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菜根譚 莊子 王陽明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9-16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經歷事情的轉變和起伏之後,體現的心性才是人真實的內心,一個人在風平浪靜之中,顯示的智慧,只是個性中的單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順境、逆境以及平靜、波折的交替出現,一個人的情緒會發生起伏和變化,內心的心情會隨著外在的狀態而變,這個時候往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心性。

這種狀態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初心,能否讓自己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有一番隱忍和自制,這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個狀態。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經歷事情的轉變和起伏之後,體現的心性才是人真實的內心,一個人在風平浪靜之中,顯示的智慧,只是個性中的單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順境、逆境以及平靜、波折的交替出現,一個人的情緒會發生起伏和變化,內心的心情會隨著外在的狀態而變,這個時候往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心性。

這種狀態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初心,能否讓自己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有一番隱忍和自制,這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個狀態。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在無事的時候心平氣和,但是有事的時候內心立馬浮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

王陽明就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多在事物中磨練,才能顯出真實心性。”

都是這樣一個道理,只有讓自己置身於事情起伏跌宕之中,才能窺見自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只有經歷過事情的磨練之後,才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心性。

所以在事物中歷練,在人生沉浮中堅守心性本源,才是一種智慧和境界。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經歷事情的轉變和起伏之後,體現的心性才是人真實的內心,一個人在風平浪靜之中,顯示的智慧,只是個性中的單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順境、逆境以及平靜、波折的交替出現,一個人的情緒會發生起伏和變化,內心的心情會隨著外在的狀態而變,這個時候往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心性。

這種狀態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初心,能否讓自己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有一番隱忍和自制,這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個狀態。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在無事的時候心平氣和,但是有事的時候內心立馬浮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

王陽明就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多在事物中磨練,才能顯出真實心性。”

都是這樣一個道理,只有讓自己置身於事情起伏跌宕之中,才能窺見自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只有經歷過事情的磨練之後,才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心性。

所以在事物中歷練,在人生沉浮中堅守心性本源,才是一種智慧和境界。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鍊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行動和靜止的時候,產生了不同的表現,在喧鬧與寂靜的時候有不同的一個志趣,那麼說明他修煉還未成熟,自身功力不夠,心神混亂,應該提高自我的修養。能夠在雲水靜止的環境中,看到鷹飛魚躍的一個場面,哪怕身處狂風暴雨,也有心平氣和的景象,這便是心神合一。

無論外界的變化如何波折起伏,身處波折起伏之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大喜大悲,保持內心的一個平靜。這樣的人,能夠在外在事物變化和起伏的時候不為所動,能讓內心主導外物,而非被外物所左右。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經歷事情的轉變和起伏之後,體現的心性才是人真實的內心,一個人在風平浪靜之中,顯示的智慧,只是個性中的單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順境、逆境以及平靜、波折的交替出現,一個人的情緒會發生起伏和變化,內心的心情會隨著外在的狀態而變,這個時候往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心性。

這種狀態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初心,能否讓自己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有一番隱忍和自制,這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個狀態。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在無事的時候心平氣和,但是有事的時候內心立馬浮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

王陽明就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多在事物中磨練,才能顯出真實心性。”

都是這樣一個道理,只有讓自己置身於事情起伏跌宕之中,才能窺見自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只有經歷過事情的磨練之後,才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心性。

所以在事物中歷練,在人生沉浮中堅守心性本源,才是一種智慧和境界。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鍊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行動和靜止的時候,產生了不同的表現,在喧鬧與寂靜的時候有不同的一個志趣,那麼說明他修煉還未成熟,自身功力不夠,心神混亂,應該提高自我的修養。能夠在雲水靜止的環境中,看到鷹飛魚躍的一個場面,哪怕身處狂風暴雨,也有心平氣和的景象,這便是心神合一。

無論外界的變化如何波折起伏,身處波折起伏之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大喜大悲,保持內心的一個平靜。這樣的人,能夠在外在事物變化和起伏的時候不為所動,能讓內心主導外物,而非被外物所左右。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道家思想中,莊子就通過一個人在人生失落與得意的對比之下,論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莊子》之中說:正考夫任命為士就曲著背,任命為大夫就弓著腰,任命為卿就俯下身子讓開大路,沿著牆根快步走,像這樣誰還敢做不軌的事情;如果是凡夫俗子,一升為士的時候驕傲自持,升為大夫的時候就在車上手舞足蹈,升為卿的時候,就稱呼叔伯的名號,像這樣,誰還和唐堯許由一樣謙讓。

最大的禍害就是有意為德而心上長眼,有了心眼就有了內心紛擾,內心紛擾就會壞事敗德,凶德有5種,以心德為首,所謂心得,就是自以為是,詆譭自己所不贊同的事情。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經歷事情的轉變和起伏之後,體現的心性才是人真實的內心,一個人在風平浪靜之中,顯示的智慧,只是個性中的單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順境、逆境以及平靜、波折的交替出現,一個人的情緒會發生起伏和變化,內心的心情會隨著外在的狀態而變,這個時候往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心性。

這種狀態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初心,能否讓自己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有一番隱忍和自制,這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個狀態。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在無事的時候心平氣和,但是有事的時候內心立馬浮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

王陽明就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多在事物中磨練,才能顯出真實心性。”

