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曾在自己的開心網主頁寫道:“社會人兒們常是百般關愛你,告訴你掙點錢才是真的。而當我們在酒精和搖滾樂的午夜裡,彼此叮囑的則是:堅持住,兄弟!現在,正在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病菌,急性傳染症狀為:無理想、無追求、不會感動、只會起鬨。千萬別傳染,最後的解藥就在你手裡,不過很多人都是因為丟了自己的解藥,被傳染了,變質了,如同殭屍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樣。堅定自己,別懷疑,給自己注射那最後的一針!”

《中國好歌曲》節目組曾經邀請過蜜三刀登臺。雷駿告訴馬彼德這個消息時開玩笑說:“要上的話,我肯定會那樣,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覺得正常的歌,到總決賽的時候來一首《中華警魂》,全國直播。大家肯定都瘋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節目都是錄播,要真這麼做早給他刪掉了。”

在麵館裡,馬彼德也見到許多樂隊在臺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漢朋克樂隊生命之餅到鼓樓 School 演出,結束後,主唱吳維來店裡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這麼多年樂隊,還要不要繼續。去年吳維出了場車禍,要花 2 萬塊醫療費。他意識到自己連這麼一點錢也拿不出,還得靠朋友幫忙。

“吳維今年也 40 多了。”馬彼德說。他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絕不鬆開我的拳頭》,認為它比較準確地描述了他在麵館裡認識的這些音樂人的狀態。雷駿常聊起,90 後已經不憤怒了,因為相比上一代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本身活得已經挺高興。

“雷老闆他們 70 後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有好多人喜歡朋克,但是現在的人更願意去喜歡電子樂、喜歡嘻哈,追求銷量、打榜排行什麼的。對中國來說,年輕人不憤怒了,朋克這波浪潮就已經過了。”

實際上,即便是 Oi Punk 這種音樂類別在國外的一些代表樂隊,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雖然對搖滾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也一直走在邊緣。

3

麻悅覺得,只要鼓樓吃麵還在,雷駿所追求的那種朋克精神就不會丟。門上那隻大狗是她請韋小溪設計、人物誌採訪認識的一位藝術家剛畫上去的。去年 9 月,由於街道整改,麵館的頂棚被拆除,窗戶變小。一個月後,門外的露臺也被拆除,玻璃門換成了防盜門。那隻大狗算是一種朋克式的應對方式。

“比如說這裡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這一片狼藉裡讓自己是最鮮豔的顏色。不是說要特招搖,就是不能讓自己閒著,要做點有意義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錯得多,不同的壓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對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遠有新的想法來對抗,這個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不就是朋克精神嗎?”

麻悅和雷駿是宣武區十四中的同班同學。1999 年,蜜三刀剛成立,雷駿用 bb 機傳來一條簡訊,興奮地邀請她到東四北大街 208 號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場演出。麻悅對朋克或這位同學都沒什麼興趣,沒去。又過了一陣子,兩人再見面,雷駿變了樣:一個大光頭,兩個大花臂,上身穿著裹緊的皮夾克,底下配一條瘦瘦的雞腿褲。那時麻悅在北京電視臺《身邊》欄目做編導,生活圈子變小,身邊有趣味的人也變少了。但雷駿不同,故事一個接一個。一些樂隊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樣。上進心強、勤奮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勁兒。

麻悅就做了雷駿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經紀人。演出活動雖然排得滿,但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達。坐火車更有意思一點,雖然線路長,上車就帶著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車廂裡的啤酒都買光了,大家就一路喝這麼多,一路喝著到地方,然後就開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國地下樂隊剛剛經歷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譽為北京朋克聖地的“嚎叫”開業,門聯上囂張地寫著十個字:金屬與老梆子不得入內。按照時任《全球商業經典》記者汪若菡的記憶,北京的地下嬰兒、無聊軍隊,武漢的生命之餅,南昌的盤古和烏魯木齊的舌頭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這個時段出現的。他們輾轉在嚎叫、橡樹俱樂部、開心樂園、CD 酒吧、豪運等各地演出,但這些地方陸續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儘管誕生於地下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但朋克這一門類在北京仍然非常小眾,很難找到願意讓他們演出的場地。蜜三刀首次登臺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關門。“光頭黨光是打扮上氣勢就很強,如果和民謠或是一些輕搖滾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了。”麻悅說。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曾在自己的開心網主頁寫道:“社會人兒們常是百般關愛你,告訴你掙點錢才是真的。而當我們在酒精和搖滾樂的午夜裡,彼此叮囑的則是:堅持住,兄弟!現在,正在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病菌,急性傳染症狀為:無理想、無追求、不會感動、只會起鬨。千萬別傳染,最後的解藥就在你手裡,不過很多人都是因為丟了自己的解藥,被傳染了,變質了,如同殭屍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樣。堅定自己,別懷疑,給自己注射那最後的一針!”

《中國好歌曲》節目組曾經邀請過蜜三刀登臺。雷駿告訴馬彼德這個消息時開玩笑說:“要上的話,我肯定會那樣,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覺得正常的歌,到總決賽的時候來一首《中華警魂》,全國直播。大家肯定都瘋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節目都是錄播,要真這麼做早給他刪掉了。”

在麵館裡,馬彼德也見到許多樂隊在臺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漢朋克樂隊生命之餅到鼓樓 School 演出,結束後,主唱吳維來店裡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這麼多年樂隊,還要不要繼續。去年吳維出了場車禍,要花 2 萬塊醫療費。他意識到自己連這麼一點錢也拿不出,還得靠朋友幫忙。

“吳維今年也 40 多了。”馬彼德說。他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絕不鬆開我的拳頭》,認為它比較準確地描述了他在麵館裡認識的這些音樂人的狀態。雷駿常聊起,90 後已經不憤怒了,因為相比上一代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本身活得已經挺高興。

“雷老闆他們 70 後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有好多人喜歡朋克,但是現在的人更願意去喜歡電子樂、喜歡嘻哈,追求銷量、打榜排行什麼的。對中國來說,年輕人不憤怒了,朋克這波浪潮就已經過了。”

實際上,即便是 Oi Punk 這種音樂類別在國外的一些代表樂隊,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雖然對搖滾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也一直走在邊緣。

3

麻悅覺得,只要鼓樓吃麵還在,雷駿所追求的那種朋克精神就不會丟。門上那隻大狗是她請韋小溪設計、人物誌採訪認識的一位藝術家剛畫上去的。去年 9 月,由於街道整改,麵館的頂棚被拆除,窗戶變小。一個月後,門外的露臺也被拆除,玻璃門換成了防盜門。那隻大狗算是一種朋克式的應對方式。

“比如說這裡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這一片狼藉裡讓自己是最鮮豔的顏色。不是說要特招搖,就是不能讓自己閒著,要做點有意義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錯得多,不同的壓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對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遠有新的想法來對抗,這個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不就是朋克精神嗎?”

麻悅和雷駿是宣武區十四中的同班同學。1999 年,蜜三刀剛成立,雷駿用 bb 機傳來一條簡訊,興奮地邀請她到東四北大街 208 號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場演出。麻悅對朋克或這位同學都沒什麼興趣,沒去。又過了一陣子,兩人再見面,雷駿變了樣:一個大光頭,兩個大花臂,上身穿著裹緊的皮夾克,底下配一條瘦瘦的雞腿褲。那時麻悅在北京電視臺《身邊》欄目做編導,生活圈子變小,身邊有趣味的人也變少了。但雷駿不同,故事一個接一個。一些樂隊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樣。上進心強、勤奮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勁兒。

麻悅就做了雷駿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經紀人。演出活動雖然排得滿,但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達。坐火車更有意思一點,雖然線路長,上車就帶著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車廂裡的啤酒都買光了,大家就一路喝這麼多,一路喝著到地方,然後就開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國地下樂隊剛剛經歷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譽為北京朋克聖地的“嚎叫”開業,門聯上囂張地寫著十個字:金屬與老梆子不得入內。按照時任《全球商業經典》記者汪若菡的記憶,北京的地下嬰兒、無聊軍隊,武漢的生命之餅,南昌的盤古和烏魯木齊的舌頭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這個時段出現的。他們輾轉在嚎叫、橡樹俱樂部、開心樂園、CD 酒吧、豪運等各地演出,但這些地方陸續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儘管誕生於地下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但朋克這一門類在北京仍然非常小眾,很難找到願意讓他們演出的場地。蜜三刀首次登臺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關門。“光頭黨光是打扮上氣勢就很強,如果和民謠或是一些輕搖滾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了。”麻悅說。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汪若菡則在採訪雷駿的報道中回憶道,她首次聽蜜三刀的現場,“被這種簡單粗暴的音樂嚇著了”。她還看見同場另一支朋克樂隊的貝斯手扔掉貝斯,撲向稀疏的聽眾,希望他們接住他,卻撲通一聲摔在了人們避讓出的空地上。

一位樂評人向她介紹,朋克音樂就是一種用於發洩不滿和對抗搖滾精英的音樂形式。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絃,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赤裸,想說什麼就唱什麼,充分發洩不滿。樂曲也都不長,只有 2 到 3 分鐘。“他們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到最後還是反對。所以說這是年輕人才可能玩的音樂,嚴格地說,他們只是發洩痛苦,但沒有辦法回答反對一切之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

很多人因此對光頭黨持有偏見,總覺得是一群行為暴躁喜歡鬧事的人。這種認知到 2015 年也沒有改變:一個網友在微博上轉發了老狼和幾個光頭黨在酒吧裡聊天的照片,評價說這是老狼被“圍攻”了。雷駿轉發了這張照片,發了個憤怒的表情。

2003 年,呂玻的嚎叫唱片約蜜三刀去談錄唱片的事,前提是需要其改動一些比較敏感的歌詞,“當時無數樂隊想跟嚎叫簽約,但是馬克堅決不同意改歌詞,最後我們就沒簽,不但沒簽,馬克還老數落人家老總就是個商人,最後把人家數落急了。”雷駿曾回憶。

在五道口“聚點”酒吧舉行的 PUNKZONE(朋克地帶網站)一週年紀念演出上,雷駿提出舉辦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想法,把 8 月定為“朋克的節日”。他還找到幾個樂隊,一起做了一個短暫的朋克廠牌“Beijing Rejects”。次年 8 月 28 日,第一屆北京朋克音樂節就在他和麻悅的張羅下開張了,地點選在了懷柔鵝和鴨農莊。當時國內比較知名的朋克樂隊都參加了演出,包括 Last Chance of Youth、Joyside、The Unsafe、花生皮炸彈、再循環、動亂、Life for Drinking、Donaers Party、腦濁等。

麻悅還記得這個選址純屬兩人出遊時的意外發現,恰好老闆是位英國人,喜歡聽朋克,允許他們自由使用場地,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當是給農莊打廣告。

幾個朋友湊錢租了三輛車,週六早上 10 點集合,花 2 小時把所有人拉到農莊。音樂節晚上才開始,人們就在草地上聊天、排著隊領自助餐。吃完飯,架起設備就開始“躁”。興奮感在空氣中瀰漫,累積到晚上 10 點達到高潮,直到半夜 12 點才結束。三輛車再拉著所有人回城。雖然賣了些門票,但樂隊大多沒收演出費。所有收入交給了農莊作為感謝。

以這一年為起點,朋克音樂節一直辦到 2013 年,共十一屆。因為要同時考慮時間、地點以及參與樂隊的需求,場地每年都在變。這些細節麻悅都能脫口而出:第二屆在城郊汽車電影院裡一個叫“兩個好朋友“的酒吧,第三屆在新街口,第四到第九屆在鼓樓的 Mao Live House,第十屆又回到”兩個好朋友“。第十一屆由於”兩個好朋友“場地出了問題,臨時換到 798。

從第八屆開始,麻悅把主持朋克音樂節的責任從雷駿那裡接了過來,以便他能專心做樂隊。她還試圖拓展音樂節的規模,找一些符合調性的贊助商,比如 Dr. Martens。當時這個馬丁靴品牌剛剛進入北京三里屯的 CPU 門店,麻悅帶著兩個設計去展示文案,說服總代理在物料和產品上提供了支持。但隨著贊助商加入、參演樂隊增加,矛盾開始滋長。一些樂隊覺得音樂節變得太商業化,另一些則爭論門票提成分配是否合理。“到最後感覺有點疲憊了。我們最初覺得這就是個節日,一起來完成一個好玩的 party,如果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思都有點變了,動搖了,再做也沒什麼意思。”

