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腎病不可怕 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這些人容易腎病纏身

全球慢性腎臟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目前約有8.5億人由各種原因罹患腎臟疾病,而每年死於慢性腎病相關疾病的患者人數超過100萬。全球各地慢性腎病發病率不一,美國慢性腎病發病率為14%,沙特阿拉伯和比利時最高,為24%;挪威和荷蘭發病率最低,為5%。

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牽頭的全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8%,這意味著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慢性腎臟病患者,預計我國慢性腎臟病的總人數超過1.2億。我國北部地區(16.9%)和西南地區(18.3%)的患病率更高,農村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發病率(11.3%)要明顯高於城市(8.9%)。

目前,公眾對腎臟病的防治知識普遍缺乏。在被確診為腎臟病時,還有人感慨:“我平時身體很健康啊,為什麼會得腎臟病?是腎虛還是吃錯了什麼東西,亦或是腎臟上長了東西?”其實不然。慢性腎臟病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間質性腎炎、糖尿病、高血壓、多囊腎、長期的泌尿系梗阻(主要由於前列腺增生、尿路結石和腫瘤等)以及反覆的尿路感染。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糖尿病和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導致慢性腎臟病兩大病因,而在我國,腎小球腎炎仍是首要原因。腎小球腎炎中,IgA腎病最為多見,約佔50%。但隨著我國糖尿病人群不斷增加,近些年慢性腎臟病病因譜有所變化。2016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我國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腎病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腎小球腎炎。這提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同歐美髮達國家一樣,糖尿病可能會成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第一大病因。

患者經常會問:“我們家裡沒人患腎臟病,為何我‘中招’了?”究竟哪些人更容易患慢性腎臟病呢?1.遺傳:如果家庭成員中有尿毒症患者,那麼慢性腎臟病的發病風險增加3~4倍。2.年齡:根據美國國家腎臟病數據登記庫的數據,83%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在45歲以後發病。3.出生時低體重:會因為腎單位數目少而導致腎臟功能減退。除了上述不可控因素,還有一些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項具有中國特點的危險因素為中草藥的濫用,其中以含馬兜鈴酸中草藥的腎臟毒性最為密切。

讀懂腎病預警信號

腎臟病可以說是威脅人體健康的“無形殺手”,在初期較隱匿,很多患者在發現自己得腎臟病的時候,已經到了尿毒症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怎樣才能儘早發現自己得了腎臟病,及時檢查,儘早開始治療呢?需要關注以下症狀。

1.疲勞乏力,噁心嘔吐

大部分人在疲勞的時候,只會以為自己累了,需要休息;噁心、嘔吐的時候,以為自己是胃腸炎,只需去消化科就診即可……這時候如果沒有檢查腎功能,就很容易漏診。如果反覆出現疲勞、乏力,噁心、嘔吐,需要考慮腎臟方面的疾病。

當腎臟出現問題時,體內產生的毒素難以從尿中排出,堆積在體內,可出現乏力、疲勞、精神萎靡等表現。此外,對身體有利的物質,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則容易通過尿液漏出體外,造成低蛋白血癥及免疫球蛋白降低,也會出現疲勞、乏力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現。毒素堆積還會出現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人體在夜間血液濃縮,早晨血尿素氮水平更高,所以晨起時胃腸道症狀更加明顯。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很多患者都以為是胃病、肝病,容易忽略腎臟疾病,導致腎臟病進一步加劇。

2.水腫

水腫是一個為大家所熟知的腎臟疾病的警示,可以表現為晨起眼瞼浮腫、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嚴重時會導致會陰部水腫、腹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因此,如果出現水腫,排除了過多飲水、肥胖等因素,就得敲響警鐘,是否與腎臟疾病有關。

3.血尿和泡沫尿

血尿分為肉眼血尿(尿色變紅或醬油色)和鏡下血尿(顯微鏡才能發現的血尿)。泡沫尿的產生和腎臟病導致的蛋白質從尿中丟失有關。如排尿後發現泡沫較多,靜置0.5~1小時仍有較多泡沫,則表明尿中蛋白含量可能升高。通常人們發現自己小便顏色變紅,都會去醫院就診,體檢發現的尿蛋白、尿潛血陽性容易被忽略。腎小球腎炎、血管炎、泌尿系統感染、泌尿繫結石、腫瘤、多囊腎和外傷等都可引起血尿;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均可引起泡沫尿。不管是哪一種,一經發現都應進一步檢查,明確原因,制定治療方案,以免耽誤病情。

4.尿量異常

“醫生,我今天拉了一天肚子,小便都沒有了。”“醫生,我現在晚上要起來解四五次小便,覺都睡不好了。”出現這種情況的患者,不要猶豫,請立刻去醫院就診。常人一般每日尿量為1500~2000毫升,排尿次數在4~6次,夜間排尿小於兩次。如果尿量和排尿次數過多或過少,並伴隨出現水腫、噁心、嘔吐等,就代表腎臟出了問題。如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晚期可出現少尿或無尿的症狀,高血壓腎病、慢性間質性腎炎等腎間質損傷,會導致夜尿量或者次數增多。這時候需要至腎臟病科就診。

