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五代十國

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從漢末分裂(189)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共經歷了將近100年;從西晉滅亡(316)到隋朝統一(589)共經歷了270多年;從唐朝(884)分裂到元朝統一(1276)共經歷了將近400年。當然,每一個大分裂必然帶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如秦朝統一後的領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統一後,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分裂內部的政權面積也在擴大,如春秋時期,全國幾百個諸侯國;到了兩宋時代,一個大的地理區為一個王朝。這說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五代十國

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從漢末分裂(189)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共經歷了將近100年;從西晉滅亡(316)到隋朝統一(589)共經歷了270多年;從唐朝(884)分裂到元朝統一(1276)共經歷了將近400年。當然,每一個大分裂必然帶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如秦朝統一後的領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統一後,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分裂內部的政權面積也在擴大,如春秋時期,全國幾百個諸侯國;到了兩宋時代,一個大的地理區為一個王朝。這說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清朝大一統



三,外戚和宦官專權的現象

從秦朝之後,中國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無法擺脫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弊政。當然,秦朝和隋朝沒有外戚和宦官專權,因為還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就滅亡了。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必然就會帶來君權的旁落,帝國中樞的迅速腐化,地方的吏治也迅速混亂起來。為什麼中國古代總是會出現這個兩大死結呢?原因和君主有關。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五代十國

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從漢末分裂(189)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共經歷了將近100年;從西晉滅亡(316)到隋朝統一(589)共經歷了270多年;從唐朝(884)分裂到元朝統一(1276)共經歷了將近400年。當然,每一個大分裂必然帶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如秦朝統一後的領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統一後,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分裂內部的政權面積也在擴大,如春秋時期,全國幾百個諸侯國;到了兩宋時代,一個大的地理區為一個王朝。這說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清朝大一統



三,外戚和宦官專權的現象

從秦朝之後,中國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無法擺脫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弊政。當然,秦朝和隋朝沒有外戚和宦官專權,因為還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就滅亡了。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必然就會帶來君權的旁落,帝國中樞的迅速腐化,地方的吏治也迅速混亂起來。為什麼中國古代總是會出現這個兩大死結呢?原因和君主有關。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在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者。在一個皇帝去世後,繼位的一般都是在血統上最接近皇帝的長子。然而,有的皇帝把皇子都殺得所剩無幾,有的皇帝則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總之,導致新繼位的皇帝還未成年,甚至還剛出生不久。這樣的局面下,就必然是外戚和宦官來掌權。當然,如果是外戚掌權,社會或許還能夠正常運行,甚至運行得還很好。如霍光輔政期間,出現了“昭宣中興”。不過皇帝又必須依靠宦官來對付外戚,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宦官掌權。一旦宦官掌權,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深淵了。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五代十國

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從漢末分裂(189)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共經歷了將近100年;從西晉滅亡(316)到隋朝統一(589)共經歷了270多年;從唐朝(884)分裂到元朝統一(1276)共經歷了將近400年。當然,每一個大分裂必然帶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如秦朝統一後的領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統一後,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分裂內部的政權面積也在擴大,如春秋時期,全國幾百個諸侯國;到了兩宋時代,一個大的地理區為一個王朝。這說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清朝大一統



三,外戚和宦官專權的現象

從秦朝之後,中國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無法擺脫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弊政。當然,秦朝和隋朝沒有外戚和宦官專權,因為還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就滅亡了。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必然就會帶來君權的旁落,帝國中樞的迅速腐化,地方的吏治也迅速混亂起來。為什麼中國古代總是會出現這個兩大死結呢?原因和君主有關。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在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者。在一個皇帝去世後,繼位的一般都是在血統上最接近皇帝的長子。然而,有的皇帝把皇子都殺得所剩無幾,有的皇帝則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總之,導致新繼位的皇帝還未成年,甚至還剛出生不久。這樣的局面下,就必然是外戚和宦官來掌權。當然,如果是外戚掌權,社會或許還能夠正常運行,甚至運行得還很好。如霍光輔政期間,出現了“昭宣中興”。不過皇帝又必須依靠宦官來對付外戚,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宦官掌權。一旦宦官掌權,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深淵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當然,歷史上也會出現大臣掌權的現象。不過在一個朝代建立之初,皇帝必然希望王朝能夠一直流傳千萬年,因而十分防範大臣奪權。遇到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就直接對開國功能大開殺戒,如果遇到劉秀、趙匡胤這樣的,就剝奪功臣的軍權,給予其豐厚的土地和金錢。總之,大臣的權力會被不斷削弱。因此,越到後來,大臣掌權出現的次數就越少了。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五代十國