2005 年兩人結婚後,雷駿試圖在工作和樂隊之間尋找平衡。他輾轉在音樂雜誌新媒體、Channel V 和太合麥田做過,但正式工作總會被樂隊的巡演計劃打斷,尤其是 2007 年蜜三刀開始在德國、法國、捷克、波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巡演,參與美國導演肖恩《北京朋克》紀錄片拍攝,獲得更多國際關注之後。做兼職撰稿人收入不太穩定,麻悅就提出了開家麵館的想法。

它的性質其實和朋克音樂節也差不多:供一種小眾文化以及它的愛好者另一個相對固定的容身之所。

4

麵館於 2011 年開張。店址選在了北京搖滾文化的輻射中心,鼓樓,被 Live House 和琴房包圍。店面只有 40 平米,分兩層。狹小的空間裡塞滿了朋友們送來的或者夫妻二人淘到的舊物:苗苗的紅色鐵皮機器人、裝滿糖果的骷髏大碗、陳蕭楠的盔甲、德國舊貨市集淘到的 The Clash 樂隊粉紅圖冊、小鬥牛犬擺件。它們給麵館帶來了濃郁的、帶著朋克味的家庭氛圍。

雷駿喜歡寫字,有記錄的意識,2012 年、13 年先後給鼓樓吃麵開設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文字樸實但生動。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推廣“金牌蘑菇肉醬面”之後的第二道創意麵,小經廠素面。

“小經廠素面必然是生長在一條叫小經廠的衚衕裡。素面要做到好吃必然是用心的選料和精心的烹製。鮮嫩小油菜沸水中翻滾一遍即可,燙熟青菜圍繞煮好的白麵。清油七分熱煎鮮香菇,澆在面上的料汁中包括紅黃彩椒、香蔥、蒜末、生抽、老抽、辣椒、香油、米醋等十幾種調料。就連那麼一點點花生碎都是恰到好處!”

除了介紹菜餚,雷駿也會寫寫店裡遇到的有趣的客人,比如一個“騎著電動車、頭戴西部牛仔帽、帽子上鑲嵌著五顏六色寶石飾物的怪老頭“徐恭謹。徐恭謹 92 歲,常到店裡找雷駿聊天。他還拿來一張個人演唱專輯。按照插頁裡的簡介,徐恭謹是 1947 年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演員,1949 年未跟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留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任教,1957 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 年才恢復教職。1995 年從中央戲劇學院退休後,他去了美國舊金山,2013 年回到北京,想在故鄉長居。

他和雷駿說:“擱現在,我也是個朋克;擱那會兒,你一定是個‘右派’。”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曾在自己的開心網主頁寫道:“社會人兒們常是百般關愛你,告訴你掙點錢才是真的。而當我們在酒精和搖滾樂的午夜裡,彼此叮囑的則是:堅持住,兄弟!現在,正在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病菌,急性傳染症狀為:無理想、無追求、不會感動、只會起鬨。千萬別傳染,最後的解藥就在你手裡,不過很多人都是因為丟了自己的解藥,被傳染了,變質了,如同殭屍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樣。堅定自己,別懷疑,給自己注射那最後的一針!”

《中國好歌曲》節目組曾經邀請過蜜三刀登臺。雷駿告訴馬彼德這個消息時開玩笑說:“要上的話,我肯定會那樣,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覺得正常的歌,到總決賽的時候來一首《中華警魂》,全國直播。大家肯定都瘋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節目都是錄播,要真這麼做早給他刪掉了。”

在麵館裡,馬彼德也見到許多樂隊在臺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漢朋克樂隊生命之餅到鼓樓 School 演出,結束後,主唱吳維來店裡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這麼多年樂隊,還要不要繼續。去年吳維出了場車禍,要花 2 萬塊醫療費。他意識到自己連這麼一點錢也拿不出,還得靠朋友幫忙。

“吳維今年也 40 多了。”馬彼德說。他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絕不鬆開我的拳頭》,認為它比較準確地描述了他在麵館裡認識的這些音樂人的狀態。雷駿常聊起,90 後已經不憤怒了,因為相比上一代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本身活得已經挺高興。

“雷老闆他們 70 後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有好多人喜歡朋克,但是現在的人更願意去喜歡電子樂、喜歡嘻哈,追求銷量、打榜排行什麼的。對中國來說,年輕人不憤怒了,朋克這波浪潮就已經過了。”

實際上,即便是 Oi Punk 這種音樂類別在國外的一些代表樂隊,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雖然對搖滾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也一直走在邊緣。

3

麻悅覺得,只要鼓樓吃麵還在,雷駿所追求的那種朋克精神就不會丟。門上那隻大狗是她請韋小溪設計、人物誌採訪認識的一位藝術家剛畫上去的。去年 9 月,由於街道整改,麵館的頂棚被拆除,窗戶變小。一個月後,門外的露臺也被拆除,玻璃門換成了防盜門。那隻大狗算是一種朋克式的應對方式。

“比如說這裡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這一片狼藉裡讓自己是最鮮豔的顏色。不是說要特招搖,就是不能讓自己閒著,要做點有意義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錯得多,不同的壓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對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遠有新的想法來對抗,這個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不就是朋克精神嗎?”

麻悅和雷駿是宣武區十四中的同班同學。1999 年,蜜三刀剛成立,雷駿用 bb 機傳來一條簡訊,興奮地邀請她到東四北大街 208 號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場演出。麻悅對朋克或這位同學都沒什麼興趣,沒去。又過了一陣子,兩人再見面,雷駿變了樣:一個大光頭,兩個大花臂,上身穿著裹緊的皮夾克,底下配一條瘦瘦的雞腿褲。那時麻悅在北京電視臺《身邊》欄目做編導,生活圈子變小,身邊有趣味的人也變少了。但雷駿不同,故事一個接一個。一些樂隊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樣。上進心強、勤奮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勁兒。

麻悅就做了雷駿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經紀人。演出活動雖然排得滿,但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達。坐火車更有意思一點,雖然線路長,上車就帶著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車廂裡的啤酒都買光了,大家就一路喝這麼多,一路喝著到地方,然後就開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國地下樂隊剛剛經歷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譽為北京朋克聖地的“嚎叫”開業,門聯上囂張地寫著十個字:金屬與老梆子不得入內。按照時任《全球商業經典》記者汪若菡的記憶,北京的地下嬰兒、無聊軍隊,武漢的生命之餅,南昌的盤古和烏魯木齊的舌頭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這個時段出現的。他們輾轉在嚎叫、橡樹俱樂部、開心樂園、CD 酒吧、豪運等各地演出,但這些地方陸續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儘管誕生於地下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但朋克這一門類在北京仍然非常小眾,很難找到願意讓他們演出的場地。蜜三刀首次登臺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關門。“光頭黨光是打扮上氣勢就很強,如果和民謠或是一些輕搖滾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了。”麻悅說。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汪若菡則在採訪雷駿的報道中回憶道,她首次聽蜜三刀的現場,“被這種簡單粗暴的音樂嚇著了”。她還看見同場另一支朋克樂隊的貝斯手扔掉貝斯,撲向稀疏的聽眾,希望他們接住他,卻撲通一聲摔在了人們避讓出的空地上。

一位樂評人向她介紹,朋克音樂就是一種用於發洩不滿和對抗搖滾精英的音樂形式。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絃,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赤裸,想說什麼就唱什麼,充分發洩不滿。樂曲也都不長,只有 2 到 3 分鐘。“他們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到最後還是反對。所以說這是年輕人才可能玩的音樂,嚴格地說,他們只是發洩痛苦,但沒有辦法回答反對一切之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

很多人因此對光頭黨持有偏見,總覺得是一群行為暴躁喜歡鬧事的人。這種認知到 2015 年也沒有改變:一個網友在微博上轉發了老狼和幾個光頭黨在酒吧裡聊天的照片,評價說這是老狼被“圍攻”了。雷駿轉發了這張照片,發了個憤怒的表情。

2003 年,呂玻的嚎叫唱片約蜜三刀去談錄唱片的事,前提是需要其改動一些比較敏感的歌詞,“當時無數樂隊想跟嚎叫簽約,但是馬克堅決不同意改歌詞,最後我們就沒簽,不但沒簽,馬克還老數落人家老總就是個商人,最後把人家數落急了。”雷駿曾回憶。

在五道口“聚點”酒吧舉行的 PUNKZONE(朋克地帶網站)一週年紀念演出上,雷駿提出舉辦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想法,把 8 月定為“朋克的節日”。他還找到幾個樂隊,一起做了一個短暫的朋克廠牌“Beijing Rejects”。次年 8 月 28 日,第一屆北京朋克音樂節就在他和麻悅的張羅下開張了,地點選在了懷柔鵝和鴨農莊。當時國內比較知名的朋克樂隊都參加了演出,包括 Last Chance of Youth、Joyside、The Unsafe、花生皮炸彈、再循環、動亂、Life for Drinking、Donaers Party、腦濁等。

麻悅還記得這個選址純屬兩人出遊時的意外發現,恰好老闆是位英國人,喜歡聽朋克,允許他們自由使用場地,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當是給農莊打廣告。

幾個朋友湊錢租了三輛車,週六早上 10 點集合,花 2 小時把所有人拉到農莊。音樂節晚上才開始,人們就在草地上聊天、排著隊領自助餐。吃完飯,架起設備就開始“躁”。興奮感在空氣中瀰漫,累積到晚上 10 點達到高潮,直到半夜 12 點才結束。三輛車再拉著所有人回城。雖然賣了些門票,但樂隊大多沒收演出費。所有收入交給了農莊作為感謝。

以這一年為起點,朋克音樂節一直辦到 2013 年,共十一屆。因為要同時考慮時間、地點以及參與樂隊的需求,場地每年都在變。這些細節麻悅都能脫口而出:第二屆在城郊汽車電影院裡一個叫“兩個好朋友“的酒吧,第三屆在新街口,第四到第九屆在鼓樓的 Mao Live House,第十屆又回到”兩個好朋友“。第十一屆由於”兩個好朋友“場地出了問題,臨時換到 798。

從第八屆開始,麻悅把主持朋克音樂節的責任從雷駿那裡接了過來,以便他能專心做樂隊。她還試圖拓展音樂節的規模,找一些符合調性的贊助商,比如 Dr. Martens。當時這個馬丁靴品牌剛剛進入北京三里屯的 CPU 門店,麻悅帶著兩個設計去展示文案,說服總代理在物料和產品上提供了支持。但隨著贊助商加入、參演樂隊增加,矛盾開始滋長。一些樂隊覺得音樂節變得太商業化,另一些則爭論門票提成分配是否合理。“到最後感覺有點疲憊了。我們最初覺得這就是個節日,一起來完成一個好玩的 party,如果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思都有點變了,動搖了,再做也沒什麼意思。”

2005 年兩人結婚後,雷駿試圖在工作和樂隊之間尋找平衡。他輾轉在音樂雜誌新媒體、Channel V 和太合麥田做過,但正式工作總會被樂隊的巡演計劃打斷,尤其是 2007 年蜜三刀開始在德國、法國、捷克、波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巡演,參與美國導演肖恩《北京朋克》紀錄片拍攝,獲得更多國際關注之後。做兼職撰稿人收入不太穩定,麻悅就提出了開家麵館的想法。

它的性質其實和朋克音樂節也差不多:供一種小眾文化以及它的愛好者另一個相對固定的容身之所。

4

麵館於 2011 年開張。店址選在了北京搖滾文化的輻射中心,鼓樓,被 Live House 和琴房包圍。店面只有 40 平米,分兩層。狹小的空間裡塞滿了朋友們送來的或者夫妻二人淘到的舊物:苗苗的紅色鐵皮機器人、裝滿糖果的骷髏大碗、陳蕭楠的盔甲、德國舊貨市集淘到的 The Clash 樂隊粉紅圖冊、小鬥牛犬擺件。它們給麵館帶來了濃郁的、帶著朋克味的家庭氛圍。

雷駿喜歡寫字,有記錄的意識,2012 年、13 年先後給鼓樓吃麵開設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文字樸實但生動。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推廣“金牌蘑菇肉醬面”之後的第二道創意麵,小經廠素面。

“小經廠素面必然是生長在一條叫小經廠的衚衕裡。素面要做到好吃必然是用心的選料和精心的烹製。鮮嫩小油菜沸水中翻滾一遍即可,燙熟青菜圍繞煮好的白麵。清油七分熱煎鮮香菇,澆在面上的料汁中包括紅黃彩椒、香蔥、蒜末、生抽、老抽、辣椒、香油、米醋等十幾種調料。就連那麼一點點花生碎都是恰到好處!”

