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了幾千年 到底什麼是最大的不孝?

儒家 國學 孟子 孔子 易語寄白 2017-04-1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網絡上有不同的解釋,很多都來至於百科,知乎等比較有權威的網站。

不同解釋之間的分歧主要是在於對“無後”這兩個字的解釋上。一方認為“無後”是指的沒有後代,另一方則認為“無後”是沒有盡後人的責任。


那麼對原話的解釋也就不同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話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了幾千年 到底什麼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

一方解釋為:“不孝的事情有三件,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子,就是擔心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如同稟告了一樣。”

持這種觀念的人數比較多。他們主要的理論依據是漢代經學家趙歧在《十三經注疏》對孟子這句話的註釋,說“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另外一種解釋則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這種解釋好像也能說得過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了幾千年 到底什麼是最大的不孝?

舜帝

理論依據是,孟子在《孟子.離婁下》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是孟子說不孝的五種體現是:

  1. 手腳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

  2. 喜歡賭博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

  3. 貪圖錢財,偏愛妻小,不管父母的生活。

  4. 放縱耳目慾望,使父母蒙羞。

  5. 喜歡逞勇好鬥,使父母限於危險。

而這五種不孝情況出自孟子,沒有提及後代之事,所以也有人認為“無後”不是沒有後代,而是沒有盡後人的責任。


而這兩種解釋筆者一直不能完全贊同某一方,但是又始終不知道如何才能解答。找了很多資料,勉強可以支撐自己的觀點,所以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如果完全站在孟子的角度去看,說明在孟子心目中,孝是有大小之分(或者說先後之分)。而孟子本人關於孝的論述有順序的部分就是剛才上面的五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了幾千年 到底什麼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

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後又一聖人,被稱為亞聖。他的思想很多來源於孔子。所以翻看孔子關於孝的聖言卻很多,但是有先後之分又符合此語境的在《孝經》的開宗明義章有提及。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說:所謂孝,最初始於侍奉父母,然後才能效力於國家以及社會,最終目標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功成名就,以顯父母。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面的“無後”應該理解成不能效忠於社稷,國家,立身行道,以顯父母。


舜是至孝之人,多次被父親,後母,兄弟陷害,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而取妻不告訴其父母,怕的就是他們又搗亂(舜取娥皇女英是堯對他的考驗),使自己不能為國家社稷效力,立身行道,更不能回報父母的生養之恩。而回報社會,國家,立身行道,又比只在家中侍奉父母要重要。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不能報效社稷國家,不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立身行道這才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了幾千年 到底什麼是最大的不孝?

儒家講求積極的入世,建功立業,服務於社會。講修齊治平,而修齊治平需要做到“孝”字。做到孝其他的就順理成章了。

子曰:“君子之事親,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