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上海 創業 跳槽那些事兒 新民網 2019-08-06
""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圖說:宋冬雷醫生 採訪對象供圖

去年7月,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落地;一年後,位於青浦的冬雷腦科醫院即將開業。院長宋冬雷教授結束了“頭戴安全帽、腳踩黃沙地”的日子,朋友圈的“畫風”也變成了“招賢納士”和“員工入職培訓”。從當初大膽跳出體制創辦醫生集團,到後來的籌建實體醫院,宋冬雷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植根於上海這塊創新熱土,吸收了政策福利養分,他的夢想正在加速實現。

“創業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辦醫院”

53歲的宋冬雷在業內已頗有名。來自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他不甘於只當一名會開刀的專家,2015年出乎意料辭職,並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醫生集團,在一片爭議中開始了“為自己打工”的日子。再後來,宋冬雷意識到,醫生集團這種模式無法承載自己所有的夢想。“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模式各有利弊,能不能建一家軟硬件和服務水平均一流的社會資本醫院呢?”他的夢想,是打造一家對標美國梅奧診所的高水平醫院。

外科醫生有個特點,敢想敢做,很快就去落實。“創業真的很辛苦,尤其辦醫院。”他在朋友圈裡這樣寫。創業之路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是選址。後來,在市衛生健康委等各部門機構的協調支持下,醫院選址青浦,座標大虹橋,在長三角門戶安了家。宋冬雷對這個地方很滿意,找他看病的病人90%來自外地,毗鄰虹橋樞紐能讓患者們快速抵達,不必體驗市區的擁堵。

"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圖說:宋冬雷醫生 採訪對象供圖

去年7月,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落地;一年後,位於青浦的冬雷腦科醫院即將開業。院長宋冬雷教授結束了“頭戴安全帽、腳踩黃沙地”的日子,朋友圈的“畫風”也變成了“招賢納士”和“員工入職培訓”。從當初大膽跳出體制創辦醫生集團,到後來的籌建實體醫院,宋冬雷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植根於上海這塊創新熱土,吸收了政策福利養分,他的夢想正在加速實現。

“創業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辦醫院”

53歲的宋冬雷在業內已頗有名。來自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他不甘於只當一名會開刀的專家,2015年出乎意料辭職,並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醫生集團,在一片爭議中開始了“為自己打工”的日子。再後來,宋冬雷意識到,醫生集團這種模式無法承載自己所有的夢想。“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模式各有利弊,能不能建一家軟硬件和服務水平均一流的社會資本醫院呢?”他的夢想,是打造一家對標美國梅奧診所的高水平醫院。

外科醫生有個特點,敢想敢做,很快就去落實。“創業真的很辛苦,尤其辦醫院。”他在朋友圈裡這樣寫。創業之路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是選址。後來,在市衛生健康委等各部門機構的協調支持下,醫院選址青浦,座標大虹橋,在長三角門戶安了家。宋冬雷對這個地方很滿意,找他看病的病人90%來自外地,毗鄰虹橋樞紐能讓患者們快速抵達,不必體驗市區的擁堵。

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圖說:上海冬雷腦科醫院 採訪對象供圖

“民營醫院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自己”

去年5月,醫院開建。而後“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出臺,鼓勵高水平社會辦醫,宋冬雷說自己趕上了“特快列車”,醫院成為了政策的實踐者。不久前,宋冬雷在朋友圈裡感慨,“民營醫院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自己。沒有利好政策,艱難;自身不夠努力,沒戲。”兩三年來,他除了開刀和開會,業餘時間都撲在融資談判等工作上。“很辛苦,白頭髮都出來了。”這是業內同行對他的評價。

最近一年,工地成了宋冬雷的常去“目的地”,從最初的每月去一次,到一週兩三次,他總會在朋友圈裡發佈工程進度,真誠地談著自己的體會,有時會發牢騷,有時也發“雞湯”,更多時候,能從他的字裡行間裡讀到執著與期待。底下留言最多的,是詢問他醫院進展如何。

今年3月22日,他寫道,“每次和投資人見面,都會被問及很多細節問題,有些是我們考慮到的,有些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或者考慮不深的。”令他印象最深的那段日子,大約談了六七十家意向投資方,回家已是凌晨二三點,最終挑選出數家達成了合作。“每次洽談,都是促使我們細化工作、獲得進步的好機會。”他說。

