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實現不為外物所累

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為佐佐木典士,是一個日本人。他的本職工作是出版社編輯,同時也是一名非常純粹的極簡主義者。兩年前,他和同伴一起開設了一個倡導極簡主義的網站,在日本獲得了大量關注。目前佐佐木典士已經成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極簡主義者之一。

關於本書

這本《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兼具了哲學思考和實踐方法論,是極簡主義者的“行動指南”和“武功祕籍”。目前,這本書在日本亞馬遜上的書評數量和讀者評分均已超過了同類暢銷書《斷舍離》。

核心內容

本書思想核心是:所謂“極簡主義生活”,就是要求我們儘量排除一切沒必要存在的東西,捨棄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包括身邊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溝通的環節等等,從而迅速找到應該去珍視的東西,讓自己徹底實現“不為外物所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時間會變得更充裕,精力更加充沛,內心更加安寧,身體更加健康,最終真正感受到久違的幸福。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實現不為外物所累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分享的這本書叫做《我決定簡單地生活》,是一本幫助你整理和簡化人生的書。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雙十一”的時候興沖沖買了一大堆打折商品,結果事後想想,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常用的,可能很多還是根本不想要的。天長日久,東西堆了一大堆,放著礙事,看著礙眼。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東西越多,負擔越重!那麼,難道東西越少就越幸福嗎?今天的這本書,恰恰給了你一個肯定的回答。

這本《我決定簡單地生活》是一本極簡主義者的行動指南。這本書告訴你,扔掉多餘的東西,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最大限度把生活環境變得簡單,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

本書的作者叫做佐佐木典士,是一個日本人。他的本職工作是出版社編輯,同時也是一名非常純粹的極簡主義者。兩年前,他和同伴一起開設了一個倡導極簡主義的網站,在日本獲得了大量關注,目前佐佐木典士已經成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極簡主義者之一。這本書,兼具了哲學思考和實踐方法論,是他的“武功祕籍”。目前,這本書在亞馬遜上的書評數量和讀者評分都非常高,已經超過了近年在中國大熱的《斷舍離》。

那麼接下來,就為你展開講述本書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作者怎麼去理解極簡主義者,以及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阻礙我們的極簡生活;第二個部分,是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實現極簡主義生活;第三個部分,是極簡主義,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和收穫。

第一部分

先來看看作者在書中如何理解極簡主義者,以及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阻礙著我們的極簡生活。其實說起“極簡主義”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與一個非常著名的極簡主義者息息相關,他就是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作者說,喬布斯就是一名“完美無缺”的極簡主義者。喬布斯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減少各種干擾。比如,他平時總是穿同一種款式的衣服,在蘋果的產品上也儘量減少多餘的設計等等。據說,凡是喬布斯參與的會議,出席人數一定會壓到最低。如果發現有不必要的人在場,他就會毫不留情地跟對方說:“你不需要出席這次會議,謝謝。”

由此可見,極簡主義者並不是要扔掉所有東西,而是把沒用的事物減到最少。作者認為,極簡主義者才是真正瞭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物慾”,他們清楚什麼是真正“必要”的東西。正是更加珍視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極簡主義者們才會減少周圍物品的數量。

那麼,到底減到多少才算步入了極簡主義者的門檻呢?作者的答案是:沒有固定標準。反之,作者還告誡我們,一定不要從字面理解,極簡主義並不是越少越好,也千萬不要去比較誰留下的東西更少。比如有個日本人叫村上慧,一直住在背在身上的塑料泡沫房子裡;還有個人叫阪爪圭吾,他沒有房子,拎著大手提包在城市裡過著遊牧一般的生活——如果非要比,你是絕對比不過他們的。因此極簡主義者們之間的相互比較毫無意義。“極簡”這兩個字本身並不是目的,“極簡”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目的是幫你迅速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

那麼,有哪些東西阻礙了你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呢? 一方面是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人類目前正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打開手機,從微信到新聞客戶端,從視頻網站到購物網站,簡直是個東西就能給你發消息。這裡面有大量的信息是“垃圾信息”——就是一些標題很抓人眼球,但又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看完就會忘掉,純粹為了消遣的信息。有實驗顯示,如果過於貪戀這種垃圾信息,就會變得智商下降,甚至跟吸食大麻的效果一樣。同時,過度依賴網絡社交也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相當大的問題。無論你身在何處,別人都能與你聯繫,這樣的生活讓人精神緊張。