除了介紹菜餚,雷駿也會寫寫店裡遇到的有趣的客人,比如一個“騎著電動車、頭戴西部牛仔帽、帽子上鑲嵌著五顏六色寶石飾物的怪老頭“徐恭謹。徐恭謹 92 歲,常到店裡找雷駿聊天。他還拿來一張個人演唱專輯。按照插頁裡的簡介,徐恭謹是 1947 年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演員,1949 年未跟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留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任教,1957 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 年才恢復教職。1995 年從中央戲劇學院退休後,他去了美國舊金山,2013 年回到北京,想在故鄉長居。

他和雷駿說:“擱現在,我也是個朋克;擱那會兒,你一定是個‘右派’。”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麵館人員的流動性挺大。不少也是玩樂隊的,比如吹萬樂隊鼓手李子超當過一段時間廚子,還發明瞭一道反響不錯的”糟辣炒蛋面“。但流動性大的問題是菜品質量可能不夠穩定。雷駿起初也總忽略了這是在做生意,更把吃麵當成一個朋友見面的外部客廳,“有時候晚上八點左右就沒什麼人,他就會直接關門,領大家去吃夜宵。”馬彼德說。因此在老店,鼓樓吃麵經營狀況不算好,有時還需要家裡的經濟支持。

2013 年老馬加入以後,菜品質量的問題得到了控制。老馬有點煩一些所謂的網紅餐廳。“人的味蕾是鬥不過化學制劑的。很多年輕人的口味被添加劑之類的東西給毀壞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原汁原味。比如你在淘寶隨便買一塊 30 塊左右的牛排,它放多長時間還有 Q 彈的口感。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好肉。煎牛肉或者羊肉,西餐都講究要有焦化層,很多年輕人就覺得這叫’糊了’。我們為這個事困惑過一陣子,但你不能因為這個就不給他介紹什麼是好東西,就得另闢蹊徑。”

老馬認為 Punk Not Dead(蛇尾一鍋)這道菜是另闢蹊徑的好例子:把老湯溫火慢熬的牛舌切片,擺放成朋克的雞冠頭,盤中央則碼放炒制的蔬菜丁兒,以及和牛舌一同熬煮的牛尾,再澆上濃汁。這是 The Exploited 來北京演出時老馬和雷駿一起設計的一道菜,造型酷似這支樂隊的 Logo:一個長著嘴、留著雞冠頭的朋克骷髏頭。雖然看上去像西餐中煎制的牛排,但口味卻因熬煮而更溫和。

由於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店面在 2015 年從小經廠衚衕搬到現在的東公街。新場地是廚房阿姨介紹的,前一個租客做的是臘肉火鍋生意。房東劉哥在麻悅父母經營的醬牛肉店裡買過肉,和雷駿也聊得開心,沒怎麼在房租上叫價。

“我記得當時這附近有個包子店,面積就能放下兩個大蒸籠加上同時站 4 個人,房租是一個月 6 萬。劉哥要價比這便宜多了,我們開了 4 年他也沒漲多少錢。”馬彼德說。

劉哥就住在店面樓上,也是個老江湖,在新疆做生意、蹲過獄、30 多歲才出來結婚生女。他現在信佛,唯一的愛好就是養鴿子,也做微商賣酵素。有時下來和店員們一起吃飯,塞給他們幾瓶酵素,說是“對身體好”。

新店的裝潢和佈置是由美國人 Jimi Sides 完成的。雷駿去世後,他原本想把這裡經營得更像一間酒吧,去掉經典菜單,只保留佐酒小食,在酒水上獲取更多利潤。麵館入口處倒掛著晶亮酒杯的吧檯,遺留著這種商業化野心的痕跡。

Jimi 是老店的常客,最喜歡那道“糟辣炒蛋面”。 老店搬到東公街前的一個多月,他主動找到雷駿和麻悅,希望出資合夥經營。有了新資金,又確定了新店址,鼓樓吃麵的生意終於有了走上正軌的架勢。5 月 5 日,Jimi 從美國帶來家人和鼓樓吃麵的四個經營者在老店吃飯喝酒,聊得挺開心,敲定了合同。6 日凌晨,雷駿在家裡突發心臟病去世。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曾在自己的開心網主頁寫道:“社會人兒們常是百般關愛你,告訴你掙點錢才是真的。而當我們在酒精和搖滾樂的午夜裡,彼此叮囑的則是:堅持住,兄弟!現在,正在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病菌,急性傳染症狀為:無理想、無追求、不會感動、只會起鬨。千萬別傳染,最後的解藥就在你手裡,不過很多人都是因為丟了自己的解藥,被傳染了,變質了,如同殭屍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樣。堅定自己,別懷疑,給自己注射那最後的一針!”

《中國好歌曲》節目組曾經邀請過蜜三刀登臺。雷駿告訴馬彼德這個消息時開玩笑說:“要上的話,我肯定會那樣,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覺得正常的歌,到總決賽的時候來一首《中華警魂》,全國直播。大家肯定都瘋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節目都是錄播,要真這麼做早給他刪掉了。”

在麵館裡,馬彼德也見到許多樂隊在臺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漢朋克樂隊生命之餅到鼓樓 School 演出,結束後,主唱吳維來店裡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這麼多年樂隊,還要不要繼續。去年吳維出了場車禍,要花 2 萬塊醫療費。他意識到自己連這麼一點錢也拿不出,還得靠朋友幫忙。

“吳維今年也 40 多了。”馬彼德說。他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絕不鬆開我的拳頭》,認為它比較準確地描述了他在麵館裡認識的這些音樂人的狀態。雷駿常聊起,90 後已經不憤怒了,因為相比上一代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本身活得已經挺高興。

“雷老闆他們 70 後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有好多人喜歡朋克,但是現在的人更願意去喜歡電子樂、喜歡嘻哈,追求銷量、打榜排行什麼的。對中國來說,年輕人不憤怒了,朋克這波浪潮就已經過了。”

實際上,即便是 Oi Punk 這種音樂類別在國外的一些代表樂隊,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雖然對搖滾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也一直走在邊緣。

3

麻悅覺得,只要鼓樓吃麵還在,雷駿所追求的那種朋克精神就不會丟。門上那隻大狗是她請韋小溪設計、人物誌採訪認識的一位藝術家剛畫上去的。去年 9 月,由於街道整改,麵館的頂棚被拆除,窗戶變小。一個月後,門外的露臺也被拆除,玻璃門換成了防盜門。那隻大狗算是一種朋克式的應對方式。

“比如說這裡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這一片狼藉裡讓自己是最鮮豔的顏色。不是說要特招搖,就是不能讓自己閒著,要做點有意義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錯得多,不同的壓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對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遠有新的想法來對抗,這個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不就是朋克精神嗎?”

麻悅和雷駿是宣武區十四中的同班同學。1999 年,蜜三刀剛成立,雷駿用 bb 機傳來一條簡訊,興奮地邀請她到東四北大街 208 號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場演出。麻悅對朋克或這位同學都沒什麼興趣,沒去。又過了一陣子,兩人再見面,雷駿變了樣:一個大光頭,兩個大花臂,上身穿著裹緊的皮夾克,底下配一條瘦瘦的雞腿褲。那時麻悅在北京電視臺《身邊》欄目做編導,生活圈子變小,身邊有趣味的人也變少了。但雷駿不同,故事一個接一個。一些樂隊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樣。上進心強、勤奮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勁兒。

麻悅就做了雷駿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經紀人。演出活動雖然排得滿,但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達。坐火車更有意思一點,雖然線路長,上車就帶著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車廂裡的啤酒都買光了,大家就一路喝這麼多,一路喝著到地方,然後就開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國地下樂隊剛剛經歷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譽為北京朋克聖地的“嚎叫”開業,門聯上囂張地寫著十個字:金屬與老梆子不得入內。按照時任《全球商業經典》記者汪若菡的記憶,北京的地下嬰兒、無聊軍隊,武漢的生命之餅,南昌的盤古和烏魯木齊的舌頭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這個時段出現的。他們輾轉在嚎叫、橡樹俱樂部、開心樂園、CD 酒吧、豪運等各地演出,但這些地方陸續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儘管誕生於地下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但朋克這一門類在北京仍然非常小眾,很難找到願意讓他們演出的場地。蜜三刀首次登臺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關門。“光頭黨光是打扮上氣勢就很強,如果和民謠或是一些輕搖滾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了。”麻悅說。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汪若菡則在採訪雷駿的報道中回憶道,她首次聽蜜三刀的現場,“被這種簡單粗暴的音樂嚇著了”。她還看見同場另一支朋克樂隊的貝斯手扔掉貝斯,撲向稀疏的聽眾,希望他們接住他,卻撲通一聲摔在了人們避讓出的空地上。

一位樂評人向她介紹,朋克音樂就是一種用於發洩不滿和對抗搖滾精英的音樂形式。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絃,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赤裸,想說什麼就唱什麼,充分發洩不滿。樂曲也都不長,只有 2 到 3 分鐘。“他們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到最後還是反對。所以說這是年輕人才可能玩的音樂,嚴格地說,他們只是發洩痛苦,但沒有辦法回答反對一切之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

很多人因此對光頭黨持有偏見,總覺得是一群行為暴躁喜歡鬧事的人。這種認知到 2015 年也沒有改變:一個網友在微博上轉發了老狼和幾個光頭黨在酒吧裡聊天的照片,評價說這是老狼被“圍攻”了。雷駿轉發了這張照片,發了個憤怒的表情。

2003 年,呂玻的嚎叫唱片約蜜三刀去談錄唱片的事,前提是需要其改動一些比較敏感的歌詞,“當時無數樂隊想跟嚎叫簽約,但是馬克堅決不同意改歌詞,最後我們就沒簽,不但沒簽,馬克還老數落人家老總就是個商人,最後把人家數落急了。”雷駿曾回憶。

在五道口“聚點”酒吧舉行的 PUNKZONE(朋克地帶網站)一週年紀念演出上,雷駿提出舉辦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想法,把 8 月定為“朋克的節日”。他還找到幾個樂隊,一起做了一個短暫的朋克廠牌“Beijing Rejects”。次年 8 月 28 日,第一屆北京朋克音樂節就在他和麻悅的張羅下開張了,地點選在了懷柔鵝和鴨農莊。當時國內比較知名的朋克樂隊都參加了演出,包括 Last Chance of Youth、Joyside、The Unsafe、花生皮炸彈、再循環、動亂、Life for Drinking、Donaers Party、腦濁等。

麻悅還記得這個選址純屬兩人出遊時的意外發現,恰好老闆是位英國人,喜歡聽朋克,允許他們自由使用場地,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當是給農莊打廣告。

幾個朋友湊錢租了三輛車,週六早上 10 點集合,花 2 小時把所有人拉到農莊。音樂節晚上才開始,人們就在草地上聊天、排著隊領自助餐。吃完飯,架起設備就開始“躁”。興奮感在空氣中瀰漫,累積到晚上 10 點達到高潮,直到半夜 12 點才結束。三輛車再拉著所有人回城。雖然賣了些門票,但樂隊大多沒收演出費。所有收入交給了農莊作為感謝。

以這一年為起點,朋克音樂節一直辦到 2013 年,共十一屆。因為要同時考慮時間、地點以及參與樂隊的需求,場地每年都在變。這些細節麻悅都能脫口而出:第二屆在城郊汽車電影院裡一個叫“兩個好朋友“的酒吧,第三屆在新街口,第四到第九屆在鼓樓的 Mao Live House,第十屆又回到”兩個好朋友“。第十一屆由於”兩個好朋友“場地出了問題,臨時換到 798。

從第八屆開始,麻悅把主持朋克音樂節的責任從雷駿那裡接了過來,以便他能專心做樂隊。她還試圖拓展音樂節的規模,找一些符合調性的贊助商,比如 Dr. Martens。當時這個馬丁靴品牌剛剛進入北京三里屯的 CPU 門店,麻悅帶著兩個設計去展示文案,說服總代理在物料和產品上提供了支持。但隨著贊助商加入、參演樂隊增加,矛盾開始滋長。一些樂隊覺得音樂節變得太商業化,另一些則爭論門票提成分配是否合理。“到最後感覺有點疲憊了。我們最初覺得這就是個節日,一起來完成一個好玩的 party,如果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思都有點變了,動搖了,再做也沒什麼意思。”

