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舊照,貴陽路佟樓副食店,開業近70年的“合社”

原名:貴陽路副食店

現名: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

地址:寶雞東道與貴陽路交口

沿著營口道向南京路方向走,到貴陽路左轉,再直行500米,看到一座建築,門面上用綠字寫著“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這就是老人口中的“大樓”——貴陽路副食店的現址。

站在門口打量上兩三分鐘,便能看到手裡拎著各類蔬菜、肉、蛋、水果的人們來來往往,“現在這裡是主營精品的菜市場,賣的還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業務部門的崔經理看來,現在這裡依舊是為周圍居民服務的市場,不同的是買東西,不要糧票、糧本、購貨本,“有錢就行。

從1951年開始營業,貴陽路副食店如今已經存在了68年,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憑票購物至今,“街坊鄰居吃了幾十年店裡的東西,沒停過。”“買吃的、用的都要去貴陽路,百貨、水果、點心樣樣俱全,小時候經常光顧。”“我記得小時候吃的糖果、巧克力都是在這裡買的。雖然不是多高級的糖果,卻一直吸引我趴那望著櫃檯,流口水看半天。”

"
天津舊照,貴陽路佟樓副食店,開業近70年的“合社”

原名:貴陽路副食店

現名: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

地址:寶雞東道與貴陽路交口

沿著營口道向南京路方向走,到貴陽路左轉,再直行500米,看到一座建築,門面上用綠字寫著“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這就是老人口中的“大樓”——貴陽路副食店的現址。

站在門口打量上兩三分鐘,便能看到手裡拎著各類蔬菜、肉、蛋、水果的人們來來往往,“現在這裡是主營精品的菜市場,賣的還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業務部門的崔經理看來,現在這裡依舊是為周圍居民服務的市場,不同的是買東西,不要糧票、糧本、購貨本,“有錢就行。

從1951年開始營業,貴陽路副食店如今已經存在了68年,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憑票購物至今,“街坊鄰居吃了幾十年店裡的東西,沒停過。”“買吃的、用的都要去貴陽路,百貨、水果、點心樣樣俱全,小時候經常光顧。”“我記得小時候吃的糖果、巧克力都是在這裡買的。雖然不是多高級的糖果,卻一直吸引我趴那望著櫃檯,流口水看半天。”

天津舊照,貴陽路佟樓副食店,開業近70年的“合社”

貴陽路副食店一直以商品齊全,售賣的種類多為特色,“即便是計劃經濟時,也有差不多有上萬種商品。”在這裡不僅是按人頭配發的“魚、肉、蛋”等計劃商品種類多,還有好多不用糧本、購貨本的非計劃商品,比如大白兔奶糖、葡萄酒等,“那會兒除了統購統銷的商品外,我們還開拓了自採渠道,和全國知名商家談購銷,將他們的商品帶到店裡。”崔經理回憶道,金華火腿、紹興黃酒、南京板鴨、寧波海味、嶺南乾果,很多知名南貨都能在貴陽路買到。“這些渠道都是我們自己開拓的。”

在上世紀70—90年代,貴陽路靠著這些新鮮的貨品,服務的範圍從周圍市民慢慢地擴大到全市範圍,“尤其是置辦年貨那段時間,店裡幾乎是人貼人,全市人都來這買。”上世紀50年代前後出生的黨女士還記得,貴陽路副食商場曾是過去的模範標兵集體,“二商局流動紅旗總在他們那。”來這能買著些不太一樣的東西,比如大鹽,“醃鹹菜用的那種,以前家家醃鹹菜,把大鹽放在一個缸裡,誰買就自己拿鏟子鏟一鏟兒,放個紙兜裡稱重。”還有曾經爆紅的散裝麵醬,因為味道好人們端著碗帶著盆進店排著隊來買。

不僅如此,“1997年左右,貴陽路菜市場最早賣挪威運過來的三文魚,帶皮帶刺28元一斤。”70後的勇哥直到2000年左右,還總是來附近一帶買海鮮,路過貴陽路,就會進去遛遛,買點菜買點什麼新鮮的吃的。“這賣的東西比較全,也比較真,東西質量也好,所以在老百姓之中口碑不錯。”在勇哥印象中,貴陽路副食商場主要輻射周邊幾個較大的社區,“南營門地區的人們基本都在貴陽路副食商場那買東西。”

