小百花梆子劇團(最早是體育學院的舊址)。除此之外,就是開窪野地,和平之路農業社的稻田地了。也被稱為南大卷,但是沒被叫響,還是習慣說“南頭”。河北賓館、迎賓館、水晶宮等都是以後修建。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南邊還有好幾處大空場子,12座樓(是解放前英國跑馬場工作人員居住的宿舍)與大眾紙袋廠之間(大眾紙袋廠之前原是跑馬場的馬廄,大眾紙袋廠之後改為地毯廠),信濟裡和園田裡之間,園田裡與耀庭裡之間,也就是手槍連與園田裡之間(之前還有幾處墳頭,後來被平整了)都是比較大的。小孩們放學後,擺上書包當球門,就可以踢球。還可以打尜,推鐵環,得才,女孩子跳房子、跳猴皮筋,砍小沙包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孩子們的樂園。

後來,園田裡之間的空地,被圈了起來,街道辦了個露天電影院,佟樓大街上的蕭二哥(是個殘疾人)負責賣票和管理。大人一毛錢,小孩五分錢,沒上學的還不要錢。一看貼布告演電影,就趕緊吃晚飯,吃完飯,孩子們結幫結夥,拿著板凳子提前佔地方去,大人們等快演時才去。只是天暖和的時候演,颳風、下雨,不好的天氣,和天冷了以後就不能演了,再演就要等到來年以後了。

在耀庭裡與園田裡之間,有一個冰窖。在冰窖的南面有一個大坑,到了臘月三九天(那時的天不知道怎麼那麼冷,不說是冰凍三尺,也足有二尺厚)就開始拉冰了。都是附近的人,在夜裡,用冰川子把冰川成一米寬兩米多長的冰條,再用彎槍子(如同古代盧俊義使用的代鉤長矛)把冰從河裡撈上來,用繩索把冰串聯起來,有力氣的能拉十多塊,沒有力氣的少拉一些。要把冰拉到冰窖裡,雖然路途不遠,但還要上跳板才能進到冰窖。拉冰的活是體力活,拉一塊冰才幾分錢,幹一宿也掙不了多少錢,還要受凍,十分辛苦。由於家庭貧窮,為了生活沒有辦法,我的小學同學還有幾個拉過冰(年齡要比我長几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說到了冰窖,那時全是私人開的。到了夏天冰窖開始賣冰,用夾冰的大夾子,把冰一條一條地從冰窖裡再拉出來,裝在人拉車、小驢車、大馬車上。在冰窖幹活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冰窖組織了一個獅子會。一到年節、重大慶典,都要耍獅子,也到佟樓的北邊來。佟樓的北邊有一個高蹺會,也到南邊去耍,互相交流。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大街上,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電線杆,是鐵的。我們都稱它大鐵電線杆兒。那時很少有鐵的電線杆,它是用三角鐵焊接成立體的,下大上小的鐵電線杆。有比較淘氣的小孩,還在上面爬著玩,也不知道有多麼危險。平時一說在大鐵電線杆那兒,也成為了一個地點的標誌。

從大鐵電線杆兒向南,走到佟樓大街和圍堤道口,東面拐角是羊肉鋪子,西面就是豆腐坊。當時在佟樓,是最大的豆腐坊了,圍堤道上的是大門(正門),佟樓大街上的是後門。在後門附近,總栓著一頭小毛驢兒,那時,是用小毛驢兒拉磨的。豆漿四分錢一大碗,三分錢一小碗,二分錢半碗。你在座位上等著,告訴服務員,買多少錢的。比如買一大碗,那就是四分錢。還可以買兩樣,就是先放一些豆腐(豆腐比一般的嫩),再盛上漿子,就是漿子豆腐。還有買二分錢的,並要求用大碗盛,就聽服務員大聲喊:“二分漿子大碗盛”。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當時就是天津的最邊緣,在北邊就有兩個大車店,佟樓大街上有一個,馬場道邊上有一個。還有好多處養牛的,如大華牛奶房,我小學同學崔鳳林家的永和牧場,都是養的比較多的,有二三十頭。大華牛奶房有一個標誌性建築,在圍堤道與信濟裡的拐彎處,上面畫有七頭牛的廣告。其它的只有四五頭、兩三頭,或一兩頭,還有兩戶養一頭的。但是,在解放初期定成分,即便兩戶一頭牛,也要給定為小業主。

再說佟樓的南邊:主要是由三合裡、耀庭裡、園田裡、信濟裡、生昌裡、理仁裡、新聞裡等組成。南邊要比北邊面積大,最南面是拉冰的大坑、黃家養魚坑、造紙廠、油脂廠、小百花梆子劇團(最早是體育學院的舊址)。除此之外,就是開窪野地,和平之路農業社的稻田地了。也被稱為南大卷,但是沒被叫響,還是習慣說“南頭”。河北賓館、迎賓館、水晶宮等都是以後修建。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南邊還有好幾處大空場子,12座樓(是解放前英國跑馬場工作人員居住的宿舍)與大眾紙袋廠之間(大眾紙袋廠之前原是跑馬場的馬廄,大眾紙袋廠之後改為地毯廠),信濟裡和園田裡之間,園田裡與耀庭裡之間,也就是手槍連與園田裡之間(之前還有幾處墳頭,後來被平整了)都是比較大的。小孩們放學後,擺上書包當球門,就可以踢球。還可以打尜,推鐵環,得才,女孩子跳房子、跳猴皮筋,砍小沙包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孩子們的樂園。