5.貧血

腎臟除了有排洩廢物等功能外,還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患者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導致紅細胞生成減少,因而會出現貧血。當患者出現貧血,一般會先去血液科就診。如果合併上述症狀或尿檢異常,需要到腎臟病科就診,因為有可能是腎病引起的腎性貧血。

此外,高血壓、痛風、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骨髓瘤等都可累及腎臟。當患有這些疾病時,應定期監測腎功能與尿常規,及時發現腎臟出現的問題。

有關腎活檢 你要知道這三點

病人剛發現腎臟病時,醫生經常會建議做腎活檢以明確診斷。聽到要從腎臟取點組織出來化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很害怕。腎活檢疼不疼,副作用大不大?活檢了,是不是腎臟就壞掉了?下面讓我們來揭開謎底。

什麼是腎活檢

腎穿刺又叫腎活檢,是腎臟病科常用的一種有創檢查手段,需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專業醫生使用專用的醫療穿刺針,一般在超聲實時引導下從人體的其中一個腎臟取出2~3條長約1釐米,直徑1~2毫米的細長腎組織,通過各種病理學檢查,對腎臟疾病做出準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患者在腎活檢後,臥床24小時後即可下床活動。

雖然很多腎臟疾病通過尿液檢查、血液檢查、X光檢查和體格檢查等就能被發現,但是判斷腎臟的病理類型只能通過腎穿刺活檢。目前,依託腎活檢的腎臟病理檢查結果已經成為腎臟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為何要做腎活檢

腎臟就像兩串葡萄,由一個個腎單位(葡萄粒)組成。我們通過尿液或血液等判斷腎臟出問題了,就像聞到這串葡萄壞了,至於哪顆葡萄壞了,是黴了、幹了,還是臭了,得把這顆葡萄取出來才能知道。腎臟病也是一樣的,得取點組織看看是什麼類型的腎臟病,才能對症下藥。

腎臟疾病的種類繁多,病因及發病機制複雜,有時表現出來的症狀與腎臟本身的組織病變並不完全一致。腎活檢有以下幾點意義:

1.明確診斷:腎臟病在很多情況下臨床表現類似,都可以表現為蛋白尿和/或血尿,但組織病理上卻種類繁多,並且嚴重程度不一。通過腎活檢可以明確病理類型,做出正確診斷。

2.指導治療:腎臟病的治療方案需要根據組織病理情況來定。有的僅僅表現為輕微鏡下血尿或少量蛋白尿,但患者心理負擔卻很重。如果腎活檢確定病變確實輕微,則可減輕沉重的心理壓力;許多臨床表現輕微的患者,經腎活檢證實病理改變實則嚴重,此時需要迅速制定治療方案或修正原有方案,控制腎病發展,可保持長期腎功能穩定,延緩進入腎功能衰竭期。

3.評估預後:病理結果還可以幫助判斷患者是急性腎衰竭還是慢性腎衰竭,腎功能的損害能否恢復等。當慢性腎炎一旦進展到尿毒症時,病理診斷對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腎臟移植也有重要參考意義。

會破壞腎功能嗎

腎臟疾病為瀰漫性病變,只要腎活檢取材好(一般要求獲取腎小球15個以上)即可滿足診斷需要,所以僅穿刺一側腎臟即可。每個腎臟約有100萬個腎單位,一般穿刺只取15個腎單位。腎活檢雖然是一種有創檢查,但該技術在臨床上已經開展了幾十年,技術非常成熟,所以只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一般不會破壞腎臟功能。

當然,腎活檢作為一種手術,也有一些併發症,如血尿、腎周血腫、局部感染、鄰近器官損傷等,術前應該給患者交代清楚。

尿毒症患者 治療方案怎麼選

慢性腎臟病進展到尿毒症期時,說明腎臟殘餘的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體排除毒素所需,需要進行腎臟替代治療。腎臟替代治療目前包含以下三種: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

血液透析簡稱血透,通俗稱為人工腎、洗腎,是血液淨化技術的一種。通過把血液引出來,經過機器排出多餘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電解質,替代腎臟的部分功能。

腹膜透析是一種居家透析的治療方式,與血液透析利用非自體半透膜不同的是,它利用人體自身的腹膜作為透析膜。兩種方法各有利弊,除了患者自身條件是否適合相應的透析方式外,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是一個因素。血液透析需要每週三次在醫院進行,而腹膜透析可以自己在家進行,不影響白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以帶著腹透液去旅行,是一種享有良好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慢性腎臟病一旦進入透析階段,則需要長期用其替代腎臟功能,就如同我們依賴腎臟一樣依賴透析。

器官移植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也為生命開闢了一條新的出路。腎臟移植是尿毒症患者的另外一種替代治療方式,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最有效的手段。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逐步開展了腎移植技術。目前,全國每年開展1萬餘例腎移植手術,為眾多尿毒症患者重樹新生。

許多人會問:腎移植是怎麼做的,術後恢復得如何?由於不瞭解而懼怕手術。目前,腎移植技術在國內已經非常成熟,患者原來的腎臟大都不需要切除,而是在腹腔內再移植一個新的腎臟,讓它進行泌尿、排毒等工作。然而作為新來的“客人”,它難免會受人體“免疫衛士”的抵抗和排斥,所以腎移植術後患者還需要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

