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換句話說,萊陽盆地是膠東半島的地理中心。如果萊人以此為核心,與齊人對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為平緩的區域,在齊人強大的地緣壓力之下,萊人最終的命運就只能是再次向膠東丘陵的邊緣進行遷移。而那些介於海洋和膠東丘陵之間的狹小的沿海平原則成了萊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了。

憑藉丘陵與海洋的保護,齊人長期只能在萊陽盆地與萊人展開拉鋸戰。只可惜對於古典時期的東亞民族來說,海洋的戰略優勢尚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膠東半島本身的地理情況及所具備的農業條件,又很難支撐他們對齊人發動反攻。最終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齊人得以在戰國時期統一整個膠東半島。

其實萊人並非只是向膠東丘陵轉移,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膠萊平原的地理位置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退入沂蒙山一帶。當然,散居在山中的萊人在歷史上是很難留下痕跡的,那些能夠在地勢較平緩的地區聚居並能形成城鎮的人,才有機會讓後世之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位於沂蒙山系西側的“萊蕪”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萊蕪所在的地理單元,被稱之為“萊蕪盆地”儘管由於規模的問題,這個山間小盆地在地緣博弈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但它也為部分流落於此的萊人提供了庇護。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換句話說,萊陽盆地是膠東半島的地理中心。如果萊人以此為核心,與齊人對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為平緩的區域,在齊人強大的地緣壓力之下,萊人最終的命運就只能是再次向膠東丘陵的邊緣進行遷移。而那些介於海洋和膠東丘陵之間的狹小的沿海平原則成了萊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了。

憑藉丘陵與海洋的保護,齊人長期只能在萊陽盆地與萊人展開拉鋸戰。只可惜對於古典時期的東亞民族來說,海洋的戰略優勢尚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膠東半島本身的地理情況及所具備的農業條件,又很難支撐他們對齊人發動反攻。最終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齊人得以在戰國時期統一整個膠東半島。

其實萊人並非只是向膠東丘陵轉移,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膠萊平原的地理位置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退入沂蒙山一帶。當然,散居在山中的萊人在歷史上是很難留下痕跡的,那些能夠在地勢較平緩的地區聚居並能形成城鎮的人,才有機會讓後世之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位於沂蒙山系西側的“萊蕪”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萊蕪所在的地理單元,被稱之為“萊蕪盆地”儘管由於規模的問題,這個山間小盆地在地緣博弈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但它也為部分流落於此的萊人提供了庇護。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需要注意的是,沂蒙山以西並不是萊人的傳統勢力範圍,萊人的主力還是在膠東半島,也就是說在這一區域本身已經有了同屬於東夷體系的其他部族。關於萊蕪盆地的地緣結構,以及它的戰略地位,會在分析魯國時作出解讀。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換句話說,萊陽盆地是膠東半島的地理中心。如果萊人以此為核心,與齊人對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為平緩的區域,在齊人強大的地緣壓力之下,萊人最終的命運就只能是再次向膠東丘陵的邊緣進行遷移。而那些介於海洋和膠東丘陵之間的狹小的沿海平原則成了萊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了。

憑藉丘陵與海洋的保護,齊人長期只能在萊陽盆地與萊人展開拉鋸戰。只可惜對於古典時期的東亞民族來說,海洋的戰略優勢尚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膠東半島本身的地理情況及所具備的農業條件,又很難支撐他們對齊人發動反攻。最終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齊人得以在戰國時期統一整個膠東半島。

其實萊人並非只是向膠東丘陵轉移,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膠萊平原的地理位置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退入沂蒙山一帶。當然,散居在山中的萊人在歷史上是很難留下痕跡的,那些能夠在地勢較平緩的地區聚居並能形成城鎮的人,才有機會讓後世之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位於沂蒙山系西側的“萊蕪”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萊蕪所在的地理單元,被稱之為“萊蕪盆地”儘管由於規模的問題,這個山間小盆地在地緣博弈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但它也為部分流落於此的萊人提供了庇護。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需要注意的是,沂蒙山以西並不是萊人的傳統勢力範圍,萊人的主力還是在膠東半島,也就是說在這一區域本身已經有了同屬於東夷體系的其他部族。關於萊蕪盆地的地緣結構,以及它的戰略地位,會在分析魯國時作出解讀。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對於已經統一了泰沂山脈——五蓮山以北地區的齊人來說,他的地緣重心還是在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因為在嚴重依賴農業的古典時期,水源豐富的平原地區能夠提供最好的耕地。