2005 年兩人結婚後,雷駿試圖在工作和樂隊之間尋找平衡。他輾轉在音樂雜誌新媒體、Channel V 和太合麥田做過,但正式工作總會被樂隊的巡演計劃打斷,尤其是 2007 年蜜三刀開始在德國、法國、捷克、波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巡演,參與美國導演肖恩《北京朋克》紀錄片拍攝,獲得更多國際關注之後。做兼職撰稿人收入不太穩定,麻悅就提出了開家麵館的想法。

它的性質其實和朋克音樂節也差不多:供一種小眾文化以及它的愛好者另一個相對固定的容身之所。

4

麵館於 2011 年開張。店址選在了北京搖滾文化的輻射中心,鼓樓,被 Live House 和琴房包圍。店面只有 40 平米,分兩層。狹小的空間裡塞滿了朋友們送來的或者夫妻二人淘到的舊物:苗苗的紅色鐵皮機器人、裝滿糖果的骷髏大碗、陳蕭楠的盔甲、德國舊貨市集淘到的 The Clash 樂隊粉紅圖冊、小鬥牛犬擺件。它們給麵館帶來了濃郁的、帶著朋克味的家庭氛圍。

雷駿喜歡寫字,有記錄的意識,2012 年、13 年先後給鼓樓吃麵開設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文字樸實但生動。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推廣“金牌蘑菇肉醬面”之後的第二道創意麵,小經廠素面。

“小經廠素面必然是生長在一條叫小經廠的衚衕裡。素面要做到好吃必然是用心的選料和精心的烹製。鮮嫩小油菜沸水中翻滾一遍即可,燙熟青菜圍繞煮好的白麵。清油七分熱煎鮮香菇,澆在面上的料汁中包括紅黃彩椒、香蔥、蒜末、生抽、老抽、辣椒、香油、米醋等十幾種調料。就連那麼一點點花生碎都是恰到好處!”

除了介紹菜餚,雷駿也會寫寫店裡遇到的有趣的客人,比如一個“騎著電動車、頭戴西部牛仔帽、帽子上鑲嵌著五顏六色寶石飾物的怪老頭“徐恭謹。徐恭謹 92 歲,常到店裡找雷駿聊天。他還拿來一張個人演唱專輯。按照插頁裡的簡介,徐恭謹是 1947 年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演員,1949 年未跟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留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任教,1957 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 年才恢復教職。1995 年從中央戲劇學院退休後,他去了美國舊金山,2013 年回到北京,想在故鄉長居。

他和雷駿說:“擱現在,我也是個朋克;擱那會兒,你一定是個‘右派’。”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麵館人員的流動性挺大。不少也是玩樂隊的,比如吹萬樂隊鼓手李子超當過一段時間廚子,還發明瞭一道反響不錯的”糟辣炒蛋面“。但流動性大的問題是菜品質量可能不夠穩定。雷駿起初也總忽略了這是在做生意,更把吃麵當成一個朋友見面的外部客廳,“有時候晚上八點左右就沒什麼人,他就會直接關門,領大家去吃夜宵。”馬彼德說。因此在老店,鼓樓吃麵經營狀況不算好,有時還需要家裡的經濟支持。

2013 年老馬加入以後,菜品質量的問題得到了控制。老馬有點煩一些所謂的網紅餐廳。“人的味蕾是鬥不過化學制劑的。很多年輕人的口味被添加劑之類的東西給毀壞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原汁原味。比如你在淘寶隨便買一塊 30 塊左右的牛排,它放多長時間還有 Q 彈的口感。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好肉。煎牛肉或者羊肉,西餐都講究要有焦化層,很多年輕人就覺得這叫’糊了’。我們為這個事困惑過一陣子,但你不能因為這個就不給他介紹什麼是好東西,就得另闢蹊徑。”

老馬認為 Punk Not Dead(蛇尾一鍋)這道菜是另闢蹊徑的好例子:把老湯溫火慢熬的牛舌切片,擺放成朋克的雞冠頭,盤中央則碼放炒制的蔬菜丁兒,以及和牛舌一同熬煮的牛尾,再澆上濃汁。這是 The Exploited 來北京演出時老馬和雷駿一起設計的一道菜,造型酷似這支樂隊的 Logo:一個長著嘴、留著雞冠頭的朋克骷髏頭。雖然看上去像西餐中煎制的牛排,但口味卻因熬煮而更溫和。

由於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店面在 2015 年從小經廠衚衕搬到現在的東公街。新場地是廚房阿姨介紹的,前一個租客做的是臘肉火鍋生意。房東劉哥在麻悅父母經營的醬牛肉店裡買過肉,和雷駿也聊得開心,沒怎麼在房租上叫價。

“我記得當時這附近有個包子店,面積就能放下兩個大蒸籠加上同時站 4 個人,房租是一個月 6 萬。劉哥要價比這便宜多了,我們開了 4 年他也沒漲多少錢。”馬彼德說。

劉哥就住在店面樓上,也是個老江湖,在新疆做生意、蹲過獄、30 多歲才出來結婚生女。他現在信佛,唯一的愛好就是養鴿子,也做微商賣酵素。有時下來和店員們一起吃飯,塞給他們幾瓶酵素,說是“對身體好”。

新店的裝潢和佈置是由美國人 Jimi Sides 完成的。雷駿去世後,他原本想把這裡經營得更像一間酒吧,去掉經典菜單,只保留佐酒小食,在酒水上獲取更多利潤。麵館入口處倒掛著晶亮酒杯的吧檯,遺留著這種商業化野心的痕跡。

Jimi 是老店的常客,最喜歡那道“糟辣炒蛋面”。 老店搬到東公街前的一個多月,他主動找到雷駿和麻悅,希望出資合夥經營。有了新資金,又確定了新店址,鼓樓吃麵的生意終於有了走上正軌的架勢。5 月 5 日,Jimi 從美國帶來家人和鼓樓吃麵的四個經營者在老店吃飯喝酒,聊得挺開心,敲定了合同。6 日凌晨,雷駿在家裡突發心臟病去世。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馬彼德當時感到挺懵。那天他和往常一樣,五點多起床,九點半到店裡打掃衛生。還沒幹多久,麻悅打來電話,讓他拿上雷駿的身份證和醫保卡到醫院。“我還以為他高血壓又犯了,結果到那發現氣氛不對。”下午,他從醫院返回,發現消息已經傳開了,老店門口堆滿了照片和花束,還站著一大群人。馬彼德就開門讓人們進來坐。人流一直不斷,他就一撥一撥接應。

Jimi 也來雷駿家中弔喪。“我們抱頭痛哭,我問他,雷駿走了,你還要跟我合作嗎,他回答還要。但實際當時我們都是懵的,這個合作的決定完全是衝動的。”

雷駿的死對面館打擊挺大。首先是 Jimi 和麻悅在之後的經營方向上產生了分歧。按照馬彼德的說法,現在店面的美式餐吧風格是 Jimi 當時揹著他們自己決定的。吉米想大量刪減老店的菜單,將營業時間改為下午 4 點到凌晨 2 點;也想把微信公眾號從原來鬆散的記敘,改成簡單明瞭的折扣及廣告推送。由於談不攏,他拿走了麵館當時註冊的 Facebook 賬號,還找來一箇中國人試圖盜取微信公眾號。

麻悅在那之後剪短了頭髮,把右安門和雷駿一起住的房子賣了,用這筆錢償還了此前因老店經營不善向親戚、朋友借的錢,以及 Jimi Sides 的投資款,讓麵館度過了困難時期。她的左臂原本文著一個仙女畫像,意思是想過閒雲野鶴的生活。雷駿走後,她又在右臂文上了雷駿和“黃胖子”。

“當時沒有了雷駿這個靈魂人物,再加上新店運營成本更高,兩個硬傷湊一起了,攤子感覺要散。”麻悅在店裡接應來客時,能感到不少人或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關心,在偷偷打量,想知道她接下來打算怎麼辦。家人也希望她休息一段時間,逐漸脫離雷駿原來的朋友圈子,開始新生活。

“但我就是不能讓你看到我倒下了,你覺得我們這個一家之主沒了,那我就把房子賣了。既然決定了還要把這個店面重新開起來,我就應該住在一個離店的離更近的地方。你在不同的階段永遠會有不同的新的麻煩找上你,你就不得不要面對。”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曾在自己的開心網主頁寫道:“社會人兒們常是百般關愛你,告訴你掙點錢才是真的。而當我們在酒精和搖滾樂的午夜裡,彼此叮囑的則是:堅持住,兄弟!現在,正在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病菌,急性傳染症狀為:無理想、無追求、不會感動、只會起鬨。千萬別傳染,最後的解藥就在你手裡,不過很多人都是因為丟了自己的解藥,被傳染了,變質了,如同殭屍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樣。堅定自己,別懷疑,給自己注射那最後的一針!”

《中國好歌曲》節目組曾經邀請過蜜三刀登臺。雷駿告訴馬彼德這個消息時開玩笑說:“要上的話,我肯定會那樣,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覺得正常的歌,到總決賽的時候來一首《中華警魂》,全國直播。大家肯定都瘋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節目都是錄播,要真這麼做早給他刪掉了。”

在麵館裡,馬彼德也見到許多樂隊在臺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漢朋克樂隊生命之餅到鼓樓 School 演出,結束後,主唱吳維來店裡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這麼多年樂隊,還要不要繼續。去年吳維出了場車禍,要花 2 萬塊醫療費。他意識到自己連這麼一點錢也拿不出,還得靠朋友幫忙。

“吳維今年也 40 多了。”馬彼德說。他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絕不鬆開我的拳頭》,認為它比較準確地描述了他在麵館裡認識的這些音樂人的狀態。雷駿常聊起,90 後已經不憤怒了,因為相比上一代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本身活得已經挺高興。

“雷老闆他們 70 後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有好多人喜歡朋克,但是現在的人更願意去喜歡電子樂、喜歡嘻哈,追求銷量、打榜排行什麼的。對中國來說,年輕人不憤怒了,朋克這波浪潮就已經過了。”

實際上,即便是 Oi Punk 這種音樂類別在國外的一些代表樂隊,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雖然對搖滾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也一直走在邊緣。

3

麻悅覺得,只要鼓樓吃麵還在,雷駿所追求的那種朋克精神就不會丟。門上那隻大狗是她請韋小溪設計、人物誌採訪認識的一位藝術家剛畫上去的。去年 9 月,由於街道整改,麵館的頂棚被拆除,窗戶變小。一個月後,門外的露臺也被拆除,玻璃門換成了防盜門。那隻大狗算是一種朋克式的應對方式。

“比如說這裡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這一片狼藉裡讓自己是最鮮豔的顏色。不是說要特招搖,就是不能讓自己閒著,要做點有意義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錯得多,不同的壓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對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遠有新的想法來對抗,這個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不就是朋克精神嗎?”

