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就像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不體恤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要養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則需要知道這三點:

1、 給孩子適當的拒絕

之前看過一個短篇扎心視頻,叫《巨嬰》。

兒子的口頭禪是:"媽!"

起床後,張口一聲"媽",媽媽便立馬過來給他穿好衣服。

玩遊戲餓了,摸摸咕嚕叫的肚子,大喊一聲"媽!",媽媽便端著碗一勺勺喂他。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就像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不體恤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要養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則需要知道這三點:

1、 給孩子適當的拒絕

之前看過一個短篇扎心視頻,叫《巨嬰》。

兒子的口頭禪是:"媽!"

起床後,張口一聲"媽",媽媽便立馬過來給他穿好衣服。

玩遊戲餓了,摸摸咕嚕叫的肚子,大喊一聲"媽!",媽媽便端著碗一勺勺喂他。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看到電視裡有什麼新出的產品,指著電視機喊一聲"媽",媽媽便馬上拿起電話訂購,新玩具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門口。

後來,爸爸意外去世,失去經濟來源的媽媽變賣傢俱度日。

可是兒子又看中了一款新出的電子產品,身無分文的媽媽表示無能為力。

被拒絕後的兒子暴跳如雷,大發脾氣。

最後,無奈的媽媽只得掏出自己的腎臟送到兒子手中,滿足兒子的需求。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習慣性被滿足的孩子,他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

一但當父母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時,這種拒絕,不僅讓孩子痛苦,更使孩子生出對父母的怨恨來。

正如我那鄰居家的兒子,作為獨生子的他從小就被寵愛慣壞。

父母穿的永遠是好幾年前的舊衣服,可他穿的商場最新款。

父母吃的永遠是粗茶淡飯,可他的營養供給和零食從沒斷過。

父母像蜜蜂般勞作不停歇,他像少爺般翹著二郎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

而當父母不停地付出,兒子也心安理得不停地伸手索要。

當兒子需求越來越大,父母承受不起時,兒子不但不懂體諒和分擔,反而怨恨父母的無能。

為人父母,要懂得適時拒絕,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予以滿足。

被拒絕過的孩子,才能明白生活不易,也才能生出感恩的心。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就像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不體恤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要養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則需要知道這三點:

1、 給孩子適當的拒絕

之前看過一個短篇扎心視頻,叫《巨嬰》。

兒子的口頭禪是:"媽!"

起床後,張口一聲"媽",媽媽便立馬過來給他穿好衣服。

玩遊戲餓了,摸摸咕嚕叫的肚子,大喊一聲"媽!",媽媽便端著碗一勺勺喂他。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看到電視裡有什麼新出的產品,指著電視機喊一聲"媽",媽媽便馬上拿起電話訂購,新玩具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門口。

後來,爸爸意外去世,失去經濟來源的媽媽變賣傢俱度日。

可是兒子又看中了一款新出的電子產品,身無分文的媽媽表示無能為力。

被拒絕後的兒子暴跳如雷,大發脾氣。

最後,無奈的媽媽只得掏出自己的腎臟送到兒子手中,滿足兒子的需求。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習慣性被滿足的孩子,他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

一但當父母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時,這種拒絕,不僅讓孩子痛苦,更使孩子生出對父母的怨恨來。

正如我那鄰居家的兒子,作為獨生子的他從小就被寵愛慣壞。

父母穿的永遠是好幾年前的舊衣服,可他穿的商場最新款。

父母吃的永遠是粗茶淡飯,可他的營養供給和零食從沒斷過。

父母像蜜蜂般勞作不停歇,他像少爺般翹著二郎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

而當父母不停地付出,兒子也心安理得不停地伸手索要。

當兒子需求越來越大,父母承受不起時,兒子不但不懂體諒和分擔,反而怨恨父母的無能。

為人父母,要懂得適時拒絕,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予以滿足。

被拒絕過的孩子,才能明白生活不易,也才能生出感恩的心。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2、讓孩子經歷生活的挫折

前段時間,日本報道了一個令人咂舌的現象:大批50多歲的子女靠80多歲的父母養活,而這些啃老族數量已達到61萬人!

他們大都是進入社會後遭遇了挫折,為了逃避現實,便重新躲回父母的懷抱。靠父母的負重前行,為他們撐起一片風和日麗的避風港。

父母的包辦,為孩子掃清了成長路上的一切困難。當孩子不得不直面社會時,他卻早已不知道該怎麼獨擋一面了。

美國心理學家衛·埃爾凱特曾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經歷生活的艱難困苦,體會生活不易。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勇敢前進。

前陣子,就被一對父母的操作驚豔到了。

鎮江11歲男孩戚宇軒,連續3年暑假被父母"趕"出家去擺地攤賣玩具。

戚宇軒家裡情況並不差,甚至開車來送他擺攤的爸爸開的是奔馳。而這麼一個富有的家庭,卻懂得"窮"教孩子。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就像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不體恤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要養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則需要知道這三點:

1、 給孩子適當的拒絕

之前看過一個短篇扎心視頻,叫《巨嬰》。

兒子的口頭禪是:"媽!"