在這一點上,齊國與內陸那些諸侯國並無二至。不過膠東半島的那些沿海丘陵雖然不能成為齊國的另一個糧倉,但通過漫長的海岸線所獲得的漁鹽之利卻是內陸諸侯國所物不具備的。

而且膠東丘陵中所蘊含的豐富礦藏,特別是鐵礦使得齊國的在春秋後期又掌握了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鹽、鐵三項是古典時期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掌握了這三項無疑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另外齊國三面臨水(渤海、黃海、濟水),一面臨山(泰沂山脈——五蓮山)的地理結構也非常有利於抵禦外敵的入侵。並且山東半島南北面海的地形,還可以很方便的讓齊國人北上與遼東半島,南下與江淮地區進行貿易。這種複合型地理結構,使得齊國能夠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換句話說,萊陽盆地是膠東半島的地理中心。如果萊人以此為核心,與齊人對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為平緩的區域,在齊人強大的地緣壓力之下,萊人最終的命運就只能是再次向膠東丘陵的邊緣進行遷移。而那些介於海洋和膠東丘陵之間的狹小的沿海平原則成了萊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了。

憑藉丘陵與海洋的保護,齊人長期只能在萊陽盆地與萊人展開拉鋸戰。只可惜對於古典時期的東亞民族來說,海洋的戰略優勢尚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膠東半島本身的地理情況及所具備的農業條件,又很難支撐他們對齊人發動反攻。最終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齊人得以在戰國時期統一整個膠東半島。

其實萊人並非只是向膠東丘陵轉移,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膠萊平原的地理位置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退入沂蒙山一帶。當然,散居在山中的萊人在歷史上是很難留下痕跡的,那些能夠在地勢較平緩的地區聚居並能形成城鎮的人,才有機會讓後世之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位於沂蒙山系西側的“萊蕪”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萊蕪所在的地理單元,被稱之為“萊蕪盆地”儘管由於規模的問題,這個山間小盆地在地緣博弈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但它也為部分流落於此的萊人提供了庇護。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需要注意的是,沂蒙山以西並不是萊人的傳統勢力範圍,萊人的主力還是在膠東半島,也就是說在這一區域本身已經有了同屬於東夷體系的其他部族。關於萊蕪盆地的地緣結構,以及它的戰略地位,會在分析魯國時作出解讀。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對於已經統一了泰沂山脈——五蓮山以北地區的齊人來說,他的地緣重心還是在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因為在嚴重依賴農業的古典時期,水源豐富的平原地區能夠提供最好的耕地。

在這一點上,齊國與內陸那些諸侯國並無二至。不過膠東半島的那些沿海丘陵雖然不能成為齊國的另一個糧倉,但通過漫長的海岸線所獲得的漁鹽之利卻是內陸諸侯國所物不具備的。

而且膠東丘陵中所蘊含的豐富礦藏,特別是鐵礦使得齊國的在春秋後期又掌握了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鹽、鐵三項是古典時期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掌握了這三項無疑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另外齊國三面臨水(渤海、黃海、濟水),一面臨山(泰沂山脈——五蓮山)的地理結構也非常有利於抵禦外敵的入侵。並且山東半島南北面海的地形,還可以很方便的讓齊國人北上與遼東半島,南下與江淮地區進行貿易。這種複合型地理結構,使得齊國能夠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應該說齊國的地理條件是諸侯國中最好的,不過有時候過於優越的地理條件也未必是件好事。當你能夠依靠自身的地理條件過得比鄰居富,並且有機會遠離地緣博弈的中心時,孤立主義便會抬頭。

也就是說,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會成為主要目標。在春秋和戰國前期,由於江淮地區和河北平原尚能對齊國造成強大的壓力,因此齊國即使想偏安也不可能。不過到了戰國後期,當渭河平原上的秦人與三晉及楚人展開激烈博弈時,孤立偏安的思想便不可避免的在齊人腦海中萌芽了。

從膠東半島的地理結構和地理位置來看,它所豐富的並不僅僅是齊國人的物資生活,在齊國人滿足生存需要,並開始脫離“低級趣味”之後,一項更具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粉墨登場了。

這項活動的主角是一群被稱之為“方士”的特殊人群。關於方士的職業定位,並不是件特別明確的事。有時候他們會被當作醫生看,因為方士們經常對有追求更高層面精神生活的貴族說:“我的長生不老藥是用硝石、硫磺、白礬等七十二種配方,加上連須蔥白汁配製而成,不需冷藏也沒有防腐劑,除了可以延年益壽以外,還可以有偉哥之效!真是居家旅行,(心殺人滅口(心中黓念)之必備良藥!”