麻悅和雷駿是宣武區十四中的同班同學。1999 年,蜜三刀剛成立,雷駿用 bb 機傳來一條簡訊,興奮地邀請她到東四北大街 208 號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場演出。麻悅對朋克或這位同學都沒什麼興趣,沒去。又過了一陣子,兩人再見面,雷駿變了樣:一個大光頭,兩個大花臂,上身穿著裹緊的皮夾克,底下配一條瘦瘦的雞腿褲。那時麻悅在北京電視臺《身邊》欄目做編導,生活圈子變小,身邊有趣味的人也變少了。但雷駿不同,故事一個接一個。一些樂隊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樣。上進心強、勤奮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勁兒。

麻悅就做了雷駿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經紀人。演出活動雖然排得滿,但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達。坐火車更有意思一點,雖然線路長,上車就帶著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車廂裡的啤酒都買光了,大家就一路喝這麼多,一路喝著到地方,然後就開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國地下樂隊剛剛經歷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譽為北京朋克聖地的“嚎叫”開業,門聯上囂張地寫著十個字:金屬與老梆子不得入內。按照時任《全球商業經典》記者汪若菡的記憶,北京的地下嬰兒、無聊軍隊,武漢的生命之餅,南昌的盤古和烏魯木齊的舌頭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這個時段出現的。他們輾轉在嚎叫、橡樹俱樂部、開心樂園、CD 酒吧、豪運等各地演出,但這些地方陸續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儘管誕生於地下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但朋克這一門類在北京仍然非常小眾,很難找到願意讓他們演出的場地。蜜三刀首次登臺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關門。“光頭黨光是打扮上氣勢就很強,如果和民謠或是一些輕搖滾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了。”麻悅說。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汪若菡則在採訪雷駿的報道中回憶道,她首次聽蜜三刀的現場,“被這種簡單粗暴的音樂嚇著了”。她還看見同場另一支朋克樂隊的貝斯手扔掉貝斯,撲向稀疏的聽眾,希望他們接住他,卻撲通一聲摔在了人們避讓出的空地上。

一位樂評人向她介紹,朋克音樂就是一種用於發洩不滿和對抗搖滾精英的音樂形式。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絃,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赤裸,想說什麼就唱什麼,充分發洩不滿。樂曲也都不長,只有 2 到 3 分鐘。“他們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到最後還是反對。所以說這是年輕人才可能玩的音樂,嚴格地說,他們只是發洩痛苦,但沒有辦法回答反對一切之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

很多人因此對光頭黨持有偏見,總覺得是一群行為暴躁喜歡鬧事的人。這種認知到 2015 年也沒有改變:一個網友在微博上轉發了老狼和幾個光頭黨在酒吧裡聊天的照片,評價說這是老狼被“圍攻”了。雷駿轉發了這張照片,發了個憤怒的表情。

2003 年,呂玻的嚎叫唱片約蜜三刀去談錄唱片的事,前提是需要其改動一些比較敏感的歌詞,“當時無數樂隊想跟嚎叫簽約,但是馬克堅決不同意改歌詞,最後我們就沒簽,不但沒簽,馬克還老數落人家老總就是個商人,最後把人家數落急了。”雷駿曾回憶。

在五道口“聚點”酒吧舉行的 PUNKZONE(朋克地帶網站)一週年紀念演出上,雷駿提出舉辦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想法,把 8 月定為“朋克的節日”。他還找到幾個樂隊,一起做了一個短暫的朋克廠牌“Beijing Rejects”。次年 8 月 28 日,第一屆北京朋克音樂節就在他和麻悅的張羅下開張了,地點選在了懷柔鵝和鴨農莊。當時國內比較知名的朋克樂隊都參加了演出,包括 Last Chance of Youth、Joyside、The Unsafe、花生皮炸彈、再循環、動亂、Life for Drinking、Donaers Party、腦濁等。

麻悅還記得這個選址純屬兩人出遊時的意外發現,恰好老闆是位英國人,喜歡聽朋克,允許他們自由使用場地,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當是給農莊打廣告。

幾個朋友湊錢租了三輛車,週六早上 10 點集合,花 2 小時把所有人拉到農莊。音樂節晚上才開始,人們就在草地上聊天、排著隊領自助餐。吃完飯,架起設備就開始“躁”。興奮感在空氣中瀰漫,累積到晚上 10 點達到高潮,直到半夜 12 點才結束。三輛車再拉著所有人回城。雖然賣了些門票,但樂隊大多沒收演出費。所有收入交給了農莊作為感謝。

以這一年為起點,朋克音樂節一直辦到 2013 年,共十一屆。因為要同時考慮時間、地點以及參與樂隊的需求,場地每年都在變。這些細節麻悅都能脫口而出:第二屆在城郊汽車電影院裡一個叫“兩個好朋友“的酒吧,第三屆在新街口,第四到第九屆在鼓樓的 Mao Live House,第十屆又回到”兩個好朋友“。第十一屆由於”兩個好朋友“場地出了問題,臨時換到 798。

從第八屆開始,麻悅把主持朋克音樂節的責任從雷駿那裡接了過來,以便他能專心做樂隊。她還試圖拓展音樂節的規模,找一些符合調性的贊助商,比如 Dr. Martens。當時這個馬丁靴品牌剛剛進入北京三里屯的 CPU 門店,麻悅帶著兩個設計去展示文案,說服總代理在物料和產品上提供了支持。但隨著贊助商加入、參演樂隊增加,矛盾開始滋長。一些樂隊覺得音樂節變得太商業化,另一些則爭論門票提成分配是否合理。“到最後感覺有點疲憊了。我們最初覺得這就是個節日,一起來完成一個好玩的 party,如果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思都有點變了,動搖了,再做也沒什麼意思。”

2005 年兩人結婚後,雷駿試圖在工作和樂隊之間尋找平衡。他輾轉在音樂雜誌新媒體、Channel V 和太合麥田做過,但正式工作總會被樂隊的巡演計劃打斷,尤其是 2007 年蜜三刀開始在德國、法國、捷克、波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巡演,參與美國導演肖恩《北京朋克》紀錄片拍攝,獲得更多國際關注之後。做兼職撰稿人收入不太穩定,麻悅就提出了開家麵館的想法。

它的性質其實和朋克音樂節也差不多:供一種小眾文化以及它的愛好者另一個相對固定的容身之所。

4

麵館於 2011 年開張。店址選在了北京搖滾文化的輻射中心,鼓樓,被 Live House 和琴房包圍。店面只有 40 平米,分兩層。狹小的空間裡塞滿了朋友們送來的或者夫妻二人淘到的舊物:苗苗的紅色鐵皮機器人、裝滿糖果的骷髏大碗、陳蕭楠的盔甲、德國舊貨市集淘到的 The Clash 樂隊粉紅圖冊、小鬥牛犬擺件。它們給麵館帶來了濃郁的、帶著朋克味的家庭氛圍。

雷駿喜歡寫字,有記錄的意識,2012 年、13 年先後給鼓樓吃麵開設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文字樸實但生動。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推廣“金牌蘑菇肉醬面”之後的第二道創意麵,小經廠素面。

“小經廠素面必然是生長在一條叫小經廠的衚衕裡。素面要做到好吃必然是用心的選料和精心的烹製。鮮嫩小油菜沸水中翻滾一遍即可,燙熟青菜圍繞煮好的白麵。清油七分熱煎鮮香菇,澆在面上的料汁中包括紅黃彩椒、香蔥、蒜末、生抽、老抽、辣椒、香油、米醋等十幾種調料。就連那麼一點點花生碎都是恰到好處!”

除了介紹菜餚,雷駿也會寫寫店裡遇到的有趣的客人,比如一個“騎著電動車、頭戴西部牛仔帽、帽子上鑲嵌著五顏六色寶石飾物的怪老頭“徐恭謹。徐恭謹 92 歲,常到店裡找雷駿聊天。他還拿來一張個人演唱專輯。按照插頁裡的簡介,徐恭謹是 1947 年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演員,1949 年未跟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留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任教,1957 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 年才恢復教職。1995 年從中央戲劇學院退休後,他去了美國舊金山,2013 年回到北京,想在故鄉長居。

他和雷駿說:“擱現在,我也是個朋克;擱那會兒,你一定是個‘右派’。”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麵館人員的流動性挺大。不少也是玩樂隊的,比如吹萬樂隊鼓手李子超當過一段時間廚子,還發明瞭一道反響不錯的”糟辣炒蛋面“。但流動性大的問題是菜品質量可能不夠穩定。雷駿起初也總忽略了這是在做生意,更把吃麵當成一個朋友見面的外部客廳,“有時候晚上八點左右就沒什麼人,他就會直接關門,領大家去吃夜宵。”馬彼德說。因此在老店,鼓樓吃麵經營狀況不算好,有時還需要家裡的經濟支持。

2013 年老馬加入以後,菜品質量的問題得到了控制。老馬有點煩一些所謂的網紅餐廳。“人的味蕾是鬥不過化學制劑的。很多年輕人的口味被添加劑之類的東西給毀壞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原汁原味。比如你在淘寶隨便買一塊 30 塊左右的牛排,它放多長時間還有 Q 彈的口感。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好肉。煎牛肉或者羊肉,西餐都講究要有焦化層,很多年輕人就覺得這叫’糊了’。我們為這個事困惑過一陣子,但你不能因為這個就不給他介紹什麼是好東西,就得另闢蹊徑。”

老馬認為 Punk Not Dead(蛇尾一鍋)這道菜是另闢蹊徑的好例子:把老湯溫火慢熬的牛舌切片,擺放成朋克的雞冠頭,盤中央則碼放炒制的蔬菜丁兒,以及和牛舌一同熬煮的牛尾,再澆上濃汁。這是 The Exploited 來北京演出時老馬和雷駿一起設計的一道菜,造型酷似這支樂隊的 Logo:一個長著嘴、留著雞冠頭的朋克骷髏頭。雖然看上去像西餐中煎制的牛排,但口味卻因熬煮而更溫和。

由於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店面在 2015 年從小經廠衚衕搬到現在的東公街。新場地是廚房阿姨介紹的,前一個租客做的是臘肉火鍋生意。房東劉哥在麻悅父母經營的醬牛肉店裡買過肉,和雷駿也聊得開心,沒怎麼在房租上叫價。

“我記得當時這附近有個包子店,面積就能放下兩個大蒸籠加上同時站 4 個人,房租是一個月 6 萬。劉哥要價比這便宜多了,我們開了 4 年他也沒漲多少錢。”馬彼德說。

劉哥就住在店面樓上,也是個老江湖,在新疆做生意、蹲過獄、30 多歲才出來結婚生女。他現在信佛,唯一的愛好就是養鴿子,也做微商賣酵素。有時下來和店員們一起吃飯,塞給他們幾瓶酵素,說是“對身體好”。

新店的裝潢和佈置是由美國人 Jimi Sides 完成的。雷駿去世後,他原本想把這裡經營得更像一間酒吧,去掉經典菜單,只保留佐酒小食,在酒水上獲取更多利潤。麵館入口處倒掛著晶亮酒杯的吧檯,遺留著這種商業化野心的痕跡。

Jimi 是老店的常客,最喜歡那道“糟辣炒蛋面”。 老店搬到東公街前的一個多月,他主動找到雷駿和麻悅,希望出資合夥經營。有了新資金,又確定了新店址,鼓樓吃麵的生意終於有了走上正軌的架勢。5 月 5 日,Jimi 從美國帶來家人和鼓樓吃麵的四個經營者在老店吃飯喝酒,聊得挺開心,敲定了合同。6 日凌晨,雷駿在家裡突發心臟病去世。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馬彼德當時感到挺懵。那天他和往常一樣,五點多起床,九點半到店裡打掃衛生。還沒幹多久,麻悅打來電話,讓他拿上雷駿的身份證和醫保卡到醫院。“我還以為他高血壓又犯了,結果到那發現氣氛不對。”下午,他從醫院返回,發現消息已經傳開了,老店門口堆滿了照片和花束,還站著一大群人。馬彼德就開門讓人們進來坐。人流一直不斷,他就一撥一撥接應。

Jimi 也來雷駿家中弔喪。“我們抱頭痛哭,我問他,雷駿走了,你還要跟我合作嗎,他回答還要。但實際當時我們都是懵的,這個合作的決定完全是衝動的。”

雷駿的死對面館打擊挺大。首先是 Jimi 和麻悅在之後的經營方向上產生了分歧。按照馬彼德的說法,現在店面的美式餐吧風格是 Jimi 當時揹著他們自己決定的。吉米想大量刪減老店的菜單,將營業時間改為下午 4 點到凌晨 2 點;也想把微信公眾號從原來鬆散的記敘,改成簡單明瞭的折扣及廣告推送。由於談不攏,他拿走了麵館當時註冊的 Facebook 賬號,還找來一箇中國人試圖盜取微信公眾號。

麻悅在那之後剪短了頭髮,把右安門和雷駿一起住的房子賣了,用這筆錢償還了此前因老店經營不善向親戚、朋友借的錢,以及 Jimi Sides 的投資款,讓麵館度過了困難時期。她的左臂原本文著一個仙女畫像,意思是想過閒雲野鶴的生活。雷駿走後,她又在右臂文上了雷駿和“黃胖子”。

“當時沒有了雷駿這個靈魂人物,再加上新店運營成本更高,兩個硬傷湊一起了,攤子感覺要散。”麻悅在店裡接應來客時,能感到不少人或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關心,在偷偷打量,想知道她接下來打算怎麼辦。家人也希望她休息一段時間,逐漸脫離雷駿原來的朋友圈子,開始新生活。