"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圖說:宋冬雷醫生 採訪對象供圖

去年7月,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落地;一年後,位於青浦的冬雷腦科醫院即將開業。院長宋冬雷教授結束了“頭戴安全帽、腳踩黃沙地”的日子,朋友圈的“畫風”也變成了“招賢納士”和“員工入職培訓”。從當初大膽跳出體制創辦醫生集團,到後來的籌建實體醫院,宋冬雷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植根於上海這塊創新熱土,吸收了政策福利養分,他的夢想正在加速實現。

“創業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辦醫院”

53歲的宋冬雷在業內已頗有名。來自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他不甘於只當一名會開刀的專家,2015年出乎意料辭職,並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醫生集團,在一片爭議中開始了“為自己打工”的日子。再後來,宋冬雷意識到,醫生集團這種模式無法承載自己所有的夢想。“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模式各有利弊,能不能建一家軟硬件和服務水平均一流的社會資本醫院呢?”他的夢想,是打造一家對標美國梅奧診所的高水平醫院。

外科醫生有個特點,敢想敢做,很快就去落實。“創業真的很辛苦,尤其辦醫院。”他在朋友圈裡這樣寫。創業之路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是選址。後來,在市衛生健康委等各部門機構的協調支持下,醫院選址青浦,座標大虹橋,在長三角門戶安了家。宋冬雷對這個地方很滿意,找他看病的病人90%來自外地,毗鄰虹橋樞紐能讓患者們快速抵達,不必體驗市區的擁堵。

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圖說:上海冬雷腦科醫院 採訪對象供圖

“民營醫院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自己”

去年5月,醫院開建。而後“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出臺,鼓勵高水平社會辦醫,宋冬雷說自己趕上了“特快列車”,醫院成為了政策的實踐者。不久前,宋冬雷在朋友圈裡感慨,“民營醫院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自己。沒有利好政策,艱難;自身不夠努力,沒戲。”兩三年來,他除了開刀和開會,業餘時間都撲在融資談判等工作上。“很辛苦,白頭髮都出來了。”這是業內同行對他的評價。

最近一年,工地成了宋冬雷的常去“目的地”,從最初的每月去一次,到一週兩三次,他總會在朋友圈裡發佈工程進度,真誠地談著自己的體會,有時會發牢騷,有時也發“雞湯”,更多時候,能從他的字裡行間裡讀到執著與期待。底下留言最多的,是詢問他醫院進展如何。

今年3月22日,他寫道,“每次和投資人見面,都會被問及很多細節問題,有些是我們考慮到的,有些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或者考慮不深的。”令他印象最深的那段日子,大約談了六七十家意向投資方,回家已是凌晨二三點,最終挑選出數家達成了合作。“每次洽談,都是促使我們細化工作、獲得進步的好機會。”他說。

上海三甲醫院外科專家離開體制辦醫院,這條路走得通嗎?

圖說:宋冬雷與投資人合影 採訪對象供圖

“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臉皮厚一點”

“我是華山醫院出來的,希望我的醫院也能達到華山的水準。”宋冬雷說,醫院馬上要開業,還是有些興奮和期待的。他心裡清楚,有人鼓勵他,也有人質疑他,更多人在觀望,像他這樣的臨床專家走出體制創辦醫院,能否站穩腳跟?“養活自己很容易,但要運營一家醫院,壓力肯定大。”宋冬雷的語氣倒是輕鬆,他對自己培養的團隊有信心,但他同時也明白,制約民營醫院發展的最根本原因還是人才。“多點執業沒有完全放開,人才流動遇到阻礙。用工制度的徹底改變才會最終帶來社會辦醫的春天。”

冬雷腦科醫院核定床位300張,前期將先啟動門診,收治內科病人,逐步再過度到擇期手術和急診等。今後還會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合作,與外地形成專科醫聯體……宋冬雷認為,不管是民營還是公立醫院,醫療質量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他本人的70%工作,還將放在臨床。

7月8日,他又發佈動態:“創業,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臉皮厚一點!”在醫院附近不遠處就是華山醫院西院,和老東家競爭是什麼心情?“兩家醫院定位不一樣,面向的患者群體也不同。”他說自己的願望始終沒變——在上海建一座具有示範性的社會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實現差異化競爭和專業化合作,讓患者和醫生都有獲得感,為上海探索高水平社會辦醫提供經驗。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