按照現代科班出身的那些醫生的看法,方士們所煉製的丹藥即使不會象“含笑半步顛”那樣具有怪異的毒性,但吃下去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的。不過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這些丹藥在發揮諸如萬艾可那樣的功能時,往往卻能立見奇效,儘管在很多時候,這方面的效果與益壽延年的目標是成反比的。

比之虛無縹緲的長生,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奇效更能使貴族們體驗到生活之樂,因此方士們的煉丹術也得以代代相傳。至於這些丹藥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就需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精神的醫學專家去親身體驗了。

不過方士們的煉丹行為也並非一無是處,由於他們喜歡把各種礦物混和在一起加熱的方式,讓他們也獲得了一些新的化合物。這讓一些熱衷於通過提升古人科技水平,藉以增強自己國際影響力的“專家”為他們安上了個“化學家”的美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將宋朝某個在椅子上綁上火藥,試圖白日飛昇的人,論證為載人航空第一人的做法)由於這些方士和他們的繼承者需要在各處遊走,包括去人際罕至的深山大海中尋仙採藥。因此如果需要,把方士們論證為旅行家、地理學家、甚至某國的皇族來源都不能算是空穴來風。

在這裡分析這些“方士”那近乎某某功的神奇歷史,似乎與地緣這個主題無關,其實卻還是繞不開地緣這個話題。因為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膠東半島那麼受到神祕主義者的熱愛,以至於有無數方士(道士)以及帝王希望在此受到上天的眷顧。

我們需要從邏輯上先解讀一下方士們為什麼能夠長期活動於歷史舞臺,依靠那些有“奇效”的丹藥,以及一些魔術手段以換取一時的信任並非什麼難事。但如果方士希望長久保持他們的威信,就需要讓人相信他們具備另一種超出凡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與“超人類”溝通的能力。

而這種“超人類”可以是由人死後的靈魂所變身而成的“鬼”,也可以是在想象中的天庭中為官的“神”。不過更吸引人的是介乎神、人之間,更具浪漫主義氣質“仙”。由於“仙”的這種中間身份,他們有時候被稱作“神仙”,有時候也被叫作“仙人”。無論“仙”在中國的神祕主義文化中佔據何況地位,這些具備長生不老能力的超人類都是貴族階級,尤其是帝王們的最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方士們告訴他們,凡人可以通過修行或藥物達到這個級別。

在人類尚無法解釋很多自然現象的時候,相信神魔仙怪一類的超人類存在,來解釋無法解釋的現象,是一種類似於法律條文中的兜底條款的終極解決方案。即使在科學已經成為主流思維的今天,這種想法仍然存在於一些貌似無神論者的頭腦之中,只不過神魔仙怪們被看似更為“科學”的外星人所取代了。

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倒不是缺乏想象力的,或者說他們也同樣的認定那些天上的星星中存在著外星人,只不過古人沒有科學這層外衣(應該說是偽科學),還是將之歸類為神、仙一類的範疇。

對於方士來說,僅僅讓神仙們生存在天空之中是不夠的,儘管他們可以通過天人感應一類的心理暗示遊戲,來證明他們的超能力,但無法白日飛昇的現實,還是讓方士們需要在人力可能到達的地區設定有“仙”的存在。這一方面是為他們自己保留希望(謊言重複一千遍也會成真理,會有一部分方士們僅僅出於信仰也認可這種說法),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的恩主們感覺到希望觸手可及。

為神仙在地球上找個住處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過需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不能讓凡人太容易接近,或者說不能生存在人類的容易聚居的地區;二是人力又有可能到達的地方,否則方士們又要費心表演那些有可能被識破的“魔術”了,並且也很難藉此要求那些凡人才需要的交通工具。

按照這兩個原則,那些為凡人所依重的平原地區顯然不符合要求。鑑於人類在發明大型挖掘機械之前,挖地的能力尚顯不足,因此為這些地區安排一些土地神之類的龍套角色,還是可以的。不過這些角色的設定,顯然不是方士們的所希望的,因為他們的恩主需要身份更為高貴的“仙”來配合他們的身份。因此土地公公之類的小神就只能服務於平民百姓了。

讓神仙們住在水下也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案,問題是方士們如果表明他們具備與水神們溝通的能力,對方士本身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好意。特別是在西門豹在漳河邊讓巫婆(方士的一個變種)們下河與河伯直接對話之後,基本上已經不太有人敢聲稱自己具備與水神溝通的能力了。

既然平原和水下都不是仙人的好去處,那麼高山之中就成為了仙人們修行的不二選擇。特別是那些山勢險峻,而又云霧飄渺的山峰,人際罕至而又更具神祕氣質,帝王們深信(也包括許多不明真相的普通群眾)那裡才是仙人們的福地,即使是方士本身,也不乏真有這種想法的人。

因此我們會看到那些具備這種氣質的山峰們基本都被方士們所佔據了。只不過在春秋戰國之後,方士們從老子身上找尋到的理論基礎,讓他們有機會更加深入的影響世俗社會。在“道”的大旗之下,方士們被組織了起來,自此以後他們開始被稱之為“道士”,只是在宣揚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同時,尋訪仙人(或者希望自己修煉成“仙”)仍然是找到組織的方士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換句話說,萊陽盆地是膠東半島的地理中心。如果萊人以此為核心,與齊人對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為平緩的區域,在齊人強大的地緣壓力之下,萊人最終的命運就只能是再次向膠東丘陵的邊緣進行遷移。而那些介於海洋和膠東丘陵之間的狹小的沿海平原則成了萊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了。