後來,園田裡之間的空地,被圈了起來,街道辦了個露天電影院,佟樓大街上的蕭二哥(是個殘疾人)負責賣票和管理。大人一毛錢,小孩五分錢,沒上學的還不要錢。一看貼布告演電影,就趕緊吃晚飯,吃完飯,孩子們結幫結夥,拿著板凳子提前佔地方去,大人們等快演時才去。只是天暖和的時候演,颳風、下雨,不好的天氣,和天冷了以後就不能演了,再演就要等到來年以後了。

在耀庭裡與園田裡之間,有一個冰窖。在冰窖的南面有一個大坑,到了臘月三九天(那時的天不知道怎麼那麼冷,不說是冰凍三尺,也足有二尺厚)就開始拉冰了。都是附近的人,在夜裡,用冰川子把冰川成一米寬兩米多長的冰條,再用彎槍子(如同古代盧俊義使用的代鉤長矛)把冰從河裡撈上來,用繩索把冰串聯起來,有力氣的能拉十多塊,沒有力氣的少拉一些。要把冰拉到冰窖裡,雖然路途不遠,但還要上跳板才能進到冰窖。拉冰的活是體力活,拉一塊冰才幾分錢,幹一宿也掙不了多少錢,還要受凍,十分辛苦。由於家庭貧窮,為了生活沒有辦法,我的小學同學還有幾個拉過冰(年齡要比我長几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說到了冰窖,那時全是私人開的。到了夏天冰窖開始賣冰,用夾冰的大夾子,把冰一條一條地從冰窖裡再拉出來,裝在人拉車、小驢車、大馬車上。在冰窖幹活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冰窖組織了一個獅子會。一到年節、重大慶典,都要耍獅子,也到佟樓的北邊來。佟樓的北邊有一個高蹺會,也到南邊去耍,互相交流。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那時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條件是非常差的,僅在佟樓大街的北頭,當初有兩座青磚的小樓,一座小一點的,是一家俄國人的養雞房(也在那裡居住)。解放沒有多久,他們回國了,房子一直閒了好久。建完兒童醫院還在閒置,是在擴建兒童醫院大門時被拆掉的。另外那一座大的小二樓,最早是馬廄,後來改為居民居住,是在建天海商廈時拆除的。除此之外,居民居住的全是小平房,而且好多還是南北相對的。除小部分是自己的私宅,絕大多數是租房居住。一般都是10來平米,最大也不過12平米。真是老少三代,四五口、五六口,甚至七八口都擠在一起。那時一間10平米左右的平房,月租金只有幾毛錢,那還總欠著,交不起或不交。我們小的時候,屋裡還在燒火炕。 炕上有一個大鍋,等晚上睡覺的時候,用木板等物蓋上,鋪上東西就可以睡覺了。到後來都生爐子了,不再用大鍋做飯了,就把原來的灶用磚砌上,大炕的上面再鋪上稻草,稻草上面鋪上大炕褥子。在那時候,一到臘月掃房,就來賣稻草的,原來的稻草鋪了一年了,也都壓碎了,家家都要換新稻草。後來,就有賣稻草簾子的,就是用繩子把稻草打成簾子,再鋪就方便多了,家家戶戶,也就改為用稻草簾子了。

說起生爐子,每家一個爐子,放在自家的門口,特別是一個院兒裡,要是南北相對的兩排,有那麼四五戶或五六戶,要是到了夏天,家家一個煤球爐子,真是進了火爐了。要生爐子,就要用煤球,就要有煤場。僅佟樓的北邊,在佟樓大街上,有徐家煤場,裡面還有一個小一點的煤場。在圍堤道上,靠藥房和打鐵鋪那,有一個規模較大的煤場。那時的煤球都是用人工搖製成的,好天,把搖好的煤球晒乾,再垛起來,用席苫蓋封存,等到連雨天不能做煤球的時候,再揭垛賣幹煤球。一個衚衕,到了點爐子的時候,煙霧繚繞,嗆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大街上,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電線杆,是鐵的。我們都稱它大鐵電線杆兒。那時很少有鐵的電線杆,它是用三角鐵焊接成立體的,下大上小的鐵電線杆。有比較淘氣的小孩,還在上面爬著玩,也不知道有多麼危險。平時一說在大鐵電線杆那兒,也成為了一個地點的標誌。

從大鐵電線杆兒向南,走到佟樓大街和圍堤道口,東面拐角是羊肉鋪子,西面就是豆腐坊。當時在佟樓,是最大的豆腐坊了,圍堤道上的是大門(正門),佟樓大街上的是後門。在後門附近,總栓著一頭小毛驢兒,那時,是用小毛驢兒拉磨的。豆漿四分錢一大碗,三分錢一小碗,二分錢半碗。你在座位上等著,告訴服務員,買多少錢的。比如買一大碗,那就是四分錢。還可以買兩樣,就是先放一些豆腐(豆腐比一般的嫩),再盛上漿子,就是漿子豆腐。還有買二分錢的,並要求用大碗盛,就聽服務員大聲喊:“二分漿子大碗盛”。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當時就是天津的最邊緣,在北邊就有兩個大車店,佟樓大街上有一個,馬場道邊上有一個。還有好多處養牛的,如大華牛奶房,我小學同學崔鳳林家的永和牧場,都是養的比較多的,有二三十頭。大華牛奶房有一個標誌性建築,在圍堤道與信濟裡的拐彎處,上面畫有七頭牛的廣告。其它的只有四五頭、兩三頭,或一兩頭,還有兩戶養一頭的。但是,在解放初期定成分,即便兩戶一頭牛,也要給定為小業主。