起床後,張口一聲"媽",媽媽便立馬過來給他穿好衣服。

玩遊戲餓了,摸摸咕嚕叫的肚子,大喊一聲"媽!",媽媽便端著碗一勺勺喂他。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看到電視裡有什麼新出的產品,指著電視機喊一聲"媽",媽媽便馬上拿起電話訂購,新玩具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門口。

後來,爸爸意外去世,失去經濟來源的媽媽變賣傢俱度日。

可是兒子又看中了一款新出的電子產品,身無分文的媽媽表示無能為力。

被拒絕後的兒子暴跳如雷,大發脾氣。

最後,無奈的媽媽只得掏出自己的腎臟送到兒子手中,滿足兒子的需求。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習慣性被滿足的孩子,他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

一但當父母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時,這種拒絕,不僅讓孩子痛苦,更使孩子生出對父母的怨恨來。

正如我那鄰居家的兒子,作為獨生子的他從小就被寵愛慣壞。

父母穿的永遠是好幾年前的舊衣服,可他穿的商場最新款。

父母吃的永遠是粗茶淡飯,可他的營養供給和零食從沒斷過。

父母像蜜蜂般勞作不停歇,他像少爺般翹著二郎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

而當父母不停地付出,兒子也心安理得不停地伸手索要。

當兒子需求越來越大,父母承受不起時,兒子不但不懂體諒和分擔,反而怨恨父母的無能。

為人父母,要懂得適時拒絕,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予以滿足。

被拒絕過的孩子,才能明白生活不易,也才能生出感恩的心。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2、讓孩子經歷生活的挫折

前段時間,日本報道了一個令人咂舌的現象:大批50多歲的子女靠80多歲的父母養活,而這些啃老族數量已達到61萬人!

他們大都是進入社會後遭遇了挫折,為了逃避現實,便重新躲回父母的懷抱。靠父母的負重前行,為他們撐起一片風和日麗的避風港。

父母的包辦,為孩子掃清了成長路上的一切困難。當孩子不得不直面社會時,他卻早已不知道該怎麼獨擋一面了。

美國心理學家衛·埃爾凱特曾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經歷生活的艱難困苦,體會生活不易。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勇敢前進。

前陣子,就被一對父母的操作驚豔到了。

鎮江11歲男孩戚宇軒,連續3年暑假被父母"趕"出家去擺地攤賣玩具。

戚宇軒家裡情況並不差,甚至開車來送他擺攤的爸爸開的是奔馳。而這麼一個富有的家庭,卻懂得"窮"教孩子。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戚爸爸覺得,孩子需要從小經歷社會的苦,懂生活的難,方知感恩,也才能學會用雙手創造未來的人生。

當戚宇軒被問到怎麼支配賺來的零花錢時,他答道:除了學習用品外,還要給爸媽買禮物,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很辛苦。

楊絳先生曾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家風對於孩子的影響,便是如此。"

讓孩子明白,父母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一輩子,自己的路,終究得自己去走。

當孩子嚐到自己創造生活的喜悅時,亦能懂得父母的不易,才會深知感恩。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就像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不體恤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要養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則需要知道這三點:

1、 給孩子適當的拒絕

之前看過一個短篇扎心視頻,叫《巨嬰》。

兒子的口頭禪是:"媽!"

起床後,張口一聲"媽",媽媽便立馬過來給他穿好衣服。

玩遊戲餓了,摸摸咕嚕叫的肚子,大喊一聲"媽!",媽媽便端著碗一勺勺喂他。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看到電視裡有什麼新出的產品,指著電視機喊一聲"媽",媽媽便馬上拿起電話訂購,新玩具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門口。

後來,爸爸意外去世,失去經濟來源的媽媽變賣傢俱度日。

可是兒子又看中了一款新出的電子產品,身無分文的媽媽表示無能為力。

被拒絕後的兒子暴跳如雷,大發脾氣。

最後,無奈的媽媽只得掏出自己的腎臟送到兒子手中,滿足兒子的需求。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習慣性被滿足的孩子,他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

一但當父母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時,這種拒絕,不僅讓孩子痛苦,更使孩子生出對父母的怨恨來。

