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做好人好事,為什麼不一定就有好報?'

"
"
南懷瑾:做好人好事,為什麼不一定就有好報?

我們往往會認為,只要存了好心,一定有好報,其實不見得。真正的行善,並不是呆板的,往往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方法,否則可能會弄巧成拙。

我們聽聽南懷瑾老師如何看這個問題,文後的“延伸閱讀”也附上了南師生前祕書馬宏達老師對於這個問題的解讀,供大家學習思考。

01 | 好人好事,一定有好報嗎?

孟子提到仁的重要,他說一般人心中想做好人做好事,但是行為上都非常不仁不義;等於怕喝醉而戒不了酒一樣。他接著說,“愛人不親”,我們愛人家,結果人家反而罵你怨你。這並不是講戀愛,我寫信追她,她不愛我,就是“愛人不親”。

所謂愛人就是愛護人家,對人家好,“反其仁”,如果人家反感,你就要反省自己,可能是仁的行為你沒有做對,總有一個原因。

這是講普通做人,長官帶部下,領袖帶下屬,父母對兒女,結果有不好的反應時,仔細研究下來,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也許是愛的方法不對。

這個仁啊,並不是一個呆板的事,所以仁是要有方法的。我們看到醫生的招牌“仁心仁術”,術就是方法。佛家講慈悲,慈悲要配合方便,我們經常聽到佛家兩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要有方法,你不懂得方法,那個仁是沒有用的。

換句話說,這個是好人,好人下面有一個註解,不可以用;壞人下面一個註解,也許還有用。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不是一個事實。道理在哪裡?你看用鈔票就知道了,街面上都是髒的爛的在流通,好鈔票、新鈔票看不見,對不對?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啊,,這個社會上流通的都是壞的;好的都很珍重,把它包起來,所以好的都出不來。這個道理很深刻,我自己越想越糊塗,歷史、人生都是如此。所以仁要有方法,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效果不好,自己先要反省。

“治人不治,反其智”,政治上你有很好的政策,結果執行起來達不到好的效果,毛病出在哪裡?回去問問你自己的頭腦吧,自己關鍵沒有弄清楚。所以我常對許多年輕的同學說你的計劃很好;年輕人不懂我的話,還說:老師,真的嗎?其實我這個話是鞭子啊,你是紙上談兵,計劃好有什麼用呢?

做起來不一定好;如果計劃和理想都好,做起來成果也好,那是要智慧的運用才行,不簡單的。所以“治人不治,反其智”,不要再怪人家,問問自己吧。

“禮人不答,反其敬”,我們對待人家很有禮貌,結果他不理你。不理你,當然要“反其敬”,你要反過來問自己,是我對他不夠恭敬嗎?是其他的原因嗎?有時候我們覺得對人家很有禮貌,那個禮貌有時候真要命啊,我也經常冷眼旁觀你們同學之間相處,一個同學很愛護另一個,拿茶給他也不喝,不受你可憐,為什麼這個態度啊?其實有可能是不曉得自己臉上那個表情太難看了,還怪人家反應不好,所以要注意。

所以孟子的結論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他說你要曉得一個人,雖然做了很多的好事,結果不得好報,什麼理由呢?你不要責怪人家,只問自己。

我們都曉得愛人,對人好,結果反過來人家對我們不好,關鍵在哪裡?問問自己。治人,結果得相反的效果,關鍵在哪裡?問問自己。對人家有禮,結果得到沒有禮貌的反應,關鍵在哪裡?當然問自己。所以他說,周朝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格言,不分地區,不分時間,只有一個“自求多福”。而且正身為第一,自己站起來為第一。

02 | 做好事,要以智慧為前提

我常說做好事非常難,是要有智慧去做的。沒有智慧,你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實會增加別人的煩惱。所以六度萬行以智慧為主,學佛法是智能之學,不是迷信。

比如有錢都可以做好事,但是並不一定真做了好事,我經常發現,拿錢去做好事反而害了人。有時候我們覺得做了件大善事,它的後果是大惡事。有時慈悲一個人反而害了他,比如教育兒女,愛的教育是方便,你沒有智慧的愛,會害了兒女一輩子。無慧的方便是一種束縛,要懂得方便必須有智慧。

做人要學壞、作賤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養成功卻相當難,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為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向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本文選自南懷瑾老師《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東方出版社)

延伸閱讀

馬宏達先生:發心好,結果就一定會好嗎?

有人認為只要發心(動機)好,結果就一定好;或者只要發心(動機)好,就不必管那麼多。這完全是對因果原理的錯解。

比如炒菜,一百個廚師的發心都想把菜做好,但結果卻是一百個差別味道,為何?因為除了動機以外,還有很多因素條件參與進來,綜合形成因果。緣起的世界是非常複雜的因果綜合博弈,並非簡單的鏈條。做人做事,只問動機不問其餘,是愚痴無智。

很多人“好心辦壞事”,“善心得惡果”,便是如此造成。處事的智慧與方法,同動機一樣重要,處處是因果。即便發心動機,也須仔細檢點,常常未必自己認為的那麼單純。

遙想孔子當年,“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子路的疑問其實每人都有,換言之,做好人好事為何沒好報?孔子答,面對困境時,君子和小人的態度不同,君子堅守節操,小人沒有底線。孔子沒有明講,好人好事不一定有好報。

不是沒因果,而是因果很複雜,是複雜條件的互動與博弈。不是有了真善美或正義的信念就夠了,還要有保護真善美與正義的措施和機制,並且要勝過破壞的力量才行。

緣起的世界,無主宰,變化無常,不是有了聖賢教育或任何妙策良方偉大理論,就天下太平了。世間是世人行為的因果,人人有責。若要世間好,除了建設好法治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金融文化道德等等,還須天常生好人,須人常做好事。(本文選自馬宏達先生《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