再說佟樓的南邊:主要是由三合裡、耀庭裡、園田裡、信濟裡、生昌裡、理仁裡、新聞裡等組成。南邊要比北邊面積大,最南面是拉冰的大坑、黃家養魚坑、造紙廠、油脂廠、小百花梆子劇團(最早是體育學院的舊址)。除此之外,就是開窪野地,和平之路農業社的稻田地了。也被稱為南大卷,但是沒被叫響,還是習慣說“南頭”。河北賓館、迎賓館、水晶宮等都是以後修建。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南邊還有好幾處大空場子,12座樓(是解放前英國跑馬場工作人員居住的宿舍)與大眾紙袋廠之間(大眾紙袋廠之前原是跑馬場的馬廄,大眾紙袋廠之後改為地毯廠),信濟裡和園田裡之間,園田裡與耀庭裡之間,也就是手槍連與園田裡之間(之前還有幾處墳頭,後來被平整了)都是比較大的。小孩們放學後,擺上書包當球門,就可以踢球。還可以打尜,推鐵環,得才,女孩子跳房子、跳猴皮筋,砍小沙包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孩子們的樂園。

後來,園田裡之間的空地,被圈了起來,街道辦了個露天電影院,佟樓大街上的蕭二哥(是個殘疾人)負責賣票和管理。大人一毛錢,小孩五分錢,沒上學的還不要錢。一看貼布告演電影,就趕緊吃晚飯,吃完飯,孩子們結幫結夥,拿著板凳子提前佔地方去,大人們等快演時才去。只是天暖和的時候演,颳風、下雨,不好的天氣,和天冷了以後就不能演了,再演就要等到來年以後了。

在耀庭裡與園田裡之間,有一個冰窖。在冰窖的南面有一個大坑,到了臘月三九天(那時的天不知道怎麼那麼冷,不說是冰凍三尺,也足有二尺厚)就開始拉冰了。都是附近的人,在夜裡,用冰川子把冰川成一米寬兩米多長的冰條,再用彎槍子(如同古代盧俊義使用的代鉤長矛)把冰從河裡撈上來,用繩索把冰串聯起來,有力氣的能拉十多塊,沒有力氣的少拉一些。要把冰拉到冰窖裡,雖然路途不遠,但還要上跳板才能進到冰窖。拉冰的活是體力活,拉一塊冰才幾分錢,幹一宿也掙不了多少錢,還要受凍,十分辛苦。由於家庭貧窮,為了生活沒有辦法,我的小學同學還有幾個拉過冰(年齡要比我長几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說到了冰窖,那時全是私人開的。到了夏天冰窖開始賣冰,用夾冰的大夾子,把冰一條一條地從冰窖裡再拉出來,裝在人拉車、小驢車、大馬車上。在冰窖幹活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冰窖組織了一個獅子會。一到年節、重大慶典,都要耍獅子,也到佟樓的北邊來。佟樓的北邊有一個高蹺會,也到南邊去耍,互相交流。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那時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條件是非常差的,僅在佟樓大街的北頭,當初有兩座青磚的小樓,一座小一點的,是一家俄國人的養雞房(也在那裡居住)。解放沒有多久,他們回國了,房子一直閒了好久。建完兒童醫院還在閒置,是在擴建兒童醫院大門時被拆掉的。另外那一座大的小二樓,最早是馬廄,後來改為居民居住,是在建天海商廈時拆除的。除此之外,居民居住的全是小平房,而且好多還是南北相對的。除小部分是自己的私宅,絕大多數是租房居住。一般都是10來平米,最大也不過12平米。真是老少三代,四五口、五六口,甚至七八口都擠在一起。那時一間10平米左右的平房,月租金只有幾毛錢,那還總欠著,交不起或不交。我們小的時候,屋裡還在燒火炕。 炕上有一個大鍋,等晚上睡覺的時候,用木板等物蓋上,鋪上東西就可以睡覺了。到後來都生爐子了,不再用大鍋做飯了,就把原來的灶用磚砌上,大炕的上面再鋪上稻草,稻草上面鋪上大炕褥子。在那時候,一到臘月掃房,就來賣稻草的,原來的稻草鋪了一年了,也都壓碎了,家家都要換新稻草。後來,就有賣稻草簾子的,就是用繩子把稻草打成簾子,再鋪就方便多了,家家戶戶,也就改為用稻草簾子了。