如今,貴陽路副食店作為首家轉制副食企業,已不再是國營單位,變成了副食綜合商場,除了菜市場外,還配有兒童教育機構、飯店等等不同業態。“主要是通過調研周圍市民需求來確定商場需要的業態,我們也會去全國其他城市調研做得好的菜市場,來及時提升改變商場的業態。”在崔經理看來,副食店雖然是計劃經濟時創立的,但如果能及時適應市場經濟,也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引進新的產品,提升整體購物環境的舒適度和便捷度。比如,商場裡有機蔬菜的引進,就是我們調研發現周圍市民有這個需求,事實證明很受歡迎,10平方米的小展臺每天能賣出去近4000元。”

"
天津舊照,貴陽路佟樓副食店,開業近70年的“合社”

原名:貴陽路副食店

現名: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

地址:寶雞東道與貴陽路交口

沿著營口道向南京路方向走,到貴陽路左轉,再直行500米,看到一座建築,門面上用綠字寫著“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這就是老人口中的“大樓”——貴陽路副食店的現址。

站在門口打量上兩三分鐘,便能看到手裡拎著各類蔬菜、肉、蛋、水果的人們來來往往,“現在這裡是主營精品的菜市場,賣的還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貴陽路副食綜合商場業務部門的崔經理看來,現在這裡依舊是為周圍居民服務的市場,不同的是買東西,不要糧票、糧本、購貨本,“有錢就行。

從1951年開始營業,貴陽路副食店如今已經存在了68年,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憑票購物至今,“街坊鄰居吃了幾十年店裡的東西,沒停過。”“買吃的、用的都要去貴陽路,百貨、水果、點心樣樣俱全,小時候經常光顧。”“我記得小時候吃的糖果、巧克力都是在這裡買的。雖然不是多高級的糖果,卻一直吸引我趴那望著櫃檯,流口水看半天。”

天津舊照,貴陽路佟樓副食店,開業近70年的“合社”

貴陽路副食店一直以商品齊全,售賣的種類多為特色,“即便是計劃經濟時,也有差不多有上萬種商品。”在這裡不僅是按人頭配發的“魚、肉、蛋”等計劃商品種類多,還有好多不用糧本、購貨本的非計劃商品,比如大白兔奶糖、葡萄酒等,“那會兒除了統購統銷的商品外,我們還開拓了自採渠道,和全國知名商家談購銷,將他們的商品帶到店裡。”崔經理回憶道,金華火腿、紹興黃酒、南京板鴨、寧波海味、嶺南乾果,很多知名南貨都能在貴陽路買到。“這些渠道都是我們自己開拓的。”

在上世紀70—90年代,貴陽路靠著這些新鮮的貨品,服務的範圍從周圍市民慢慢地擴大到全市範圍,“尤其是置辦年貨那段時間,店裡幾乎是人貼人,全市人都來這買。”上世紀50年代前後出生的黨女士還記得,貴陽路副食商場曾是過去的模範標兵集體,“二商局流動紅旗總在他們那。”來這能買著些不太一樣的東西,比如大鹽,“醃鹹菜用的那種,以前家家醃鹹菜,把大鹽放在一個缸裡,誰買就自己拿鏟子鏟一鏟兒,放個紙兜裡稱重。”還有曾經爆紅的散裝麵醬,因為味道好人們端著碗帶著盆進店排著隊來買。

不僅如此,“1997年左右,貴陽路菜市場最早賣挪威運過來的三文魚,帶皮帶刺28元一斤。”70後的勇哥直到2000年左右,還總是來附近一帶買海鮮,路過貴陽路,就會進去遛遛,買點菜買點什麼新鮮的吃的。“這賣的東西比較全,也比較真,東西質量也好,所以在老百姓之中口碑不錯。”在勇哥印象中,貴陽路副食商場主要輻射周邊幾個較大的社區,“南營門地區的人們基本都在貴陽路副食商場那買東西。”

如今,貴陽路副食店作為首家轉制副食企業,已不再是國營單位,變成了副食綜合商場,除了菜市場外,還配有兒童教育機構、飯店等等不同業態。“主要是通過調研周圍市民需求來確定商場需要的業態,我們也會去全國其他城市調研做得好的菜市場,來及時提升改變商場的業態。”在崔經理看來,副食店雖然是計劃經濟時創立的,但如果能及時適應市場經濟,也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引進新的產品,提升整體購物環境的舒適度和便捷度。比如,商場裡有機蔬菜的引進,就是我們調研發現周圍市民有這個需求,事實證明很受歡迎,10平方米的小展臺每天能賣出去近4000元。”