都是這樣一個道理,只有讓自己置身於事情起伏跌宕之中,才能窺見自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只有經歷過事情的磨練之後,才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心性。

所以在事物中歷練,在人生沉浮中堅守心性本源,才是一種智慧和境界。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鍊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行動和靜止的時候,產生了不同的表現,在喧鬧與寂靜的時候有不同的一個志趣,那麼說明他修煉還未成熟,自身功力不夠,心神混亂,應該提高自我的修養。能夠在雲水靜止的環境中,看到鷹飛魚躍的一個場面,哪怕身處狂風暴雨,也有心平氣和的景象,這便是心神合一。

無論外界的變化如何波折起伏,身處波折起伏之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大喜大悲,保持內心的一個平靜。這樣的人,能夠在外在事物變化和起伏的時候不為所動,能讓內心主導外物,而非被外物所左右。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道家思想中,莊子就通過一個人在人生失落與得意的對比之下,論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莊子》之中說:正考夫任命為士就曲著背,任命為大夫就弓著腰,任命為卿就俯下身子讓開大路,沿著牆根快步走,像這樣誰還敢做不軌的事情;如果是凡夫俗子,一升為士的時候驕傲自持,升為大夫的時候就在車上手舞足蹈,升為卿的時候,就稱呼叔伯的名號,像這樣,誰還和唐堯許由一樣謙讓。

最大的禍害就是有意為德而心上長眼,有了心眼就有了內心紛擾,內心紛擾就會壞事敗德,凶德有5種,以心德為首,所謂心得,就是自以為是,詆譭自己所不贊同的事情。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莊子藉由官吏的變化,來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他認為真正的謙謙君子,無論是在做官前還是在升職之後,都有一個謙虛的姿態。但是一個小人,在沒當官之前,對待別人態度謙遜,一旦飛黃騰達,狂傲傲慢,自以為是。

事實上,位居高位能低調做人,這才是人生的大品德,而正考夫就是這樣的聖人。

一個人面對雲淡風輕的外部狀態,有一個平靜安詳的心態,這個不足為奇,算不上修養。當一個人經歷一些事情或者經歷過沉浮之後,內心仍然不為外物所動,這才是大境界。

"

有人總認為脫塵離俗,找尋詩和遠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其實並非是這樣,修行的最佳處境,就是紅塵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內。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經歷事情的轉變和起伏之後,體現的心性才是人真實的內心,一個人在風平浪靜之中,顯示的智慧,只是個性中的單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順境、逆境以及平靜、波折的交替出現,一個人的情緒會發生起伏和變化,內心的心情會隨著外在的狀態而變,這個時候往往體現的就是真實的心性。

這種狀態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內心的初心,能否讓自己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有一番隱忍和自制,這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個狀態。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在無事的時候心平氣和,但是有事的時候內心立馬浮躁起來,這是什麼原因?”

王陽明就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多在事物中磨練,才能顯出真實心性。”

都是這樣一個道理,只有讓自己置身於事情起伏跌宕之中,才能窺見自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只有經歷過事情的磨練之後,才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心性。

所以在事物中歷練,在人生沉浮中堅守心性本源,才是一種智慧和境界。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鍊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行動和靜止的時候,產生了不同的表現,在喧鬧與寂靜的時候有不同的一個志趣,那麼說明他修煉還未成熟,自身功力不夠,心神混亂,應該提高自我的修養。能夠在雲水靜止的環境中,看到鷹飛魚躍的一個場面,哪怕身處狂風暴雨,也有心平氣和的景象,這便是心神合一。

無論外界的變化如何波折起伏,身處波折起伏之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大喜大悲,保持內心的一個平靜。這樣的人,能夠在外在事物變化和起伏的時候不為所動,能讓內心主導外物,而非被外物所左右。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在道家思想中,莊子就通過一個人在人生失落與得意的對比之下,論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莊子》之中說:正考夫任命為士就曲著背,任命為大夫就弓著腰,任命為卿就俯下身子讓開大路,沿著牆根快步走,像這樣誰還敢做不軌的事情;如果是凡夫俗子,一升為士的時候驕傲自持,升為大夫的時候就在車上手舞足蹈,升為卿的時候,就稱呼叔伯的名號,像這樣,誰還和唐堯許由一樣謙讓。

最大的禍害就是有意為德而心上長眼,有了心眼就有了內心紛擾,內心紛擾就會壞事敗德,凶德有5種,以心德為首,所謂心得,就是自以為是,詆譭自己所不贊同的事情。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莊子藉由官吏的變化,來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他認為真正的謙謙君子,無論是在做官前還是在升職之後,都有一個謙虛的姿態。但是一個小人,在沒當官之前,對待別人態度謙遜,一旦飛黃騰達,狂傲傲慢,自以為是。

事實上,位居高位能低調做人,這才是人生的大品德,而正考夫就是這樣的聖人。

一個人面對雲淡風輕的外部狀態,有一個平靜安詳的心態,這個不足為奇,算不上修養。當一個人經歷一些事情或者經歷過沉浮之後,內心仍然不為外物所動,這才是大境界。

菜根譚:歷盡千帆,不為外物所動,為大境界

內心不為外物所動,即便是平靜和波折,都有坦然的心性,這是能夠讓自己拋開外物苦痛的一個根源智慧。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