說起生爐子,每家一個爐子,放在自家的門口,特別是一個院兒裡,要是南北相對的兩排,有那麼四五戶或五六戶,要是到了夏天,家家一個煤球爐子,真是進了火爐了。要生爐子,就要用煤球,就要有煤場。僅佟樓的北邊,在佟樓大街上,有徐家煤場,裡面還有一個小一點的煤場。在圍堤道上,靠藥房和打鐵鋪那,有一個規模較大的煤場。那時的煤球都是用人工搖製成的,好天,把搖好的煤球晒乾,再垛起來,用席苫蓋封存,等到連雨天不能做煤球的時候,再揭垛賣幹煤球。一個衚衕,到了點爐子的時候,煙霧繚繞,嗆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大雜院,在前面也提到一點。實際上大雜院,就是勞苦大眾居住的貧民窟。院落有大有小,有坐南朝北的(稱北房)一面的,更多的是南北相對兩排的(房主為了多出房)。少則兩三家、三四家,多則五六家,再多的也還有,就是少一些。一般都是在一起相住多年,相互之間都有公認的輩分,喊著、聽著都很親近。相處好的真和一家人一樣,有什麼事,如婚、喪、嫁、娶都相互隨份子,相互參與。烙餅用的支爐(是用一種泥燒製而成的),可能一個院只有一個,平時掛在牆上,誰用誰拿,用完再掛在原處。點爐子用的拔火管,也是一樣。有好多東西,並不是每家都準備,就是大夥傳換著用,甚至能傳邊整個衚衕。但是,在哪兒拿的,一定要放回原處,這也是潛規則,大家都嚴格遵守。一個院裡相處好的,誰家做點差樣的(也就是好一點的),做熟了給送一點去。人和人之間,親情、友情,無論什麼情都是很親近的,也是很簡單的。

馬場道,是通往英國人建造的跑馬場大道,盡頭就是跑馬場。現在還沒被拆除,它的一週是3.5公里。在當時一張門票,是一個大頭,不是隻看看跑馬,還要參加賭馬,有好多種玩法,所以說那是一種貴族遊戲。為跑馬場服務的人員就多了(不說管理層),騎馬師、馴馬師,這都是比較高級的,掙的錢也相對比較高,在佟樓北面居住的,就有兩個是原先的騎馬師,其中有一個還有兩個老婆。餵馬的、打掃衛生的,幹雜役的這都是低下的勞動,給的錢就很少了,就是普通的勞苦大眾了。

佟樓也有一些小洋樓,大多數是二樓,那不是普通居民居住的。比如,馬場道向幹部俱樂部方向,馬路兩側就有石頭樓、灰樓(解放前曾是美國領事館,太古,解放前都是外國人的私人花園。花園中的小洋樓,由於房主所屬國家的不同,風格也各有各的特色,有的至今仍然還保留著。12座樓,是去年的年初才被拆掉。還有,現在兒童醫院大門對面,緊靠佟樓橋的小洋樓(是朱啟鈐的住所)。佟樓小學斜對面的小鬼大樓,早在圍堤道擴寬時就被拆除了。

解放初期的佟樓派出所,就在從馬場道通向倪家花園大道(所謂的大道,只不過是三合土、爐灰渣子鋪設的)的北側緊靠河邊(現在的兒童醫院院內),解放前還做過村公所。在這之前,是倪家祭奠祖先時休息的場所,建築很不一般。派出所一直使用好幾年,建兒童醫院才搬出,但是一直沒被拆除,在兒童醫院的後面,靠河邊處,早已破舊不堪了,無人居住。幾年前,在那看到還有一些倪家花園的遺留物,如殘缺不全的石人、石馬、石柱子等。

由佟樓小學(總校)沿紹興道向丁家橋走,先過一個材貨場,再過幾家養牛的,路西有一個大院。

剛才提到了丁家橋,橋的那一面就是謙德莊了。當時的丁家橋、貴州路橋,全是木頭橋,丁家橋大一些,貴州路橋小一些,佟樓橋是洋灰橋(水泥橋)。最早河裡的水是清澈的,還有船划行,後來就變成臭水河了。我家的鄰居,長我一歲,是李大爺家的老兒子,小名叫小三,就是在貴州路橋底下,蹬著一條小木船掏家雀,不慎將小木船蹬翻,被扣在船下不幸身亡,年僅十歲左右。他不是被淹死的,而是活活被臭水嗆死的。

佟樓有幾家毯子房,是當地居民就業謀生的場所。原佟樓十字路口西北角上的,是規模較大的一個,三合裡還有兩個較小一點的,在南頭還有更小一點的。那時的毯子房全是私人的,女的用扎毯子的針(就是一種專用工具),在毯子的底布上,按照畫的圖案,把毛線反覆地掇上,如同縫紉機扎活一樣。男的把毛線按照底部的圖案,用不同顏色的線拴在底布上,再用專用小刀,把線割斷,也就是砍斷,再用專用的耙子,梳理整齊。所以,女工叫做扎毯子,男工叫砍毯子。後來,紙袋廠成為第四地毯廠,規模比較大了。

在佟樓居住的,絕大多數是貧窮的勞苦大眾,沒有多少是混事由的(正式上班發工資的稱謂)。一個衚衕沒有一兩輛自行車,但一個院裡能有一兩輛三輪車。沒有固定的收入,日常的生活,只能靠每天掙來的錢來維持。所以買糧食都端著盆,當天吃多少買多少,更準確地說,有多少錢買多少吃的。買煤球也是這樣,端著一個破臉盆,或是提了個破籃子買上10斤或是20斤的,燒完再去買。