憑藉丘陵與海洋的保護,齊人長期只能在萊陽盆地與萊人展開拉鋸戰。只可惜對於古典時期的東亞民族來說,海洋的戰略優勢尚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膠東半島本身的地理情況及所具備的農業條件,又很難支撐他們對齊人發動反攻。最終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齊人得以在戰國時期統一整個膠東半島。

其實萊人並非只是向膠東丘陵轉移,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膠萊平原的地理位置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退入沂蒙山一帶。當然,散居在山中的萊人在歷史上是很難留下痕跡的,那些能夠在地勢較平緩的地區聚居並能形成城鎮的人,才有機會讓後世之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位於沂蒙山系西側的“萊蕪”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萊蕪所在的地理單元,被稱之為“萊蕪盆地”儘管由於規模的問題,這個山間小盆地在地緣博弈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但它也為部分流落於此的萊人提供了庇護。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需要注意的是,沂蒙山以西並不是萊人的傳統勢力範圍,萊人的主力還是在膠東半島,也就是說在這一區域本身已經有了同屬於東夷體系的其他部族。關於萊蕪盆地的地緣結構,以及它的戰略地位,會在分析魯國時作出解讀。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對於已經統一了泰沂山脈——五蓮山以北地區的齊人來說,他的地緣重心還是在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因為在嚴重依賴農業的古典時期,水源豐富的平原地區能夠提供最好的耕地。

在這一點上,齊國與內陸那些諸侯國並無二至。不過膠東半島的那些沿海丘陵雖然不能成為齊國的另一個糧倉,但通過漫長的海岸線所獲得的漁鹽之利卻是內陸諸侯國所物不具備的。

而且膠東丘陵中所蘊含的豐富礦藏,特別是鐵礦使得齊國的在春秋後期又掌握了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鹽、鐵三項是古典時期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掌握了這三項無疑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另外齊國三面臨水(渤海、黃海、濟水),一面臨山(泰沂山脈——五蓮山)的地理結構也非常有利於抵禦外敵的入侵。並且山東半島南北面海的地形,還可以很方便的讓齊國人北上與遼東半島,南下與江淮地區進行貿易。這種複合型地理結構,使得齊國能夠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應該說齊國的地理條件是諸侯國中最好的,不過有時候過於優越的地理條件也未必是件好事。當你能夠依靠自身的地理條件過得比鄰居富,並且有機會遠離地緣博弈的中心時,孤立主義便會抬頭。

也就是說,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會成為主要目標。在春秋和戰國前期,由於江淮地區和河北平原尚能對齊國造成強大的壓力,因此齊國即使想偏安也不可能。不過到了戰國後期,當渭河平原上的秦人與三晉及楚人展開激烈博弈時,孤立偏安的思想便不可避免的在齊人腦海中萌芽了。

從膠東半島的地理結構和地理位置來看,它所豐富的並不僅僅是齊國人的物資生活,在齊國人滿足生存需要,並開始脫離“低級趣味”之後,一項更具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粉墨登場了。

這項活動的主角是一群被稱之為“方士”的特殊人群。關於方士的職業定位,並不是件特別明確的事。有時候他們會被當作醫生看,因為方士們經常對有追求更高層面精神生活的貴族說:“我的長生不老藥是用硝石、硫磺、白礬等七十二種配方,加上連須蔥白汁配製而成,不需冷藏也沒有防腐劑,除了可以延年益壽以外,還可以有偉哥之效!真是居家旅行,(心殺人滅口(心中黓念)之必備良藥!”

按照現代科班出身的那些醫生的看法,方士們所煉製的丹藥即使不會象“含笑半步顛”那樣具有怪異的毒性,但吃下去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的。不過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這些丹藥在發揮諸如萬艾可那樣的功能時,往往卻能立見奇效,儘管在很多時候,這方面的效果與益壽延年的目標是成反比的。

比之虛無縹緲的長生,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奇效更能使貴族們體驗到生活之樂,因此方士們的煉丹術也得以代代相傳。至於這些丹藥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就需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精神的醫學專家去親身體驗了。

不過方士們的煉丹行為也並非一無是處,由於他們喜歡把各種礦物混和在一起加熱的方式,讓他們也獲得了一些新的化合物。這讓一些熱衷於通過提升古人科技水平,藉以增強自己國際影響力的“專家”為他們安上了個“化學家”的美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將宋朝某個在椅子上綁上火藥,試圖白日飛昇的人,論證為載人航空第一人的做法)由於這些方士和他們的繼承者需要在各處遊走,包括去人際罕至的深山大海中尋仙採藥。因此如果需要,把方士們論證為旅行家、地理學家、甚至某國的皇族來源都不能算是空穴來風。

