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在與眾多無錫麵店老闆打交道的聊天中,幾乎眾口一詞地說:

“曾去蘇州學習過。”

原因不難想象。一是“蘇州面”名氣大,歷史悠久,花頭又多。

二是,你麵店的面若是蘇州面的“血脈”,以示正宗,對“面祖宗”們來說則值得信賴。

“蘇州面”作為江南地區的高地無可質疑。而在蘇州面界,據說也有個標杆,叫“裕興記”。

一日線人來報,“裕興記”來無錫開了分號!

我立馬起身前往探店。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無錫中山路,錫城第一街。

八佰伴馬路正對面,王興記最北側的店面,門臉不大,三個紅底金邊的大字“裕興記”有點晃眼。

門口放著個易拉寶,上寫“蘇州面業協會會長楊裕蘇來無錫開店了”。這招牌可有點大了!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楊裕蘇,59歲,蘇州市餐飲協會副會長,蘇州市面業協會會長,蘇州市蘇幫菜博物館授予他“蘇幫菜特殊貢獻獎”。

目前“裕興記”在蘇州有三十多家店,在上海有八家。無錫這家店是剛剛搶灘登陸。

巧的是,老楊楊裕蘇正巡視到無錫店,與我不期而遇。這蘇州上海有四十幾家店,也夠老楊跑的啊。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裕興記”第三代傳人楊裕蘇

楊裕蘇,中等偏高一點的身材,花白寸頭,濃眉亮眼,一排被香菸鍍了金的牙齒,和一輩子掂炒勺鐵鍋練棒的左臂,露出半條刺青的龍身龍爪,真是位個性人物。

一隻香菸刁在嘴上,打開了老楊記憶的閥門。

早在清末年間,湖北黃石一帶大荒,一楊姓人家,家窮無以度日,不能都守在鄉下等著餓死呀,十歲剛出頭的兒子“四和”,聰明好學,還是讓他外出學個手藝吧,總是條活路。

大上海,楊四和在親戚的關照下,進了一家江蘇菜館學徒。

進步很快,幾年之後,成了菜館的主廚。

婚後,四和跟著蘇州媳婦回到姑蘇開了一間麵店,取名“裕興記”,裕為富裕,也與“預”同音,實為對面店寄予希望、興旺之意。

楊四和仗著好手藝和好人緣,生意越做越大,在蘇州小有名氣。

正當四和圖謀更大發展時,時局劇變。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這塊老牌子便淹沒在社會的大變革之中。

楊四和的兒子叫楊敦林,跟著老爸學了一手真本事,進了老蘇州最知名的餐館“新聚豐”工作。當時的新聚豐是比“得月樓”、“杏花樓”,以及“松鶴樓”還要受歡迎的老字號國營飯店。

這位楊敦林,正是現在蘇州面業會長楊裕蘇的老爸。老楊自小就在飯店裡看著前輩們烹炒炸熘,耳濡目染,爛熟於胸。

1978年,18歲的楊裕蘇頂替老爸的工作,也進了“新聚豐”,雖端著“鐵飯碗”,但裕蘇卻不像他的父輩一樣,他有許多新奇的想法,等待時機。

用這麼多筆墨寫老楊家事,看似與無錫“裕興記”關係不大,實則強調老楊的蘇幫菜和蘇式面的手藝,家傳有序。

老楊可謂厚積薄發,等待了30多年,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作為“裕興記”的第三代傳人,恢復自己前輩的老號“裕興記”。同時以自己的名字為註冊商標,正式註冊“裕蘇·裕興記”。

麵店一經開出,影響迅速擴大,短短几年時間就開到了30多家。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再看無錫這片店。

地點是沒話說了,錫城黃金地段的鑽石地,估計租金不菲。面積100多方,平民化裝修,錢要用在刀刃上嘛。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式面講究的是一碗湯,用什麼材料熬湯,在此省略,怪粉都聽出老繭來了。