我們的父輩大多數是沒有文化的,對子女的教育,也就順其自然,願意上學就上,不願意上就拉倒,學習成績的好與壞更無所謂,留級降班很平常,家長願意管的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小棍燉肉),不願意管的得連問也不問。小學一學期的學雜費才兩元錢,但是也有交不起的,可以申請免費,也有乾脆不交的。老師要是說:“明天你別來了”,到明天他真的不來了,老師還要到去家請,老師也不太過問學費的事,都是學校強調要求的。在我們小的時候,鴻雁裡有一家的孩子,考上了軍醫大學,就轟動了半個佟樓,至今印象極深。

在貴州路與吳家窯大街的路口西南角,現在的14路公交站,原來是華北公墓,那一片也稱為西大卷。吳家窯大街與氣象臺路交口,也是西南角,現在是一個小公園,那裡原來是萬國公墓。它不屬於佟樓,在這裡只是順便提一下。公墓裡栽滿了松柏樹,整齊排列著墓碑、墳墓。這都是有錢的人,花錢把過去的人埋在公墓。沒有錢的窮人家,只能隨便,找一個開窪野地一埋了之,就是平時俗稱的亂葬崗子。只留有一個墳頭,有的立個木頭牌子,有的什麼也不立,種上一棵樹,或是旁邊有個標誌,就算了。從佟樓向南樓走,孟家花園、原北洋宿舍、西南樓,也包括南樓,多數都在圍堤道的南側,有多處亂葬崗子。

"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天津人的記憶中,總少不了一個叫天津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的地方。居家過日子離不了各種小零碎兒,這個副食店裡幾乎樣樣都有:二分錢一盒的火柴、幾毛錢一包的香菸、長條形的肥皂盒,當然也有當年作為奢侈品的豬肉、雞蛋和奶粉,還有節慶時才捨得買的葡萄酒。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副食店就是人們生活的命脈所在。入冬供應白菜,盛夏提供西紅柿,過年憑本兒買帶魚,買羊肉……

佟樓副食商場陪伴著天津百姓走過那一段難忘的歲月。1958年8月建成開業的天津佟樓副食商場,主要經營副食品、肉類製品、糧油食品、菸酒茶糖、糕點、飲料等。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在這60年的時光裡,佟樓副食綜合商場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津門老字號。

當時那裡成為很多人的“念想”。很多人的記憶中對佟樓副食店會有一幅這樣的場景:賣油鹽醬醋的木質櫃檯,檯面有一寸多厚;櫃檯後面一字排開幾口大缸,裡面盛滿了醬油、醋、麵醬、芝麻醬、小磨香油,它們共同凝聚了一種氣味,這就是記憶裡佟樓副食店醇香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憑本、憑票供應商品漸漸成為歷史,曾伴隨著幾代人的副食店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大批農民攜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進城經商,不少攤位就圍在佟樓副食商場門前。商販們放開嗓子吆喝,與佟樓副食商場競爭生意。洋超市、自選商場、農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很快搶走了像佟樓副食商場這樣國營副食店的顧客。

佟樓回憶

佟樓,被圍堤道分成南北兩塊。在這還要說一下圍堤道,圍堤道過去就是大堤,大堤後來變成了大道,再後來,才被稱為圍堤道。我們小時稱為大埝,所以佟樓,又稱為大埝南和大埝北,類似現在的城鄉結合部。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的北面是津河(牆子河),西到貴州路橋,東至丁家橋(原)。津河以南是貴州路,從貴州橋開始向南,直到終點。紹興道從丁家橋開始,在圍堤道以西。再往南是友誼路(當時沒有友誼北路,友誼路的北端是從紹興道開始),從友誼路的北端向南,到現在的賓西路,再到賓館路,這一大片全稱為佟樓。(友誼北路、賓西路、賓館路過去全沒有,是後來擴建的)。

居民居住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圍堤道,從友誼路到貴州路這一路段的兩側。也就是我們那時所說的大埝兩側,即埝南與埝北。

先說一下佟樓的北邊:它是由佟樓大街、鴻雁裡、仁義裡等衚衕里巷組成。在這一邊,有一個倪家花園(倪家墳地),當時我們俗稱為:“大墳地”,也就是現在的兒童醫院舊址。可見,佔地面積、規模程度都是不一般的。在當時,一提及倪家花園,知道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要是保留到現在,也能算得上名勝古蹟了。可惜為建兒童醫院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在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這種小雜貨鋪在當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店鋪都是前面是店,後面是住家。在那個年代,雜貨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家中正在煎魚,馬上就準備熬魚了,家長就打發孩子拿個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雜貨鋪掌櫃就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了。在佟樓大街上的劉八爺雜貨鋪,鴻雁裡的劉四爺雜貨鋪,仁義裡的馬家雜貨鋪(長和號),圍堤道上的華家雜貨鋪,還有佟樓十字路口上的朱家雜貨鋪等,這還只是北邊的。南邊的有,三合裡和耀庭裡把角的侯家雜貨鋪,園田裡南頭的劉家雜貨鋪,信濟裡與理仁裡把角還有一個雜貨鋪等。