在這裡分析這些“方士”那近乎某某功的神奇歷史,似乎與地緣這個主題無關,其實卻還是繞不開地緣這個話題。因為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膠東半島那麼受到神祕主義者的熱愛,以至於有無數方士(道士)以及帝王希望在此受到上天的眷顧。

我們需要從邏輯上先解讀一下方士們為什麼能夠長期活動於歷史舞臺,依靠那些有“奇效”的丹藥,以及一些魔術手段以換取一時的信任並非什麼難事。但如果方士希望長久保持他們的威信,就需要讓人相信他們具備另一種超出凡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與“超人類”溝通的能力。

而這種“超人類”可以是由人死後的靈魂所變身而成的“鬼”,也可以是在想象中的天庭中為官的“神”。不過更吸引人的是介乎神、人之間,更具浪漫主義氣質“仙”。由於“仙”的這種中間身份,他們有時候被稱作“神仙”,有時候也被叫作“仙人”。無論“仙”在中國的神祕主義文化中佔據何況地位,這些具備長生不老能力的超人類都是貴族階級,尤其是帝王們的最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方士們告訴他們,凡人可以通過修行或藥物達到這個級別。

在人類尚無法解釋很多自然現象的時候,相信神魔仙怪一類的超人類存在,來解釋無法解釋的現象,是一種類似於法律條文中的兜底條款的終極解決方案。即使在科學已經成為主流思維的今天,這種想法仍然存在於一些貌似無神論者的頭腦之中,只不過神魔仙怪們被看似更為“科學”的外星人所取代了。

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倒不是缺乏想象力的,或者說他們也同樣的認定那些天上的星星中存在著外星人,只不過古人沒有科學這層外衣(應該說是偽科學),還是將之歸類為神、仙一類的範疇。

對於方士來說,僅僅讓神仙們生存在天空之中是不夠的,儘管他們可以通過天人感應一類的心理暗示遊戲,來證明他們的超能力,但無法白日飛昇的現實,還是讓方士們需要在人力可能到達的地區設定有“仙”的存在。這一方面是為他們自己保留希望(謊言重複一千遍也會成真理,會有一部分方士們僅僅出於信仰也認可這種說法),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的恩主們感覺到希望觸手可及。

為神仙在地球上找個住處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過需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不能讓凡人太容易接近,或者說不能生存在人類的容易聚居的地區;二是人力又有可能到達的地方,否則方士們又要費心表演那些有可能被識破的“魔術”了,並且也很難藉此要求那些凡人才需要的交通工具。

按照這兩個原則,那些為凡人所依重的平原地區顯然不符合要求。鑑於人類在發明大型挖掘機械之前,挖地的能力尚顯不足,因此為這些地區安排一些土地神之類的龍套角色,還是可以的。不過這些角色的設定,顯然不是方士們的所希望的,因為他們的恩主需要身份更為高貴的“仙”來配合他們的身份。因此土地公公之類的小神就只能服務於平民百姓了。

讓神仙們住在水下也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案,問題是方士們如果表明他們具備與水神們溝通的能力,對方士本身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好意。特別是在西門豹在漳河邊讓巫婆(方士的一個變種)們下河與河伯直接對話之後,基本上已經不太有人敢聲稱自己具備與水神溝通的能力了。

既然平原和水下都不是仙人的好去處,那麼高山之中就成為了仙人們修行的不二選擇。特別是那些山勢險峻,而又云霧飄渺的山峰,人際罕至而又更具神祕氣質,帝王們深信(也包括許多不明真相的普通群眾)那裡才是仙人們的福地,即使是方士本身,也不乏真有這種想法的人。

因此我們會看到那些具備這種氣質的山峰們基本都被方士們所佔據了。只不過在春秋戰國之後,方士們從老子身上找尋到的理論基礎,讓他們有機會更加深入的影響世俗社會。在“道”的大旗之下,方士們被組織了起來,自此以後他們開始被稱之為“道士”,只是在宣揚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同時,尋訪仙人(或者希望自己修煉成“仙”)仍然是找到組織的方士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相比於內陸的那些青山峻嶺,沿海的那些山脈會更容易被認為有“仙”的氣質(簡稱“仙氣”)。這一方面因為海洋多變的氣候以及充足的水氣,能夠讓這些“仙山”更具有神祕感,包括在山上產生更多的雲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海洋本身所具有的神祕感能夠加強“仙山”們的仙氣。

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座雲霧籠照的險峻山峰,矗立在海邊,近處是驚濤拍岸,遠處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種氣勢不由得你不相信只有具備超能力的“仙人”們才配居住在此。


"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4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讓我們從海洋回到陸地,繼續春秋時期的“膠萊平原”,畢竟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地才是各地緣力量爭奪的目標。

