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專家們疾呼留住萬體館:這是上海的歷史與城市記憶

建築專家們疾呼留住萬體館:這是上海的歷史與城市記憶

2019年4月17日上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區品質提升和優秀建築保育”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建築學會祕書處舉行。研討會由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實踐》雜誌社、《建築時報》社、上海市建築學會聯合舉辦,邀請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在內的建築行業資深人士共同參與,旨在針對近期城市建設領域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業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專業建議。

研討會上,建設領域專家們針對當前上海體育館更新改造項目在施工圖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已對部分建築構建進行拆除的現象以及店招整治、街區拆違中出現的“一刀切”現象等社會關注度極高的問題進行了專業分析和討論。其中,針對上海七十年代建成的優秀建築——萬體館的更新改造方案和出現的提前部分拆除現象進行了重點分析討論,並提出了相關建議。

上海體育館的價值

上海體育館,又稱萬體館、上海大舞臺,位於上海市徐彙區。該建築於1959年立項,後擱淺,1973年開始繼續建造並於1975年竣工,1999年室內部分區域改造為舞臺,成為文化體育多用場館。

中國現代建築業、製造業發展歷程的實證

上海體育館的建成,改寫了上海沒有大型現代化體育館的歷史。1988年,上海體育館作為我國建國以來43座著名優秀建築之一,首次被載入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出版的《世界建築史》。此外,上海體育館還於2009年獲得了 “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週年建築創作大獎”。上海體育館項目的設計、建造均由中國自主完成——從設計到施工、從材料到施工設備等所有的內容全部“自力更生”。同時,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早期的大跨結構建築,其結構體系及屋頂整體吊裝施工方法均為自主設計完成。此外,在上海體育館建造的年代,國內物資匱乏、缺少外援,一座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需要舉全國、全行業之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介紹,上海體育館原先的四個疏散口是最均衡最直接的,現在改為五個出入口。現在改造的出入口內大外小,容易造成擁擠。現在的出入臺階已經拆除,僅剩下36根混凝土柱子,底下的部分已經全部拆空。當年上海體育館的結構基本上都是裝配式的,很有創意很先進的技術,是整個建築業的心血。屋頂在地面製作並完成拼接後,進行整體吊裝完成,對於當時的施工技術來說是很巧妙的。目前的改動動作很大造價翻倍,施工圖還沒有出就拆除了大臺階,大臺階是萬體館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院長洪碧榮介紹,其當時在參與設計建造過程中,簷口應用的是與上海的搪瓷廠合作開發的折面搪瓷材料;建築內採用的了瀋陽飛機廠中製造飛機用的鋁材;入口處的踏步塊則是到溫州定燒的,近年來仍完好耐用;瓷磚同樣是到溫州定燒的,其燒製所用的煤則是由上海調批的一座建築的完成,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築的完成,需要從設計到施工、從基礎材料到建造設備工藝的密切配合。中國建築業、製造業的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在各行業人士多年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基礎上所取得的。而上海體育館的建成,可以說是上海乃至中國建築業、製造業發展的一個時代縮影。

市民情感的重要寄託

上海體育館作為大型公共建築,是上海市民公共文體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承載了眾多上海市民的城市記憶——中國第八屆全國運動會主場館之一、第四十八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場館、眾多國內外著名歌手的演唱會……與會的上海市建築學會副理事長葉松青同樣回憶起童年“上小學的時候,能夠到上海體育館看一次演出,可是值得驕傲大事情,這個記憶是永遠不會抹掉的”。儘管當下各類文體場館的數量愈發增多、各類比賽演出的類型愈發豐富,市民文化體育生活選擇愈發廣闊,然而人們對特定時期、特定場所的記憶卻不可替代。市民對城市的記憶、對城市的情感正是依託於城市的建築、場所以及在其中所發生的各類活動而存在的。

建築專家們疾呼留住萬體館:這是上海的歷史與城市記憶

上海體育館的更新改造

建築具有壽命,不僅體現在其物理性能能否滿足安全標準,還體現在其是否能夠適應時代對其需求、市民對其期望。伴隨著社會進步、民眾生活需求的變化,建築同樣需要進行更新改造,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上海體育館在過去同樣通過更新改造從而更加貼近市民的公共活動需求。