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從漢末分裂(189)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共經歷了將近100年;從西晉滅亡(316)到隋朝統一(589)共經歷了270多年;從唐朝(884)分裂到元朝統一(1276)共經歷了將近400年。當然,每一個大分裂必然帶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如秦朝統一後的領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統一後,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分裂內部的政權面積也在擴大,如春秋時期,全國幾百個諸侯國;到了兩宋時代,一個大的地理區為一個王朝。這說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清朝大一統



三,外戚和宦官專權的現象

從秦朝之後,中國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無法擺脫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弊政。當然,秦朝和隋朝沒有外戚和宦官專權,因為還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就滅亡了。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必然就會帶來君權的旁落,帝國中樞的迅速腐化,地方的吏治也迅速混亂起來。為什麼中國古代總是會出現這個兩大死結呢?原因和君主有關。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在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者。在一個皇帝去世後,繼位的一般都是在血統上最接近皇帝的長子。然而,有的皇帝把皇子都殺得所剩無幾,有的皇帝則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總之,導致新繼位的皇帝還未成年,甚至還剛出生不久。這樣的局面下,就必然是外戚和宦官來掌權。當然,如果是外戚掌權,社會或許還能夠正常運行,甚至運行得還很好。如霍光輔政期間,出現了“昭宣中興”。不過皇帝又必須依靠宦官來對付外戚,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宦官掌權。一旦宦官掌權,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深淵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當然,歷史上也會出現大臣掌權的現象。不過在一個朝代建立之初,皇帝必然希望王朝能夠一直流傳千萬年,因而十分防範大臣奪權。遇到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就直接對開國功能大開殺戒,如果遇到劉秀、趙匡胤這樣的,就剝奪功臣的軍權,給予其豐厚的土地和金錢。總之,大臣的權力會被不斷削弱。因此,越到後來,大臣掌權出現的次數就越少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外戚和宦官的干政呢?清朝的統治者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清朝並未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如此,清朝還要對皇子進行了嚴格的教育,篩選。最終能夠被選拔登上皇位的,都是十分優秀的。在雍正時期,還實行了祕密立儲的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子爭奪皇位的現象。當然,清朝成功避免了宦官專權,但是卻未能避免外戚干政。清朝後期的慈禧太后就干政半個世紀,使得清朝後期的改革嚴重遲滯。

"

在中國古代史上,總是蘊含著一些輪迴的現象。孟子曾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三國演義》則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甚至有人總結認為中國歷史循環的一個週期大約為800年。由於朝代的興衰不斷輪迴,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發展緩慢,整個社會呈現螺旋式的上升。那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輪迴都有哪些呢?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朝代的興替的輪迴

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如此,在盛世的時候,至少戰亂會得到減少,稅收、勞役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因此總體上盛世的人們期盼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久治安。不僅如此,這些盛世基本都出現在朝代初期,而中期和後期基本都不會出現盛世(西漢是個特例,在後期還出現了昭宣中興)。也因為如此,使得任何一個朝代都處於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大循環之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百姓幸福指只存在於詩詞中

為什麼每個朝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歷史的循環呢?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摧毀了王朝。秦朝,滅亡於陳勝吳廣率先發起的起義;西漢滅亡於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滅亡於黃巾起義;西晉滅亡於永嘉之亂;隋朝滅亡於隋末大起義;唐朝滅亡於黃巢起義;兩宋特殊,滅亡於遊牧民族;元朝,滅亡於紅巾軍起義;明朝,滅亡於李自成起義;清朝的滅亡,也是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自秦朝之後,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因此,我們必須從農業方面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陳勝吳廣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過去常常以階級鬥爭的理論去拔高;而現在又有許多人將農民起義的作用否定。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為什麼古代會常常爆發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在中國古代,耕地總面積大致是固定的,如西漢有8億畝耕地,到了清朝差不多還是這個數字。然而中國人口在社會穩定時期卻是不斷增長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越到後來,人均土地面積就越少,如西漢初期,五口之家可以擁有100畝土地,到了西漢末年,人均土地只有13畝。在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土地還不斷在集中。自從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土地兼併就無可避免了。《漢書》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土地不斷減少,最終導致農民無地可耕。如果再遇到黃河氾濫、蝗災、旱災等,那麼農民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古代農民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限制土地兼併呢?這些土地的擁有者基本都是官僚、貴族和商人,他們擁有土地以後有了統一的名稱“地主”。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統治基礎,如果皇帝的政令威脅到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如東漢初期的劉秀鑑於西漢土地兼併嚴重,因此下令“度田”,也就是清查土地。然而地方的豪強地主百般阻礙,導致度田無法實現。最終劉秀也不得不放棄。因此,土地一旦開始兼併,最終就是無法逆轉的,王朝也必然走向深淵。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漢莊園耕種