作為最佳替代治療方式,尿毒症患者大都希望可以接受腎移植。然而,能否接受移植,術前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還需等待合適的腎臟匹配。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開放,越來越多的公眾認識並接受逝世後器官捐獻,使許多尿毒症患者得到更多救治機會。

中西醫對“腎”有不同解讀

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都有過中醫就診經歷,甚至還能說出自己是腎陰虛或腎陽虛,但一些人仍會將中醫的“腎”和西醫的“腎”完全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之間有聯繫,但更有差別。

首先,中西醫對腎的定義是不同的。中醫有五臟六腑之說,其中腎就是五臟之一。腎在五行中屬水,在五臟中屬陰中之陰。腎有“先天之本”之稱,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為臟腑陰陽之本。《素問·逆調論》雲:“腎者,水髒,主津液”,故腎有“水髒”之稱謂,就是說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

而西醫的腎臟是泌尿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醫對腎的描述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對體內水的代謝。然而中西醫對腎臟的理解又有很大區別,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就決定了中醫臟器是以功能為主導,比如將怕冷、多尿歸為腎陽虛,將夜間盜汗、潮熱歸為腎陰虛,而這是西醫的腎所無法涵蓋的。

其次,正確認識中醫藥在腎臟病中的作用。中西醫都是人類與疾病做鬥爭的武器,本質上並無區別。西醫是通過循證醫學證據,講究大多數人受益的方式。中醫年代久遠,有系統的理論、科學的方法,通過傳承流傳下來。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揚長避短,是考驗我們智慧的重大課題。

中藥在腎臟病的治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對現代醫學的有效補充。比如,在需要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很容易出現抵抗力低下及合併感染,此時一些補益類的中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患者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容易出現病情反彈,此時一些溫陽類的中藥能減少病情反彈的機率。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雷公藤多甙片在很多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含大黃成分的中成藥廣泛應用於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對症治療中。中醫藥是腎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貿然誇大中醫藥的作用。患者盲目拒絕使用西藥,單用中藥治療,這是不科學,也是不可取的。

“是藥三分毒”,很多中藥也有一定的毒性。一項來自臺灣的研究顯示,使用中草藥可能增加20%的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其中以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的腎臟毒性最為密切。例如服用大於60克含有木通或者防己的中草藥,就會明顯增加腎功能衰竭的風險。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官網上發佈《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已上市中成藥品種名單》和《可能含有馬兜鈴酸的馬兜鈴科藥材名單》,可以在網上進行查詢。

近年來出現的馬兜鈴酸腎損害事件,引起業界和廣大群眾的密切關注,也引發對中藥安全性大討論。有極端者利用此事件對中藥進行大肆詆譭,嚴重誇大了中藥的副作用,大有先滅之而後快的趨勢。其實,這也是對中藥的誤解,是大家忽略了中藥的副作用,忽略了監管才導致的安全事故,不能因此就否定中藥的治療作用。也有極端者認為,中藥完全沒有副作用,對其完全放鬆警惕。所以,正確、客觀地認識中醫藥的副作用,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對於提高腎臟病的療效是非常重要的。

腎病患者也能享受美食

臨床工作中,碰到最多的問題是:“醫生,我吃的方面要注意些什麼?”“我可以吃這個麼,那個能吃麼?”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向來注重飲食,這才有八大菜系之分。難道得了腎臟病,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都要吃同一種飲食了麼?當然不是。只要把握一些大的飲食原則,還是可以享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目前,吃對飲食有個高大上的名字叫做“營養治療”,即人們常說的“食療”。

慢性腎臟病營養治療的原則:

1.優質蛋白飲食:限制膳食中蛋白質的攝入量,提高優質蛋白的比例(至少達到總量的50%~70%),如牛奶、雞蛋、瘦肉、魚等。

2.攝入充足熱量:每日應攝入30~35千卡/公斤體重的總熱量。應該儘量多食用一些熱量高而蛋白質低的食物,如土豆、白薯、山藥、芋頭、藕、南瓜、粉絲、藕粉、菱角粉等。當進食熱量減少時,可適當增加一些食糖或植物油增加熱量,滿足身體的基本需要。

3.均勻分配:優質蛋白食品應儘量均勻分配在三餐,既能減輕腎臟負擔,又可保證身體更好地吸收與利用。

4.膳食中無機鹽的供給要隨病情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如血鉀升高、尿量減少(低於1000毫升/日)時,要適當限制含鉀高的食物。

5.維生素供給要充足。

6.控制飲水:出現尿量減少及水腫時,應適當限制飲水,防止因容量過多發生心衰等。

慢性腎臟病患者應正視自己的疾病,配合治療,把能夠引起腎功能惡化的因素,如蛋白尿、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貧血等都控制好。平時注重生活保養,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量運動、不亂用藥,能很好地延緩腎功能衰竭。(浙江省人民醫院腎臟病科主任醫師 何強 李一文 副主任醫師 陳茂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