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故事集」:心猿意馬的比丘

舍利弗 佛教 睡眠 文化 純粹佛教 純粹佛教 2017-09-12

「法句經故事集」:心猿意馬的比丘

心猿意馬的比庫

心不安定,不瞭解正法,

信心又不堅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無貪慾,也沒有瞋恚,

同時超越善與惡(注1)並且精進修行的覺者(注2),毫無恐懼。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人在森林裡尋找走失的牛時,突然感覺十分飢餓,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裡的比庫就給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奮工作,還不夠溫飽,那麼出家或許不失個好主意。

所以,他就懇求比庫讓他加入僧伽。出家後,他盡責守分,同時因為有足夠的食物,不久就長胖了。過了一陣子,他卻厭倦外出化緣的日子,就還俗了。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卻又覺得世俗生活艱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還俗。由於意志不堅,所以斷斷續續的出家、還俗六次。人們就稱他為「質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堅定的人)。而在這期間內,他妻子也懷孕了。事實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脫離世間,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論身為比庫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樂。

後來,有一天,他進入臥室時,碰巧看見妻子正在睡覺,而且大聲打鼾,張開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見妻子這個樣子時,他明白身體不淨的道理,並且如是思考:「我幾次出家半途而廢,就是因為迷戀如此德行的妻子!」當下他拿著黃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無常」、「苦」,而證得初果。

到達精舍時,他再度請求加入僧伽。

「我們無法再接納你!幾次剃度下來,你的頭已經像磨刀石了。」比庫們拒絕他的請求。

但他堅決地請求,最後,比庫們又起了憐憫心,讓他再度加入僧伽。過了幾天,他就證得阿拉漢果了。

後來,比庫見他這次出家這麼久,感到驚訝,就問他原委,他回答說:「我以前會還俗,是因為仍有執著,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

比庫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從前質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夠堅定,而且不瞭解佛法,但他現在已經是個捨棄所有執著(注3)的阿拉漢了。」

備註:

1.阿拉漢超越善惡,所以阿拉漢的作為不落善惡範圍。這不是說阿拉漢無所事事。相反地,阿拉漢積極任事,而且一無私心,所作所為都為了引導別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認為阿拉漢的作為是善的。但阿拉漢的行為不會為自己創造善報。阿拉漢仍然要承受過去所做業的業報。阿拉漢不作新業,阿拉漢的所有作為稱之為「無記(KIRIYA)」,而不是業,所以從道德觀點而言,不會產生效應。阿拉漢如實知見,所以不落因果律。

2.此處的覺者指的是阿拉漢。阿拉漢並不是不睡覺。他們不論清醒或睡眠時,都是精進的,因為阿拉漢永遠具足正信,精進,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種德行。

3.也許有人會問質多舍利弗是否不應該拋妻離子?但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佛陀時代的印度,能捨棄世間出家為比庫,被認為是相當尊貴的行為。同時,在當時的社會架構下,比庫家裡的其它成員也樂於照顧他的妻子兒女,因為比庫出家修行,已經做了重大的犧牲,更何況他的修行目標是要成為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