當齊國在魯北平原站穩腳跟後,他首先要面對的並非泰沂山脈以南的魯國,在那一地區,魯國同樣面臨著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兩個同為王室所倚重的大國暫時還沒有機會發生衝突。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總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誘惑力的,因此在魯北平原東側的膠萊平原成為了齊人重點擴張的對象。而這一地區在當時為一支被稱之為“萊”的東方部族所佔據,有時候他們所佔據的區域也會被後世稱之為“萊國”,不過在周人看來,所謂“萊國”是不能位列正統,與系出西方的諸侯國相提並論的,因此將之稱為“萊夷”似乎更符合周人的看法。

如果單單比較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應該說這是兩個具備同等防禦力的地理單元。也就是說平原本身都無險可守,齊國可以很容易的進入萊夷的勢力範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

對於齊人來說,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是,周人已經成為了天下共主,那些分封於中原各地的諸侯國,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齊人的戰略威懾力。而“萊”人所依仗的則是本土優勢,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東方的土地並非無主之地,齊人希望接收膠萊平原,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願望,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最初的攻擊是由萊人發起的,這給立足不穩的齊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拋開政治層面的因素,齊人將支撐點建立在泰沂山脈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使得他們有機會頂住最初的攻擊,並保存自己的力量。

最終站穩腳跟的齊人還是將“萊”人趕出了魯北平原,並反過來進入了膠萊平原。這種形勢的逆轉當然不是一兩場戰鬥就能夠做到的,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齊人南靠山地的地緣結構加強了他們的抗擊打能力,這使得西進的萊人即使佔據了魯北平原,漫長而又無險可依的防線也很容易被齊人突破。而在齊人開始戰略反攻之後,萊人在膠萊平原上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膠河兩側同樣無險可依。

失去了膠萊平原,對於萊人來說並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帶,據險以自守更加有利於將戰爭變為持久戰。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南面的魯中山地丘陵與東北面的膠東丘陵,都可以是萊人部族放棄平原地區之後的選擇。由於地緣壓力是由西而至的,膠東半島上的那些丘陵地帶成為了萊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據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在萊人退於膠東丘陵之後,他們在膠東半島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現在叫作“龍口”,為了區別於以前的“萊國”,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萊國”被稱之為“東萊國”。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龍口粉絲的知名顯然要高過它作為東萊故都的聲望。不過作為一個族群,“萊”人並非僅僅蝸居在龍口一地,事實上在整個膠東丘陵地區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對地緣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有殘留。

只要稍加註意,我們很容易在膠東半島找到一系列帶有“萊”字的地名,比如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等等。將這些地點標出來,我們很容易獲知萊人在膠東半島的地緣影響範圍。

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萊人是在齊人佔據了膠萊平原之後才進入膠東丘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齊國強盛之後,萊人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侷限在這個東方的“天涯海角”了。在萊人到來之間,應該還會有其他一些小的東夷部族活動於膠東半島。只是歷史永遠是由強者書寫的,齊國所代表的華夏體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也就當然的成為了山東半島的重要代言人。而“萊”人在東夷體系中亦屬於強者,所以他們也在山東丘陵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至於其他的東方部落,大多數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當中了。

在這些以“萊”為名的地名當中,有兩個地點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個是萊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形圖,會發現萊陽地區的風水也不錯,膠東丘陵在它的周圍圍成了一個保護圈,越向中心地勢越低,整體上呈一個盆地狀態(萊陽盆地)。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換句話說,萊陽盆地是膠東半島的地理中心。如果萊人以此為核心,與齊人對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為平緩的區域,在齊人強大的地緣壓力之下,萊人最終的命運就只能是再次向膠東丘陵的邊緣進行遷移。而那些介於海洋和膠東丘陵之間的狹小的沿海平原則成了萊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了。

憑藉丘陵與海洋的保護,齊人長期只能在萊陽盆地與萊人展開拉鋸戰。只可惜對於古典時期的東亞民族來說,海洋的戰略優勢尚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膠東半島本身的地理情況及所具備的農業條件,又很難支撐他們對齊人發動反攻。最終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齊人得以在戰國時期統一整個膠東半島。

其實萊人並非只是向膠東丘陵轉移,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膠萊平原的地理位置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退入沂蒙山一帶。當然,散居在山中的萊人在歷史上是很難留下痕跡的,那些能夠在地勢較平緩的地區聚居並能形成城鎮的人,才有機會讓後世之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位於沂蒙山系西側的“萊蕪”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萊蕪所在的地理單元,被稱之為“萊蕪盆地”儘管由於規模的問題,這個山間小盆地在地緣博弈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但它也為部分流落於此的萊人提供了庇護。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需要注意的是,沂蒙山以西並不是萊人的傳統勢力範圍,萊人的主力還是在膠東半島,也就是說在這一區域本身已經有了同屬於東夷體系的其他部族。關於萊蕪盆地的地緣結構,以及它的戰略地位,會在分析魯國時作出解讀。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對於已經統一了泰沂山脈——五蓮山以北地區的齊人來說,他的地緣重心還是在魯北平原和膠萊平原,因為在嚴重依賴農業的古典時期,水源豐富的平原地區能夠提供最好的耕地。