還有小糖攤,那時也是特別多,賣一些小孩吃的、玩的、用的,也是麻雀雖小樣樣俱全。佟樓大街上的郭家糖攤,劉八爺不僅開雜貨鋪也擺糖攤,再向裡走是徐家糖攤,在圍堤道上還有一個,記不清是誰家開的了。再加上推車、挑擔賣玩意兒的,賣藥糖的,賣小金魚的,到晚上還有賣崩豆、蘿蔔和糖堆兒的等等,也挺充足的。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好多東西,比如一分錢(當時是一百),要買泡花生(癟的大仁果),大人一大捧,小孩一大口袋。擺糖攤的夏天,還賣旮旯牛兒(也叫撥牛),一分錢給一小碗,還用小碟兒給倒一點醋,小孩用一節鐵絲兒,要撥好半天,那時的一分錢特值錢。小糖攤當時還可以賒賬,當然是常來買東西的孩子,還要看家中的情況,雙方要有信任才行,過十天、八天或一個月、半個月家長給結一次帳。

小孩們還有一個好的去處,就是小人書鋪。圍堤道上的,白臉小人書鋪,華家也開一個小人書鋪,小人書鋪不僅有小人書,還有克朗棋。一般小人書是一分錢看一本,常去的也都熟了,有時再給一本,或是看兩本時再加一本。克朗棋有兩種玩法,可用杆捅也可用手彈,兩個人或是四個人都可以玩,一些規則玩前提前講好,一盤棋二分錢,輸者付錢,不準耍賴。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大街上,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電線杆,是鐵的。我們都稱它大鐵電線杆兒。那時很少有鐵的電線杆,它是用三角鐵焊接成立體的,下大上小的鐵電線杆。有比較淘氣的小孩,還在上面爬著玩,也不知道有多麼危險。平時一說在大鐵電線杆那兒,也成為了一個地點的標誌。

從大鐵電線杆兒向南,走到佟樓大街和圍堤道口,東面拐角是羊肉鋪子,西面就是豆腐坊。當時在佟樓,是最大的豆腐坊了,圍堤道上的是大門(正門),佟樓大街上的是後門。在後門附近,總栓著一頭小毛驢兒,那時,是用小毛驢兒拉磨的。豆漿四分錢一大碗,三分錢一小碗,二分錢半碗。你在座位上等著,告訴服務員,買多少錢的。比如買一大碗,那就是四分錢。還可以買兩樣,就是先放一些豆腐(豆腐比一般的嫩),再盛上漿子,就是漿子豆腐。還有買二分錢的,並要求用大碗盛,就聽服務員大聲喊:“二分漿子大碗盛”。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當時就是天津的最邊緣,在北邊就有兩個大車店,佟樓大街上有一個,馬場道邊上有一個。還有好多處養牛的,如大華牛奶房,我小學同學崔鳳林家的永和牧場,都是養的比較多的,有二三十頭。大華牛奶房有一個標誌性建築,在圍堤道與信濟裡的拐彎處,上面畫有七頭牛的廣告。其它的只有四五頭、兩三頭,或一兩頭,還有兩戶養一頭的。但是,在解放初期定成分,即便兩戶一頭牛,也要給定為小業主。

再說佟樓的南邊:主要是由三合裡、耀庭裡、園田裡、信濟裡、生昌裡、理仁裡、新聞裡等組成。南邊要比北邊面積大,最南面是拉冰的大坑、黃家養魚坑、造紙廠、油脂廠、小百花梆子劇團(最早是體育學院的舊址)。除此之外,就是開窪野地,和平之路農業社的稻田地了。也被稱為南大卷,但是沒被叫響,還是習慣說“南頭”。河北賓館、迎賓館、水晶宮等都是以後修建。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南邊還有好幾處大空場子,12座樓(是解放前英國跑馬場工作人員居住的宿舍)與大眾紙袋廠之間(大眾紙袋廠之前原是跑馬場的馬廄,大眾紙袋廠之後改為地毯廠),信濟裡和園田裡之間,園田裡與耀庭裡之間,也就是手槍連與園田裡之間(之前還有幾處墳頭,後來被平整了)都是比較大的。小孩們放學後,擺上書包當球門,就可以踢球。還可以打尜,推鐵環,得才,女孩子跳房子、跳猴皮筋,砍小沙包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孩子們的樂園。

後來,園田裡之間的空地,被圈了起來,街道辦了個露天電影院,佟樓大街上的蕭二哥(是個殘疾人)負責賣票和管理。大人一毛錢,小孩五分錢,沒上學的還不要錢。一看貼布告演電影,就趕緊吃晚飯,吃完飯,孩子們結幫結夥,拿著板凳子提前佔地方去,大人們等快演時才去。只是天暖和的時候演,颳風、下雨,不好的天氣,和天冷了以後就不能演了,再演就要等到來年以後了。