建築如何在更新改造的過程中,能夠保留其原有價值並不斷創造新的價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在討論會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上海市建築學會學術創作部主任章明提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針對既有建築的改造和再利用,首先需要對其價值進行綜合的、完整的價值評價;而在進行改造提升的過程中,需要對其具有高價的部分進一步保護、呈現、提升。同時,還需要保證其價值的完整性。針對具有各類價值的既有建築的改造,需要“有限介入”——該提升的部分提升,該介入的部分介入;但是需要有限度、有節制。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提出“讓建築“優雅地老去”——在城市更新中建築的價值既在於其物質性的存在,也需要其故事性的傳承。並且在隨著城市更新的開展,與建築密切相關的價值類型還在不斷豐富——可持續性。城市更新下,建築的改造更新是否合乎綠色生態的基本共識?其更新改造規模是否合乎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方向?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盧永毅提出,首先需要對建築的價值進行認知。並且不僅僅是城市更新中建築的價值認知,乃至與之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中涉及建築價值的部分,都需要專業集體的力量和聲音,提出具有權威性、職業性、技術性的見解,正確引導社會認知,支持城市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原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院長黃崗提出,城市更新需要有全局性、專業性、科學性。建築有其建造的年代,需要在其所處年代進行評判,有的技術、思想、方法當下或許已不算新穎,但在當時就是創新。同時,城市更新中針對歷史建築的利用保護,需要結合城市整體考慮。使用功能的需求與歷史建築自身的限制之間的矛盾,就建築本身看可能無法調和,但是在區域、在城市的角度來進行整體考慮,能夠有更合理的解決方法。很可能能夠與針對新中國成立後,不斷湧現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發展、改造,迫切需要建立相關的價值認知、保護制度。以制度的力量避免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遭受破壞。

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上海市建工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馬新華提出,許多建築都承載了上海的歷史,特別是上海近現代的歷史。上海紅色文化價值,工業文化價值、上海製造的歷史價值,都需要運用專業的聲音進行宣傳,要充分利用各類平臺傳遞出學界的專業建議。在推進精細化的當下,簡單化並不能與其劃等號,需要以科學為指導,進行充分探索與實踐。

上海市建築學會歷史建築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保護設計院院長助理宿新寶提出,建築所具有的情感價值當下已被認知到,需要在進行相關更新改造決策時進行充分評估。針對許多年代不遠建築的所具有的價值缺乏相關的制度,也缺乏對其價值的發掘。

主辦方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實踐》雜誌社負責人李曉煒說道:“隨著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逐步進入成熟期,城市更新就越來越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主旋律,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原有的城市記憶成為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上海在上海市建築學會的組織和呼籲下,已經探索了一條對優秀城市建築保護的途徑,比如華東電管大樓,這也對其他城市對優秀建築的保護起到示範作用。

今年《建築實踐》雜誌要主辦在2009-2019這十年間優秀建築創作大獎,作為建國七十週年中國建築文化成就的獻禮。目的之一是從專業的角度引導社會的建築審美取向,其二把這十年的優秀項目作為城市記憶的焦點銘記下來,希望評獎可以成為未來建築保護的一個參照。”

《建築時報》主任編輯李武英說道:“對於上海體育館改造問題我們一直在關注,關於拆違街道整治的報道也在籌備中,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和這麼多專家面對面交流,希望以媒體的身份將這些話題引起群眾一定的關注度。”

建築專家們疾呼留住萬體館:這是上海的歷史與城市記憶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對建築價值的完整、充分發掘是進行相關歷史建築更新改造的第一步。只有正確、系統地認知到建築的各類價值,才能更好的對其進行保護、利用、提升。同時,針對建築的價值,特別是建成年代並不久遠的建築價值的評價,需要建立、完善相關評價體系。在城市更新需求更加迫切的當下,對既有建築進行更新改造的項目將會越來越多,只有通過相關識別、評價、保護體系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判別其價值,留住城市的記憶。

上海體育館具有豐富的價值待發掘。其出入口臺階及屋架等構件的設計及運用的材質均是其完整建築價值的一部分。上海體育館既是設計者的建築,也是市民的建築;其既是上海的建築,也是中國的建築。進一步充分發掘其所承載的歷史積澱、完整識別其價值,應該是對其進行更新提升的第一步。同時需要以此為據,深化整體更新改造方案,結合區域乃至市域通盤考慮、整體協調。此外,在相關價值評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的當下,對其價值的認知和評價需要包含建設領域專業人士在內的多方共同參與,避免城市的記憶中留下空白。

針對上海體育館在沒有出施工圖的情況下就已動工進行拆除,與會專家呼籲立即停止拆除,及時召開專家論證會,再一次對這座優秀建築的改造進行討論。留住城市的記憶,講好城市發展的故事,保護優秀建築,提升功能品質,將能使我們的城市文化更好的得到傳承。

(本文已獲得原作者轉載許可,文章原標題:《尊重歷史,留住城憶——專家疾呼停止“萬體館”拆建》,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上海市建築學會”,微信號:asscsh)

來源:上海市建築學會

編輯:謝笑添

責任編輯:沈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