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大腦的還停留在五萬年前的狀態。或者換句話說,人類大腦從五萬年前就沒有再繼續進化過。然而這個世界的科技水平卻在飛速發展。就像一臺老式電腦,一下子被塞滿了不必要的東西,還要處理各種雜事,同時進行不同的任務,做各種決定,自然越來越慢,最終必然崩潰。

除了社會環境方面的不利因素,還有我們人類自身的一些原因。比如說,人類身上的適應性。有人可能會問了,難道適應性不是一個好東西嗎?的確,適應性在困境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戰勝挫折。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適應性所帶來的習慣,會降低我們對所獲得事物的滿足感。人之所以不滿足,就是因為實現願望之後,欣喜會逐漸退去,對曾經的欣喜也會慢慢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漸漸變成了理所當然。例如如果把一個玩具做成的戒指送給小姑娘,她會非常開心。但是她沒過多久就會厭倦了這個玩具戒指,拼命存零花錢去買真的戒指,不久後了就又會厭倦了,於是就會用工資的錢去買鉑金戒指。但是新戒指的蜜月期一過,就會想要一個大牌的戒指。最後,即使得到了最貴、最獨一無二的戒指,最終也還是會厭倦。

於是,人們一方面為了幸福而去追尋快樂和欣喜的感覺,另一方面這種感覺又會在得到之後,馬上就變得習慣甚至厭倦。為了更多地體驗幸福,人們只好又開始買新的東西。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人們只能開始追求更貴、更好的東西。於是陷入了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幸福的怪圈。在這個循環裡,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找不到應該珍視的東西了。

再比如,人類的社交心理,也會阻礙我們尋找到自己珍視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從遠古時期開始,就一直是群居動物。人類的各種心理都被打上了群居生活的烙印,所以我們一旦脫離社會,就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就像某種警報一樣,提醒人們趕快回到群體中去。那麼為了能在群體中生存下來,個體就必需要對群體展現出一定的價值。於是,人類也就天生擁有了到處展現自我價值的願望。

問題是,有些價值很好展現,比如帥氣、漂亮、高挑、苗條這些外表就能直接反應。可有些價值就需要長期相處才能展現出來,例如溫柔、幽默、勤奮、樂觀、能幹,這些內在價值就無法第一時間展現。那怎麼辦呢?於是人們就將這些內在的東西,想方設法,不自覺地通過外在物品間接地去表達或暗示。

例如:身上穿著高級毛料的西裝,腳上穿著錚亮的皮鞋,手上戴著勞力士手錶,開著豪車到處兜風,就可以簡單明瞭地向周圍人表明,你是一個富人。再比如說,作者自己也坦言,他非常喜歡蘋果的產品,如果在發售日當天得到了新款蘋果手機,就會不由得想要向別人炫耀,並且會在星巴克裡把自己的蘋果筆記本拿出來顯擺顯擺,彰顯自己的生活品位等等。可問題在於,太多的人以為買了什麼樣的物品,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把物品當成了自己。這樣就會讓你手上的東西越來越多,逐漸在管理大量物品的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漸迷失自我。因此我們必須反思這種價值觀。物品不能代表人,當然也不能控制人的生活,物品歸根到底只是工具而已,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的。我們擁有物品,只應該因為:自己的確需要。

如果不能認清人與物品的關係,我們就會陷入盲目追求喜悅感的死循壞,也一定會陷入用物質證明自己的誤區。再加上當今社會每天山呼海嘯席捲而來的誘人營銷信息,催促你趕緊去買買買。不加控制,你的物品只會越來越多,生活被各種雜物佔據,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最應該珍視的東西是什麼,最終失去幸福的能力。

第二部分

上面說完了作者眼中的極簡主義者,以及阻礙我們實現極簡生活的問題。下面,來說說如何從精簡物品開始,組織自己的極簡生活。

關於這一點,本書作者可以說是事無鉅細地列舉了多達70條減少物品的法則。由於篇幅的關係,我不能一一把這些細則都讀給你聽。但是細細品讀作者給我們提出的“減物法則”,會發現它們之間其實有一些內在的聯繫。