老楊告訴我,湯的成本很高,每碗要兩塊錢的成本,這還沒算熬湯的時間成本,一鍋湯,平均要熬八個多小時。

因此,湯喝得要鮮,喝後口不幹,這才是真正用新鮮食材吊出來的湯,而不是味精香料調出來的味道。

“裕興記”的面花色很多,價格跨度也很大,關心的朋友可仔細看看這塊價目板。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老楊說,光聽我說不算,你這位“江南美食家”嚐嚐看吧。

我只有一張嘴,吃不了幾碗呀。於是讓做幾樣“裕興記”經典面,幾個人分著吃。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三蝦面”正逢時令。

只有每年端午節前後,一個多月的時間。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極吃功夫的三蝦面

這碗麵極吃功夫,新鮮活蝦的蝦籽用小刷子刷下來,蝦仁和蝦腦全憑手工一隻只剝出來。和炒一起,盛在盤中,蝦仁、蝦腦上沾滿了蝦籽,色澤鮮豔,香氣撲鼻,端上來,立即與面拌勻。另加四色配菜,既美觀又實用。

三蝦面也是蘇式面的經典,透出蘇州人的食文化、雅生活、刁舌尖。可以說,蘇州人偏愛在初夏,用這道精細的麵點犒勞自己。

拌勻的面端近鼻尖,一股濃烈的熟蝦香,撩的你饞涎欲滴。

慢嘗?貪念不讓。大嚼?細享不允。進退兩難也。

面吃完,蝦子沾了一碗底,不忍丟棄,用湯汁涮了涮碗,又一飲而盡。見笑!見笑!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兩面黃,已經在蘇州市場上失蹤了幾十年,是裕興記幾年前才恢復應市的。

這碗麵堪稱面中之王,製作過程很費時,得用上半個小時才成。

大致程序:熟面撈起,過涼水後,盤成圓餅狀,瀝乾,再下溫油鍋,反覆翻面煎,直至兩面焦黃,起鍋裝盤後,澆上現炒澆頭。

金燦燦的面,光澤瑩潤的澆頭,清湯黃蛋皮香糟油,濃淡相宜,撲鼻的香味。

舉筷將外脆裡軟的兩面黃浸入澆頭汁,略為攪拌,麵條挾菜一同搛入口中,細嚼慢嚥,麵條的脆香,澆頭的鮮嫩盡在舌尖。

在這細咬脆慢嚼軟中,除了能回味正宗老味道,還真能體會一番蘇州人骨子裡的那種悠然自得。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老楊一到無錫,馬不停蹄與職工交流

以上兩碗麵,透出老楊治面的三條宗旨。

一是不時不食。時令的食材才是最好的,比如現在的“三蝦面”。

裕興記還有一個鎮店之寶“禿黃油麵”,現在不是季節,一怪沒有嚐鮮,所以不在介紹之列。

二是把蘇幫菜大化小,演變成面澆頭。現吃現炒。

第三,還原食材本源的味道。比方說燒燜肉不放香料,要凸顯肉香。燒蝦就是蝦的味道,燒魚就是魚的味道。如果放香料過多,就會影響食材的本味。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十佳麵館之一

此外,一怪還品嚐了店裡的“楓鎮大肉面”、“蘇州糖粥”(紅雲蓋白雪)等等。限於篇幅,不作細解。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上圖“蘇州糖粥”(紅雲蓋白雪),下圖“白什盤”

還有一個“白什盤”,用九樣材料合炒,立意和口味都不錯,以後有機會再介紹吧。

老楊說,他還要立即去上海,那兒有一家旗艦店的裝修已經到了收尾階段。

“裕興記”今年的重頭在上海,下半年還要開幾家。明年可能會把重點放在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消費者吃前微拍網傳,吃後門前拍照留念

無錫正統的蘇式麵館並不多,喜歡蘇式面的朋友,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喲。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蘇州楊家三代人一百年,下的這碗麵捧到了無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