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達不到歐美髮達國家的肉類消耗水平?

結論:維持一套高效的生鮮蔬菜種植和配送體系需要鉅額的成本,只有海量的消費才能支撐。

目前,只有中國(或許還有印度)有條件實現。

首先明確一點:蔬菜的多樣性是維持蔬菜攝入量的必要前提。

1, 中國地大、山多、人多,各地區氣候、地理、文化習俗穩定且差異大。這就使得中國各地都形成了相對成型而獨特的食物生態系統,全國總的植物種類極其豐富、多樣。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又讓人們掌握了各種烹飪的技巧。什麼東西都能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歐美這一點與中國絕然相反。如美國一坦平原,氣候單一且不穩定,適合生長的植物作物種類與中國比,十分有限。

受益於現代配送體系,中國實現了生鮮蔬菜在全國大城市為中心的綜合彙總和輻射。使得全國各地都能買到其他地區的蔬菜。選擇的多樣性極大。

2、復旦教授陳平有一個觀點我十分認同:美國農業資本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遠遠大於氣候變化本身。歐美農業資本家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經常大面積單一種植一種農作物,大面積單一養殖一種牲畜。並且進行高度機械化作業和屠宰。多出一種蔬菜收割起來就要多使用一樣機械,成本就要提高。而肉類比蔬菜類在規模化生產後,不僅成本可能更低,而且保存和配送成本低的更多。

3、同樣收入的情況下,東亞人的壽命總是更長。現在香港和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地方,高於北歐,遠高於美國。即使中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人均壽命與美國差距並不大。東亞人普遍覺得多吃蔬菜、吃得開(即食品種類多樣)有利於健康。因此,即使蔬菜很貴,也要保證一定的攝入量。

美國人民的食物也被資本財團綁架。漢堡熱狗碳飲料是低收入人群的標配。一個個吃得肚大臀肥像母雞一樣。而收入高的群體一般也吃較多蔬菜,和海鮮。儘量避免吃過多的肉。但高收入畢竟人少,消費總量少。這就進一步惡化了生鮮蔬菜配送的成本。

總之,目前中國的食品結構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食品安全仍是問題)。

將來,大量資本湧進農業,農民的人均收入逐步增加,屆時中國還能不能保持食物多樣性、蔬菜水果的極大豐富,也是一個問號。

中國人吃掉世界一半的豬肉。國家已經費勁力氣讓中國人吃上更多的肉,但是有限的資源已經到了肉類生產的極限。

在豬肉領域,不論總產量還是人均產量都已經居於世界前列。上圖劃圈圈的是大陸和臺灣省,和整個歐盟不相上下,超越了美國。而豬肉消耗量已經開始下降,意味豬肉市場真的已經飽和了。

為什麼中國人達不到歐美髮達國家的肉類消耗水平?

中國在要達到歐美肉類消耗的水準就需要生產其他的肉類,列如雞肉,羊肉,牛肉。

為什麼中國人達不到歐美髮達國家的肉類消耗水平?

但是牛肉和羊肉的飼料消耗是豬肉的5倍多,國家根本不可能大規模發展牛羊肉。要達到歐美肉類消耗量,那隻能是雞肉了。

在雞肉方面,國家也盡力了。只有美國的產量超過中國,但是中國人均雞肉落後世界。下面的圖為人均雞肉消耗量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