總的來說可以圍繞以下幾點來重點進行。比如,要立即開始動手,要明確沒有什麼是不能丟的,要把家裡的死角清空,要丟掉整理和收納的念頭等等。這些處理辦法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捨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要知道,並不是你靜下心之後才能開始捨棄,而是捨棄了之後才能夠靜下心。如果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扔東西”,“那一天”就永遠也不會來到。作者認為,扔東西,最好先從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為了長期培養扔東西的好習慣,我們最好先一個一個地積累成功經驗——就是所謂的“先設定一個小目標”。扔東西也是如此,例如扔掉空的快遞盒、空瓶子空罐子、打掃冰箱裡的過期食品,扔掉破了的衣服,扔掉壞了的家電等等——我們可以先從這些一看就知道是垃圾的東西開始扔起。

然後接下來,是扔掉那些留著備用的東西——同樣的東西,如果超過兩個,那麼一定要扔掉一個。比如家裡有三把剪刀,那麼就扔掉其中兩把,選擇標準也很簡單,扔掉不喜歡的、沒用過的或者不好用的就可以了。那麼從這個方向繼續想下去,我們也應該丟掉家裡的存貨。比如打折時買的手紙,促銷買的洗衣液等等,這些重複的東西會佔據大量的空間。你的家裡不需要有庫存,街邊的便利店和商店倉庫才是你的庫存,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就是了。好了,多餘的東西扔掉了,那麼贈品這種東西,是不是也沒有再留下來的理由呢?一點沒錯兒,比如逛街時商家送的小禮品啦,積攢的購物袋啦等等,這類雜七雜八的贈品其實大多數派不上用場,就統統扔掉吧。而且,以後再看見有人送這些贈品,應該學會果斷拒絕。

扔掉了以上這些東西,其實才是剛剛開始。下面是需要處理那些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看似“有用”的東西了。比如,應該丟掉因為虛榮心而買回來的東西。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總是希望通過物品來展現自我價值。你需要反省一下,這個東西是真的需要或喜歡才買來的,還是為了展現自己、滿足虛榮心而買來的。這些為了虛榮心而採購的東西,會大量消耗你的精力。比如顯示瀟灑帥氣而買的名牌手錶和名牌鋼筆,為了偶爾能發一次朋友圈而買的專業戶外裝備等等。這些純粹用來滿足虛榮心的東西,請丟掉吧。

還有一些東西,到底該不該扔掉,可能不太好判斷,那麼作者也給出了他的一些標準。比如說:一年不用的東西請扔掉。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會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會穿的羽絨服,或是明年夏天肯定會穿的泳衣,這些就留住。但是很多一年四季都沒用過的東西,一年沒用也不影響生活,那就說明其實你並不需要它們,估計明年你也依舊派不上用場,所以請果斷扔掉。

再比如,落了灰的東西——既然落了灰,看來也是不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扔掉。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麼你還要檢查一下家裡的角落,儘量把角落清空。不要試圖在角落放一個櫃子啊,或者放一個架子之類的東西——收納空間並不是越多越好。增加收納空間只會讓東西越來越多,最後永遠裝不滿;與其這樣,還不如干脆不要收納空間。極簡主義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就非常推崇一種理念,叫做“無用之用”。這是日本禪宗的一種哲學,就是說,其實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各種傢俱和收納用具,都是自由的敵人。

那麼在扔這些東西的過程中,你也許會遇到一些左思右想,確實難以下定決心的東西。那怎麼辦呢?沒關係,作者也總結了一些折衷的經驗。比如說,你可以把無法捨棄的東西暫時先拿出來,放在紙盒箱子裡,或者壁櫥裡,暫時把它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係。如果之後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多半也就可以趕緊決定扔了。

比如,在審視某個東西的時候,一開始覺得無法徹底捨棄,都是正常的心理。只要你能在接下來,明確找到讓你難以捨棄的理由,就比較好辦了。例如你發現這個東西承載著美好的回憶,那麼幹脆將這些東西拍個照,留個念,就是一個好方法,拍了照片之後,回想一下當初得到的喜悅,再對物品表示感謝;然後把照片保留起來,東西本身就可以扔掉了。再比如,如果扔不扔一件東西讓你反覆思考了5次,那麼就應該果斷扔掉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還會讓你糾結其他東西的去留,帶來連鎖反應——所以,如果反覆出現丟掉的念頭,還不如立即做決定,直接扔掉就好。