“但我就是不能讓你看到我倒下了,你覺得我們這個一家之主沒了,那我就把房子賣了。既然決定了還要把這個店面重新開起來,我就應該住在一個離店的離更近的地方。你在不同的階段永遠會有不同的新的麻煩找上你,你就不得不要面對。”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做人物誌採訪是她想出的應對策略之一。這原本也是雷駿想做的,類似屬於麵館的、供來客閱讀的一本 Zine(獨立雜誌)。

“小眾文化發展得這麼緩慢,很有可能某一天你就再也看不見光頭黨,也不知道曾有這麼一群挺朋克的人。我們就希望給他們留下一些東西。“馬彼德說。5 月 8 日葬禮那天,他在告別儀式上看到雷老闆被畫上了一個很奇怪的妝,意識到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責任。

“雷老闆算是壯志未酬,他想把美食和朋克結合得更緊密,希望客人來吃完後一抹嘴,盤子都是乾乾淨淨的。這些都沒做完。我們還一直說要讓它成為一個百年老店呢。”在馬彼德的理想中,鼓樓吃麵應該成為一個介於搖滾朋克現場和家之間的一個地方,“一些曾經喜歡朋克的人到了歲數可能躁不動了,不想再去現場,但也不想窩在家裡自己聽音樂,想要沉浸在一種很多人一起享受的氛圍裡,他就可以來這,喝酒、聽歌,和老朋友聊聊。”

麻悅還想策劃一些朋克樂隊的演出,不過不打算放在鼓樓吃麵裡。一方面是空間不夠,另一方面,“我覺得如果雷駿在的話,他也不會喜歡。樂隊是需要有舞臺的,而且需要一群認真看演出的觀眾。我們那個年代可能好多人就是受臺上那些人的影響,才會特地穿成那樣去看演出。他會去查為什麼樂手要這樣穿衣,他們的歌詞什麼意思,他下次來看演出也要穿成那個範兒,有足夠的尊重,他才好意思去跟樂手說話,才融入得進去。現在的人可能不是,普通人拍一拍自己可能一夜之間莫名其妙也成網紅了。”

外賣是另一個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有平臺經理勸麻悅,說“你按照我告訴你的方法做外賣,我保準一個月能賺 XX 錢,以後實體店都不用開了,就做外賣就行。”但也違背了鼓樓吃麵的初衷,“這是一個大家交流的地方,一個交通站。我就是個站長,然後不同的人咱們聚在這兒,各自散去,過段時間再聚來,這個功能性不能放棄。”今年七夕節,她特地為此策劃了一個活動:當晚來吃飯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手機都裝在一個小口袋裡,掛在道具牆上,把這一頓飯的時間完全交給自己和對面的朋友。如果能堅持到最後,吃飯就打七七折。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麻悅想開家麵館。真把店開出來,它卻成了丈夫雷駿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駿是蜜三刀樂隊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該滿 20 週年了。在這家叫作“鼓樓吃麵”的麵館裡,他希望給樂隊們提供一個演出完可以歇腳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麵、喝酒、談天。再廣泛點說,他想用另一種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點有意義的事”,保持趣味和憤怒,“越挫越勇”。

麵館原本開在小經廠衚衕裡,2015 年遷到東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錯,離北新橋地鐵站或南鑼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鐘以內。入口是一扇鐵門,上頭畫著一隻獠牙外翹但神態和善的鬥牛犬。那是麻悅和雷駿最喜歡的英國鬥牛犬——他們最多時候養過三隻:“小乳迪”、“大都都”、”黃胖子”。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館子不大,只有十張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進門左手是吧檯,牆上掛著雷駿的照片,下面擺著一列他最喜歡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牆壁上是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海報、樂隊合影、黑膠唱片、紀念 T 恤。桌上鋪著紅白藍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壓著,下頭也是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國錢幣和明信片。

菜譜中西結合。創始菜是雷駿自己在家裡琢磨出來的,受到樂隊老友們的歡迎,叫“金牌蘑菇肉醬面”。方子以北京傳統炸醬麵為基礎。由於麻悅一家是回民,住得也離牛街近,就把炸醬裡的豬肉換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裡常見的口蘑取代味精。擺盤看上去像意大利麵:根根分明的手擀麵盤繞在中央,炸醬則裝在墊著黃瓜絲的白色小杯裡,但分量和口味卻有種北方的粗獷。此外還有些融入搖滾元素的菜式陸續誕生:“八大錘”,得名於形似鼓槌的小雞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種肉類的大拼盤。

客人裡有偶然光顧的遊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來的樂迷、因為媒體報道好奇打卡的年輕人,或者搖滾圈裡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麻悅都在店裡。她染著一頭紅灰相間的短髮,穿一件鮮豔的紅毛衣,腳上是雷打不動的馬丁靴——這是朋克的著裝傳統,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門口角落裡的桌子上整理賬單,接待各式各樣的人:想來幫“鼓樓吃麵”運營公眾號的、想借店面拍攝產品的、想談餐飲合作的。五點左右員工們吃完工作餐後,客人漸漸開始多起來,她就張羅廚房和店面之間的溝通,偶爾跑到門外,在取暖器下站著抽根菸。

剩下的交給主廚老馬和店長馬彼德。雷駿去世後,他們是她最信賴的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發心臟病去世的。當時麵館剛搬到東公街,雷駿解散樂隊還不到半年,把店名從“吃麵(Noodle In)”改成了“鼓樓吃麵(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經營,更加凸顯店裡的朋克文化氛圍。

麻悅試圖把他想做的事繼續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開始採訪,寫麵館裡遇到的、鼓樓一帶出沒的那些帶有朋克特質的小人物,一年採訪 50 多個,發表在公眾號“鼓樓吃麵”人物誌上。以這種方式,她得以將注意力從個人的聚散上轉移,在更多人的聚散裡獲得慰藉。

由於麵館生意騰不開手,她找來 27 歲女孩韋小溪來協助整理這些故事。小溪形容這些受訪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擰巴的、非要擰著來的這個部分”。“它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可能你很難去給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關。但是他們的故事又確實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實際上,“鼓樓吃麵”如今的主事者——麻悅、馬彼德和主廚馬巍(老馬)——多少也都是這種擰巴的性格。

1

雷駿要開面館的事,老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卻出於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橋公交站坐車回家,遇上兩個 mohawk 髮型的年輕人。他們大聲談論從外地趕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動之情。老馬聽著覺得挺驕傲,打了個電話給雷駿:“咳,你都這麼有名了嗎?咱們認識這麼多年了都還沒合影,得趕緊拍一張。”雷駿藉機把老馬叫到了店裡,說服他入夥。

老馬和雷駿都出生在北京知識分子家庭,在宣武區長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們 20 多年前相識於王府井大飯店,那時老馬才 24 歲,是廚房主管;雷駿只有 18 歲,是送餐的服務員。

酒店工作對 90 年代的北京來說既體面又具有新鮮感。1982 年,全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開始運營。11 年後,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引入酒店星級評定製度。老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職崑崙飯店,後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評為五星級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馬的父親,一位老知識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認識雷駿以前,老馬輾轉在崑崙飯店、華美達亞洲大酒店、王府飯店和北京皇家大飯店都幹過。崑崙飯店和亞洲大酒店雖說是“涉外飯店”,有統一的廚師制服和設備完善的廚房,但主廚還是中國人,一部分來自通過定向培訓在沿海一代接觸到西餐的建國飯店、麗都飯店廚師,俗稱“老建國”、“老麗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從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漸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馬從基礎湯汁學起,不時花幾毛錢買國內職高烹飪學校出的一些基礎教程,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傅,其中還包括當時著名的“建國五虎”——五個北京圈內公認最厲害的西餐大廚。在北京皇家大飯店時,由於合資方是北歐 SAS 集團,他有機會為米其林三星評級的外籍行政總廚幹活,還作為骨幹去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培訓過三個月。

這些經歷讓老馬身上有種傲氣,倒不是論資排輩那種。“中國原來就喜歡論資排輩,看你是哪個酒店出來的或者怎麼樣。米其林的評定方式不一樣,你需要認真做好某一種東西,就看這個。”

在他眼裡,好廚師的唯一標準就是敬業:“怎麼樣算敬業呢?就是你生活裡每一點發現都能和烹飪有關係。比方說我在馬路上看人家排隊買饅頭,我就要去看看為什麼這個饅頭好,我拿著這個饅頭能不能做一些別的效果的東西,或者我拿別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樣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麵的時候,就想這西餐當中我用什麼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東西。你得真正拿它當成你的朋友那樣。”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在王府井大飯店做廚房主管時,老馬注意到一個同樣帶著點傲氣的 18 歲年輕人。雷駿那時已經開始搞樂隊了,但還沒有蜜三刀。他留個光頭,壯實高大,穿馬丁鞋、皮夾克,刺了兩個大花臂,但工作時很認真,也愛琢磨吃,看上去有點意思。送餐部緊挨著廚房,兩個年輕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類似,就逐漸熟識起來。每天凌晨 1 點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館,佐著花生米拍黃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點。

雷駿很少和老馬聊音樂的事。他有時喊老馬去看排練,老馬也不太去。他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抒情傳統一些的民謠,覺得雷駿和他的樂隊有點太“躁”了。不過他理解雷駿的憤怒,也欣賞他拿打工的錢養活整支樂隊的勇氣:“他穿很多東西,是出於對文化和音樂的理解,不像現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個形式。那種憤怒會自然而然反映在表達、穿著上,沒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個根本的東西。我也憤怒,但我表達的方式不同,或者說我沒那麼激進,不會痛恨或者討厭到想帶來改變,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宿命。”

共事兩年多後,兩人同時從王府井大飯店離職。雷駿去給一些音樂雜誌寫稿,在音樂頻道 Channel V 做過一段時間編導。老馬去了承德糧食局在河北開的第一家西餐廳。1997 年香港迴歸後,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廳,有了“七小福”的說法(也就是“七個小福樓,福樓是一家著名法餐廳),其中一家新開的叫巴黎小時刻。雷駿約老馬一起去應聘,一個做前臺經理,一個做後臺主廚。

在老馬的記憶裡,那是他們兄弟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還是凌晨 12 點左右下班,然後趕 44 路末班車從長虹橋市文聯賓館坐到長春街,在雷駿家門口的一家四川火鍋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們經常喝到三四點,喝到老闆也加入聊天,夥計們都在地上睡著。有時連老闆也撐不住了,他們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時把錢放桌上。

聊天的話題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駿偶爾也會說說做樂隊的煩惱,年輕早逝的樂手朋友。樂隊成員們都還是孩子的年齡,只有雷駿稍年長些。北京還沒什麼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樂學校的影響玩搖滾的。一切看上去才剛開始。

巴黎小時刻因為房租高漲、入不敷出於 1998 年底關停。雷駿從此離開了餐飲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開始專心表達他的憤怒。貝斯手就是雷駿在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酒店服務時的同學,馬克。每週排練兩次,音樂的風格確定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著裝也固定下來:光頭、文身、馬丁靴。三年後,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張專輯《嚴打》,這年雷駿 24 歲。

老馬後來又去了一家國營背景的國賓酒店,2001 年受下崗潮影響“投身市場經濟”,在北京六環的巴溝開了家中餐廳。之所以沒做西餐是因為城內開店經濟上支撐不起,而巴溝雖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沒人吃西餐。才開了一年多,巴溝拆遷,蜂巢國際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開建。老馬只好把餐廳盤給合夥人的父親,回到城內給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廚。

直到和雷駿在公交車上通了那次電話。

2

2002 年發行的《嚴打》裡有首歌,馬彼德至今記得,叫《中華警魂》。聽這首歌時他 19 歲,正對自己的警察身份產生懷疑。

馬彼德今年 24 歲,唐山人。他從初二開始接觸國內的搖滾樂隊,最開始聽的是腦濁樂隊的《無聊軍隊》,“單純的荷爾蒙”,比如《星期一》,這是他每週一上學時必聽的一首歌,到現在還能隨口唱出歌詞:“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討厭星期一,看著黑板我發呆,可還是一點兒沒脾氣。”到高一時,聽的內容多了一些國外樂隊,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過豆瓣FM 推送聽到,“朋克裡帶著點上世紀軍區大院裡的那種紅色元素,有點不一樣“。

唐山本地有個吃喝玩樂俱樂部,類似一個年輕人文化據點,腦濁在那裡演出過。精神需求沒法滿足時,像很多無聊但有閒的年輕人一樣,馬彼德還會花兩小時坐車去北京聽迷笛音樂節。“看到好多平時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是皮夾克,有的夾個揹帶,有的輸個髒辮,特別開眼,特別帶勁。”

