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燥溼的雙子星——白朮和蒼朮

食療 白朮 蒼朮 中醫 神黃中醫說 神黃中醫說 2017-08-31

健脾燥溼的雙子星——白朮和蒼朮

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白朮和蒼朮是臨床上常用的兩味藥,它們名稱相近,也來源於同一種科屬的植物。“術”在這裡念zhú,大家千萬不要念錯鬧了笑話。

白、蒼二術,在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並沒有區分,至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提出:“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而無椏,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因為人們逐漸認識到兩者功用不同,所以後世分而用之。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我們先看看它們各自的性味和功效。白朮味苦、甘,性溫,功能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蒼朮味辛、苦,性溫,功能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來源於《中藥大辭典》)可見白朮、蒼朮都味苦性溫,有健脾燥溼的功效,均可用來治療溼阻中焦、脾失健運之證。但是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為補脾要藥,適用於脾虛溼困而偏於虛證者;蒼朮以苦溫燥溼為主,為運脾要藥,適用於溼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清代醫家葉天士認為“白朮苦甘氣和,補中焦,除脾胃溼,用以止汗;蒼朮苦辛氣烈,能上行,除上溼,發汗功大”,說明白朮善補、蒼朮善行的作用特點。

此外,白朮還有利水、止汗、安胎之功。常用治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導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脹滿、痰飲水腫、自汗及妊娠胎動不安之證。蒼朮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溼及明目作用,常用治風寒夾溼表證、風溼痺證、夜盲症及眼目昏澀等證。

說完了兩者的共同點和功效特點,我們再來看看白朮和蒼朮分別是什麼樣的,它們的加工炮製品都有哪些。

健脾燥溼的雙子星——白朮和蒼朮

白朮呈拳狀團塊形,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淺而細的縱皺紋。下部兩側膨大,似如意頭,俗稱“雲頭”。向上漸細“中端肥大光滑者”,俗稱“白朮腿”。一般認為個頭大、表面灰黃色、斷面黃白色、質地堅實、有油室(俗稱“硃砂點”)、無空心的白朮質量好。根據炮製的不同,白朮可分為生白朮、炒白朮、焦白朮以及麩炒和土炒白朮,它們的功效也略有偏擅。

這裡跟您具體介紹一下:

【生白朮】將白朮揀淨雜質,入水浸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晒乾而成。

【炒白朮】取打碎的白朮片,置熱鍋內,不斷翻動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放涼即得。

【焦白朮】將白朮片放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而成。

【麩炒白朮】用麩皮炒制白朮片,至白朮炒至淡黃色,篩去麩皮後放涼而成。

【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灶心黃土)細粉,放置鍋中炒熱,加入白朮片翻炒,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而成。

在臨床使用上,燥溼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而麩炒能緩和燥性,增強健脾和胃的作用,土炒則培土力厚,溫腎健脾、除溼止瀉之功顯著。

健脾燥溼的雙子星——白朮和蒼朮

蒼朮

蒼朮有南、北之分。南蒼朮又名茅蒼朮,因江蘇茅山所產為道地藥材。南蒼朮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質地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數紅棕色油室(俗稱“硃砂點”)。北蒼朮表面棕褐色、粗糙,質輕、易折斷,斷面纖維狀,有紅黃色或黃色油腺散在,並有明顯的木質纖維束。根據炮製的不同,有生蒼朮、炒蒼朮、焦蒼朮、鹽制蒼朮、炭制蒼朮等:

【生蒼朮】揀去雜質,用水泡至七八成透後撈出,潤透後切片,晒乾而成。

【炒蒼朮】將蒼朮切片,用米泔水噴灑溼潤,放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或取揀淨的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撈出,放置籠屜內加熱蒸熟,取出切片、乾燥後而成。蒼朮性燥,用米泔水可制其燥性。

【焦蒼朮】取蒼朮片放置容器內炒制,用中火炒至褐色時,噴淋少許清水,再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篩去碎屑而成。

在臨床使用上,蒼朮生用偏於走表散寒除溼,炒用偏於走中焦脾胃理氣化溼,而炒焦用於健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力強。

常用食療方

陳皮白朮豬肚湯

食材:陳皮6克,白朮30克,鮮豬肚半個或1個,砂仁6克,生薑5片,鹽適量。

做法:將豬肚去除肥油,放入開水中去除腥味,並颳去白膜;將陳皮、白朮、砂仁、生薑用清水洗淨;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煮沸後用慢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促進食慾。適合脾虛腹脹、納食不香、消化不良者。

健脾燥溼的雙子星——白朮和蒼朮

蒼朮燒羊肝

食材:羊肝150克,蒼朮嫩莖葉250克,羊肉湯、蔥段、薑片、鹽適量。

做法:將羊肝洗淨,切條;蒼朮去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淨切段。然後將羊肝、蔥、姜、鹽同入鍋中,注入適量羊肉湯,煮至羊肝熟爛,投入蒼朮燒至入味,出鍋即成。

功效:明目,健脾。適合患有夜盲症、目暗昏花之人食用。但羊肝含膽固醇高,高脂血症患者應當忌食。

作者:肖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