在這一點上,齊國與內陸那些諸侯國並無二至。不過膠東半島的那些沿海丘陵雖然不能成為齊國的另一個糧倉,但通過漫長的海岸線所獲得的漁鹽之利卻是內陸諸侯國所物不具備的。

而且膠東丘陵中所蘊含的豐富礦藏,特別是鐵礦使得齊國的在春秋後期又掌握了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鹽、鐵三項是古典時期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掌握了這三項無疑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另外齊國三面臨水(渤海、黃海、濟水),一面臨山(泰沂山脈——五蓮山)的地理結構也非常有利於抵禦外敵的入侵。並且山東半島南北面海的地形,還可以很方便的讓齊國人北上與遼東半島,南下與江淮地區進行貿易。這種複合型地理結構,使得齊國能夠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應該說齊國的地理條件是諸侯國中最好的,不過有時候過於優越的地理條件也未必是件好事。當你能夠依靠自身的地理條件過得比鄰居富,並且有機會遠離地緣博弈的中心時,孤立主義便會抬頭。

也就是說,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會成為主要目標。在春秋和戰國前期,由於江淮地區和河北平原尚能對齊國造成強大的壓力,因此齊國即使想偏安也不可能。不過到了戰國後期,當渭河平原上的秦人與三晉及楚人展開激烈博弈時,孤立偏安的思想便不可避免的在齊人腦海中萌芽了。

從膠東半島的地理結構和地理位置來看,它所豐富的並不僅僅是齊國人的物資生活,在齊國人滿足生存需要,並開始脫離“低級趣味”之後,一項更具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粉墨登場了。

這項活動的主角是一群被稱之為“方士”的特殊人群。關於方士的職業定位,並不是件特別明確的事。有時候他們會被當作醫生看,因為方士們經常對有追求更高層面精神生活的貴族說:“我的長生不老藥是用硝石、硫磺、白礬等七十二種配方,加上連須蔥白汁配製而成,不需冷藏也沒有防腐劑,除了可以延年益壽以外,還可以有偉哥之效!真是居家旅行,(心殺人滅口(心中黓念)之必備良藥!”

按照現代科班出身的那些醫生的看法,方士們所煉製的丹藥即使不會象“含笑半步顛”那樣具有怪異的毒性,但吃下去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的。不過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這些丹藥在發揮諸如萬艾可那樣的功能時,往往卻能立見奇效,儘管在很多時候,這方面的效果與益壽延年的目標是成反比的。

比之虛無縹緲的長生,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奇效更能使貴族們體驗到生活之樂,因此方士們的煉丹術也得以代代相傳。至於這些丹藥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就需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精神的醫學專家去親身體驗了。

不過方士們的煉丹行為也並非一無是處,由於他們喜歡把各種礦物混和在一起加熱的方式,讓他們也獲得了一些新的化合物。這讓一些熱衷於通過提升古人科技水平,藉以增強自己國際影響力的“專家”為他們安上了個“化學家”的美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將宋朝某個在椅子上綁上火藥,試圖白日飛昇的人,論證為載人航空第一人的做法)由於這些方士和他們的繼承者需要在各處遊走,包括去人際罕至的深山大海中尋仙採藥。因此如果需要,把方士們論證為旅行家、地理學家、甚至某國的皇族來源都不能算是空穴來風。

在這裡分析這些“方士”那近乎某某功的神奇歷史,似乎與地緣這個主題無關,其實卻還是繞不開地緣這個話題。因為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膠東半島那麼受到神祕主義者的熱愛,以至於有無數方士(道士)以及帝王希望在此受到上天的眷顧。

我們需要從邏輯上先解讀一下方士們為什麼能夠長期活動於歷史舞臺,依靠那些有“奇效”的丹藥,以及一些魔術手段以換取一時的信任並非什麼難事。但如果方士希望長久保持他們的威信,就需要讓人相信他們具備另一種超出凡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與“超人類”溝通的能力。

而這種“超人類”可以是由人死後的靈魂所變身而成的“鬼”,也可以是在想象中的天庭中為官的“神”。不過更吸引人的是介乎神、人之間,更具浪漫主義氣質“仙”。由於“仙”的這種中間身份,他們有時候被稱作“神仙”,有時候也被叫作“仙人”。無論“仙”在中國的神祕主義文化中佔據何況地位,這些具備長生不老能力的超人類都是貴族階級,尤其是帝王們的最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方士們告訴他們,凡人可以通過修行或藥物達到這個級別。