在耀庭裡與園田裡之間,有一個冰窖。在冰窖的南面有一個大坑,到了臘月三九天(那時的天不知道怎麼那麼冷,不說是冰凍三尺,也足有二尺厚)就開始拉冰了。都是附近的人,在夜裡,用冰川子把冰川成一米寬兩米多長的冰條,再用彎槍子(如同古代盧俊義使用的代鉤長矛)把冰從河裡撈上來,用繩索把冰串聯起來,有力氣的能拉十多塊,沒有力氣的少拉一些。要把冰拉到冰窖裡,雖然路途不遠,但還要上跳板才能進到冰窖。拉冰的活是體力活,拉一塊冰才幾分錢,幹一宿也掙不了多少錢,還要受凍,十分辛苦。由於家庭貧窮,為了生活沒有辦法,我的小學同學還有幾個拉過冰(年齡要比我長几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說到了冰窖,那時全是私人開的。到了夏天冰窖開始賣冰,用夾冰的大夾子,把冰一條一條地從冰窖裡再拉出來,裝在人拉車、小驢車、大馬車上。在冰窖幹活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冰窖組織了一個獅子會。一到年節、重大慶典,都要耍獅子,也到佟樓的北邊來。佟樓的北邊有一個高蹺會,也到南邊去耍,互相交流。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那時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條件是非常差的,僅在佟樓大街的北頭,當初有兩座青磚的小樓,一座小一點的,是一家俄國人的養雞房(也在那裡居住)。解放沒有多久,他們回國了,房子一直閒了好久。建完兒童醫院還在閒置,是在擴建兒童醫院大門時被拆掉的。另外那一座大的小二樓,最早是馬廄,後來改為居民居住,是在建天海商廈時拆除的。除此之外,居民居住的全是小平房,而且好多還是南北相對的。除小部分是自己的私宅,絕大多數是租房居住。一般都是10來平米,最大也不過12平米。真是老少三代,四五口、五六口,甚至七八口都擠在一起。那時一間10平米左右的平房,月租金只有幾毛錢,那還總欠著,交不起或不交。我們小的時候,屋裡還在燒火炕。 炕上有一個大鍋,等晚上睡覺的時候,用木板等物蓋上,鋪上東西就可以睡覺了。到後來都生爐子了,不再用大鍋做飯了,就把原來的灶用磚砌上,大炕的上面再鋪上稻草,稻草上面鋪上大炕褥子。在那時候,一到臘月掃房,就來賣稻草的,原來的稻草鋪了一年了,也都壓碎了,家家都要換新稻草。後來,就有賣稻草簾子的,就是用繩子把稻草打成簾子,再鋪就方便多了,家家戶戶,也就改為用稻草簾子了。

說起生爐子,每家一個爐子,放在自家的門口,特別是一個院兒裡,要是南北相對的兩排,有那麼四五戶或五六戶,要是到了夏天,家家一個煤球爐子,真是進了火爐了。要生爐子,就要用煤球,就要有煤場。僅佟樓的北邊,在佟樓大街上,有徐家煤場,裡面還有一個小一點的煤場。在圍堤道上,靠藥房和打鐵鋪那,有一個規模較大的煤場。那時的煤球都是用人工搖製成的,好天,把搖好的煤球晒乾,再垛起來,用席苫蓋封存,等到連雨天不能做煤球的時候,再揭垛賣幹煤球。一個衚衕,到了點爐子的時候,煙霧繚繞,嗆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大雜院,在前面也提到一點。實際上大雜院,就是勞苦大眾居住的貧民窟。院落有大有小,有坐南朝北的(稱北房)一面的,更多的是南北相對兩排的(房主為了多出房)。少則兩三家、三四家,多則五六家,再多的也還有,就是少一些。一般都是在一起相住多年,相互之間都有公認的輩分,喊著、聽著都很親近。相處好的真和一家人一樣,有什麼事,如婚、喪、嫁、娶都相互隨份子,相互參與。烙餅用的支爐(是用一種泥燒製而成的),可能一個院只有一個,平時掛在牆上,誰用誰拿,用完再掛在原處。點爐子用的拔火管,也是一樣。有好多東西,並不是每家都準備,就是大夥傳換著用,甚至能傳邊整個衚衕。但是,在哪兒拿的,一定要放回原處,這也是潛規則,大家都嚴格遵守。一個院裡相處好的,誰家做點差樣的(也就是好一點的),做熟了給送一點去。人和人之間,親情、友情,無論什麼情都是很親近的,也是很簡單的。

馬場道,是通往英國人建造的跑馬場大道,盡頭就是跑馬場。現在還沒被拆除,它的一週是3.5公里。在當時一張門票,是一個大頭,不是隻看看跑馬,還要參加賭馬,有好多種玩法,所以說那是一種貴族遊戲。為跑馬場服務的人員就多了(不說管理層),騎馬師、馴馬師,這都是比較高級的,掙的錢也相對比較高,在佟樓北面居住的,就有兩個是原先的騎馬師,其中有一個還有兩個老婆。餵馬的、打掃衛生的,幹雜役的這都是低下的勞動,給的錢就很少了,就是普通的勞苦大眾了。

佟樓也有一些小洋樓,大多數是二樓,那不是普通居民居住的。比如,馬場道向幹部俱樂部方向,馬路兩側就有石頭樓、灰樓(解放前曾是美國領事館,太古,解放前都是外國人的私人花園。花園中的小洋樓,由於房主所屬國家的不同,風格也各有各的特色,有的至今仍然還保留著。12座樓,是去年的年初才被拆掉。還有,現在兒童醫院大門對面,緊靠佟樓橋的小洋樓(是朱啟鈐的住所)。佟樓小學斜對面的小鬼大樓,早在圍堤道擴寬時就被拆除了。