天津舊照,貴陽路佟樓副食店,開業近70年的“合社”

原名:佟樓副食店

現名:佟樓副食綜合商場

地址:圍堤道與平山北道交口

木質櫃檯,一字排開的幾口裝著醬油、醋、麵醬、芝麻醬的大缸,噼啪作響的算盤……記憶中的佟樓副食店,從1958年開業至今已經60多歲“高齡”了,作為天津“碩果僅存”的老副食店之一,它是上輩人口中的“念想兒”,是記憶中“俄羅斯大列巴”“哈爾濱紅腸”的嚐鮮地。

“這是唯一一家從開業至今,沒動過地方的副食店。”據附近老居民回憶,如今的佟樓副食商場,賣的還是生活用品,購物環境更好了,因為緊鄰五大道,曾經也是天津最繁華的副食店之一。“佟樓副食商場那時候屬於偏高大上的一個地兒,相對於其他副食店,這的物價相對貴,食品多一些,好多外來的新鮮貨都在這可以買到。”

其中知名度較高的要算是俄羅斯大列巴麵包,分加糖和無糖兩種,一般一兩塊兒就得十幾塊錢,“雖然貴點兒,但別家賣的真沒有這家的好吃。”在60后王阿姨記憶中,佟樓售賣的哈爾濱紅腸、燒雞等熟食特別受歡迎,“味道好”幾乎每個節假日都會買來招待親朋。

“那個時候想吃蛋糕之類的小零食,也會來這裡買,記憶中的動物餅乾、杏元餅乾、薩其馬、小茶食、桃酥、大黃油餅乾等,這裡就是小孩眼中的‘美食城’。”“小時候被媽媽領著去兒童醫院看病,回家從佟樓副食商場穿過去,記得櫃檯裡擺著好多盒裝的、很大隻的幹對蝦,櫃檯上是大玻璃瓶,裡面有泡著的小蛇,還有蜥蜴一樣的東西,太讓人驚奇了。”“除了賣雞蛋,這裡大到鴕鳥蛋,小到鴿子蛋,應有盡有。”

在計劃經濟時,孩子們都有打麻醬、打醬油、打醋的記憶,“一張副食券就能換來滿滿一小碗。”交給大人時,把碗“不小心”一歪,麻醬粘在手指上一點兒,含在嘴裡特別香。“酥皮7毛2一斤,動物餅乾4毛8一斤……”提起那會兒佟樓賣的點心,王阿姨連價格都記得很清楚,因為點心新鮮又美味,有人騎車十幾裡來買。

王和平曾在相關資料中看到一些有關佟樓當年的回憶。“衚衕里巷中有雜貨鋪,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小商品,如油、鹽、醬、醋,掛麵、雞蛋、鹹菜、豆腐等,甚至連小孩生病吃的紅藥丸都賣,雖小但全,應有盡有,買什麼有什麼。”副食店也好,小雜貨鋪也罷,在當時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裡面正在煎魚,馬上準備熬魚,家長打發孩子拿碗買二分錢的熬魚作料,副食店師傅給你準備好蔥、姜、蒜、大料,再給你把麵醬、醋、醬油等放在碗裡,到家往鍋裡一倒,全齊。”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佟樓副食店也跟著發生了變化,“那會兒主要競爭對手是新興起來的大超市。”在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總經理許大慶看來,“差異化發展是當時選擇的出路。”為此,佟樓副食店在“肉”上面做了文章,所有肉品都要經過二次排酸,將帶血、帶毛、帶淋巴的肉一律去掉,雖然每頭豬每天都得損耗十幾斤肉,賣的價格比一般菜市場貴,但佟樓的“大肉櫃”還是很受市民歡迎的。隨後又推出“按部位分割出售,價格不同,買哪兒給哪兒”的銷售辦法,引起了其他商家效仿。佟樓還是早期開始售賣進口水果,早期售賣有機蔬菜的市場。

在許大慶看來,佟樓副食綜合商場直到今天還能生存下來,得益於“貨真”“貨好”這些深植於市民心中的記憶。“以前副食店都是國營單位,賣真貨,賣好貨,誠信經營是基本保證,久而久之,周圍的市民就覺得在副食店買東西放心,尤其是魚蛋肉以及蔬菜這些食用類的產品,在這買踏實。”新報記者 吳非 王禹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