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仙曰:和為貴

家庭教育 論語 成方圓 易經 子仙曰 2017-05-28

子仙曰:和為貴

以和為貴,以禮節之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義之邦”,現在卻經常被說成是“禮儀之邦”,不得不感嘆時代變遷,一些東西被曲解了。而要讓這些被曲解的歸正,卻不知要耗費多少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會有歸正那一天的到來。

“儀”是什麼?儀式、儀態。如果說是“禮儀之邦”,是不是說這個國家比較注重禮的儀式?換句話說,是不是注重形式?如果是這樣講的話,個人覺得是個中國人都不會喜歡的。

如果是“禮儀之邦”的話,為何《論語》講“仁義禮智信”,而不是“仁儀禮智信”?因為“儀”是包含在“禮”之內的。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和,相應也。

貴,物不賤也。

斯,析也。

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節,竹約也。約、纏束也。

有子說的這段話,大體意思是:“對於禮的運用,貴在能和順從容,使尊卑上下之間的種種調和融洽。先王之道,對於“禮”與“和”的把握,是完美的!在大事小事上面都能體現出來。“禮”以“和”為貴,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和”也以“禮”為貴。如果一味的“和”,也是有行不通的地方,不用“禮”來節制“和”,也是不可行的。”

對於這個“禮”,或許有不少人理解為“禮貌、禮儀、禮數”,實際上應該理解為“社會秩序上的禮、個人的禮”,甚至可以理解為“規矩”或者“世間的規律”,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嘛。

在《周易》“履卦”的“大象”說:“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說人要分得清大小、分得清上下、分得清位置,讓所有的人都瞭解這就是天地間的理、規律、規矩,這樣才是合理的,這樣人就會各安其分,互相不受干擾了。

在有子講的這一段話中,有兩個字叫“先王”,如果真的是按照現在理解的“已逝的前代君王”或者是“古代帝王”,是有些講不通的。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如果用在家庭上,用“先王”這兩個字合適嗎?如果用在公司裡面,這兩個字合適嗎?顯然是不合適的。

那麼,這裡的“先王”到底是指什麼?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先王”這兩個字最初其實不是指“古代帝王”或“已逝的帝王”,而是指“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

當然了,我們現在理解的“先王”的意思,就是在古裝劇中所看到的“皇帝已逝的父親”。

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一個精神,那就是“取中”。過多了不好,過少了也不好,中間的比較合適,但難在對於這個中間的把握,畢竟需要“合理的面面俱到”。

所以在“禮”的後面加上了一個“節”,成為了“禮節”。告訴我們,禮多往往讓人對你產生懷疑,有節制的用禮還是比較合理的。

特別要講的是,父母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即使跟孩子之間再怎麼親密,也不能沒個正形,沒有父母該有的樣子。如果親密到了放縱的地步,那下次你要教育他什麼事,就沒有多少威信了。

聲明:本內容為本人現階段理解,日後或將推翻此番言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