解放初期的佟樓派出所,就在從馬場道通向倪家花園大道(所謂的大道,只不過是三合土、爐灰渣子鋪設的)的北側緊靠河邊(現在的兒童醫院院內),解放前還做過村公所。在這之前,是倪家祭奠祖先時休息的場所,建築很不一般。派出所一直使用好幾年,建兒童醫院才搬出,但是一直沒被拆除,在兒童醫院的後面,靠河邊處,早已破舊不堪了,無人居住。幾年前,在那看到還有一些倪家花園的遺留物,如殘缺不全的石人、石馬、石柱子等。

由佟樓小學(總校)沿紹興道向丁家橋走,先過一個材貨場,再過幾家養牛的,路西有一個大院。

剛才提到了丁家橋,橋的那一面就是謙德莊了。當時的丁家橋、貴州路橋,全是木頭橋,丁家橋大一些,貴州路橋小一些,佟樓橋是洋灰橋(水泥橋)。最早河裡的水是清澈的,還有船划行,後來就變成臭水河了。我家的鄰居,長我一歲,是李大爺家的老兒子,小名叫小三,就是在貴州路橋底下,蹬著一條小木船掏家雀,不慎將小木船蹬翻,被扣在船下不幸身亡,年僅十歲左右。他不是被淹死的,而是活活被臭水嗆死的。

佟樓有幾家毯子房,是當地居民就業謀生的場所。原佟樓十字路口西北角上的,是規模較大的一個,三合裡還有兩個較小一點的,在南頭還有更小一點的。那時的毯子房全是私人的,女的用扎毯子的針(就是一種專用工具),在毯子的底布上,按照畫的圖案,把毛線反覆地掇上,如同縫紉機扎活一樣。男的把毛線按照底部的圖案,用不同顏色的線拴在底布上,再用專用小刀,把線割斷,也就是砍斷,再用專用的耙子,梳理整齊。所以,女工叫做扎毯子,男工叫砍毯子。後來,紙袋廠成為第四地毯廠,規模比較大了。

在佟樓居住的,絕大多數是貧窮的勞苦大眾,沒有多少是混事由的(正式上班發工資的稱謂)。一個衚衕沒有一兩輛自行車,但一個院裡能有一兩輛三輪車。沒有固定的收入,日常的生活,只能靠每天掙來的錢來維持。所以買糧食都端著盆,當天吃多少買多少,更準確地說,有多少錢買多少吃的。買煤球也是這樣,端著一個破臉盆,或是提了個破籃子買上10斤或是20斤的,燒完再去買。

我們的父輩大多數是沒有文化的,對子女的教育,也就順其自然,願意上學就上,不願意上就拉倒,學習成績的好與壞更無所謂,留級降班很平常,家長願意管的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小棍燉肉),不願意管的得連問也不問。小學一學期的學雜費才兩元錢,但是也有交不起的,可以申請免費,也有乾脆不交的。老師要是說:“明天你別來了”,到明天他真的不來了,老師還要到去家請,老師也不太過問學費的事,都是學校強調要求的。在我們小的時候,鴻雁裡有一家的孩子,考上了軍醫大學,就轟動了半個佟樓,至今印象極深。

在貴州路與吳家窯大街的路口西南角,現在的14路公交站,原來是華北公墓,那一片也稱為西大卷。吳家窯大街與氣象臺路交口,也是西南角,現在是一個小公園,那裡原來是萬國公墓。它不屬於佟樓,在這裡只是順便提一下。公墓裡栽滿了松柏樹,整齊排列著墓碑、墳墓。這都是有錢的人,花錢把過去的人埋在公墓。沒有錢的窮人家,只能隨便,找一個開窪野地一埋了之,就是平時俗稱的亂葬崗子。只留有一個墳頭,有的立個木頭牌子,有的什麼也不立,種上一棵樹,或是旁邊有個標誌,就算了。從佟樓向南樓走,孟家花園、原北洋宿舍、西南樓,也包括南樓,多數都在圍堤道的南側,有多處亂葬崗子。

天津舊照,佟樓原是窮苦地,卻有個著名副食商場

佟樓,隨著時代的步伐,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初期,建兒童醫院,除了佔用了倪家花園,還佔用了一部分民宅。這一部分老佟樓的居民,搬遷到利民道上的劉家房子(劉家房子也已蓋新樓房了)。改造與擴建,穿越佟樓的幾條道,如圍堤道、馬場道、貴州路等,又有部分民宅被拆除。再後來,平房改造,圍堤道南面的那一大片,三合裡、園田裡、耀庭裡、信濟裡等等,全被拆除了,蓋成了成排的綜合樓。但是,老居民絕大多數回遷了,還住在佟樓。隨著改革開放,佟樓的北面老居民區,也被全部拆遷,新建了天海大廈、天津水務局、農業銀行,擴建了兒童醫院的門診部。這一部分老居民,沒有回遷,被安置在快速路旁的瀏陽裡。12座樓是2009年初才被拆除的,但新的樓已聳立在路邊,不是普通的民宅。佟樓小學重新翻蓋,改為同望寄宿學校。在老三合裡,最短的東西衚衕裡,還有那麼一點點老佟樓的民宅,這是僅存的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