大學才上了一個月,馬彼德就退學了。他不大喜歡學校裡的氛圍,抽菸、喝酒、打遊戲、談戀愛,沒什麼人談理想、談未來。軍訓後第一節課老師放的一個動畫短片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師因無人聽課出於無奈放的,講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後意識到自己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可以當化肥。馬彼德覺得”那可太諷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馬彼德輟學。父親希望他跟著自己做生意;母親在公務員系統工作,想給兒子找一份穩定的飯碗也沒那麼難。他們先把馬彼德安排去親戚的電廠上班。工作內容很簡單:早八點到晚八點,在固定時間點記錄下儀表盤上的某個數字。馬彼德覺得挺沒勁,也不喜歡周圍人帶有色眼鏡的那種不自在感,幹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還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當地警隊的一個大隊長,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蹟被電視臺多次報道:追擊毒販時把防彈衣讓給隊友,在對方扣下扳機前制服了對方。馬彼德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有點意義。聽說大舅在那次事件後抑鬱了一段時間,還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從協警幹起,最後成為一個像大舅一樣的好警察。

做了協警後,馬彼德發現沒什麼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後者還都是一些頗有街頭經驗的”民間反扒大隊長”發現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個手銬把人帶走。唯一兩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都與上訪者有關: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門口上訪的老太太。據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殺,凶手買通法院無罪釋放。警隊的職責是看著她防止鬧事。馬彼德心軟,趁午休時給她買了瓶水、一塊麵包,被領導批評了一頓,說這是“助長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上訪者被拖進屋子,打得滿臉是血。

馬彼德想不通,兩次找大舅詢問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個年輕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迴應令他有點失望:”這些不是我們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這些是不對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正好聽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華警魂》,覺得歌裡唱的都在現實中應驗了。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聽說蜜三刀主唱雷駿開的鼓樓吃麵在招人,馬彼德在微博上發了條私信。他絞盡腦汁寫了一大堆,對方几天后只回了幾個字:”快抽時間來吧,來吃麵。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點。次日早上 7 點,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從五號線轉六號線到南鑼鼓巷,9 點就到了店門口。店還沒開,他就四處轉了轉。11 點回來時,店是開了,雷老闆還沒來。他就又坐到下午 3 點。快睡著時,突然有人拉開了門,然後是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聲。馬彼德一抬眼,見照片裡常見的那個高大凶狠的人主動彎腰來握手:”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雷老闆的和善讓馬彼德感到意外,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頭黨“極端”、“暴力”、“不友好”等標籤不相符。雷駿也沒問什麼刁鑽的問題,只問喜歡哪些樂隊,喜不喜歡吃,會不會做。馬彼德的回答有點不著調:“我六歲就會煮方便麵了。”雷駿笑笑,溫和地說:”你會吃的前提就是你得會做,你得懂這個是什麼。“然後指著馬彼德穿著的灰色 Clash 樂隊 T 恤說:”我看你穿這 T 恤就感覺路子挺對。“

就像當年老馬和雷駿以兄弟相稱一樣,馬彼德也成了雷駿的小兄弟。儘管招聘啟示上寫著“不包吃住”,雷駿還是讓他住在了店面二樓的閣樓裡。他教馬彼德彈吉他、鼓勵他學英語,讓他在自己樂隊的現場演唱。馬彼德後來也知道,雷老闆和自己一樣不太會做菜,總把土豆或雞肉切得老大塊。但他會吃,沒事總帶著麵館裡的一幫人在附近尋新開的館子。白天忙著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遠處的安定門排練室裡排練。

馬彼德的父親來看過一次兒子,他在老店二層閣樓裡轉了轉,沒說什麼,只叮囑照顧好自己,就回去了。儘管一直說學成之後就回家開店,但馬彼德到今年已經幹了五年,比面試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跑步,去老馬或者雷駿推薦的新館子裡嚐鮮,之後九點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各種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點。但他總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還沒學會,比如在面對更多外國客人時,還無法像雷駿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雷駿也常和他談論有關樂隊的煩惱。最大的一個煩惱是如何維持下去。除了貝斯手馬克、鼓手郭楊,蜜三刀成員總在換:一些老成員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想讓生活走上正軌而離開,或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員雖然技術更好,但價值觀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業化。

“他挺糾結的。其實你做得更好之後,無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費拿得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還是即使在小酒吧裡邊唱歌,也能給人帶來比較多震撼的那種,他想繼續去表達他對這個社會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些批評,但這樣下去他的歌就註定是越來越沒法在公開的平臺上展示。”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雷駿曾在自己的開心網主頁寫道:“社會人兒們常是百般關愛你,告訴你掙點錢才是真的。而當我們在酒精和搖滾樂的午夜裡,彼此叮囑的則是:堅持住,兄弟!現在,正在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病菌,急性傳染症狀為:無理想、無追求、不會感動、只會起鬨。千萬別傳染,最後的解藥就在你手裡,不過很多人都是因為丟了自己的解藥,被傳染了,變質了,如同殭屍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樣。堅定自己,別懷疑,給自己注射那最後的一針!”

《中國好歌曲》節目組曾經邀請過蜜三刀登臺。雷駿告訴馬彼德這個消息時開玩笑說:“要上的話,我肯定會那樣,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覺得正常的歌,到總決賽的時候來一首《中華警魂》,全國直播。大家肯定都瘋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節目都是錄播,要真這麼做早給他刪掉了。”

在麵館裡,馬彼德也見到許多樂隊在臺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漢朋克樂隊生命之餅到鼓樓 School 演出,結束後,主唱吳維來店裡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這麼多年樂隊,還要不要繼續。去年吳維出了場車禍,要花 2 萬塊醫療費。他意識到自己連這麼一點錢也拿不出,還得靠朋友幫忙。

“吳維今年也 40 多了。”馬彼德說。他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絕不鬆開我的拳頭》,認為它比較準確地描述了他在麵館裡認識的這些音樂人的狀態。雷駿常聊起,90 後已經不憤怒了,因為相比上一代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本身活得已經挺高興。

“雷老闆他們 70 後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有好多人喜歡朋克,但是現在的人更願意去喜歡電子樂、喜歡嘻哈,追求銷量、打榜排行什麼的。對中國來說,年輕人不憤怒了,朋克這波浪潮就已經過了。”

實際上,即便是 Oi Punk 這種音樂類別在國外的一些代表樂隊,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雖然對搖滾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但也一直走在邊緣。

3

麻悅覺得,只要鼓樓吃麵還在,雷駿所追求的那種朋克精神就不會丟。門上那隻大狗是她請韋小溪設計、人物誌採訪認識的一位藝術家剛畫上去的。去年 9 月,由於街道整改,麵館的頂棚被拆除,窗戶變小。一個月後,門外的露臺也被拆除,玻璃門換成了防盜門。那隻大狗算是一種朋克式的應對方式。

“比如說這裡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這一片狼藉裡讓自己是最鮮豔的顏色。不是說要特招搖,就是不能讓自己閒著,要做點有意義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錯得多,不同的壓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對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遠有新的想法來對抗,這個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不就是朋克精神嗎?”

麻悅和雷駿是宣武區十四中的同班同學。1999 年,蜜三刀剛成立,雷駿用 bb 機傳來一條簡訊,興奮地邀請她到東四北大街 208 號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場演出。麻悅對朋克或這位同學都沒什麼興趣,沒去。又過了一陣子,兩人再見面,雷駿變了樣:一個大光頭,兩個大花臂,上身穿著裹緊的皮夾克,底下配一條瘦瘦的雞腿褲。那時麻悅在北京電視臺《身邊》欄目做編導,生活圈子變小,身邊有趣味的人也變少了。但雷駿不同,故事一個接一個。一些樂隊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樣。上進心強、勤奮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勁兒。

麻悅就做了雷駿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經紀人。演出活動雖然排得滿,但沒什麼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達。坐火車更有意思一點,雖然線路長,上車就帶著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車廂裡的啤酒都買光了,大家就一路喝這麼多,一路喝著到地方,然後就開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國地下樂隊剛剛經歷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譽為北京朋克聖地的“嚎叫”開業,門聯上囂張地寫著十個字:金屬與老梆子不得入內。按照時任《全球商業經典》記者汪若菡的記憶,北京的地下嬰兒、無聊軍隊,武漢的生命之餅,南昌的盤古和烏魯木齊的舌頭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這個時段出現的。他們輾轉在嚎叫、橡樹俱樂部、開心樂園、CD 酒吧、豪運等各地演出,但這些地方陸續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儘管誕生於地下音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但朋克這一門類在北京仍然非常小眾,很難找到願意讓他們演出的場地。蜜三刀首次登臺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關門。“光頭黨光是打扮上氣勢就很強,如果和民謠或是一些輕搖滾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了。”麻悅說。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汪若菡則在採訪雷駿的報道中回憶道,她首次聽蜜三刀的現場,“被這種簡單粗暴的音樂嚇著了”。她還看見同場另一支朋克樂隊的貝斯手扔掉貝斯,撲向稀疏的聽眾,希望他們接住他,卻撲通一聲摔在了人們避讓出的空地上。

一位樂評人向她介紹,朋克音樂就是一種用於發洩不滿和對抗搖滾精英的音樂形式。歌曲只使用最簡單的三個音構成的和絃,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赤裸,想說什麼就唱什麼,充分發洩不滿。樂曲也都不長,只有 2 到 3 分鐘。“他們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到最後還是反對。所以說這是年輕人才可能玩的音樂,嚴格地說,他們只是發洩痛苦,但沒有辦法回答反對一切之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

很多人因此對光頭黨持有偏見,總覺得是一群行為暴躁喜歡鬧事的人。這種認知到 2015 年也沒有改變:一個網友在微博上轉發了老狼和幾個光頭黨在酒吧裡聊天的照片,評價說這是老狼被“圍攻”了。雷駿轉發了這張照片,發了個憤怒的表情。

2003 年,呂玻的嚎叫唱片約蜜三刀去談錄唱片的事,前提是需要其改動一些比較敏感的歌詞,“當時無數樂隊想跟嚎叫簽約,但是馬克堅決不同意改歌詞,最後我們就沒簽,不但沒簽,馬克還老數落人家老總就是個商人,最後把人家數落急了。”雷駿曾回憶。

在五道口“聚點”酒吧舉行的 PUNKZONE(朋克地帶網站)一週年紀念演出上,雷駿提出舉辦北京朋克音樂節的想法,把 8 月定為“朋克的節日”。他還找到幾個樂隊,一起做了一個短暫的朋克廠牌“Beijing Rejects”。次年 8 月 28 日,第一屆北京朋克音樂節就在他和麻悅的張羅下開張了,地點選在了懷柔鵝和鴨農莊。當時國內比較知名的朋克樂隊都參加了演出,包括 Last Chance of Youth、Joyside、The Unsafe、花生皮炸彈、再循環、動亂、Life for Drinking、Donaers Party、腦濁等。

麻悅還記得這個選址純屬兩人出遊時的意外發現,恰好老闆是位英國人,喜歡聽朋克,允許他們自由使用場地,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只當是給農莊打廣告。

幾個朋友湊錢租了三輛車,週六早上 10 點集合,花 2 小時把所有人拉到農莊。音樂節晚上才開始,人們就在草地上聊天、排著隊領自助餐。吃完飯,架起設備就開始“躁”。興奮感在空氣中瀰漫,累積到晚上 10 點達到高潮,直到半夜 12 點才結束。三輛車再拉著所有人回城。雖然賣了些門票,但樂隊大多沒收演出費。所有收入交給了農莊作為感謝。

以這一年為起點,朋克音樂節一直辦到 2013 年,共十一屆。因為要同時考慮時間、地點以及參與樂隊的需求,場地每年都在變。這些細節麻悅都能脫口而出:第二屆在城郊汽車電影院裡一個叫“兩個好朋友“的酒吧,第三屆在新街口,第四到第九屆在鼓樓的 Mao Live House,第十屆又回到”兩個好朋友“。第十一屆由於”兩個好朋友“場地出了問題,臨時換到 798。

