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傳承人齊聚孔學堂,看他們展示“非遺”的魅力

手工藝 刺繡 漆器 造紙 貴州都市報 貴州都市報 2017-09-20

近日,記者從第二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暨2017國際出版論壇孔學堂國學分論壇”(以下簡稱書博會)組委會獲悉,書博會期間,在貴陽孔學堂墨達廣場將舉行以“寨生·再生”為主題的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貴州“非遺”的魅力。

據活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活動將以展現和表達貴州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中的多元文化價值為主,邀請國家級、省級刺繡、蠟染、漆器、銀飾、造紙等代表性傳承人5名到現場進行活態展演,現場講述如何融合、轉型非遺文化資源,並將展演作品轉換為出版成果進行整體性展示。

在造紙、銀飾、漆器、蠟染、刺繡、民族文化衍生品等展演區,將展出《寨生·再生》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優秀文化實物50件和出版成果及文化衍生品近30種。

在貴州非遺文化遺產圖書展區,《寨生再生:手上的記憶》(中英文)《他者敘事: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藍花敘事》等非遺類書籍100餘種將與讀者見面。

記者瞭解到,由貴州師範大學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與貴州省人類學學會聯合出版的《藍花敘事》,是展示貴州多元民族文化以及手工藝發展情況的結晶,對貴州蠟染、扎染、印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深度研究和故事性解讀。該書上冊由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首席記者王小梅和雲南大學副教授王建萍共同完成。

《寨生——手上的記憶》一書是王小梅以榕江縣塔石鄉宰勇村烏吉苗寨的蠟染為載體,從當地兩個苗族婦女的當代生活歷程觀察及圖形故事口述中,對該支系的數百個圖形進行蠟畫、蠟染、繪畫等載體上的解構式解讀。

《他者敘事:手藝人口述歷史訪談》源於王小梅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認同和敬畏之情,多年來不倦行走在貴州鄉野採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歷史與當代的敘事。該書以文化人類學口述史訪談的方式,在8年時間內先後記錄和整理了23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內容,涉及石阡木偶戲、銅鼓十二調、蘆笙舞、皮紙製作、蠟染、植物染、苗族古歌、土陶製作技藝等民間非遺留存,全書分上編口述文本和下編對話文本兩部分,共計30萬字。

相關鏈接

刺繡

龍女三九 (省級非物傳承人)

傳承人簡介:龍女三九,47歲。2008年,因其掌握的苗族錫繡技藝,被評為貴州省非物傳承人。1963年農曆十月十八出生,劍河縣南寨鄉展溜村人。展溜被譽為“錫繡之鄉”,這一帶的苗族服飾審美,從古老的炫紫色到刺繡與錫這種金屬的搭配,彰顯苗族古風,而不同材質的搭配使用尤具後現代主義審美感。

蠟染

羅啟香 (小花苗蠟染技藝傳承人)

傳承人簡介:羅啟香,現年52歲,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洛白村人,從小跟隨母親和婆婆學習蠟染、織布技藝,畫蠟技藝精湛,是小花苗蠟染技藝傳承人。她19歲時嫁到貴定縣東山村,常年在家做農活,帶小孩,閒暇時間織布畫蠟花,與婆婆學習種麻、織麻技術,至今保存古老的種麻、織布技術,一年做六條麻布裙子,只為自己穿。藍花敘事文化傳習坊支持手藝人。

織布

伍德芬 (布依族織布、蠟染技藝傳承人)

傳承人簡介:伍德芬,現年40歲,安順市鎮寧縣扁擔山鎮星拱村凹子寨人,布依族織布、蠟染技藝傳承人。“三歲學搓麻,七歲學紡紗,九歲種棉學點蠟”,跟附近婦女巧手學習,現已是寨內數一數二的手藝大師。2013年為傳承藍染手藝創辦了美的錦光蠟染工作室,堅持植物染色,並探索創新了植物染不掉色祕方,基於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創新,是她一直以來的探索發展模式。

銀飾

吳春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水根之女,現年29歲,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塘壩村人,8歲起跟隨其父國家級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吳水根學習銀匠手藝,技藝超群出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第一代苗族女銀匠,她製作的吉祥鳥、龍頭釵、龍鳳雙舞、一帆風順船艇等銀飾品,工藝精細入微,栩栩如生。

造紙

劉仕陽 (國家級非物傳承人)

傳承人簡介:劉仕陽從15歲開始學習手抄紙,作為古法造紙的第九代傳承人,如今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不僅見證了古法造紙從貞豐小屯走向美國白宮的歷史,更把古法造紙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了下來,併發揚光大。

文:趙毫 編輯:章虹 編審:姚曼 李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