唯一破解土地兼併難題的辦法只有一個——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引發全國佔領,使得人口大規模減少,許多地主被殺害,土地被強佔。這樣,當另外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又可以重新得以分配土地了。如北魏在十六國的戰亂後,實行了“均田制”,也就是將大量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如果沒有前朝的戰亂,也就是沒有如此多的無主之地了。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也是呈現大規模的波動狀態。如,漢末人口已經到達了6000萬,而三國之初全國只有1000萬人口。基本上,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口就大規模減少。而6000萬似乎也是清朝之前人口的巔峰,如唐朝有5000多萬,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6600多萬。而清朝因為大規模引進高產作物,導致人口可以突破4億。

二,統一和分裂的大輪迴

除了朝代的興衰輪迴之外,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輪迴就是統一和分裂。從秦漢大一統後,又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之後是隋唐大一統,之後又是五代遼宋金的大分裂;元明清大一統,後來又是軍閥割據。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呢?這個還是必須從農民大起義說起。

在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軍隊削弱,以防止地方割據。只有西晉反其道而行之,實行了“分封藩王,以屏帝室”的政策,結果很快就引發了“八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無疑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的。然而到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中央集中的軍隊又無法應對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候中央就不得不讓地方的官僚來鎮壓地方的起義,也就是默許了地方軍閥的擁有軍隊,導致地方勢力的做大。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版圖


如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鋪天蓋地的黃巾起義,東漢將地方的刺史提升為州牧,掌握一州兵權。其結果就是,黃巾起義被鎮壓下來了,東漢的統治也被這些州牧瓦解了。在漢末時候,劉璋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陶謙為徐州牧等,東漢中央已經無法號令全國。在比如在唐朝後期,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導致地方藩鎮的勢力新一步擴大,以至於唐朝很快就瓦解為“五代十國”。一旦全國沒有出現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政權,那麼全國將長期的分裂下去。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五代十國

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從漢末分裂(189)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共經歷了將近100年;從西晉滅亡(316)到隋朝統一(589)共經歷了270多年;從唐朝(884)分裂到元朝統一(1276)共經歷了將近400年。當然,每一個大分裂必然帶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如秦朝統一後的領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元朝統一後,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分裂內部的政權面積也在擴大,如春秋時期,全國幾百個諸侯國;到了兩宋時代,一個大的地理區為一個王朝。這說明,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清朝大一統



三,外戚和宦官專權的現象

從秦朝之後,中國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無法擺脫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弊政。當然,秦朝和隋朝沒有外戚和宦官專權,因為還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就滅亡了。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必然就會帶來君權的旁落,帝國中樞的迅速腐化,地方的吏治也迅速混亂起來。為什麼中國古代總是會出現這個兩大死結呢?原因和君主有關。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在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者。在一個皇帝去世後,繼位的一般都是在血統上最接近皇帝的長子。然而,有的皇帝把皇子都殺得所剩無幾,有的皇帝則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總之,導致新繼位的皇帝還未成年,甚至還剛出生不久。這樣的局面下,就必然是外戚和宦官來掌權。當然,如果是外戚掌權,社會或許還能夠正常運行,甚至運行得還很好。如霍光輔政期間,出現了“昭宣中興”。不過皇帝又必須依靠宦官來對付外戚,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宦官掌權。一旦宦官掌權,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深淵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當然,歷史上也會出現大臣掌權的現象。不過在一個朝代建立之初,皇帝必然希望王朝能夠一直流傳千萬年,因而十分防範大臣奪權。遇到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就直接對開國功能大開殺戒,如果遇到劉秀、趙匡胤這樣的,就剝奪功臣的軍權,給予其豐厚的土地和金錢。總之,大臣的權力會被不斷削弱。因此,越到後來,大臣掌權出現的次數就越少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外戚和宦官的干政呢?清朝的統治者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清朝並未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如此,清朝還要對皇子進行了嚴格的教育,篩選。最終能夠被選拔登上皇位的,都是十分優秀的。在雍正時期,還實行了祕密立儲的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子爭奪皇位的現象。當然,清朝成功避免了宦官專權,但是卻未能避免外戚干政。清朝後期的慈禧太后就干政半個世紀,使得清朝後期的改革嚴重遲滯。

中國古代為什麼擺脫不了朝代興亡輪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解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