從第八屆開始,麻悅把主持朋克音樂節的責任從雷駿那裡接了過來,以便他能專心做樂隊。她還試圖拓展音樂節的規模,找一些符合調性的贊助商,比如 Dr. Martens。當時這個馬丁靴品牌剛剛進入北京三里屯的 CPU 門店,麻悅帶著兩個設計去展示文案,說服總代理在物料和產品上提供了支持。但隨著贊助商加入、參演樂隊增加,矛盾開始滋長。一些樂隊覺得音樂節變得太商業化,另一些則爭論門票提成分配是否合理。“到最後感覺有點疲憊了。我們最初覺得這就是個節日,一起來完成一個好玩的 party,如果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思都有點變了,動搖了,再做也沒什麼意思。”

2005 年兩人結婚後,雷駿試圖在工作和樂隊之間尋找平衡。他輾轉在音樂雜誌新媒體、Channel V 和太合麥田做過,但正式工作總會被樂隊的巡演計劃打斷,尤其是 2007 年蜜三刀開始在德國、法國、捷克、波蘭、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巡演,參與美國導演肖恩《北京朋克》紀錄片拍攝,獲得更多國際關注之後。做兼職撰稿人收入不太穩定,麻悅就提出了開家麵館的想法。

它的性質其實和朋克音樂節也差不多:供一種小眾文化以及它的愛好者另一個相對固定的容身之所。

4

麵館於 2011 年開張。店址選在了北京搖滾文化的輻射中心,鼓樓,被 Live House 和琴房包圍。店面只有 40 平米,分兩層。狹小的空間裡塞滿了朋友們送來的或者夫妻二人淘到的舊物:苗苗的紅色鐵皮機器人、裝滿糖果的骷髏大碗、陳蕭楠的盔甲、德國舊貨市集淘到的 The Clash 樂隊粉紅圖冊、小鬥牛犬擺件。它們給麵館帶來了濃郁的、帶著朋克味的家庭氛圍。

雷駿喜歡寫字,有記錄的意識,2012 年、13 年先後給鼓樓吃麵開設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文字樸實但生動。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推廣“金牌蘑菇肉醬面”之後的第二道創意麵,小經廠素面。

“小經廠素面必然是生長在一條叫小經廠的衚衕裡。素面要做到好吃必然是用心的選料和精心的烹製。鮮嫩小油菜沸水中翻滾一遍即可,燙熟青菜圍繞煮好的白麵。清油七分熱煎鮮香菇,澆在面上的料汁中包括紅黃彩椒、香蔥、蒜末、生抽、老抽、辣椒、香油、米醋等十幾種調料。就連那麼一點點花生碎都是恰到好處!”

除了介紹菜餚,雷駿也會寫寫店裡遇到的有趣的客人,比如一個“騎著電動車、頭戴西部牛仔帽、帽子上鑲嵌著五顏六色寶石飾物的怪老頭“徐恭謹。徐恭謹 92 歲,常到店裡找雷駿聊天。他還拿來一張個人演唱專輯。按照插頁裡的簡介,徐恭謹是 1947 年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演員,1949 年未跟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留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任教,1957 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 年才恢復教職。1995 年從中央戲劇學院退休後,他去了美國舊金山,2013 年回到北京,想在故鄉長居。

他和雷駿說:“擱現在,我也是個朋克;擱那會兒,你一定是個‘右派’。”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麵館人員的流動性挺大。不少也是玩樂隊的,比如吹萬樂隊鼓手李子超當過一段時間廚子,還發明瞭一道反響不錯的”糟辣炒蛋面“。但流動性大的問題是菜品質量可能不夠穩定。雷駿起初也總忽略了這是在做生意,更把吃麵當成一個朋友見面的外部客廳,“有時候晚上八點左右就沒什麼人,他就會直接關門,領大家去吃夜宵。”馬彼德說。因此在老店,鼓樓吃麵經營狀況不算好,有時還需要家裡的經濟支持。

2013 年老馬加入以後,菜品質量的問題得到了控制。老馬有點煩一些所謂的網紅餐廳。“人的味蕾是鬥不過化學制劑的。很多年輕人的口味被添加劑之類的東西給毀壞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原汁原味。比如你在淘寶隨便買一塊 30 塊左右的牛排,它放多長時間還有 Q 彈的口感。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好肉。煎牛肉或者羊肉,西餐都講究要有焦化層,很多年輕人就覺得這叫’糊了’。我們為這個事困惑過一陣子,但你不能因為這個就不給他介紹什麼是好東西,就得另闢蹊徑。”

老馬認為 Punk Not Dead(蛇尾一鍋)這道菜是另闢蹊徑的好例子:把老湯溫火慢熬的牛舌切片,擺放成朋克的雞冠頭,盤中央則碼放炒制的蔬菜丁兒,以及和牛舌一同熬煮的牛尾,再澆上濃汁。這是 The Exploited 來北京演出時老馬和雷駿一起設計的一道菜,造型酷似這支樂隊的 Logo:一個長著嘴、留著雞冠頭的朋克骷髏頭。雖然看上去像西餐中煎制的牛排,但口味卻因熬煮而更溫和。

由於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店面在 2015 年從小經廠衚衕搬到現在的東公街。新場地是廚房阿姨介紹的,前一個租客做的是臘肉火鍋生意。房東劉哥在麻悅父母經營的醬牛肉店裡買過肉,和雷駿也聊得開心,沒怎麼在房租上叫價。

“我記得當時這附近有個包子店,面積就能放下兩個大蒸籠加上同時站 4 個人,房租是一個月 6 萬。劉哥要價比這便宜多了,我們開了 4 年他也沒漲多少錢。”馬彼德說。

劉哥就住在店面樓上,也是個老江湖,在新疆做生意、蹲過獄、30 多歲才出來結婚生女。他現在信佛,唯一的愛好就是養鴿子,也做微商賣酵素。有時下來和店員們一起吃飯,塞給他們幾瓶酵素,說是“對身體好”。

新店的裝潢和佈置是由美國人 Jimi Sides 完成的。雷駿去世後,他原本想把這裡經營得更像一間酒吧,去掉經典菜單,只保留佐酒小食,在酒水上獲取更多利潤。麵館入口處倒掛著晶亮酒杯的吧檯,遺留著這種商業化野心的痕跡。

Jimi 是老店的常客,最喜歡那道“糟辣炒蛋面”。 老店搬到東公街前的一個多月,他主動找到雷駿和麻悅,希望出資合夥經營。有了新資金,又確定了新店址,鼓樓吃麵的生意終於有了走上正軌的架勢。5 月 5 日,Jimi 從美國帶來家人和鼓樓吃麵的四個經營者在老店吃飯喝酒,聊得挺開心,敲定了合同。6 日凌晨,雷駿在家裡突發心臟病去世。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馬彼德當時感到挺懵。那天他和往常一樣,五點多起床,九點半到店裡打掃衛生。還沒幹多久,麻悅打來電話,讓他拿上雷駿的身份證和醫保卡到醫院。“我還以為他高血壓又犯了,結果到那發現氣氛不對。”下午,他從醫院返回,發現消息已經傳開了,老店門口堆滿了照片和花束,還站著一大群人。馬彼德就開門讓人們進來坐。人流一直不斷,他就一撥一撥接應。

Jimi 也來雷駿家中弔喪。“我們抱頭痛哭,我問他,雷駿走了,你還要跟我合作嗎,他回答還要。但實際當時我們都是懵的,這個合作的決定完全是衝動的。”

雷駿的死對面館打擊挺大。首先是 Jimi 和麻悅在之後的經營方向上產生了分歧。按照馬彼德的說法,現在店面的美式餐吧風格是 Jimi 當時揹著他們自己決定的。吉米想大量刪減老店的菜單,將營業時間改為下午 4 點到凌晨 2 點;也想把微信公眾號從原來鬆散的記敘,改成簡單明瞭的折扣及廣告推送。由於談不攏,他拿走了麵館當時註冊的 Facebook 賬號,還找來一箇中國人試圖盜取微信公眾號。

麻悅在那之後剪短了頭髮,把右安門和雷駿一起住的房子賣了,用這筆錢償還了此前因老店經營不善向親戚、朋友借的錢,以及 Jimi Sides 的投資款,讓麵館度過了困難時期。她的左臂原本文著一個仙女畫像,意思是想過閒雲野鶴的生活。雷駿走後,她又在右臂文上了雷駿和“黃胖子”。

“當時沒有了雷駿這個靈魂人物,再加上新店運營成本更高,兩個硬傷湊一起了,攤子感覺要散。”麻悅在店裡接應來客時,能感到不少人或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關心,在偷偷打量,想知道她接下來打算怎麼辦。家人也希望她休息一段時間,逐漸脫離雷駿原來的朋友圈子,開始新生活。

“但我就是不能讓你看到我倒下了,你覺得我們這個一家之主沒了,那我就把房子賣了。既然決定了還要把這個店面重新開起來,我就應該住在一個離店的離更近的地方。你在不同的階段永遠會有不同的新的麻煩找上你,你就不得不要面對。”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做人物誌採訪是她想出的應對策略之一。這原本也是雷駿想做的,類似屬於麵館的、供來客閱讀的一本 Zine(獨立雜誌)。

“小眾文化發展得這麼緩慢,很有可能某一天你就再也看不見光頭黨,也不知道曾有這麼一群挺朋克的人。我們就希望給他們留下一些東西。“馬彼德說。5 月 8 日葬禮那天,他在告別儀式上看到雷老闆被畫上了一個很奇怪的妝,意識到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責任。

“雷老闆算是壯志未酬,他想把美食和朋克結合得更緊密,希望客人來吃完後一抹嘴,盤子都是乾乾淨淨的。這些都沒做完。我們還一直說要讓它成為一個百年老店呢。”在馬彼德的理想中,鼓樓吃麵應該成為一個介於搖滾朋克現場和家之間的一個地方,“一些曾經喜歡朋克的人到了歲數可能躁不動了,不想再去現場,但也不想窩在家裡自己聽音樂,想要沉浸在一種很多人一起享受的氛圍裡,他就可以來這,喝酒、聽歌,和老朋友聊聊。”

麻悅還想策劃一些朋克樂隊的演出,不過不打算放在鼓樓吃麵裡。一方面是空間不夠,另一方面,“我覺得如果雷駿在的話,他也不會喜歡。樂隊是需要有舞臺的,而且需要一群認真看演出的觀眾。我們那個年代可能好多人就是受臺上那些人的影響,才會特地穿成那樣去看演出。他會去查為什麼樂手要這樣穿衣,他們的歌詞什麼意思,他下次來看演出也要穿成那個範兒,有足夠的尊重,他才好意思去跟樂手說話,才融入得進去。現在的人可能不是,普通人拍一拍自己可能一夜之間莫名其妙也成網紅了。”

外賣是另一個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有平臺經理勸麻悅,說“你按照我告訴你的方法做外賣,我保準一個月能賺 XX 錢,以後實體店都不用開了,就做外賣就行。”但也違背了鼓樓吃麵的初衷,“這是一個大家交流的地方,一個交通站。我就是個站長,然後不同的人咱們聚在這兒,各自散去,過段時間再聚來,這個功能性不能放棄。”今年七夕節,她特地為此策劃了一個活動:當晚來吃飯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手機都裝在一個小口袋裡,掛在道具牆上,把這一頓飯的時間完全交給自己和對面的朋友。如果能堅持到最後,吃飯就打七七折。

北京鼓樓,一家朋克麵館和它的四個經營者

今年是鼓樓吃麵開店八週年,北京朋克音樂節舉辦 16 週年,蜜三刀 20 週年,雷駿去世 4 週年。4 月底,蜜三刀的老相識、 Hell City 吉他手于思佳把老排練室裡當年的海報撕下來,送給麻悅掛在了店裡。5 月 4 日,國安八連勝,一些球迷又在微博上轉發蜜三刀的那首老歌,《國安之歌(最後的勝利)》。

老馬設計了一道叫“壹陸捌伊麵”的八週年紀念新面,裡頭有六葷八素,“一個吉祥話,168,一路發。”這也是 70 年代北京一個挺有名的襯衫品牌。另一道新面叫“黑色回憶”,是紀念老雷的,用料都是他最喜歡的食材,用蘑菇汁中和墨魚的鹹腥,黑意麵裡放上三味芥末油煎制的鱈魚、玫瑰茄汁和紅酒浸過的牛肉。“低調、實在、不玩虛的。”

原來老馬很少聽蜜三刀的歌,做菜時喜歡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現在倒聽起來。一首最喜歡的沒有歌詞,歌名挺簡單:Dancing Time(跳舞吧)。

題圖、配圖由記者現場拍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