正如我那鄰居家的兒子,作為獨生子的他從小就被寵愛慣壞。

父母穿的永遠是好幾年前的舊衣服,可他穿的商場最新款。

父母吃的永遠是粗茶淡飯,可他的營養供給和零食從沒斷過。

父母像蜜蜂般勞作不停歇,他像少爺般翹著二郎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

而當父母不停地付出,兒子也心安理得不停地伸手索要。

當兒子需求越來越大,父母承受不起時,兒子不但不懂體諒和分擔,反而怨恨父母的無能。

為人父母,要懂得適時拒絕,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予以滿足。

被拒絕過的孩子,才能明白生活不易,也才能生出感恩的心。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2、讓孩子經歷生活的挫折

前段時間,日本報道了一個令人咂舌的現象:大批50多歲的子女靠80多歲的父母養活,而這些啃老族數量已達到61萬人!

他們大都是進入社會後遭遇了挫折,為了逃避現實,便重新躲回父母的懷抱。靠父母的負重前行,為他們撐起一片風和日麗的避風港。

父母的包辦,為孩子掃清了成長路上的一切困難。當孩子不得不直面社會時,他卻早已不知道該怎麼獨擋一面了。

美國心理學家衛·埃爾凱特曾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經歷生活的艱難困苦,體會生活不易。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勇敢前進。

前陣子,就被一對父母的操作驚豔到了。

鎮江11歲男孩戚宇軒,連續3年暑假被父母"趕"出家去擺地攤賣玩具。

戚宇軒家裡情況並不差,甚至開車來送他擺攤的爸爸開的是奔馳。而這麼一個富有的家庭,卻懂得"窮"教孩子。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戚爸爸覺得,孩子需要從小經歷社會的苦,懂生活的難,方知感恩,也才能學會用雙手創造未來的人生。

當戚宇軒被問到怎麼支配賺來的零花錢時,他答道:除了學習用品外,還要給爸媽買禮物,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很辛苦。

楊絳先生曾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家風對於孩子的影響,便是如此。"

讓孩子明白,父母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一輩子,自己的路,終究得自己去走。

當孩子嚐到自己創造生活的喜悅時,亦能懂得父母的不易,才會深知感恩。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3、讓孩子學會付出

之前一個醫生晒的朋友圈火了。

毛醫生下班後,發現自己辦公桌上有一塊麵包,麵包下還壓著一張紙條。

原來是一個孩子為表達毛醫生給媽媽做手術的謝意,特意送來麵包,併為醫生因做手術而錯過飯點表示歉意。

網友們紛紛為孩子行為點讚的同時,也為背後的媽媽豎起大拇指。

不因他人的付出而覺得理所因當,心存感激,並學會付出。

作家劉迎軒曾說:"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當我們學會了欣賞和感恩,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

不久前,有個很暖的新聞,看哭了不少網友。

鄧學東在看望88歲生病的母親時,聽聞媽媽一句:"兒子,給我跳個舞吧。"

這個58歲的大男人便馬上在媽媽面前翩翩起舞,此刻,他不是超聲專家,也不是博導,只是一個愛母親的兒子。

"

最近聽到一則消息,很是唏噓。

鄰居家兒子考上本地一所不錯的大學,這段時間正上學去了。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鄰居夫妻倆最近卻愁眉不展。

原來兒子見同學都用的最新款手機,便嫌棄用爸爸舊的那個,非鬧著也要買一個全新的,而且是價格6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機。

說實話,聽聞這個消息時,我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鄰居家情況並不好,媽媽常年臥病,不能幹重活,只能忙忙家務。

一家子靠著爸爸在工地上風吹日晒地幹體力活,賺來的錢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給媽媽治病,再除去生活開銷,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甚至還略有負債。

一開始,夫妻倆還勸著兒子,家裡本不富裕,靠的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血汗錢維持生計,買一個手機都可以供家裡好幾月的開銷了。

可是這寶貝兒子從小就被慣壞了,不管不顧就是要求爸媽買。不買便電話也不接,甚至父母去學校也拒絕見面。

最後無奈的夫妻倆,只得咬咬牙湊齊了錢給兒子送了去。

總以為,將孩子拉扯大,好日子也就來了。可是沒想到,用盡一生心血,卻養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就像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不體恤父母,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要養出感恩的孩子,父母則需要知道這三點:

1、 給孩子適當的拒絕

之前看過一個短篇扎心視頻,叫《巨嬰》。

兒子的口頭禪是:"媽!"