在人類尚無法解釋很多自然現象的時候,相信神魔仙怪一類的超人類存在,來解釋無法解釋的現象,是一種類似於法律條文中的兜底條款的終極解決方案。即使在科學已經成為主流思維的今天,這種想法仍然存在於一些貌似無神論者的頭腦之中,只不過神魔仙怪們被看似更為“科學”的外星人所取代了。

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倒不是缺乏想象力的,或者說他們也同樣的認定那些天上的星星中存在著外星人,只不過古人沒有科學這層外衣(應該說是偽科學),還是將之歸類為神、仙一類的範疇。

對於方士來說,僅僅讓神仙們生存在天空之中是不夠的,儘管他們可以通過天人感應一類的心理暗示遊戲,來證明他們的超能力,但無法白日飛昇的現實,還是讓方士們需要在人力可能到達的地區設定有“仙”的存在。這一方面是為他們自己保留希望(謊言重複一千遍也會成真理,會有一部分方士們僅僅出於信仰也認可這種說法),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的恩主們感覺到希望觸手可及。

為神仙在地球上找個住處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過需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不能讓凡人太容易接近,或者說不能生存在人類的容易聚居的地區;二是人力又有可能到達的地方,否則方士們又要費心表演那些有可能被識破的“魔術”了,並且也很難藉此要求那些凡人才需要的交通工具。

按照這兩個原則,那些為凡人所依重的平原地區顯然不符合要求。鑑於人類在發明大型挖掘機械之前,挖地的能力尚顯不足,因此為這些地區安排一些土地神之類的龍套角色,還是可以的。不過這些角色的設定,顯然不是方士們的所希望的,因為他們的恩主需要身份更為高貴的“仙”來配合他們的身份。因此土地公公之類的小神就只能服務於平民百姓了。

讓神仙們住在水下也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案,問題是方士們如果表明他們具備與水神們溝通的能力,對方士本身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好意。特別是在西門豹在漳河邊讓巫婆(方士的一個變種)們下河與河伯直接對話之後,基本上已經不太有人敢聲稱自己具備與水神溝通的能力了。

既然平原和水下都不是仙人的好去處,那麼高山之中就成為了仙人們修行的不二選擇。特別是那些山勢險峻,而又云霧飄渺的山峰,人際罕至而又更具神祕氣質,帝王們深信(也包括許多不明真相的普通群眾)那裡才是仙人們的福地,即使是方士本身,也不乏真有這種想法的人。

因此我們會看到那些具備這種氣質的山峰們基本都被方士們所佔據了。只不過在春秋戰國之後,方士們從老子身上找尋到的理論基礎,讓他們有機會更加深入的影響世俗社會。在“道”的大旗之下,方士們被組織了起來,自此以後他們開始被稱之為“道士”,只是在宣揚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同時,尋訪仙人(或者希望自己修煉成“仙”)仍然是找到組織的方士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相比於內陸的那些青山峻嶺,沿海的那些山脈會更容易被認為有“仙”的氣質(簡稱“仙氣”)。這一方面因為海洋多變的氣候以及充足的水氣,能夠讓這些“仙山”更具有神祕感,包括在山上產生更多的雲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海洋本身所具有的神祕感能夠加強“仙山”們的仙氣。

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座雲霧籠照的險峻山峰,矗立在海邊,近處是驚濤拍岸,遠處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種氣勢不由得你不相信只有具備超能力的“仙人”們才配居住在此。


進擊的齊國、以及為什麼膠東半島出神仙


之前我們花了點時間在“方士”的解讀上,這些神祕主義者似乎與我們所在解讀的地緣大背景無關。只在在任何一個人類社會中,這類神祕主義者都是會有生存空間的,在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能夠影響歷史。

儘管從本質上來說,中國人其實是“無神論者”,或者說更注重現實,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地緣文化中就沒有宗教性質的文化存在了。因此花點時間來解讀“方士”和與他們具有相似職業特點的人還是有必要的。準確說是在為這些神祕主義者找尋一下地理上的生存空間。

之所以在齊魯這一章節涉及到這一主題,是因為山東地區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但泰沂山脈兩側在文化氣質上卻又具有明顯的不同。相比於魯國的關注重點在於內部社會結構的調整之上,齊國則更具有開放性的氣質,為方士這一類的神祕主義者提供土壤只是其中一個表現罷了。這些文化特點的形成背景,當然與兩國的地理結構分不開。

在那些求仙問道之人看來,膠東半島有充足的理由成為聖地。正如我們這前所分析的那樣,海陸交界處的險山峻嶺總是在世人眼中更顯神祕。從春秋時期的中央之國覆蓋範圍來看(也就是諸侯博弈的區域),膠東半島的那些濱海丘陵甚至沒有競爭對手與之抗衡。

下一節我們繼續解讀膠東半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