那麼如果是有些值錢的東西,可以考慮放在二手代賣網站上。一來是可以收回一些錢,二來是在拍照、填表、註冊的過程中,也能夠再次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或者,也可以把這些不要的東西送往救助站,或者放在垃圾箱旁邊,去幫助需要這些物品的人。因此作者反覆提醒讀者,要時刻牢記,極簡主義生活的核心,就是隻留下必需的東西,其他全部都要下決心扔掉。扔東西,會讓你獲得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獲得充沛的精力去花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第三部分

上面說完作者給我們扔東西的一些建議,下面來為你說說:在徹底貫徹極簡主義之後,我們的生活可以發生怎樣的變化。極簡主義理念,可以讓生活發生真正而徹底的變化。比如本書的作者,他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通過扔東西把自己改造成極簡主義者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最直接的變化是生活時間變多了。他省去了購物的時間,省去了為了追求限量版而排隊的時間,省去了關注垃圾信息的時間,省去了翻找東西的時間,竟然連打包搬家都達到了“說走就走”的境界。與此同時,他擁有了充裕的時間去放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還有一個變化,就是他擁有了充沛的精力。要操心的東西少了,生活效率也變高了,自然精力自然就多了。

他可以馬上、隨時隨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行動派。這位作者除了在全日本做了12場演講,他還嘗試了潛水、瑜伽、開網站、寫書、向自己暗戀了多年的姑娘表白等等,收穫了好多個人生第一次,生活變得有趣了許多。也因為這些嘗試,作者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收穫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那麼在內心方面,內心感受也變得更加寧靜。因為不用去刻意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也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結果是能夠更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也更珍惜身邊留下來的東西。作者招待朋友的時候因為沒有電視機和多餘的娛樂,大家就只能喝茶,結果是交流的內容反而更豐富。作者把這種珍惜平凡、內心寧靜的生活,比作東京國立圖書館外水池中的鴨子。那些鴨子不會想著去當一隻到處炫耀的鴨子,它們只是每天做好自己的事情,以自己的方式去體會寧靜的幸福。那麼這種內心的寧靜,最終也會帶來身體的長久健康,這也是作者在奉行極簡主義生活之後最大的收穫之一。

前面說過,極簡主義的目的是讓我們變得幸福。那麼作者最終找到了幸福嗎?答案是肯定的。作者不僅感受到了幸福,而且過去那種繁瑣的日子,自己永遠也不想回去了。作者認為,其實我們都不需要去“變得幸福”,而是去“感受幸福”。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找到最珍視的東西,能夠讓人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內心,因此自然也就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幸福。

總結

說到這兒,書中的內容就為你分享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簡單回顧一下,本書為你講述了三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作者眼中的極簡主義,以及在生活中到底是什麼在阻礙我們的極簡主義生活。作者認為,所謂的極簡主義,本質其實是一種態度和理念,並不是要比誰手裡的東西更少。極簡主義生活態度歸根到底,就是要儘量排除一切沒必要存在的東西,排除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迅速找到應該去珍視的東西。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的社會環境、人類自身的適應性和社交心理,都會對這種極簡生活產生干擾。

第二部分是作者對於如何精簡物品的一些建議。包括:精簡物品應該立即做起,永遠都不晚,但是千萬不要等待。可以從手邊不值錢的物品扔起,比如備用的東西、購物的贈品等等,然後去扔掉那些純粹為了滿足我們虛榮心而購買的東西。並且作者建議我們,不要在房間裡放置太多的儲物收納空間,應該逼迫自己,從一開始就學會“不囤東西”。那麼對於反覆思考不捨得丟棄的東西,如果反覆思考的次數超過了5次,那麼就請一定果斷扔掉。

第三部分是極簡主義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從作者自己的體會來看,變化主要有如下幾點:比如生活時間更自由,生活效率更高,精力更充沛,內心更加安寧,身體更加健康等等。通過這些生活狀態的改善,作者的內心也尋找到了久違的幸福感。那麼聽完這本書,你可以從明天就開始,嘗試一下這種極簡主義的生活。

撰稿:水命

腦圖:摩西

轉述:於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