起床後,張口一聲"媽",媽媽便立馬過來給他穿好衣服。

玩遊戲餓了,摸摸咕嚕叫的肚子,大喊一聲"媽!",媽媽便端著碗一勺勺喂他。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看到電視裡有什麼新出的產品,指著電視機喊一聲"媽",媽媽便馬上拿起電話訂購,新玩具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門口。

後來,爸爸意外去世,失去經濟來源的媽媽變賣傢俱度日。

可是兒子又看中了一款新出的電子產品,身無分文的媽媽表示無能為力。

被拒絕後的兒子暴跳如雷,大發脾氣。

最後,無奈的媽媽只得掏出自己的腎臟送到兒子手中,滿足兒子的需求。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習慣性被滿足的孩子,他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

一但當父母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時,這種拒絕,不僅讓孩子痛苦,更使孩子生出對父母的怨恨來。

正如我那鄰居家的兒子,作為獨生子的他從小就被寵愛慣壞。

父母穿的永遠是好幾年前的舊衣服,可他穿的商場最新款。

父母吃的永遠是粗茶淡飯,可他的營養供給和零食從沒斷過。

父母像蜜蜂般勞作不停歇,他像少爺般翹著二郎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

而當父母不停地付出,兒子也心安理得不停地伸手索要。

當兒子需求越來越大,父母承受不起時,兒子不但不懂體諒和分擔,反而怨恨父母的無能。

為人父母,要懂得適時拒絕,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予以滿足。

被拒絕過的孩子,才能明白生活不易,也才能生出感恩的心。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2、讓孩子經歷生活的挫折

前段時間,日本報道了一個令人咂舌的現象:大批50多歲的子女靠80多歲的父母養活,而這些啃老族數量已達到61萬人!

他們大都是進入社會後遭遇了挫折,為了逃避現實,便重新躲回父母的懷抱。靠父母的負重前行,為他們撐起一片風和日麗的避風港。

父母的包辦,為孩子掃清了成長路上的一切困難。當孩子不得不直面社會時,他卻早已不知道該怎麼獨擋一面了。

美國心理學家衛·埃爾凱特曾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經歷生活的艱難困苦,體會生活不易。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勇敢前進。

前陣子,就被一對父母的操作驚豔到了。

鎮江11歲男孩戚宇軒,連續3年暑假被父母"趕"出家去擺地攤賣玩具。

戚宇軒家裡情況並不差,甚至開車來送他擺攤的爸爸開的是奔馳。而這麼一個富有的家庭,卻懂得"窮"教孩子。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戚爸爸覺得,孩子需要從小經歷社會的苦,懂生活的難,方知感恩,也才能學會用雙手創造未來的人生。

當戚宇軒被問到怎麼支配賺來的零花錢時,他答道:除了學習用品外,還要給爸媽買禮物,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很辛苦。

楊絳先生曾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家風對於孩子的影響,便是如此。"

讓孩子明白,父母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一輩子,自己的路,終究得自己去走。

當孩子嚐到自己創造生活的喜悅時,亦能懂得父母的不易,才會深知感恩。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3、讓孩子學會付出

之前一個醫生晒的朋友圈火了。

毛醫生下班後,發現自己辦公桌上有一塊麵包,麵包下還壓著一張紙條。

原來是一個孩子為表達毛醫生給媽媽做手術的謝意,特意送來麵包,併為醫生因做手術而錯過飯點表示歉意。

網友們紛紛為孩子行為點讚的同時,也為背後的媽媽豎起大拇指。

不因他人的付出而覺得理所因當,心存感激,並學會付出。

作家劉迎軒曾說:"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當我們學會了欣賞和感恩,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

不久前,有個很暖的新聞,看哭了不少網友。

鄧學東在看望88歲生病的母親時,聽聞媽媽一句:"兒子,給我跳個舞吧。"

這個58歲的大男人便馬上在媽媽面前翩翩起舞,此刻,他不是超聲專家,也不是博導,只是一個愛母親的兒子。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買6000元的手機?”

深知親情的可貴,也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父母。

知感恩的人,亦是幸福和快樂的。

為人父母,是一個最簡單的職業,因為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

為人父母,卻也做著世上最難的工作,因為培養一個優良品德的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很多努力和智慧。

因為愛孩子,所以我們要懂得適時拒絕,讓他知道世事不是萬事遂心。

因為愛孩子,所以我們要懂得適時放手,讓他知道未來的路是自己走。

因為愛孩子,所以我們要懂得適時點撥,讓他知道有付出才有回報。

只有如此,父母方能養出知感恩,懂禮節的好孩子。

共勉!


我是布穀,一個喜歡研究心理學、堅持科學育兒的寶媽。

點擊關注每日與你分享孕產、育兒、兒童心理健康小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